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早秋茧茧质差的基础上,提出三秋改二秋,不养早秋,只养中秋和晚秋,经1993 ̄1996年8个乡(镇)的实践,效果较好,蚕农满意,要注意做好4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2.
湖州市菱湖区地处湖州市东南,农业生产格局为粮、桑、渔“三三制”,全区共有桑地4396hm2,是湖州市蚕茧的重点产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开始秋期采用三秋饲养布局,即早秋蚕8月初发种,8月下旬上蔟;中秋蚕在9月初发种,9月底至10月初上蔟;晚秋蚕在9月下旬看叶适当饲养.应该说,三秋布局有较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历史上为我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和辉煌作出过巨大贡献.1989年和1992年全区秋蚕饲养总量分别为12.65万张和12.37万张,秋茧产量达到3935.5t和4057.6t,达到了我区历史上秋蚕和全年生产的鼎盛时期.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大量转移,加上农户蚕业经营规模偏小,三秋布局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导致秋期饲养蚕种大量减少,产量大幅下降.为此,我区于1997年,在市站的指导和区、乡镇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认真听取广大蚕农意见的基础上,经全区业务技术干部反复调查和充分商讨,大胆进行秋蚕布局调整,改三秋为早中秋(8月中旬)、迟中秋(9月中旬)的两秋布局.  相似文献   

3.
改变桐乡市秋蚕布局的试点调查桐乡市农林局郭文奇,朱建忠,赵新华秋蚕布局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秋茧产质量和效益,而且,还与树势保养、.桑叶高产和翌年春蚕饲养量的增减等有密切相关。我市秋蚕布局,在六十年代仅养中秋一期,不养早秋和晚秋蚕,从七十年代开始就一直...  相似文献   

4.
海宁市自1965年调整秋蚕布局,增养早秋蚕以来,蚕茧产量明显增加,桑叶得到合理利用,缓和了中秋蚕过于集中所造成的劳力和蚕室蚕具的矛盾,促进了中秋茧的增产,但近年亦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早秋茧质较差,丝厂经济效益低。全市1983~1986年早秋茧加权平均解舒丝长352.6m,解舒率41.7%,干茧出丝率31.25%。其中1985年解舒丝长只有240.7m,解舒率31.3%,干  相似文献   

5.
养蚕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全年蚕桑生产经营成败.同时影响来年桑树生长和蚕茧产量,以及劳力的合理安排和蚕室蚕具设备的合理使用.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气候温和,全年养蚕可从4月下旬到10月下旬.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年养蚕布局一般是养足春蚕、夏蚕适当养、秋蚕生产以养用结合分批养.秋蚕生产又分早、中、晚3期,俗称“三秋”.一般是合理养早秋、养足中秋、看叶养晚秋,早秋、中秋、晚秋的饲养量各占春蚕饲养量的35%、90%、15%左右.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茧丝市场形势的变化,农村经济、生产环境、农村劳动力状况等的改变等因素,养蚕布局的“三秋”变为“二秋”.  相似文献   

6.
高惠芳 《蚕桑通报》2001,32(2):56-57
解放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蚕桑科学技术的提高 ,我市养蚕布局也进行了多次改革 :1966年以前只养春蚕、中秋蚕两期 ;1967年始养夏蚕 ,全年三期蚕 ;1969年增养晚秋蚕 ,1970年又增养早秋蚕 ,达到了一年养5期 ,秋季早、中、晚3期蚕的格局 ,充分合理地利用桑叶 ,增加了蚕茧产量 ,秋蚕生产成为全年蚕桑生产重要组成部份。但是 ,近几年来 ,随着乡镇企业及个私经济的蓬勃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田除虫频繁、污染严重 ,使秋蚕特别是早秋蚕中毒损失严重 ,产量低 ,茧质差。1995年下半年更由于国…  相似文献   

