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探讨融雪时间与土壤碳素含量之间的关系,2007-2008年,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高山雪床,沿着融雪梯度设置3个融雪部位(早融部位、中间部位和晚融部位),每个部位随机取土样15个,每个月取样一次,以测定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析其在融雪梯度上的变化。结果表明,早融部位与晚融部位之间的融雪时间相差约1个月。在生长季(5-10月)中的每个月,早融部位的有机碳含量均最高,月均值达14.4g/kg;晚融部位的有机碳含量最低,月均值只有9.9g/kg。和早融部位相比,2a内晚融部位的有机碳含量(月平均值)降低了4.5g/kg,而中间部位的有机碳含量则居于早融与晚融部位之间。就任一部位而言,在生长季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有机碳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这说明,融雪时间亦即积雪厚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天然高山雪床为样点,根据融雪梯度,设置早融、中间和晚融3个融雪部位,并对各个部位几种优势牧草种群间的联结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几种优势牧草的总体关联性在早融部位表现为正联结,中间部位表现为无联结,而晚融部位则表现为负联结.各种对间的联结性以早融部位正联结占多数,中间部位正负几乎各占50%,晚融部位负...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融雪时间对川贝母种子、鳞茎及幼苗发芽生长的影响,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雪场观察了早融、中融、晚融3个不同融雪时间发生部位上川贝母种子和鳞茎的个体重量、种子数量、种子萌发率及幼苗第一片叶的长度,并对不同融雪部位生长的植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融雪时间的推迟,川贝母的单花种子数和种子重量逐渐增加,和早融部位生长的植株相比,晚融部位生长的植株单花种子数和种子重量分别增加了40.3%和24.6%;但是鳞茎的重量表现出了相反的趋势,和早融部位生长的植株相比,晚融部位生长的植株鳞茎重量降低了22.4%.另外,川贝母的种子大小对幼苗的萌发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幼苗的第一片叶子长度有明显的影响,和早融部位生长的植株相比,晚融部位生长的植株第一片叶子长度增加了41.6%.说明晚融的积雪有利于川贝母种子产量的提高,而早融的积雪有利于鳞茎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陈文年  张轩波  卿东红  张林  刘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793-10795,10824
[目的]探讨融雪时间对川贝母生长和物候的影响。[方法]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高山雪床,在积雪早融部位与积雪晚融部位之间进行川贝母移植试验,观察川贝母的个体特征和物候的变化。[结果]川贝母的株高、单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在早融与晚融部位之间有显著的差异,且晚融部位的值要大于早融部位的值;融雪时间对川贝母早期和中期物候阶段(如开始生长期、始花期)有影响,而对后期特别是晚期的物候阶段(如植株枯黄期)影响很小。[结论]积雪晚融的环境更有利于川贝母的生长,在人工种植中应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5.
晚松不同树龄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和热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晚松不同树龄的叶、枝、干各部位的化学成分和热值,结果表明:晚松在不同树龄间各种化学成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部位间各化学成分关系如下:水分平均含量在46%左右,不同部位间水分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灰分平均含量为叶2.5%、枝1.3%、干0.6%,不同部位间的灰分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出叶枝干的规律;纤维素平均含量为叶19.2%、枝26.9%、干33.3%,木质素平均含量为叶12.2%、枝30.5%、干31.1%,不同部位间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都表现出干枝叶的规律;半纤维素平均含量为叶11.2%、枝13.5%、干12.8%,不同部位间半纤维素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粗脂肪平均含量为叶15.3%、枝12.1%、干12.9%,不同部位间粗脂肪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叶中粗脂肪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叶7.4%、枝2.6%、干2.1%,不同部位间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出干枝叶的规律;淀粉平均含量为叶2.6%、枝6.4%、干2.8%,不同部位间淀粉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枝的含量最高;单宁平均含量为叶2.3%、枝2.9%、干3.5%,不同部位间单宁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蛋白质平均含量为叶6.6%、枝2.2%、干1.5%,不同部位间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叶的含量最高。晚松热值较高,平均为20 645 k J/kg左右,热值在不同年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树龄6年时热值最高;在不同部位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晚松还具有较高的生物质产量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因此,晚松是一种优良的生物质能源树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地面覆盖材料对新疆绿洲苹果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为地面覆盖材料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普通无纺布、聚丙烯无纺布、聚乙烯编织布、黑色防水布、白膜、黑膜6个覆盖处理,对比土壤环境的差异。【结果】地面覆盖可使杂草覆盖度降至10%以下,但普通无纺布的杂草较多。对照土壤表层温度峰值出现在18时,深层温度峰值出现在24时,铺设覆盖材料后,峰值时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黑膜土壤表层温度日较差为17.36℃,深层温度日较差为5.66℃,均大于对照。地布降低了土壤温度及日较差,地膜增加了土壤温度及日较差,地膜土壤温度峰值比对照高2.1~5.3℃。土壤湿度在下午17时最大,各覆盖处理的土壤日均湿度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土壤碱性和盐分含量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对照土壤温度与湿度显著正相关,土壤湿度与酸碱度显著正相关,但与盐分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对照相比,地布覆盖降低了指标间的相关性,而地膜覆盖则增强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论】地面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峰值有显著影响,但对均值影响不显著。地面覆盖对土壤表层酸碱度和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深层土壤影响不显著。地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力最强,具有较明显的增温保湿作用。  相似文献   

7.
