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广东是亚热带地区为桑树生长具备有利的条件,因此年中可育蚕六至七造。在年中各造桑的产量来说,由于历年来桑树整枝方法(冬刈注)以及年中气候因素而各造有所不同。第一造气温较低,第六造气温较干燥,加以一造值桑树生长初期,六造值桑树生长末期,故两造桑叶产量均较少;第二造气温较高,但湿度仍略低,桑叶产量增多,三至五造为高温多湿时期,桑树生长发育旺盛,产量特多。但以蚕造的良否来说,则以  相似文献   

2.
顺德县北星社是一个养蚕出色的农业社,是广东第一个实现畝产万斤桑千斤蔽的一面高产红旗,从建社到现在曾榮獲县、省、中央爱国丰产奖励共达七次,今年大跃进以来,更创造了畝产桑叶一万一千斤,担桑产量四十七·四八斤的空前高产卫星。全社饲养南农七号蚕种四千一百九十五强,平均担桑产繭二十五·四斤,达到畝桑产繭二千七百七十七斤,连白繭及原种辅一千四百六十八张计算,全社平均畝桑产繭是一千一百一十九斤的高额丰产纪录。  相似文献   

3.
桑蚕复盖育     
由于廣泛推廣高产量的白繭蚕品种,保留大量五龄期(較其他齡期經过久些)用飼料基地是很重要的。为此,应当早在稚蚕期間就加以注意,在稚蚕期合理收獲桑叶可以保証蚕兒五齡时桑樹最大的桑叶生長量,同时应当合理組織稚蚕飼育,節省在此期間飼料的消耗。  相似文献   

4.
一、广东蚕桑生产的特点和试验目的广东现有的蚕桑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桑树生长迅速,一般来說,高温水足时,約經25天可以摘叶,但天早或陰雨低温时,会影响桑叶的成熟日数縮短或睡长,年中各造中,造造不同,同时,荊桑叶肉较薄,含水份量较多,过早摘叶往往偏嫩,过迟又容易过老硬化,因此,每造的收蚁期要根据桑的生长情况來决定,卽是說耍調节收蚁期来適应桑的矽熟。  相似文献   

5.
高溫快速养蚕法和复盖囘育,这两种方法都是在適应蚕儿生育的环境下,保証良桑飽食的基础上調节給桑囘數,达到节省勞力节約桑叶而获得蚕茧丯收的目的,本文是在河南省南召县进行春蚕二化白茧高溫快速养蚕法的調查結果,仅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省的蚕茧生产每年饲养春、夏、早秋、中秋、晚秋五期,个别生产队早秋或晚秋不养则饲养四期,其中当以春蚕为蚕茧生产的重点。但是夏、早秋、中秋、晚秋四期由于气温高,桑叶生长发育快可以多次养蚕,提高桑叶、蚕室蚕具等的利用率,是增产蚕茧的有效途径。所以自从提倡饲养夏秋蚕以来,夏秋蚕的产茧量已增占全年产茧量  相似文献   

7.
徐成美 《江苏蚕业》2009,31(3):24-25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湖桑中晚秋条桑收获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收获技术和省力化养蚕操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各地蚕桑省力化的重要推广项目。据我们试验调查和各地应用表明,中晚秋条桑收获和传统的摘叶收获相比较,不仅桑叶收获工效提高2倍,节省喂蚕用工40%,而且第二年春期能增产桑叶5~20%。  相似文献   

8.
九江公社蚕种繁殖站沙头分站,今年第七造饲养的“解放一”品种,共收蚁蚕十公分,采用了少回饲育,每天只给桑叶四次,每隔六小时一次。结果获得了下述的经验。这次总结出少囘育有三大好处:首先是节约了桑叶,计这次比通常育蚕节约用桑42.5%(每公分蚁蚕通常育蚕用桑叶87.75斤,少回育只用桑叶50.5斤);其次是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比通常育蚕节省劳动力大约30—40%;第三是大大提高了担桑产茧量,通常育蚕担桑产茧4.18斤,少回育担桑产茧达到  相似文献   

9.
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桑多酚的含量变化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从叶位、生长期二个方面探讨了桑叶的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桑多酚等物质的含量变化。研究表明,桑叶中三种物质的含量与叶位、生长期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叶位以叶质较嫩桑叶各成分含量较高,生长期以晚秋和霜后桑叶的成分含量较高,特别是霜后桑叶,桑黄酮、桑多酚的含量为春夏秋等时期的2-3倍。  相似文献   

10.
顺德县沙滘公社第十四营创造菊花式留横技,用剪刀剪横枝留茎部两三个芽有摘桑方法,获得顯著的高产成织,采用了这个方法缩短了每次收獲期间,为全年增加养蚕次数,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广东老蚕区还在第四、五造挫还是劳动人民适应下半年比较干旱天气降低植株,促使嫩芽萌发增产桑叶创造出来有效措施,长期以来农村流行着“桑树是伤磨树,要伤磨孝能增产”的荒诞传说。摘桑方法一直没有改进,挫了还长出来横枝之後,采摘时往往只追求摘桑量,把桑树扯得遍体鳞伤,据调查枝条芽  相似文献   

