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成为众多领域研究的重点。河流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核心空间结构,开放空间作为绿地生态网络的基础,二者关系的研究对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河流与开放空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对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含义、功能机制、评价指标的分析,以南阳市为例,提出河流与开放空间耦合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价值观的改变,都会引起新的城市设计和开放空间规划思想和手法的产生。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历史、自然景观环境,通过空间和绿色、历史的机理再现,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景观效果。常熟市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人性化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以广西大学教学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广西大学教学区校园广场、疏林草地和滨水地带等三类主要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指出设计应站在使用者的立场,尊重和满足使用群体的需求,构筑多元、宜人的空间,创造人性化的校园公共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省徐州市区2008年城市航片影像数据为基础,将遥感图像解译为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水域、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用地类型,并结合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绿地分布间的空间关系和阻力模型,利用Geoprocessing地理处理方法建立徐州市城市绿地空间可达性评价模型,对徐州市区的绿地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内低外高”的特点,而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则呈现“北低南高”“内高外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城市绿地的功能、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对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研究进展、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与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公共开放空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对构建现代化宜居城市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上海建成区公共开放空间现状、优化空间使用,文章选取8处代表样点,进行了公共开放空间类型与分布调研,总结出无核型、单核型、双核型、多核型、轴向型及两极型6种典型模式;同时,从空间数量和使用两方面对不同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现状问题;最后针对性提出空间优化对策,以期能够对上海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景观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应符合生态要求、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从景观的概念、大众化发展入手,选取点状空间和绿道线性空间构成体系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对创建更具大众化和符合生态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与其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与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与功能关系两方面阐述城市绿地研究现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由于城市土地空间有限,城市绿地与人口的供需不匹配、不公平等问题日益显现。目前关于绿地供需关系的量化研究主要将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城市中山林、滨河绿地、绿道等居民使用更频繁的绿色开放空间。而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供需平衡是提升居民日常游憩空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对未来城市绿地规划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分类,优化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精度人口栅格数据与公园兴趣点(POI)数据,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从人口需求、可达性等级、供给盲区、空间自相关等方面分析海淀区绿色开放空间供需关系及其空间配置状况。【结果】海淀区东南部中心城区需求量最大,但供给量最小;西北部需求量最小,但供给量最大;在可达性水平上,全区整体偏低,67%的区域内居民的游憩体验达不到平均水平,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两极分化趋势,其中西北部与中部地区可达性最高,东南部可达性最低。全区存在23%的供给盲区空间。西部和东南部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需与供不应需的空间配错现象。【结论】(1)海淀区的可达性整体偏低,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其中可达性指数的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香山街道、温泉镇;可达性的...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相关概念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滨水休闲空间的开发与建设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通过对浙江宁波包家河公园的滨水休闲空间设计分析,探索滨水休闲空间的人性化建设,以为现代城市滨水休闲空间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恩施市绿地系统现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部分指标(绿地率、优势度指数、景观破碎度、绿地类型分维数),对恩施市绿地系统地进行现状评析,结果表明:绿化整体水平偏低,人均绿地面积偏小;绿地的可游憩性不强;绿地斑块总体较为破碎、景观格局较复杂,此外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现状的分析和调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哈尔滨市7个行政区的各类绿地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哈尔滨市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指出其症结所在。又针对哈尔滨市绿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哈尔滨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三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对三河市绿地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生态和景观规划相关理论,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关规范为依据,在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市区绿地系统进行了规划。对该市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及分类绿地进行规划和控制,提出"一面一带二网多点"的绿地网络结构和"绿、水、城、林、山"交融一体的绿化原则,并对三河市绿地系统特色景观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绿色空间是与建筑物、路面铺砌物所覆盖的城市建筑空间相对应的,是由园林绿地、城市、城郊森林、立体空间绿化、都市农田、绿色廊道和水域湿地等构成的绿色网络系统,可以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绿色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景观美学、休闲娱乐等功能。通过在白城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实践,以及在规划设计中对园林绿地规划的分析与研究,对城市绿色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说城市绿色空间具有结构网络化、生态合理化、供给社会化、设计主题化、评价信息化等特点。我想未来的设计趋势应强调载种立体化,城市挖潜增绿后,再营建较大面积绿地极为困难,而立体绿化是增加城市绿量,提高绿化覆盖率的新手段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张光明  张延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39-14641
在对兴平市绿地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区绿地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提出了以"绿、水、城、林、山、田"交融一体的绿化原则,"一环、两带、二网、多点"的绿地结构布局方案。并指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从城市大环境角度出发,构建区域绿地景观安全格局,方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亚绿地系统中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辨析海绵城市与城市绿地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地位和作用。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海绵城市背景下的三亚绿地系统建设中的优势、劣势及现状做了分析,总结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立足当地,科学合理建设城市绿地,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方大凤  张昌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58-15361
以2001~2010年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城市防灾绿地规划研究的51篇文献为样本,分析了文献研究的状况、文献研究的方法和文献研究的内容。结果表明,2008年之后城市防灾绿地研究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防灾绿地规划,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防灾绿地的规划模式、规划过程中的具体指标仍需进一步研究,在实践中修正与完善;应加强新兴的小城镇的防灾绿地规划。  相似文献   

18.
王亦聪  黄赞  李瑶  刘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04-10507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兴城镇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阐述新兴城镇绿地系统的现状,解析了城镇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以及新兴城镇绿地系统空间布局适用模式,分析其区别于旧城或已发展成熟的城镇绿地系统的特征。结合固安县县城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总结了新兴城镇运用"网络+斑块"绿地系统空间布局模式的优势,旨在探索一种适合应用于新兴城镇的绿地系统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山区小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规划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山区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共同特点,与国家现行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范、标准进行对照,分析总结出山区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总结出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竟  胡向红  林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54-5855
对新疆五家渠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家渠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绿地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