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以云南松天然林中茎干通直型和扭曲型的植株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茎干类型及其总体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林分总体与通直、扭曲类型的比较分析中,林分总体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均为最大。在林冠层内的比较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林冠层总体,以林冠层扭曲类型较低,以林冠层通直类型的变异系数最高。在更新层内的比较中,更新层总体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均最高,其次是更新层扭曲类型,以更新层通直类型最低。通直类型的比较中,林冠层的多样性指数稍低于更新层,而变异系数大于更新层。在扭曲类型的比较中,更新层的多样性指数与变异系数均大于林冠层。综合来看,云南松各林层总体多样性指数较高,以总体保存方式为宜;择伐中以去劣(弯、扭)留优(通直)较佳。  相似文献   

2.
为探析云南松不同择伐方式下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对不同择伐方式下的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性状在不同择伐方式群体间、群体内均具有极显著差异;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22.04%,平均为17.83%。云南松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38%,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即群体内变异是云南松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因此,不同择伐方式对云南松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了解云南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林分内优势木、中等木和劣势木3类不同生长优势等级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针叶表型性状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比较丰富,林冠层优势木7个针叶性状变异系数波动于13.28%~20.74%,平均16.96%;中等木波动于14.56%~20.00%,平均16.87%;劣势木的变化于13.41%~17.79%,平均15.58%。林冠层优势木7个针叶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于1.342 4~1.427 0,平均为1.399 5;中等木变化于1.357 1~1.432 9,平均为1.394 1;劣势木为1.340 5~1.443 4,平均为1.412 7。不同生长优势等级间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差异不明显,云南松各针叶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均较低,平均9.85%,组间方差分量(6.67%)远低于组内方差分量(51.90%),组内变异是云南松针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综合来看,不同生长优势等级对云南松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丽江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9.96%,小于群体内变异(70.04%);表型变异系数(CV)为24.93%,变化幅度13.63%~35.09%。宁蒗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6.74%,小于群体内变异(73.2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于11.96%~37.19%,平均24.18%。元谋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79%,小于群体内变异(72.21%);表型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41.3%,平均23.41%,群体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9个不同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40 3,表明云南松群体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及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松主要分布区内,采集不同区域的18个天然群体540株单株的针叶,通过对各单株的10束针叶7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表型性状在各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变异存在的广泛性;不同性状的变异规律有所差异,大多数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表型分化系数低于50%;基于各性状两两群体间的表型分化均很低,甚至没有分化。不同表型性状对揭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贡献不同,综合多个性状能反映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经各性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生态距离间的相关检测,由地理距离、生态距离等引起针叶性状变异的趋势不明显,但由生态距离引起的作用大于地理距离的作用,表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子对云南松群体间的分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经聚类分析,各群体的聚类并不完全按地理分布进行聚类。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杜松Juniperus rigida天然群体在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共调查了6个杜松天然群体,对针叶、球果、种子、树高、胸径和树干通直度等2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杜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间共有11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群体内共有7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66.63%,大于群体内的变异(33.37%),群体间变异是杜松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20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杜松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宽逐渐增大;随着郁闭度的增加,针叶长和一级侧枝总数都逐渐增大;枝下高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杜松6个群体划分为4类。图1表7参19  相似文献   

7.
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是楝科香椿属植物,其生长迅速,树干通直,素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为系统揭示其天然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对香椿天然分布区内的16个天然群体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采用了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香椿天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香椿天然群体11个种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显著的差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40.209%,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的(59.791%)。果实和种子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3.864%和13.593%,种子的变异系数较小,表明种子的稳定性要比果实的高。对香椿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将香椿16个天然群体划分为4类。相关结果显示果实质量、果实长度、果宽基、种子长度和种翅长度是影响香椿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云杉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研究了云杉自然分布区内20个天然群体的针叶长度、宽度,球果长度、宽度、烘干质量、出籽率,种子的长度、宽度及每粒质量共9个表型性 状变异规律和模式。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变异丰富,群体间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球果的长度和宽度均与烘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5和0.7560;种子长度与宽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39),种子长度与每粒质量呈正相关(r=0.5884);针叶、球果性状随海拔、纬度、经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异,种子性状变异以海拔变异为主。同时对表型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9.
云杉天然群体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云杉全分布区内7个有代表性的天然群体,每个群体30个家系(单株)为试验材料,对7个种实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云杉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长宽比、球果干重、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长宽比7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48.63%,41.19%,24.59%,49.72%,61.63%,62.04%和5.00%,球果和种子的性状指数比单个性状稳定;种实性状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5.00%~62.04%,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1.83%;群体间变异(41.83%)稍小于群体内变异(58.17%)。7个种实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球果长度、球果宽度和种子长度为易测定和重要的种实表型性状;云杉种内群体的球果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球果性状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纬度、年降水量和生态梯度值(EGA)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云杉群体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0.
野生樱桃李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生樱桃李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研究发现,野生樱桃李的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且大多变异极显著;通过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将8个天然群体分为2组,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枝条长度、枝条粗度、叶片长度和叶柄长度4个表型变异最大,生态环境是造成野生樱桃李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云南峨眉蔷薇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数量上分析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对分布在云南的9个峨眉蔷薇天然居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峨眉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11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55 %,群体间变异(50.65 %)大于群体内变异(17.81 %),说明群体间变异是峨眉蔷薇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与群体采种点的生态地理位关系基本上一致.  相似文献   

