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粘虫学名Mythimna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虸蚄等,分别极广,国内除新疆未见报道外,其他各省都有分布。粘虫食性很杂,主要为害玉米、水稻、麦类、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及禾本科牧草。为害特点以幼虫取食为害。咬食叶组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玉米穗亦能被咬断。1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粘虫学名Mythimna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虸蚄等,分别极广,国内除新疆未见报道外,其他各省都有分布。粘虫食性很杂,主要为害玉米、水稻、麦类、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及禾本科牧草。为害特点以幼虫取食为害。咬食叶组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玉米穗亦能被咬断。1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玉米田二代粘虫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夜盗虫、五线虫、五彩虫、春蚕,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特性的杂食性、暴食性害虫,可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也可为害豆类、花生、蔬菜等。粘虫在上蔡县一年发生4代,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是1~3代。  相似文献   

4.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吉林省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在我省主要为害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文章介绍了该虫生物学特性及为害特点,同时提出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阜阳地区为粘虫一代多发区,主要以第一代幼虫在5月份为害麦类,大发生年份,除将麦叶吃光外,并成羣迁移为害高粱、玉米幼苗,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是,在小发生年,幼虫密度很稀,对作物产量影响不大。是什么因素影响粘虫发生的多少呢?这的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粘虫能否在我区越冬?目前仍是疑问。由于大发生的虫源没有弄清,大大阻碍了粘虫予测予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现根据近几年调查结果,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初步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6.
水稻粘虫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粘虫,又称行军虫、五色虫等,是危害水稻的害虫之一。2002年由于气候的影响,造成粘虫大发生,使水稻减产10%~25%。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夜盗虫、行军虫、剃枝虫。俗名五彩虫、麦蚕等。喜食禾谷类作物,尤其喜食玉米。在我国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全国。近年来随着我县玉米种植面积的加大,粘虫在玉米田危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2011年二代玉米粘虫在我县大发生,虫田率90%以上,发生严重田块整块田玉米苗齐地面被吃光,造成毁种重种,近几年有不同程度发生,由于气候的原因2015、2016年三代玉米粘虫在我县发  相似文献   

8.
马兆宜  冯淑慧 《新农业》2014,(14):36-36
<正>粘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和短时间内暴发成灾的毁灭性害虫,俗称行军虫、夜盗虫。粘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心叶或叶鞘为害,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当食料缺乏时幼虫成群迁移为害,老熟后则停止取食。义县的粘虫主害代为二代,偶尔三代粘虫也较重发生,如2012年8月三代粘虫大面积发生,危害较重。总结近年粘虫的发生规律,结合测报资料、气象  相似文献   

9.
粘虫是大理州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上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随着气候、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品种布局和耕作栽培制度等变化,粘虫在大理州发生危害呈现出新的特点:粘虫可以在大理州越冬;危害大理州粮食作物的主要是二代粘虫;粘虫发生区域从中低海拔地区逐步扩展到中高海拔地区,发生范围扩大,且有加重发生趋势;粘虫危害玉米的面积和程度均呈上升趋势,高密度集中危害情况突出。通过今年的越冬调查,清楚地表明粘虫可以在本地越冬,这对指导本地的粘虫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粘虫是我国谷类作物的一种重要害虫,六十年代以来,对其越冬,迁飞规律及大发生世代虫源的研究,证明了粘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为害的特性,在各发生区,有着主要为害世代之间互为虫源的关系。因此,粘虫在生理上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远距离飞翔的需要。Klaus H.Hoffmann(1985)报道了昆虫飞行利用的能源物质一般  相似文献   

11.
粘虫是辽宁省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等,个别年分也为害水稻。常因其突发性和暴食性,造成严重减产。本地区周年发生两次为害,第一次(二代)系常发世代,发生频率约占72%,第二次(三代)系偶发世代,发生频率约占20%。为准确地做好二代、三代预测预报,以本所1951~1980年粘虫消长资料为依据,试将锦州地区粘虫发生世代、虫源性质及大发生因子进行探讨,供粘虫预测预报工作参考。一、发生世代(一)成虫消长依据本所1951~1980年粘虫消长资料。本地区最早始见成虫于3月25日(1959年),最晚终见成虫于11月16日(1961年)。周年出现4次成虫峰期,分布于4月中旬,6月上旬,  相似文献   

12.
粘虫在旅大地区一年发生三代,某些年份少数粘虫可以完成四代。第一代幼虫力害小麥及谷子幼苗,一般发生較輕,二代幼虫发生较重,为害谷子及玉米苗;三代幼虫常猖撅发生,为害谷叶、谷穗、玉米、高粱及水稻,往往造成严重損失;四代幼虫一般发生在杂草地及果园森林中,为害很輕。粘虫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春季成虫基数、空气湿度和天敌数量,在粘虫开始繁殖以后,温度不是影响粘虫猖撅的主要因素。春季可用测蛾器誘蛾和小谷草把誘卵进行短期测报,夏季可用田間查卵并結合空气湿度和天敌数量,分析第二、三代幼虫发生时期和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3.
粘虫[Mythinna 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夜盗虫,剃枝虫,又名行军虫,五彩虫[1],具有群居性、迁飞性、暴食性、突发性、趋光趋化性等习性[2],主要为害小麦、玉米、高粱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也可为害禾本科杂草,大发生年份还可为害蔬菜.粘虫以幼虫取食为害,幼虫共6龄,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长,1~4龄食量低,总取食量占幼虫食量的5%~10%,进入5~6龄后,即进入暴食期,取食量占幼虫食量的90%~95%.粘虫大发生时可造成毁灭性灾害,幼虫群居咬食,短时间内就能将上千亩的农田掠食一空,夜间可以听到幼虫咬食的沙沙声,吃光一块农田后,粘虫群集迁移到附近的农田继续为害.如防治不及时,可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绝产[3].  相似文献   

14.
前言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我国已于六十年代中期经海上捕蛾和多次成虫标记回收试验所证实,并根据各地粘虫生活史及发生为害情况,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越冬习性的研究,已基本上摸清了我国东半部粘虫的迁飞为害规律:五个发生区周年季节性南北  相似文献   

15.
<正>粘虫又名剃枝虫、五彩虫、行军虫、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暴发性、迁飞性害虫,近年来已成为危害玉米的一种主要害虫,特别是今年,由于气候条件的关系,粘虫在我县大发生。笔者所在永寿县地处渭北旱塬西部,玉米是我地第二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6万余亩。经过近几年的系统监测和分析,初步掌握了该害虫的为害特征和发生因素,总结出适合本地的防治对策。1、形态特征玉米粘虫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相似文献   

16.
粘虫也叫行军虫、夜盗虫。是一种迁飞性、暴食性、杂食性害虫。该虫具有暴发危害和迁移为害的特点,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水稻、小麦、谷子等作物叶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杆,食料缺乏时,成群迁移,虫口密度大,防治不及时,可造成作物严重损失,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7.
2012年8月份吉林省玉米粘虫大面积发生,对玉米产量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充分认识玉米粘虫的发生及为害规律,积极进行科学防治,可以将粘虫对玉米产量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在我省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茎、茎杆中越冬。南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二化螟发生在我省呈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 二化螟别名蛀秆虫、蛀心虫。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分布。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玉米、甘蔗、芦苇和取食其他禾本科杂草。越冬后,部分幼虫还为害麦子、油菜、蚕豆和紫云英等。水稻被幼虫为害,在其分蘖期,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在孕穗抽穗期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浆乳熟期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在我市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茎、茎杆中越冬.由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二化螟发生在我市呈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