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石菖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微波萃取的方式提取石菖蒲中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石菖蒲挥发油中细辛醚含量最高,其次是2,4-二甲基肉桂酸。结论:研究石菖蒲挥发油主要成分,实现药用成分的化学合成,是综合开发利用石菖蒲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实验采用鱼腥草全草烘干粉碎后,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并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以萃取的压力、温度、CO2流量为因素变量,筛选出鱼腥草挥发油萃取率较高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鱼腥草挥发油的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30 MPa、温度45℃、CO2流量20 kg/h。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同时萃取茶叶中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工艺。结果表明:萃取压力对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因的萃取率影响最大,改性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们的萃取率。结论:利用超临界CO2法同时萃取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220bar、萃取温度为60℃、改性剂为50%乙醇、萃取时间为3h,茶多酚和咖啡因的萃取率分别为7.04%和2.48%。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解决蜂胶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的板结与沟流现象,提高超临界CO2萃取效率。本文研究了蜂胶流态化超临界CO2萃取工艺,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就介质充填比例、CO2流化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对萃取得率的影响,并用GC/MS分析蜂胶提取物的挥发油成分组成。结果表明模拟生物流化床式流态化超临界CO2萃取蜂胶有效成分最佳工艺条件为:介质充填比例:4:1,萃取压力32Mpa,萃取温度39℃,CO2流化量600L/h,萃取时间4小时,萃取得率达26.50%。通过GC/MS分析,共鉴定出其中78个组分。  相似文献   

5.
以豆粕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和微波辅助萃取大豆异黄酮和皂苷。以单因素实验结果为依据,正交试验优化萃取豆粕活性成分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豆粕中萃取大豆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0%,微波时间2 min,微波功率400 W,料液比1:20,在此条件下皂苷萃取率为0.3312%,产品纯度56.2%;从豆粕中萃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0,乙醇体积分数为80%,超声时间为30 min,超声温度为60℃,在此条件下大豆异黄酮萃取率为0.3614%,产品纯度58.4%。  相似文献   

6.
综述中药挥发油提取技术,如蒸馏法、溶剂法、压榨法等,以及新兴的提取分离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亚临界水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法、固相微提取法、酶解提取法、微胶囊-双水相提取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特点与研究概况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固相支撑液液萃取-平行蒸发技术用于快速净化多种饲料中的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和呋喃妥因。先用甲醇-磷酸盐缓冲溶液提取样品,再用硅藻土固相支撑液液萃取净化,然后用全自动平行蒸发技术浓缩,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在365nm波长下检测。实验对提取溶剂、净化方法、萃取时间、萃取体积和色谱分离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四种硝基呋喃原药在0.05~10Ixg/m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7,方法定量限为0.1mg/kg,0.1、0.2、1.0mg/kgZ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8.4%-105.3%,相对标准偏差为1.8%~7.2%。实际饲料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提高了操作自动化程度,测定结果准确度高,可用于批量饲料样品中硝基呋喃类原药的快速质量监控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原植物香芸火绒草超临界CO2萃取的研究,获得了温度45℃、压力18MPa为其相对较佳提取条件,提取产物为黄绿色浸膏,得率为0.87%。将该浸膏精制成净油,其得率为60.2%。进一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净油分析,鉴定出其中的15种化学成分,并通过峰面积归一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含量。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邻苯二甲酸异辛酯、高良姜素黄烷酮、α-甜没药萜醇、橙花叔醇、胡萝卜醇、棕榈酸等。通过对香芸火绒草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为高原特有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强  王廷璞 《草地学报》2016,24(2):473-478
采用CO2超临界法萃取红茂草中挥发油,对其进行GC-MS分析,以提取的挥发油为研究对象,确定红茂草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大小。研究表明,红茂草挥发油成分复杂,存在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艾叶为原料,研究采用微波法辅助提取艾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实验中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温度、微波时间、微波功率五个因素对艾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艾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乙醇体积分数为50%、料液比为1:20、微波温度为60℃、微波时间为5min、微波功率300W。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艾叶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3.684%。  相似文献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草药抑菌剂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浸渍法、煎煮法、连续回流提取法和生物碱酸水提取法制备52种中药水煎剂、3种浸液、2种挥发油和27种中药总生物碱.采用平板打孔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84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菊花、马兜铃、半枝莲、杜仲、防己、柴胡、肉苁蓉、吴茱萸、玄参和黄连等中草药水煎剂和厚朴、白芍、防己和黄连等的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方便莪术油在兽医临床上的使用,本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筛选最佳包合工艺,研制出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包合物进行了稳定性研究.莪术油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75℃、搅拌1h,莪术油:β-环糊精为1∶8;包合物中吉马酮的含量为2.18±0.11%.高温、高湿可轻微影响包合物的稳定性,强光对包合物的稳定性影响不明显.室温储存6个月,包合物性状和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建议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应在室温、干燥、避光的密闭容器中储存.  相似文献   

