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木荷种源商品种为对照,利用来自木荷无性系种子园子代34个自由授粉家系,开展轻基质容器苗培育试验,研究其主要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变异并开展优良家系早期初选。结果表明:木荷无性系种子园子代自由授粉家系间的苗高、地径、叶下高、叶片总数、最大叶片的长和宽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且具有较高的家系遗传力;以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同时大于全部参试家系和当地普通商品种平均值为标准,初选出10个速生的半同胞家系,选择强度达28%,入选速生优良家系群体苗高和地径均值为38.04cm和5.19cm,分别超过参试家系总体平均值的6.33%和3.42%;各木荷家系苗高和地径呈现出相对一致的生长规律,即苗木于7月初实施分盘分隔培育后,8—10月快速生长,随后放缓;而地径生长量在9—10月达到了一个生长高峰,且在苗木分盘培育之前,家系间幼苗生长已出现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2.
以46个湿地松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对其1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旨在选择表现良好的半同胞家系。结果表明:家系间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极显著。综合苗高和地径性状,初步选择出0-1027、4-12、0-464、7-258、0-510、Ⅳ-9等6个表现良好的家系。  相似文献   

3.
以澳大利亚引种的47个大花序桉半同胞家系的苗期生长表现为研究对象,通过苗期测定筛选苗期生长性状表现好的家系。结果表明,大花序桉家系苗高和地径性状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筛选了4个优良半同胞家系;苗高和地径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97和0.95;苗高和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高和地径的遗传系数分别为28.61%和28.18%;引种家系间变异丰富,具有较大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湖南省内30株无患子半同胞家系优树的种子为试验材料,开展家系种子播种育苗,研究各家系1年生苗苗高、地径等主要生长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家系间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极显著,表明无患子家系间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具有较大良种选育潜力.综合苗高和地径性状,初步选择出SM27、SM16、SM05、SM22、SM12...  相似文献   

5.
研究梓叶槭苗期的生长表现,筛选苗期生长性状表现好的家系,为梓叶槭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以梓叶槭平武种群的15个半同胞家系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苗高和地径性状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梓叶槭半同胞家系苗高和地径性状均达到了显著差异;苗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较大,均在0.9以上;苗高和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高和地径遗传系数分别达到30.59%和29.06%,遗传改良潜力较大;筛选了2个优良半同胞家系。  相似文献   

6.
2013~2015年对38个江南油杉(Keteleeria cyclolepis)优树子代球果性状和苗期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优树子代家系之间的生长性状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家系苗高为7.22~16.35 cm,地径为0.11~0.19 cm,苗木成活率为24.44%~85.87%,苗高和地径的家系遗传力均在0.80以上,其苗期的生长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种子千粒重与子代苗木的成活率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果长和果径均与种子千粒重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的相关性。通过综合分析,初步选出了6个苗期表现较好的家系,入选率为15.8%,其苗高、地径和成活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3.96 cm、0.18 cm和59.50%,苗高遗传增益和地径遗传增益均值分别为16.54%和14.76%。  相似文献   

7.
对9个紫薇家系种子的主要播种品质、一年生播种苗的苗期生长性状变异和年生长规律,及其自然越冬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薇家系间的种子播种品质检验指标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生活力的变异最大.紫薇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活力显著相关.不同家系内个体间的苗高和地径变异幅度差异较大,家系间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采用Logistic方程能良好地拟合紫薇一年生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紫薇家系间苗木越冬存活率差异极显著,与生长性状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30个桢楠优树的半同胞子代家系1.5 a生苗木为研究对象,测定苗高、地径和当年生新梢长度等生长量,分析各家系苗期的生长状况,初步筛选适宜四川复杂立地环境及气候条件的优良桢楠家系,为桢楠遗传改良及后期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当年生新梢长等3个性状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3个性状均受到强遗传控制,且3个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苗高、地径生长量,筛选出6个苗期生长较快的优良家系,其中崇州古寺2号家系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省城步2代马尾松种子园人工控制授粉的全同胞家系和全同胞家系的母本与父本的自由授粉半同胞家系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马尾松2代种子园家系苗期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马尾松2代种子园家系间地径、苗高的差异均达极显著,其中地径变幅为0.215 7~0.428 8 cm,苗高变幅为13.425 9~35.568 9 cm。全同胞家系的地径、苗高与其母本的地径、苗高均呈现正相关,其中全同胞家系地径与其母本地径的相关系为0.831,为极显著相关,其它均未达显著水平。在4个杂交组合中,2个一般配合力(GCA)较高的亲本杂交后代81×8的地径均值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最大,分别为0.428 8 cm和0.024;2个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杂交后代10×37的苗高均值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并不是最大的,而81×8组合的苗高均值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是最大的,分别为35.375 0 cm和3.193 4。不同组合间的杂种优势差异很大,其中地径的杂种优的变幅为-16.55%~19.41%,苗高杂种优的变幅为-46.44%~11.84%。  相似文献   