拉枝角度对富士芽和叶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拉枝角度下富士短枝顶芽、长枝腋芽、短枝叶片和长枝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及氮含量变化。以确定有利于花芽分化的合理拉枝角度。结果表明,随着拉枝角度的增大,各部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加,差异极显著;而氮含量减小,差异不显著。富士短枝叶和长枝叶以及110°拉枝处理短枝顶芽的可溶性糖含量在7月出现峰值;各处理短枝顶芽和长枝腋芽的淀粉含量7月最高,短枝叶和长枝叶的淀粉含量9月最高;短枝顶芽和长枝腋芽氮含量6—9月间逐渐下降,短枝叶和长枝叶氮含量6—7月间上升,之后一直下降。110°拉枝处理短枝顶芽的C/N高于其他处理。表明110°拉枝处理有利于花芽分化,是可行的拉枝角度。  相似文献   

8.
不同设置年限沙障对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库布齐沙漠穿沙公路中段的七里明沙区周围设置7 a与2 a的死沙柳枝沙障沙丘为对象,未设沙障的流动沙丘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分析不同设置年限沙柳沙障对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类沙丘土壤含水量、容重在不同土层、不同高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随着设置沙障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2)不同沙丘碱解N含量,设置7 a沙柳沙障的沙丘含量明显>设置2 a沙柳沙障的沙丘与流动沙丘,且设置7 a沙柳沙障的沙丘不同部位均为0~5 cm土层含量为最高,与设置2 a的沙丘、流动沙丘差异明显;3类沙丘0~5 cm土层,各部位的速效K含量7 a的明显高于设置2 a的沙丘与流动沙丘,且设置7 a的沙丘各部位速效K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设置7 a的沙丘与设置2 a的沙丘的5~10 cm及10~15 cm土层速效K含量较接近。流动沙丘的有效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增加趋势,3类沙丘整体比较,随着设置沙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有效P含量呈降低趋势。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层间无明显变化规律,总体而言不同沙丘的有机质含量为设置7 a的>流动沙丘>设置2 a的。3)在设置2 a沙柳沙障后土壤化学性质才有所改善,随着设置沙障年限增加,改变表层土壤碱解N、速效K含量及空间分布,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3类沙丘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33对相关关系中,有9对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设置沙障后土壤各理化性质指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各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大白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莲座叶、叶球外叶、叶球内叶及其各部分叶片的软叶和叶柄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进行测定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部位营养含量不同,差异较明显;参试品种以亚细亚、胶研秋强、秦白2号综合营养含量较高,陕秋白较低.总体而言,参试品种软叶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相同部位叶柄含量;大部分参试品种叶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相同部位软叶含量.参试品种VC含量在软叶和叶柄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不明显,可溶性糖含量在软叶和叶柄中分布由外到内大体上呈递增趋势;不同品种软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叶球内叶和外叶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青稞籽粒蛋白质含量(GPC)的影响程度,完善青稞GPC空间分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青稞GPC的环境响应。【方法】利用农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青藏高原青稞GPC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青稞GPC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和南高北低的态势,并形成了2个青稞GPC高值区。其中一个是介于东经100.0°—102.5°、北纬35.0°—37.5°,以青海共和、贵德、门源、同德和甘肃合作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值区,这一区域青稞GPC平均值为(13.1163±0.5939)%;另一个是介于东经86.0°—92.0°、北纬28.0°—29.0°,以西藏贡嘎、拉孜、尼木、扎囊、聂拉木、堆龙德庆、桑日、康马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中南部高值区,这一区域青稞GPC平均值为(12.8715±0.6609)%;在地理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升高,青稞GPC呈现出"倒N"型分布格局,即从海拔3 000 m以下的高值区(此海拔区间青稞GPC平均为(10.8650±1.8600%))随着海拔的升高,青稞GPC逐渐减少,在海拔3 000—3 300 m达到低值区。在海拔3 000—3 300 m,随着海拔的升高,青稞GPC逐渐增加,在3 600—3 900 m达到最高值区,此海拔区间青稞GPC平均为(10.8937±2.0719)%。此后,又随着海拔的升高,青稞GPC逐渐减少。影响青稞GPC的环境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土壤速效氮含量抽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出苗-分蘖期平均气温日较差分蘖-拔节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拔节-抽穗期相对湿度。【结论】影响青稞GPC最大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土壤因子,其次是气候因素,地理因子无明显影响。影响青稞GPC的土壤因子主要是土壤速效氮含量,气候因子主要是抽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出苗-分蘖期平均气温日较差、分蘖-拔节期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拔节-抽穗期相对湿度。