13.
对甘肃地区苦豆子全草中挥发油组分进行提取、分析和鉴定,测得苦豆子全草挥发油含量为1.9%,并用GC/MS法从其挥发油中分离出22种化合物,用峰面积归一法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为61.89%。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发新型兽用纳米注射液,发挥中药独特优势,采用双提法提取中草药得到挥发油与水溶性药液,将挥发油以纳米胶束的形式增溶于水溶性药液中,再经精制、灌装、灭菌等步骤制备成“复方草连”纳米注射液。挥发油纳米胶束的外观为圆球形,粒径为100+12nm,表面Zet。电位为~83.2±0.8mV;样品于40±2℃条件下放置,其第6个月与0个月的气相色谱图基本一致,表明纳米胶束对于挥发油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初步结果表明“复方草连”纳米注射液与安乃近注射液均能降低患猪的体温,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复方草连”纳米注射液组患猪的外周血液T细胞亚群CD3+、CD4+含量(28.59±5.53%)高于安乃近组(18.43±4.18%).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Pharmacokinetics of rhizoma Curcumae oil-pure drug (RCO-PD) and its β-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 (RCO-βCD) were studied in a randomized two-way crossover design following a singl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two formulations. Germacrone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were determin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detector. The concentrations vs. tim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 noncompartmental pharmacokinetic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germacrone in both groups was rapidly absorbed followed by a slow elimination. The main parameters in RCO-PD group were as follows: t(1/2λz) 6.63±1.08 h, C(max) 2.50±0.34 μg/mL, MRT 7.19±0.93 h, and AUC(0-∞) 13.92±2.75 mg/L·h, while in RCO-βCD group, t(1/2λz) 6.77 ± 0.67 h, C(max) 2.98±0.24 μg/mL, MRT 8.87±0.76 h, and AUC(0-∞) 21.60 ± 1.95 mg/L·h, respectively.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max), T(max), AUC(0-t), AUC(0-∞), and MRT in RCO-βC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RCO-PD group, and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RCO-βCD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ile compared to RCO-PD group (F=156%, with its 90% confidence interval of 145-169%).  相似文献   

16.
黄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黄蒿Artemisia scoparia挥发油对几种植物受体的化感作用,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黄蒿挥发油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苜蓿Medicago sativa、白菜Brassia pekinensis、玉米Zea mays种子萌发和幼芽、幼根伸长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萝卜种子抑制作用最强,最终萌发率比对照减少27.3%。对苜蓿的幼芽和幼根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分别比对照减少19.2%和33.4%。用GC-MS-DS联用方法,共鉴定出挥发油中的38种化合物,检出物占总质量的87.53%,其中萜烯类12种,占45.04%。相对百分含量在1.5%以上的化合物有10种:1)2,5 亚乙烯基[4,2,2]螺桨 3,7,9 三烯;2)斯巴醇;3)石竹烯;4)1,2 二甲氧基 4(2 丙烯基)苯;5)石竹烯氧化物;6)毛蒿素;7)橙花叔醇;8)β 法呢烯;9)1 (1,5 二甲基 4 己基) 4 甲基苯;10)大根香叶烯。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艾叶挥发油,得到淡黄色艾叶挥发油,提取率为0.65%。用1%吐温-80乳化得到的艾叶挥发油乳剂。该乳剂稳定性好,安全可行。体外抑茵试验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对炭疽杆菌抑制作用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也有较强的抑茵作用,但对巴氏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茵的抑茵效果不明显;艾叶挥发油对水生生物常见病原茵大肠埃希氏茵、荧光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茵、产酸克雷伯菌、鱼害黏球菌、副溶血茵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柑橘品种之间的精油成分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沃柑、红江橙、橘柚3种柑橘果皮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沃柑、红江橙、橘柚分别检测出74、85、74种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81.6%、87.03%、79.38%,主要为萜烯烃类、酯类、醛类、醇类、酮类和酚类成分,其中萜烯烃类、酯类、醛类含量最高。三种柑橘果皮共有35种相同成分,主要为1-辛醇、香茅醇、紫苏醇等。独有的香气成分中,沃柑有21种、红江橙29种、橘柚20种。不同柑橘品种精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柑橘果皮不同香气及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