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4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明确乔木层径级分布和物种类型,揭示种群特征和种间关联性,分析孔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评价植物群落恢复现状和演替动态。结果表明:1)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为黄连木群落显著高于侧柏群落(P<0.05),与麻栎群落无显著差异,其草本层间各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2)乔木扩展种7种、隐退种16种、稳定侵入种2种和随机侵入种3种,侧柏种群明显缺乏Ⅰ级幼苗和Ⅱ级幼树,麻栎种群极度缺乏Ⅱ级幼树;3)造成当前孔林植被现状的主要因素是灌草收割试验,重要原因是景观破碎化、面积效应和环境非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香果树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种群数量多数不超100株。本文通过对江西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种群每木调查,对所在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样地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发现活体香果树48株,Ⅳ级幼树最多,占58.33%。种群中幼树死亡率较高;6个样地内共统计到129种维管植物,分属于62科103属;样地1、样地2的乔木层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香果树所在群落植物以高位芽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福建光泽香炉山南方铁杉天然林群落植物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光泽南方铁杉天然林群落(2000 m2)共有维管束植物27科40属52种。南方铁杉群落乔木层常绿树种占据优势,而灌木层常绿树种占据压倒性优势,说明常绿树种幼苗幼树耐阴性比落叶树种强,从而在林下低光照环境下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南方铁杉群落的乔木和灌木层发达,而草本层发育差,物种数与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为灌木层>乔木层>层外植物>草本层;而均匀度则多为层外植物>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南方铁杉种群幼苗幼树数量较多(2151株.hm-2),但小树数量极少(24株.hm-2),有一定数量的中树和大树(405株.hm-2)。南方铁杉幼苗幼树耐阴性差,难以与耐阴性强的常绿乔灌木树种竞争,这可能是南方铁杉濒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依据8块样地的调查材料,对馨香木兰所处的圆果化香树林、青冈林、西畴润楠林3种群落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H′)、优势度(D)、群落均匀度(J)以及物种丰富度(S)等指标进行了计测,据此分析了其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类型、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以及生境特点,从而获得了该3种群落类型中馨香木兰的种群结构特征,指出现存的馨香木兰为增长型种群,但它的大部分植株尚处于幼苗、幼树阶段,自我更新困难.  相似文献   

5.
选择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典型群落样地,划分为不同干扰类型。采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教(H)和均匀度指数(E)等物种多样性指数及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对清香木天然种群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香木群落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干扰弱干扰强,而灌木层为干扰弱干扰强;在不同干扰强度下群落稳定性均靠近稳定状态,其相对的稳定性比较是干扰强干扰弱,表现出与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邻格子法设置样地,对闽北邵武乐东拟单性木兰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乐东拟单性木兰为优势建群种的天然林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42科63属86种;群落乔木、灌木层发达,而草本层发育差;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87.21%),而高位芽植物中,以小高芽植物比例最大,其次为中高芽;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及其Pielou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多样性指数(D)及其Pielou均匀度指数(Jsi)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层外植物。乐东拟单性木兰种群有较多的幼苗幼树(2434株·hm-2),有一定数量的大树(75株·hm-2),但小树数量少(97株·hm-2),种群结构在中树阶段出现断层。虽然目前群落较稳定,但经过长期的演替,乐东拟单性木兰可能被其他更加耐阴的常绿阔叶树种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采用群落调查法,对南京溧水区林场锥栗群落的植物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内共发现有种子植物60种,隶属38科57属,其中乔木17种,灌木18种,草本25种;锥栗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自上而下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锥栗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最大,优势地位突出,是该群落的第1优势种;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程度不高,Shannon-Wiener指数(H’)变化区间为1.4—1.8,Simpson指数(D)为0.67—0.83,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33—0.43。