7.
<正>我县在养蚕布局上做过了几次调整。七十年代,夏秋季养四期蚕,即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全县年亩产茧徘徊在18—31公斤之间。当时亩产茧不高的原因看来主要是夏秋蚕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早秋蚕正值农田用药高峰,蚕儿易中毒。同时,与夏蚕间隔时间短,消毒难彻底,发病率高,加之气温高,龄期短,食桑少,产量低,有的户早秋蚕张单产只有几公斤,结果是桑叶用了,人工花了,效益太低。1985年,在布局上进行大胆调整,夏秋蚕四期改三期,压掉早秋蚕,适当提早养中秋蚕,并  相似文献   

8.
湖州市菱湖区地处湖州市东南 ,农业生产格局为粮、桑、渔“三三制” ,全区共有桑地4396hm2,是湖州市蚕茧的重点产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开始秋期采用三秋饲养布局 ,即早秋蚕8月初发种 ,8月下旬上蔟 ;中秋蚕在9月初发种 ,9月底至10月初上蔟 ;晚秋蚕在9月下旬看叶适当饲养。应该说 ,三秋布局有较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历史上为我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和辉煌作出过巨大贡献。1989年和1992年全区秋蚕饲养总量分别为12.65万张和12.37万张 ,秋茧产量达到3935.5t和4057.6t,达到了我区历史上秋蚕和全…  相似文献   

9.
<正> 病害蔓延、温湿激变、农药中毒和叶质老化是影响秋茧质量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秋茧质量,这已成为蚕桑技术推广部门的重要工作。近两年来,我县在提高秋茧质量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调整养蚕布局,选用优良品种1986年,我县调整了夏秋蚕饲养布局,实行了“三秋改两秋”,提出了养足中秋蚕,适养晚秋蚕的思路,并提前中秋蚕出库时间,秋茧张单产由原来的15公斤,增加到25公斤左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这种养蚕布局虽然对提高张产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已不能适应提高秋茧质量的要求。为此,我县从1991年起对养蚕布局和品种结构再次进行  相似文献   

10.
姚丽娟 《蚕桑通报》2006,37(1):22-23
近几年来,绝大部分蚕区已将秋蚕饲养进行布局调整,以三秋改为二秋,而我市作为桑苗主产区,对于桑苗区蚕农都还有饲养早秋的习惯和要求,且苗叶资源丰富,全市每年2000 hm2左右的苗圃,能饲养早秋蚕近1万张,饲养早秋有利充分利用苗叶,增加经济效益,以及枝条下部叶利用后以利促进秋叶的生长.据此现状,早秋在桐乡市近期内还不能取消.但早秋蚕气候高温闷热、环境污染及农药危害严重,往往造成养蚕成绩不稳定,茧质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中秋蚕发生大面积农药中毒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兴市南湖区2006年中秋共发蚕种15680张,8月30日收蚁,收蚁当天就有蚕农发现蚕儿农药中毒,呈现症状是摆胸、拒食、陆续死亡,一直延续到上蔟,蔟中还有不结茧蚕发生。中秋蚕全区共损失蚕种4500张,占发种量的28.7%,张种产量20kg,是三秋改二秋布局调整以来产量最低的1年,很多农  相似文献   

12.
对夏秋期合理布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单价越来越高,再加上夏秋养蚕辛苦,产量不高,单产值低,因此许多蚕农对饲养夏秋蚕兴趣不大,甚至个别户平桑田少的轻点地区,一年只养一季春蚕,好多地方也大大减少了夏秋蚕,尤其是不养夏蚕和早秋蚕,只养中秋蚕,即一年二期蚕,亩产值低,没有竞争力。重点蚕区则多数为一年养3~4次蚕,因此对夏秋期合理布局非常重要。本文就气候、桑叶二因素对养蚕布局的影响进行分析,以达到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3.
一般年份两秋蚕发种量是春蚕的1·6倍,蚕茧产量是春蚕1·4倍,因此,稳定秋蚕生产,提高秋蚕茧质量,是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1秋蚕茧质下降的原因1·1养蚕布局是影响秋蚕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县农村秋蚕主要以晚秋为主,中秋为辅,中秋出库时间是8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的0·3倍。晚秋蚕出库时间在9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1·2倍。这种布局存在着蚕期间隔时间短、大小蚕套养、无法彻底消毒、小蚕共育无适熟叶,桑园治虫难度大等问题,也是导致秋蚕产量不高茧质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1·2饲养管理粗放引发蚕病而影响茧质。秋蚕农村…  相似文献   

