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为探析云南松不同择伐方式下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对不同择伐方式下的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性状在不同择伐方式群体间、群体内均具有极显著差异;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22.04%,平均为17.83%。云南松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38%,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即群体内变异是云南松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因此,不同择伐方式对云南松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云杉现有天然林的遗传分化和种源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分布区现存云杉(picea asperata)天然林资源和表型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分层抽取10个群 体,每群体30个个体,同步进行表型和同工酶两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利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 类分析对17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变异丰富,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占30% 和70%左右,群体间的变异主要呈纬度为主的梯度变异;同工酶变异的群体遗传学参数表明,云杉群体间的变异占 总变异的31.78%,群体间的分化大,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P=0.106>0.05)。依据天然 群体表型、同工酶水平遗传分化和聚类分析,并结合天然群体地理生态因子的聚类分析,可将现有云杉天然群体分 为3个种源区和5个亚区。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丽江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9.96%,小于群体内变异(70.04%);表型变异系数(CV)为24.93%,变化幅度13.63%~35.09%。宁蒗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6.74%,小于群体内变异(73.2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于11.96%~37.19%,平均24.18%。元谋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79%,小于群体内变异(72.21%);表型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41.3%,平均23.41%,群体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9个不同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40 3,表明云南松群体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及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宜良、新平和禄丰3个地点各选择1个有代表性的林分,每个林分从林冠层和更新层分别按通直和扭曲的树干表型性状采集针叶,并对7个针叶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林冠层和更新层中,通直群体和扭曲群体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云南松林冠层通直群体和扭曲群体的针叶性状(针叶长度、针叶粗度、针叶束粗、叶鞘长度)平均值均大于更新层,而云南松针叶的形状指数(针叶长度/针叶粗度、针叶长度/叶鞘长度、针叶束粗/针叶粗度)在林冠层和更新层间差异不大;云南松针叶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针叶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按大小顺序为NL/FSL(22.20%)NL/NW(19.15%)FSL(19.04%)NW(19.00%)NL(16.61%)FW(15.10%)FW/NW(13.20%);云南松针叶性状大部分表现为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群体间总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90%,群体内的变异占79.10%,说明群体内变异是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云南峨眉蔷薇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数量上分析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对分布在云南的9个峨眉蔷薇天然居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峨眉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11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55 %,群体间变异(50.65 %)大于群体内变异(17.81 %),说明群体间变异是峨眉蔷薇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与群体采种点的生态地理位关系基本上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了解云南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林分内优势木、中等木和劣势木3类不同生长优势等级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针叶表型性状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比较丰富,林冠层优势木7个针叶性状变异系数波动于13.28%~20.74%,平均16.96%;中等木波动于14.56%~20.00%,平均16.87%;劣势木的变化于13.41%~17.79%,平均15.58%。林冠层优势木7个针叶性状的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于1.342 4~1.427 0,平均为1.399 5;中等木变化于1.357 1~1.432 9,平均为1.394 1;劣势木为1.340 5~1.443 4,平均为1.412 7。不同生长优势等级间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差异不明显,云南松各针叶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均较低,平均9.85%,组间方差分量(6.67%)远低于组内方差分量(51.90%),组内变异是云南松针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综合来看,不同生长优势等级对云南松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蜡梅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蜡梅全分布区的10个群体为试材,对10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0个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0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9.40,群体内变异(55.13%)大于群体间变异(38.1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纬度、年降雨量和部分性状有相关性外,其它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野生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8.
川西云杉天然林分布特点和种内群体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揭示川西云杉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方法】以川西云杉天然分布区内12个有代表性的群体、每个群体的30个单株为试材,测定其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12个性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川西云杉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39.69%,34.19%,27.20%和45.82%,以种鳞的最小,其性状稳定性较高;群体间变异(36.53%)小于群体内变异(63.47%);以川西云杉全分布区内的地理气候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小生态分布区;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川西云杉的12个群体划分为3类,白玉群体单独聚为一类,九龙、雅江和色达群体聚为一类,其余8个群体聚为一类。【结论】川西云杉天然林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群体内分化明显高于群体间,因此在遗传改良工作中进行优良群体选择和利用时,应该加大对优良个体选择和利用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蜡梅野生群体的叶子与种子的表型多样性。[方法]以蜡梅的5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性状在群体内的F值为6.612~102.148,果长、种宽在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种长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9.57,群体内变异70.43%,大于群体间变异29.57%,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叶长、叶宽、千粒重与纬度,种宽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Dist平均分类距离系数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结论]蜡梅的表型变异极其丰富;蜡梅的分布与表型性状呈多样性变异。  相似文献   