对种群结构分析表明,种群Ⅰ,Ⅱ级幼树缺少,幼苗贮备严重不足,种群不稳定,处于衰败之中,应尽快建立物种保护小区,促进幼苗更新和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元江蚬木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的分析,为狭域特有种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典型选样法在元江县干热河谷区域元江蚬木集中分布地段设置了5个固定样地和4条样线,调查元江蚬木的种群数量及伴生树种的名称、数量/盖度、胸径、生境特征以及人为干扰状况,根据重要值、生活型及大小级结构等方法分析元江蚬木群落特征及种群结构。[结果]元江蚬木集中分布在元江县的普漂、元洼路、白沟深、鲁业冲以及施坻冲等区域,呈零星或小片断状分布;元江蚬木所处群落的植被类型为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样地中记录到维管植物共计83种,隶属39科69属,其中,落叶树种比例高达90.9%,群落内高位芽植物比例最高,达60.24%,其次是地上芽植物,比例19.28%。调查发现元江蚬木共计412株,种群结构整体呈稳定型,其中,Ⅵ级木(20 cm≤DBH)数量最少,比例9.47%,其次是Ⅴ级(15≤DBH20 cm),比例10.92%,其它大小级个体数量无显著差异;由于人为干扰等原因,衰退型、增长型与稳定型存在于不同的样地或样线。[结论]元江蚬木所处群落的植被类型为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种群结构整体呈稳定型,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结构在不同地点并存;实生苗和萌枝是元江蚬木种群更新的主要方式,元江蚬木的幼苗和幼树在不同分布地点数量差异很大,生境干旱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种群更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奇乾山地樟子松群落的野外调查,分析了奇乾樟子松群落特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奇乾山地樟子松林密度分别为830株/hm2、780株/hm2、580株/hm2.樟子松群落直径分布为单峰和多峰分布,树高分布为单峰山状和多峰山状分布2种形式;(2)奇乾山地樟子松3块样地种群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3)奇乾山地樟子松群落丰富度指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多样性指数规律: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南京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锥栗群落的物种组成、主要树种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内共发现有种子植物60种,隶属于38科57属,其中乔木17种、灌木18种、草本25种;锥栗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自上而下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锥栗在群落乔木层中的重要值最大,优势地位突出,是该群落的第1优势种,其他伴生树种主要有杉木、麻栎、山胡椒、冬青、白檀、野柿等;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程度不高,Shannon-Wiener指数(H′)变化区间为1.4~1.8,Simpson指数(D)为0.67~0.83,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33~0.43;不同样地间物种相似性程度较高,群落间物种数量的变化源于不同样地所处地理位置、坡度、坡向等立地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典型群落样地调查法,对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物种共计17种,隶属10科16属;(2)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的优势种为扁刺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和中华木荷(Schima sinensis),主要伴生树种为硬壳柯、细梗吴茱萸五加、野桐、小叶青冈等阔叶树种;(3)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在1.25~2.68之间,生态优势度在0.17~0.45之间,均匀度指数在0.26~0.47之间;(4)瓦屋山常绿阔叶次生林在演替进化中,正由双优群落朝着多优群落的格局演替变化。  相似文献   

12.
《林业资源管理》2017,(1):91-97
在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典型地段建立固定监测样地,运用生态学常规方法对群落类型、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种群大小和重要值分析:多脉青冈、翅柃与川陕鹅耳枥3个种群多度值和重要值较大,是群落的标志性物种和优势种。因此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调查样地中类型为:多脉青冈+川陕鹅耳枥-翅柃群落(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Carpinus fargesiana-Eurya alata)。2)年龄结构分析发现多脉青冈、翅柃和川陕鹅耳枥种群以小径阶的幼树(第Ⅰ,Ⅱ径阶)为主,在该群落中自然繁殖更新良好,是典型的增长型种群。3)从整个群落来看,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乔木层群落的多样性、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都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4)群落中多脉青冈与翅柃种群绝大部分个体占据地上10m以下的空间,川陕鹅耳枥和缺萼枫香种群位于垂直结构中层及上层。该群落中植物种占据了不同层次的空间位置,随着种群的不断生长,成熟的个体逐步利用上层空间。  相似文献   

13.