10.
对90余个秃杉家系种子品质及1年生苗木生长的观测分析表明:秃杉家系种子千粒重平均为1.342 g,变异呈连续的数量性状,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家系的场圃发芽率平均为10.56%,变异呈连续的数量性状,近似于泊松分布曲线;千粒重、场圃发芽率和苗高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千粒重、场圃发芽率与地径相关不密切;1年生苗高和地径在家系间和家系内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而在种源间则苗高差异极显著、地径差异不显著,苗高和地径均大于对照的有19个家系。  相似文献   

11.
以13个云南松与思茅松杂交组合的球果和种子为研究材料,通过单果鲜重、果长、果宽、种翅长、种翅宽、千粒重共6个性状指标的测定,分析云南松与思茅松种间杂交组合球果和种子的形态变异。结果表明,单果鲜重及种子千粒重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25.01%-36.44%,球果长宽比更趋于稳定,变异系数10.05%。单果鲜重与果长、果宽、种翅长、种翅宽4个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千粒重与其它性状相关关系不显著。6个性状指标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可能由遗传因素控制,球果的形状则主要由母本遗传控制。云南松与思茅松种间交配时配子能顺利形成合子并发育为完整的胚,其胚形成可育杂交后代的种子。基于各杂交组合的结实及其苗期的生长状况,32号、43号、46号、51号和54号5个杂交组合的云南松母本可作为云南松杂交育种的优先选择母本。  相似文献   

12.
以弥渡云南松种子园38个种内杂交组合的球果和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球果和种子的单果重、千粒重和种翅宽等7个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及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云南松种内杂交组合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云南松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在杂交组合和杂交组合类别间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且前者变异大于后者;在杂交组合变异中,球果表型性状变异大于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球果和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均大于二者的形态性状变异;在杂交组合类别间,千粒重在个别类别间差异显著,其他性状则在多数类别间差异显著。球果和种子大部分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球果质量越大,球果形态、种子质量和种翅宽就越大;球果形态越大,种子质量就越大;随着种子质量的增大,种翅宽也变大。  相似文献   