10.
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花香水月季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表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群体间、群体内变异,8个群体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15.44%~56.0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7.28%,总变异中群体内的变异为62.72%,大于群体间变异(37.28%),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该地区大花香水月季的主要变异来源。花瓣长与东经及果径与北纬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8个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可以明显划分为3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特征和地理分化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从分子标记等位变异水平上探讨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的遗传特征、连锁不平衡特点和地理生态分化的遗传机制,并以重要生态性状全生育期为代表解析性状地理分化的遗传基础。【方法】从全国24个省区不同地理生态型的野生大豆材料中抽选174份组成代表性样本,选用204个SSR标记,利用TASSEL及STRUCTURE 2.2软件进行群体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群体的地理分化、亚群体特异性及全生育期位点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化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中国野生大豆群体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20条连锁群中,I和C2连锁群有相对较多的位点平均等位变异和遗传分化。不论是共线性组合,还是非共线性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LD存在,说明历史上发生过连锁群间的大量重组;野生群体D ′平均值为0.34,高值多,比栽培大豆高,说明野生群体发生过更多的重组,保留下较高的LD。采用H-W平衡模型将野生群体聚成4类,模型聚类亚群划分与地理生态分类相关、有交叉,推测各地理亚群体发生过材料的迁移。各地理亚群经长期自然选择,各位点等位基因的频率发生变化,还有新生的与绝灭的,因此,各地理亚群间产生明显的等位基因分化。与地理生态性状全生育期关联的有15个位点160个等位变异,其中,亚群特有等位变异共58个,来自14个位点,同一位点可以在多个亚群体产生不同的特有等位变异,其效应从南至北逐渐下降,这说明生态区间不仅有强烈的遗传分化,而且是有规律的遗传分化。【结论】中国野生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高,共线、非共线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高,4个生态亚群体间位点高度遗传分化,产生大量地区特有等位变异,全生育期还表现由南向北降效的规律性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油松群体等位基因酶的遗传变异,研究油松天然林群体变异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山西省油松基因资源的利用及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个油松天然群体的球果、针叶、种子进行性状群体特征值分析,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进行同工酶分析。[结果](1)油松群体、群体内单株及各百粒重受环境影响较大。(2)多态位点百分率在5个群体间相同。5个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变化范围为0.154~0.267,平均为0.210。等位基因平均数变化范围为2.02~2.48,平均为2.20。群体间变异很小。He平均值在位点间变化范围较大。(3)Gst值在位点间变化范围为0.006 4~0.071 4,7个位点Gst平均值为0.045 7,群体间的变异量平均占总群体的4.57%。(4)刁王坪油松与陈家沟油松遗传距离为0.984 7,牛槽沟与刁王坪的遗传距离为0.986 2,牛槽沟与陈家沟遗传距离为0.994 6。[结论]5个油松优良林分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灵空山优良种源的性状表现具有可遗传稳定性。从遗传距离分化看,林分间的变异量平均占总群体的4.50%,95.50%的变异在林分内的个体,而且个体差异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胭脂花野生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胭脂花的5个野生群体17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胭脂花野生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显著差异,表型分化系数(Vst)为0.09~0.34,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的多样性,其变异来源主要存在于群体内;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3.71%~48.80%之间,其中变异最大的性状是花眼颜色,为48.80%,花冠筒长度表现最为稳定,变异系数为13.71%;叶片数、叶长、叶宽、花葶直径、花序轮数、花量等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花柱长短与花冠筒长呈显著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海拔、年均降雨量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对其野生群体进行UPGMA聚类表明,5个群体聚为2大类,并没有严格按照地理距离聚类。   相似文献   

14.
滇牡丹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滇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31个形态学指标对9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1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3.22%~76.12%,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4%,表明滇牡丹居群的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高。在研究的9个居群中,纳帕海居群(NPH)和梁王山居群(LWS)分别具有最大和最小的变异系数,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1.03%和20.11%。滇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31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62%,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牡丹9个天然居群可以聚为3类,且表型性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基于滇牡丹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蕴藏的观赏性状。  相似文献   