青稞GPC含量随着分蘖-拔节期平均气温日较差、拔节-抽穗期相对湿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随着抽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出苗-分蘖期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磷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磷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原19个草地型植物叶片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04.53,变异系数为35.72%,植物根系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26.29,变异系数为27.93%,总体呈现出东西部低、中间高的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影响植物叶片碳磷比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年均气温、最冷月均气温、≥10℃积温、6—9月降水率、0~10 cm土壤容重、10~2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速效钾、水溶性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而影响根系碳磷比的关键环境因子则是最冷月均气温、≥10℃积温、年均降水量、地上生物量、土壤pH、有机质、全钾、全磷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分析了杉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一些化学性质,并探讨了杉木连栽对这些性质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显著地高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则相反。根际土壤的C/N较高,而pH则有降低的趋势。杉木连栽在不同程度上会降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质、N,P,K含量和土壤pH,导致土壤养分状况和根际环境的恶化,从而使连栽杉木生长受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长期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川地农田土壤酶活性以及水溶性碳、氮的影响,以黄土高原安塞站川地农田定位试验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以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和单位有机碳酶活性作为评价微生物活性新途径的可行性,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总氮和水溶性碳氮比的变化特征.试验共设九个处理,分别为N(氮肥)、P(磷肥)、M(有机肥,羊粪)、N+P、N+M、P+M、N+P+M,另加空白对照CK(不施肥)和裸地BL(无作物,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除了过氧化氢酶,其他三种土壤酶活性都是表层高于下层,而且有机肥参与的处理土壤酶活性要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初步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越高,单位有机碳酶活性值越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氮的含量,WSOC/WSTN对于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要比C/N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氮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脲酶、蔗糖酶、磷酸酶三种酶都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未达到显著相关.总体研究发现,施化肥并不能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但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溶性碳、氮含量,施肥方式的差异影响着土壤酶活性;单位有机碳酶活性的响应规律和传统酶活性的规律并不一致,其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西藏林芝县布久乡朱曲登村高山栎林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份到2015年8月份原位模拟氮沉降(CK(对照)、LN低氮(25 kg·hm~(-2)·a~(-1))、MN中氮(50 kg·hm~(-2)·a~(-1))、HN高氮(150 kg·hm~(-2)·a~(-1)),探讨不同程度的氮沉降量对林地土壤养分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模拟氮沉降对林地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交换性Ca、交换性Mg质量分数和p H值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模拟氮沉降增加,0~20 cm林地土壤的交换性Mg和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受到抑制;全K质量分数和p H值升高;有机质、全N和速效K质量分数在低氮处理下升高,在中高氮处理下降低;全P、速效N和速效P质量分数则在LN和HN处理下升高,在MN处理下降低;而交换性Ca质量分数在中高氮处理下升高后又在高氮处理下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青藏高原北缘海拔4 000 m以上高山寒漠带选择典型的垫状植被设置研究样地,在样地中分别选取直径大于40 cm的囊种草(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 (Camb.) Schischk.)、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 Maxim.)、钻叶风毛菊(Saussurea subula...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6~2003年的NCEP资料(2.5°×2.5°)和西北地区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中东部(甘肃河东和宁夏南部)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次数在20世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连阴雨的环流形势,在高纬为一槽一脊或二槽一脊,中纬度短波活动较多,青藏高原为一槽区,西北地区中东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且为高能区,短波活动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西北地区中东部不断交馁,造成降水过程;对流层中部500 hPa欧亚环流形势相对稳定,乌拉尔山的长波脊和中亚低槽维持,该区域的偏南气流为该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从而形成了西北地区中东部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当西风带中纬度新疆高压脊建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退时,西北地区中东部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7.
滇西北藏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与滇西北藏区地域毗邻的、具有相似气候条件和土壤母质发育类型的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草甸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有效N的含量是林地与灌丛地的3~5倍;季节性放牧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有效N、有效K以及3种土壤酶,均显著大于常年放牧草甸;针叶林地与高山栎灌丛地具有相似的土壤养分特征;各项养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有机质与全N、有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土壤全Ca、全Mg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酶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有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