11.
旱地桑“优耕法”试验续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区试验和大田生产多点试验进一步证明,旱地桑应用“优耕法”这一管理技术,具有一定保持地力和保水防旱的效能,维持对桑树养分的供给,有利于提高肥效,促进桑树生长,有效地增产桑叶,改善叶质,提高养蚕成绩,据测算投入与产出比达到1:4.37,比造桑造肥法管理的桑田高0.65,增产效果相当显著,是旱地桑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58年春省提出,3—5年实现全省全年二化性白茧化的要求,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强调广东第二至六造不適宜于饲育二化性白茧蚕种,但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群众都有实现全年白茧化的决心,和继续去年番顺县槎涌队第二,三造试育或功之后,今年各造各地都进行试育工作,除了番顺德小涌队第四造创造了(运输×华八)单强产茧102斤茧,成绩突出以外,沙滘社党委试验蚕房第五造饲育,(沄文×华+)获得单张(8公分蚁量计)产茧85.31斤,经验比较完整,从这个事例可以打破迷信和充分说明了广东全年白茧化的可能性,兹将试育经过和结果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3.
普宁县洪阳公社五星队(原蚯塘小社)58年在气候特别恶劣的第五造试养白茧成功,该队饲养一张白茧种(沄文×摹+)收蚁7.8公分,用桑叶813斤,产茧61.1斤,生产实积与收入情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14.
一、不同剪枝型式与上三造桑叶产量的关系两年的大田观察和小区试验调查:伦40良种桑采用冬留大树尾对头造桑叶产量有着明显的增产效果,春期雨水偏多的一九七六年亩产桑比冬根刈增产83%;春旱严重的一九七七年亩产桑亦比冬根刈增产30. 2%。二造无论在多雨环境还是干旱环境均表现出  相似文献   

15.
在广东地区,对蚕生命力危害最显著的不良叶质,主要是第三至六造的侧枝嫩叶与脚枝嫩叶,尤其是在第四、五造影响更为严重,诱发的病蚕率高达28.93—75.13%;其次是第一造冬根刈桑的下脚叶,对蚕生命力亦有较大的影响。除了叶位以外,叶质对蚕儿健康度的影响还与各造气候因素、栽培条件有关,处于高温雨季气候下生长的桑叶和肥丰水足密植条件下栽培的桑叶,其饲料品质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是目前养蚕生产上用于调节桑叶余缺,增产蚕丝的两种激素.5龄后期当桑叶生产量超过饲养蚕种的需求量而出现余叶时,使用保幼激素可以延长蚕的食桑时间,多吃桑叶增产蚕丝.相反,5龄后期当桑叶生产量不能满足饲养蚕种的需求量而出现缺叶时,使用蜕皮激素可以缩短蚕的龄期经过,少吃桑叶,提前上簇,避免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发展需要,增加高级生丝原料茧,满足外贸出口要求,扩大我省第二造、六造饲养多丝量优质的白茧种比重,我们从1976年开始,同广西蚕业指导所等有关单位协作对“新九×7532”一代交什种(简称两广一号)进行了试养工作,通过室内及农村试验,并以二化性“新九×8301”和“东_(34)×苏_(12)”等一代交什种;多化性“广农三号”“广农四号”等为对照比较,饲养环境以第二造和第六造饲养为主,同时以第三造、第四造和第五造高温多湿环境,以及外省夏期、夏秋期作为辅助性测定比较.经过三年多来的试养比较看来,初步认为桑蚕“新九×7532”一代交什种组合,适合我省第二造、第六造环境条件饲养,并具有优质、好养、高产、担桑产值高,凡育比较容易等优点,可供我省第二造和第六造扩大试养用.现将桑蚕“新九×7532”一代交什种试养成绩综述如下:品种来源  相似文献   

18.
我省年可养蚕七、八造,解放以来,主产佛山地区头、二造和六、七造基本上推广了稳产高产的二化性白茧品种,增加生产者收益,为我省提供了出口高档丝绸的原料,多创外汇作出了贡献。可惜的是三十年来,夏季(三、四、五造)桑叶旺产时间,仍然以饲养低级生丝原料的多化性茧为主,以致一  相似文献   

19.
湖桑中晚秋条桑收获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增学 《江苏蚕业》2006,28(1):16-19
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结果表明,湖桑中晚秋条桑收获与传统的摘叶收获相比,工效提高2倍,而且翌春桑叶增产 10%-15%。同时深入研究表明,条桑收获后,只要保留一定叶面积,不仅留下叶片的光合强度比对照区提高43%-53%,而且生长的枝叶被剪除,腋芽又不萌发,这样增加了养分在树体内的积累,其中根部最为明显,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总糖含量之和,比对照区增加58%。由此,阐明了湖桑中晚秋条桑收获后翌春桑叶增产的生理原因。湖桑中晚秋条桑收获技术模式如下:适用于生长势较好的桑园,收获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剪伐强度为单株总条长的4/10-5/10,剪伐后树冠顶部呈水平状,条端留叶2-4片。  相似文献   

20.
引言115南×九白海,又称南农七号,是广东夏期春造的主要生产蚕品种。自从1957年开始在生产上应用后,五年来,对我省蚕造稳定与蚕茧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显示了和发挥了新品种的优越性能。因而,在我省第二至第六造的夏蚕生产中,几乎全面普遍应用这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