14.
<正> 回顾我市蚕桑生产发展历程,养蚕布局曾进行过两次调整。1965年之前,由于都是利用农户家前屋后乔木桑养蚕,一般全年仅饲养春蚕、中秋(群众称之为桂花蚕)两期蚕。1966年开始,大力引种推广湖桑。为充分发挥其产叶量高的优势,第一次进行养蚕布局的调整。在饲养春蚕、中秋蚕基础上,增养夏蚕、早秋和晚秋蚕。逐步形成全年饲养5期蚕的养蚕布局。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秋蚕发种量最大的一批中秋蚕,由试养到基本全部实行春种秋养以后,为适应饲养蚕品种这一新的突破,确保稳产、高产,养蚕布局又一次进行了调整,由全年饲养5期蚕调整为饲养  相似文献   

15.
<正> 秋用品种“75新×7532”推广两年以来,在蚕种繁育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是“75新”的化性不够稳定。当饲养环境不当时,生种发生率较高。怎样防止“75新”的生种发生?高资蚕种场殷志远、李清沐、周秀芳同志来稿说:他们1986~1987年秋繁75新时,生种的发生,早秋比中秋多,壮蚕用桑不成熟的比成熟的多,壮蚕、种茧期高温的比常温的多,生种的发生率少的在4%左右,多的达3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认为:1.布局:早秋尽量少养或不养75新这个  相似文献   

16.
<正> 1986年我省调整了夏秋蚕布局,全省范围逐步由“三秋”改“两秋”,不养早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夏蚕的出库时间为6月10~25日,一秋蚕出库时间为7月20日~8月20日,二秋蚕出库时间为8月20日~9月20日。一秋蚕与二秋蚕各地的出库时间跨度都长达一个月之久,变化范围过大,在  相似文献   

17.
蚕茧质量不高一直是制约海盐县蚕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瓶颈.茧质差不仅使收购部门难以提高茧价,也使工业部门和外贸出口利润大幅下降.如2008年春茧由于质量差,解舒不好,使大部分茧子不能生产5A级以上生丝.2009年的晚秋茧也因茧质不佳而只能作丝棉之用.为迅速扭转蚕茧质量不高的问题,2010年海盐县抓住蚕桑生产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及时提出把提高蚕茧质量作为蚕业生产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从多方面着手推进优质蚕茧的生产.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过蚕农的努力,全县的蚕茧质量开始稳步提升,蚕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秋季一般高温多湿或干燥,不太适合蚕儿的生长发育,且桑叶叶质较差;春、夏两季养蚕下来累积的病原菌较多,且致病力较强,因此秋季养蚕易发病,较难养,单张产茧量低,茧质差。一些蚕农最怕饲养秋蚕,有时宁愿浪费桑园里的桑叶,也不愿饲养秋蚕。本人根据近几年秋蚕发病原因的分析,总结以下几条经验以供参考,可提高秋蚕产量、增加蚕农收入。  相似文献   

19.
布局合理、措施到位、效益提高──建德市三河乡养蚕布局情况调查建德市农业局聂雪风,吴生泉三河乡是我市蚕桑生产重点乡,年产茧3000担,1987年跨入杭州市重点产茧乡行列。该乡在养蚕布局上,坚持“养足春、中秋蚕,适当增养夏、早秋蚕,看叶养晚秋蚕”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张梅芬  赵晔 《江苏蚕业》1998,20(2):37-39
<正>随着养蚕布局的逐步调整,以及夏蚕、早秋蚕饲养量的减少,从1988年开始,宜兴市中秋蚕饲养量与春蚕种不相上下,成为全年蚕茧生产的重头。因此,其产茧量的高低和蚕茧质量的好坏,左右着全年的蚕茧产量与质量。但是,长期以来,宜兴市中秋蚕茧产量低而且质量不稳定。从全市的张产茧看,从1988年到1997年,中秋平均张产茧只有30.4公斤,比春蚕平均张产39.8公斤低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