15.
以东北和华北地区5个种源的小叶杨为材料,分别对17个表型及生理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杨各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47.11%,种源内变异大于种源间变异;小叶杨群体各性状变异呈梯度变化规律,高海拔的种源表现为苗高、叶大,而低海拔的种源表现则相反;利用种源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结果显示,5个小叶杨种源可以划分为3类。研究结果将为天然小叶杨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温州山药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州山药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3个栽培群体16个表型性状进行观察或测定。结果表明,温州山药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且变异主要是由群体内不同的栽培类型引起,群体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91.9567%,群体间的变异不显著。6个测量的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13.46%~72.15%,块茎重变异最大(72.17%),叶面积其次(49.77%),叶长宽比最小(3.46%)。10个观测的表型性状表明温州山药群体内在块茎形状、颜色特征方面存在丰富的差异。按照UPGMA聚类可分为3类,Ⅰ类为地上茎呈棱形地下块茎为白色,Ⅱ类为地上茎呈棱形地下块茎为紫红色或紫白色,Ⅲ类为地上茎呈圆柱形。表明温州山药具有广阔的遗传改良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山东地区3个不同地理居群(泰山居群、仰天山居群、昆嵛山居群)以及胡桃楸原生地吉林地区长白山居群的胡桃楸果实6个数量指标,开展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并进行部分材料的ITS序列比对,旨在探究其表型性状及遗传背景差异程度。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的果实多为8个纵脊,具长尖;山东地区胡桃楸果实表面纹饰均较浅,变化相对丰富,而吉林地区材料表面纹饰均较深,差异较小;不同居群间果实表型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居群内则以泰山居群单株间的果实表型性状变异最为丰富。(2)表型性状的遗传力均在0.93及以上,说明表型性状受较强的遗传特性控制,居群间差异相对稳定;不同地区间胡桃楸材料的欧式距离相对较小,推测居群间存在着基因交流。(3)不同材料的ITS区域序列碱基位点变异无明显规律,呈现随机变化,且居群间遗传距离较小;供试群体总遗传变异中有41.99%发生在居群内,58.01%发生在居群间;4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665,基因流Nm为1.93,存在着基因交流。遗传分析结果与果实表型性状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个体的表型性状与遗传背景存在明显相关性,但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距...  相似文献   

18.
对胭脂花的5个野生群体17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胭脂花野生群体问和群体内均存在显著差异,表型分化系数(也。)为0.09~0.34,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的多样性,其变异来源主要存在于群体内;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3.71%~48.80%之间,其中变异最大的性状是花眼颜色,为48.80%,花冠简长度表现最为稳定,变异系数为13.71%;叶片数、叶长、叶宽、花葶直径、花序轮数、花量等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花柱长短与花冠筒长呈显著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海拔、年均降雨量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对其野生群体进行UPGMA聚类表明,5个群体聚为2大类,并没有严格按照地理距离聚类。  相似文献   

19.
亚洲大豆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和群体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3511-3520
【目的】研究亚洲大豆栽培品种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和群体分化。【方法】应用大豆基因组64对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亚洲216份栽培大豆品种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亚洲大豆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地理群体(中国东北、中国黄淮、中国南方、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间存在较多互补等位变异数,最多的在中国黄淮与南亚群体间;各地理群体拥有各自特有或特缺的等位变异。亚洲大豆全群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聚成6类)与地理群体分类间有极显著相关性,地理分群有其相应的遗传基础。亚洲全群由2类血缘组成,分别占中国国内和国外2大类群的绝大部分;地理群体间2类血缘组成的差异明显。国内与国外各群体间以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群体间分化最小;国外群以东南亚与朝鲜半岛群体间分化最小;国内群以中国黄淮与中国南方群体分化最小。【结论】亚洲大豆栽培品种地理群体间具有位点和等位变异的特异性,各群体间可以相互补充的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甚丰富,利用国外栽培品种可以拓宽中国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夏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变异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夏蜡梅自然分布区8个群体,对花部、叶部、果部和种子的22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揭示夏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结果显示:夏蜡梅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20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2.15%(6.40%~45.87%),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87%(1.14%~85.07%),群体内变异(58.13%)大于群体间变异(41.87%);夏蜡梅花色(外被片颜色)表现为白、浅粉、粉、粉红4种类型,不同群体间各花色比例各有不同;各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2个表型性状中有8个和生态因子呈显著相关。通过表型性状UPGMA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表型性状分化体现为连续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