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滨海盐碱地枣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垦利县黄河口镇枣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下降。脲酶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3;脲酶与多酚氧化酶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为0.377;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多酚氧化酶与其他3种酶的相关性不大。土壤酶与土壤养分、pH值、土壤微生物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脲酶与土壤养分、pH值和固氮菌、真菌、细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44以上;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相关系数较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pH值、纤维素分解菌和真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51以上。  相似文献   

2.
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 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常宁地区不同抚育措施油茶林的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间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取样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锄抚林地在土壤养分、微生物总数和酶活性方面明显高于未抚育和刀抚林分。相关分析表明,这3种林分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等主要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间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3.
探究不同磷水平施肥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施磷水平为油茶植株营养生长和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设定了每年每株植株氮最佳用量69 g和钾最佳用量99.57 g,并设置了单株年施入磷肥量:0、300、600、900、1 200 g共5个梯度,研究不同磷水平下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养分而言,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在P4磷水平呈最大值;有机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而碱解氮及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对于土壤微生物数量而言,细菌、真菌、放线菌及解磷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对于土壤酶活性而言,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而脲酶呈下降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间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川西亚高山云杉林、绣线菊-茅草群落、高山柳群落和茅草群落等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云杉针叶林群落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绣线菊茅草灌丛群落次之,茅草群落最少.但从各群落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看,其数量变化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土壤酶活性差异很大.总体上看,绣线菊茅草灌丛群落、茅草群落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酶活性均高于云杉针叶林群落;而云杉针叶林群落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很高,脲酶和蔗糖酶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5.
对杉木桤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土壤酶与肥力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混交林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都高于杉木纯林;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几乎与所有土壤肥力因素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杉木桤木混交林下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高,特别是脲酶和酸性磷酸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对蔗糖酶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有机质和速效磷是影响蛋白酶的主导因子,土壤全氮是影响脲酶的重要因素,土壤全氮和速效磷是直接影响酸性磷酸酶的重要因子。综合看来,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油茶林地夏季高温干旱,土壤板结,生草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为了探讨生草对油茶林地土壤特征的影响情况,选择人工种植的百喜草和自然生长的马唐草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草种生草区生草根际和油茶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p H值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生草区根际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高于非根际土壤;(2)土壤养分含量,根际区土壤有机质、有效P、有效K、有效N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区(P0.05),根际区全N、全P、全K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区,但其含量差异不显著,p H值的变化也不明显;(3)有机质、全N、有效N、有效P含量与脲酶、蔗糖酶活性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有效K含量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与细菌和放线菌间均呈正相关,蔗糖酶与细菌间呈正相关;(4)生草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均有较大的积累和转化作用,土壤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根际区非根际区;从土壤肥力的综合水平来看,百喜草马唐草对照,百喜草可以作为油茶林地生草草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天然常绿阔叶林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容重、全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加;(2)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影响该区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决定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其他因子的间接作用也是影响该区土壤酶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关系的影响,试图了解不同间伐强度作用下土壤恢复的过程和机制,为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4种间伐强度TS0(未间伐(0.0%),1 800株·hm-2)、TS1(轻度(16.7%),1 500株·hm-2)、TS2(中度(33.3%),1 200株·hm-2)和TS3(重度(50.0%),900株·hm-2)下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特点,探讨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伐3年后,林下土壤层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显著提高,不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差异显著;间伐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除过氧化氢酶(15 30、30 45 cm)、碱性磷酸酶(0 15、30 45 cm)以及脲酶(30 45 cm)以TS3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外,其他酶活性在各土层和不同间伐强度下均以TS2处理的酶活性最高;土壤各层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硝化细菌最少,且TS2处理的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氨化细菌数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而与脲酶活性呈正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细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结论]间伐改善了林分环境、光照、温度以及林下植被的发育,提高了林下土壤酶活性并增加了微生物数量。间伐3年后的综合表现表明,中度间伐最利于杉木人工中、近熟林阶段的经营,对于改善土壤性质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退化毛竹林土壤的修复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覆盖1 a、覆盖2 a、覆盖3 a、覆盖后恢复2 a、覆盖后恢复5 a及未覆盖的毛竹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性指标,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及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pH值,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探讨土壤细菌、真菌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覆盖3 a的毛竹林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其他林地类型,覆盖后恢复5 a的0~20 cm土层酶活性均较高。样地土壤细菌类群中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为优势菌群,真菌类群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球囊菌门所占比例较高。覆盖后恢复5 a的40~60 cm土层细菌和真菌的OUT数量较少,Chao1、Simpson及PD-whole tree指数均较小,表明覆盖后林地深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多样性均受到影响,土壤退化程度较高且恢复缓慢。土壤环境因子对毛竹林土壤细菌门水平的贡献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酸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  相似文献   

11.