13.
青海云杉半同胞子代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云杉无性系种子园内30个青海云杉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在张掖市肃南县塔尔沟苗圃开展苗期试验,测定5a生苗期苗高、地径、新梢长、侧枝数等生长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半同胞子代苗家系间苗高、地径、新梢长存在极显著差异;遗传变异系数较高,均在19.76%以上,苗高、地径、新梢长、侧枝数指标的家系遗传力均较大,均在0.830以上;苗高与地径、新梢长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地径与新梢长、侧枝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2)以苗高为首要选择指标,按照1倍标准差选择出158#、106#、160#、154#、109#、119#6个优良家系,各性状值高于30个家系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种子园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四川省富顺县国营林场马尾松初级种子园58个半同胞家系子代为研究对象,在四川富顺国营林场开展苗期试验,测定6月龄苗期苗高、地径和冠幅3个性状.采用方差分析、遗传力估算、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家系间苗高、地径和冠幅等生长性状均达极显著差异,表明马尾松半同胞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选育潜力较大;苗高、地径和冠幅3个性状遗传力较高,属强度遗传;苗高、地径和冠幅三个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尤以苗高与地径相关密切;以苗高、地径2个主要苗期生长性状,选出6个苗期生长较快的家系.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湖南、广西、浙江、广东、福建等5个省的36个马尾松半同胞优良家系自由授粉子代苗期生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马尾松家系苗的平均地径和苗高生长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平均苗木高生长、地径生长均以湖南、广东、广西3个种源的较好。不同家系之间在苗高、地径生长上也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高生长以GXGLN2号家系为最好,其次是HN29号、GD1号家系;地径生长以GD8号家系为最好,其次是HN7号、GXGLN2号家系。综合考虑高生长和地径生长,GXGLN2号家系表现最好。马尾松苗高与地径生长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给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良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以2年生云南松实生苗为材料,测定其苗高、地径及各组分生物量,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异速生长分析法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建立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数学模型,研究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反应云南松2年生时的生长状况及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2个生长性状指标和5个生物量指标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的生物量最大,叶在各器官中的生长速度也最快,说明2年生云南松苗木更倾向地上部分的生长。各指标间均存在密切联系,可用于云南松苗期生物量估测,也可通过对某一性状进行培育,提高云南松整体指标,满足生产需求,培育更多优良的云南松苗木。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日本落叶松二代优树嫁接苗为对象,对嫁接成活率和嫁接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二代优树嫁接成活率平均值为36.40%;无性系间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差异较大,无性系内各单株生长差异大,变异系数最大达到72.49%;家系间嫁接成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量差异不显著;第3 a生主梢长度与2 a苗高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用2 a苗高对第3 a苗高生长进行校正后发现家系间第3 a苗高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树龄母树穗条的嫁接成活率及嫁接后苗木生长情况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采穗母树年龄为10~12 a的嫁接苗嫁接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均大于采穗母树年龄为14~17,18~20 a的嫁接苗。  相似文献   

18.
开展林木优良无性系选择,以获得最大遗传增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针对桤木优良半同胞家系中的优良个体,通过扦插繁育技术建立了476个无性系,观测苗高和地径苗期生长性状,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利用隶属函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赋予各性状权重值,对各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无性系间的苗高和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根据两个性状的隶属函数值的均值,将无性系划分为7个等级,其中3个无性系被确定为1级,这些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的均值较整个群体均值分别提高了224.3%和82.3%;被评为2级的无性系有9个,被评为3级的无性系有45个,可作为增加桤木遗传多样性候选对象。  相似文献   

19.
闽南红锥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采自福建闽南的5个红锥地理种源种子,在福建省华安西陂国有林场苗圃开展苗期物候观察和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红锥之间的首次出芽时间和出芽持续时间相差较少,且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节律基本一致;红锥不同种源苗木的生长指标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其中,华安和安溪种源苗期生长较好,苗高、地径均显著高于苗木整体平均值,且高径比及其遗传变异系数较低,因此在生产中可优先考虑作为种苗繁育的种质材料;而云霄、南靖、诏安种源的红锥苗木苗高和地径均低于苗木整体平均值,尤其是南靖种源,苗木生长纤细,需进一步观测。  相似文献   

20.
在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苗圃地内,采用U15~*(58)均匀设计开展不同浓度IBA溶液浸种结合无纺布容器规格、基质施缓释肥和叶面喷施氮肥的思茅松苗木培育试验。结果表明:0.15g/L IBA溶液浸种可促进种子发芽;苗龄107d时,处理组合的平均地径和苗高分别达1.36-3.07mm和7.5-18.5cm,处理组合间地径和苗高大都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基质施缓释肥是影响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其次是无纺布容器规格,理论优水平组合与实际地径和苗高最优的处理组合均不一致;无纺布容器规格、基质施缓释肥、激素浸种和叶面喷施氮肥浓度4个因素的水平间地径和苗高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根据思茅松苗木分级资料,15个处理组合中有12个的合格苗率达8.5%-76.5%,其中7个处理组合的高于50%。基于苗木合格率和节省成本的角度,建议采用14.5cm×16.0cm无纺布容器与基质施2.0kg/m~3缓释肥、0.10g/L的IBA溶液浸种的组合作为思茅松壮苗培育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