镶黄旗黄花山天然杜松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黄花山天然杜松林内,设置4个有代表性的标准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得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天然杜松林群落结构及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天然杜松林群落内,杜松地径较小,个体高峰值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径级结构变化明显;旱榆多以幼苗的形式存在,地径范围在2.5cm以下。群落存在明显的径阶缺陷,属于不稳定型。2)乔木层高度级较低,而灌木层高度级较好。3)乔木层杜松种群主要以聚集分布格局为主,伴有均匀分布格局,旱榆种群则为聚集分布格局;灌木层优势种群小叶鼠李和土庄绣线菊的空间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群落处于不稳定的恢复发展阶段,人为和自然干扰以及种群生物学特性共同造成这种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广东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方调查,对广东银瓶山森林公园的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群落的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1600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58科85属107种;(2)群落以浙江润楠为建群种,优势地位明显;年龄结构显示其种群可能处于受干扰后的恢复阶段;(3)群落植物以小高位芽植物为主,叶以单叶、纸质、全缘叶、中小型叶为主;按Raunkiaer标准,群落内的种群频度为1%~20%的种类占优势;(4)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藤本层,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发现,Margalef指数的大小顺序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藤本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的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Pielou指数的大小顺序为:藤本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尤溪棋盘顶钩栲天然林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钩栲为优势建群种的天然林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60科91属107种;群落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乔木层优势明显,而灌木和草本层发育相对弱;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而优势度指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钩栲种群年龄结构类型表现为衰退种群。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对江西油岭山地花榈木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中花榈木优势地位明显,其重要值为21.61%,处于次林层,是该群落的第1优势种;主要伴生树种为处于林冠层的苦槠、雷公鹅耳枥、枫香、短柄枹栎等和处于次林层的拟赤杨、杉木、油茶、檵木等。(2)群落乔木层丰富度较高,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均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匀度指数Pielou则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3)群落中仅花榈木、雷公鹅耳枥、拟赤杨、油茶等4个物种具有较多小径级个体,更新具有连续性,其SDI指数为负值。(4)各个大小级的花榈木均为明显的集群分布,随个体的增大,聚集程度降低;花榈木各大小级间空间关联表现为正关联或无明显关联性,大小级差异越大,关联性越弱;花榈木与其它乔木物种小尺度空间上为正相关,大尺度上无明显相关性。(5)样地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均以聚集分布为主,两者的空间关系基本上显著正相关。该群落中花榈木结构稳定,更新较好,与其它乔木树种竞争较小,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互竞争压力不大;该群落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广东省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浙江润楠群落以樟科、山矾科及茜草科等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类群为优势,浙江润楠是群落的优势种群;(2)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亦较丰富。从群落物种多样性上来分析,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灌木层的最大,乔木层和草本层相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大小顺序则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种群中浙江润楠幼苗个体较少,中龄级立木较多,幼龄期个体呈聚集分布,成年期立木趋于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8.
武陵山区珙桐群落生物多样性与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武陵山区的后河自然保护区与七姊妹山保护区的典型珙桐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珙桐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各层次生物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该种群前期生长不稳定,达到成熟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平衡.由于珙桐种子萌发困难,导致种群缺乏有性繁殖所需的幼苗、幼树,其天然更新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9.
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期的生长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云南松天然更新幼苗(年龄≤1 a)和幼树(年龄>1 a)生长特征及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关系,在云南昆明宜良禄丰村林场尖山林区约4.0 km2范围50余年生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内,采用固定样地(17块5 m×5 m样地)开展连续4 a的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生长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内2年生、3年生、4年生幼树的平均地径分别为0.85~7.59、1.08~10.88、0.98~12.79 mm,平均树高分别为3.1~6.7、2.9~8.6、3.3~10.9 cm;1~9年生幼苗和幼树高与年龄呈指数相关。1~4年生的幼苗和幼树根系、胚轴、主杆、针叶的生物量分别为0.079~3.684、0.078~1.774、0.076~2.7474、0.270~9.186 g·株~(-1),仅根系的生物量比例(15.7%~21.2%)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大。1~4年生幼苗和幼树的生物量主要分配于根系的构建,高生长缓慢而形成"蹲苗"现象。旱季土壤水分亏缺是天然更新云南松幼苗或幼树蹲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对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粉叶柿群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粉叶柿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以及粉叶柿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等特征.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79种,隶属37科66属,单属种植物较多.植物区系具有热带起源性,是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阶段.群落垂直层次分明,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和均匀度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粉叶柿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种群分布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有所差异:幼树为集群分布,中树和大树为随机分布,种群呈扩散趋势.这种差异与其牛物学、生态学特性及与物种的竞争排斥作用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