杉木桤木混交林土壤酶与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杉木桤木混交林和格木纯林土壤酶与肥力因素的分析表明,混交林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都高于用木纯林,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几乎与所有土壤肥力因素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杉木桤木混交林下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矿质肥料对柳杉苗根区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柳杉1年生苗施用矿质肥料,分析苗木根区与非根区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地增加了柳杉苗根区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细菌增幅最大,其次是真菌,施肥对非根区土的微生物数量无明显影响;施肥对柳杉苗根区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复杂,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不受施肥影响,磷钾和氮磷钾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蛋白酶活性,施肥还能有效地降低柳杉苗根区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省鞍山地区油松纯林和油松-杜鹃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种林分类型对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知:混交林相对纯林,在微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土壤酶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上都有显著提高,对土壤质量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草甘膦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甘膦为除草剂,研究其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处理60天后,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均受到极显著的抑制,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4.7%、58.2%和54.7%;草甘膦处理150天后,土壤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仍极显著少于对照,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草甘膦处理60天后均显著低于对照;草甘膦处理150天后,土壤脲酶的活性则由抑制转变为激活,高于对照7%;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有所缓解,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则有所增加。草甘膦处理60天、150天后,土壤、油茶果实、叶片中均未检测出有草甘膦残留。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猕猴桃果实产量与品质,在猕猴桃园以套种蕺菜、清耕和对照作为试验处理,测定不同时期猕猴桃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果实产量及品质,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13.95%、7.92%和3.94%,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19.01%、28.89%和16.32%,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7.02%、12.63%、17.57%和7.98%,单果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7.14%和7.68%,维生素C、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提高7.97%、18.29%、2.09%、12.37%和14.1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土壤中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与维生素C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维生素C含量显著负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干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显著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套种蕺菜有利于提高猕猴桃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加猕猴桃果实产量,改善猕猴桃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6.
毛竹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两个试验点研究了3种林分立竹度和2种林分组成处理条件下毛竹林枯落叶分解的生化特性,结果表明,随分解过程,残留物及相邻表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类群变化明显,并且受林分立竹度及组成等林分结构因子的影响较大,数量总体上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组成上尽管细菌比例占绝对优势,但随分解过程有所下降,土壤酶活性行分解过程亦有显著变化,但各种酶活性的变化模式有所差异。与毛竹纯林相比,竹栎混交林的土壤酶活性较高。林地土壤酶活性与竹林立竹度相关,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在立竹处理2时较高,而蛋白酶和磷酸酶则在立竹处理1时较高。竹林土壤生化特性间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因子相关联,磷酸酶活性为准优特征,土壤全氮含量为准优因子,脲酶是综合反映,竹林土壤生化性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以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马尾松、枫香先锋树种成林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差异,从土壤改良的角度,为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非根际土壤p H值和养分含量升高;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升高,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2)以非根际土壤为对照,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土壤p H值降低,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均增加。前者p H值和有机质的变化幅度更大,后者速效磷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幅度更大。此外,马尾松纯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增加,磷酸酶活性降低;混交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加。因此,枫香木荷混交林改善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效果更为明显,土壤p H值和磷酸酶活性是影响马尾松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甘肃省天水市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区,以其林地、果园、耕地、草地和撂荒地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林地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果园和耕地、草地较低,撂荒地酶活性最低。蔗糖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主要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均有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积极巩固退耕还林恢复工程和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将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苹果根区土壤生物特性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果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们和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密切相关,与土壤全量、速效养分之间,绝大部分都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对有机质除直接作用外,多是通过其他酶的间接作用来影响的;苹果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微生物总数与土壤主要肥力均呈正相关,与有机质、全氮、全磷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法研究退化侵蚀地植被恢复区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N与P,土壤微生物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细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土壤酶活性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脲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和转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N,P的转化有关,而N,P的转化与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的累积有关;脲酶、多酚氧化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C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转化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N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脲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N素含量,降低土壤P素水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N素负相关;不同植被恢复群落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在各对典范变量上的聚集趋势可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健康诊断与立地类型划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