12.
川西云杉天然林分布特点和种内群体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揭示川西云杉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方法】以川西云杉天然分布区内12个有代表性的群体、每个群体的30个单株为试材,测定其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12个性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川西云杉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39.69%,34.19%,27.20%和45.82%,以种鳞的最小,其性状稳定性较高;群体间变异(36.53%)小于群体内变异(63.47%);以川西云杉全分布区内的地理气候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小生态分布区;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川西云杉的12个群体划分为3类,白玉群体单独聚为一类,九龙、雅江和色达群体聚为一类,其余8个群体聚为一类。【结论】川西云杉天然林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群体内分化明显高于群体间,因此在遗传改良工作中进行优良群体选择和利用时,应该加大对优良个体选择和利用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夏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变异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夏蜡梅自然分布区8个群体,对花部、叶部、果部和种子的22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揭示夏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结果显示:夏蜡梅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20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2.15%(6.40%~45.87%),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87%(1.14%~85.07%),群体内变异(58.13%)大于群体间变异(41.87%);夏蜡梅花色(外被片颜色)表现为白、浅粉、粉、粉红4种类型,不同群体间各花色比例各有不同;各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2个表型性状中有8个和生态因子呈显著相关。通过表型性状UPGMA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表型性状分化体现为连续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蜡梅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蜡梅全分布区的10个群体为试材,对10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0个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0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9.40,群体内变异(55.13%)大于群体间变异(38.1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纬度、年降雨量和部分性状有相关性外,其它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野生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地揭示油麦吊云杉天然种群种实表型性状间的变异差异性,为油麦吊云杉的种质资源收集、遗传保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个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种群13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种群间和种群内表型多样性以及表型性状间变异的相关性。【结果】①通过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表明,在种群间,种实性状的平均变异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神木垒(20.02%)正干沟(19.20%)油房沟(19.16%)大川(13.70%),神木垒种群变异程度最大,正干沟和油房沟种群间差异性较小,大川种群变异程度最小。种群内,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19.50%)球果(15.86%)种鳞(15.26%)种翅(13.60%),针叶性状变异最明显,球果和种鳞的变异较小,种翅性状变异程度最小。②从相关性分析中表明,种实表型性状种鳞长、种翅宽、球果宽三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种群内变异起重要作用;其中,种群内多样性变化程度高于种群间,是主要变异。③根据聚类分析,4个种群的13个表型性状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油房沟与神木垒,种群的球果质量较大,针叶饱满厚实,均值较高,种鳞、种翅呈短窄型;第二类为大川,球果呈狭长扁短型,种鳞、种翅较大、针叶呈短窄型;第三类为正干沟,种鳞、种翅变化不稳定,球果质量最小,且分布海拔为最高。【结论】油麦吊云杉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松通直与扭曲2种不同茎干类型植株种子为试材,对其发芽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平均发芽系数、日均发芽率、发芽指数、峰值和发芽值8个发芽指标变异较大,通直和扭曲2种茎干类型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13%~41.20%和9.45%~42.35%;茎干扭曲类型云南松发芽指标变异系数稍大于茎干通直类型,茎干通直类型表现较稳定,但两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除发芽势外,其余7个指标在各类型内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但8个指标在通直与扭曲2种茎干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2种茎干类型云南松种子发芽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贵州省西康玉兰主要原产地的果实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该种主要分布区内的4个天然群体果实为试材,对果质量FG、果宽FW、果长FL、果径FD、果型指数FL/FD等2类14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种源地、不同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同一果实表型性状在不同种源地间、不同果实表型性状在各种源地表现各异。(2)不同果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不同,果质量FG、果径FD、果厚FT、果长FL、果宽FW 5个性状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果型指数FL/FD除与种实率TSWC/FG呈负相关、与单粒种子质量TSW/SN呈显著正相关(P0.05)外,与其余性状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果实体积指数FVI除与种实率TSWC/FG、单粒种子质量TSW/SN呈正相关外,与其余性状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海拔、年均温与多数果实性状间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它们对西康玉兰果实内、外表型性状的影响较大。(4)西康玉兰14个果实性状中,平均多样性指数介于1.538~1.827;除果径FD、果宽FW、果长FL等3个果实性状表型变异在赫章六曲河镇(HZLQ)种源地最为丰富外,其余11个果实性状均在水城玉舍林场(SCYS)种源地最为丰富。群体的果实外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1.674)高于内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1.671)。(5)不同种源地的果实内、外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不同,其中赫章六曲河镇(HZLQ)、盘州老黑山(PZHS)种源地的果实外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分别高于果实内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水城玉舍林场(SCYS)、水城营盘乡(SCYP)种源地的则相反。研究结果为西康玉兰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育种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表型分析法,对以雄性不育种质为母本的杂交F1代群体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株高、总苞/果枝等生长指标在F1代群体间存在较大变异,除果枝粗度、母枝粗度变异系数较小外,其余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变异丰富;②F1代群体中坚果果形指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下,是稳定的性状指标,单粒重变异幅度和变异程度大,达24.2%;无性繁殖后代性状稳定;③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等营养指标在F1代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变异,淀粉、水分、蛋白质表现稳定,变异系数小于10%;总糖含量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89.38%。推测亲本杂种优势在F1代发生性状分离导致杂交后代群体在果实表型性状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为优良种质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花香水月季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表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群体间、群体内变异,8个群体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15.44%~56.0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7.28%,总变异中群体内的变异为62.72%,大于群体间变异(37.28%),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该地区大花香水月季的主要变异来源。花瓣长与东经及果径与北纬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8个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可以明显划分为3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