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明确宁夏地区稻田稗草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氰氟草酯的抗药性水平以及对其他除草剂可能存在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情况,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采自宁夏稻田的36个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药性, 并使用单剂量法测定了各种群对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噁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和敌稗的交互抗性及多抗性。结果表明, 以氰氟草酯GR50数值最小的生物型为敏感生物型计算抗性指数(RI), 仅有1个稗草种群在推荐剂量下被完全杀死, RI≤ 3.0; 11个稗草种群的RI范围为3.3~9.4, 表现出低水平抗性, 发生频率为30.56%; 19个种群的RI范围为10.3~58.3, 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 发生频率为52.78%; 5个稗草种群的RI>100, 表现出高水平抗性, 占比13.89%, 其中采自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的稗草种群抗性水平最高。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田间最高推荐剂量下氰氟草酯对稗草鲜重抑制率低于90%的种群中, 58%的稗草种群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交互抗性, 对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二氯喹啉酸和敌稗产生多抗性的种群所占百分率分别为94%、100%、100%和18%。研究发现宁夏地区水稻田多数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并对其他常用稻田除草剂产生了交互抗性与多抗性, 其中银北地区稗草种群抗药性水平最高, 部分地区稗草抗性已达到高抗水平, 宁夏水稻田亟须抗性稗草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小麦田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药性情况,采用种子生物测定和整株生物测定的方法检测江苏、上海地区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敏感性,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在2013年检测的23个看麦娘种群中,有12个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表现出抗药性,抗性比例达52. 17%。抗药性水平最高的是采自江苏扬州的13JYGY-4种群,抑制中剂量为1 835. 21 g a. i./hm~2,相对抗性倍数达125. 53倍。2014、2015年定点检测结果表明,抗精噁唑禾草灵看麦娘的整体抗性水平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3.
牛筋草是一年生禾本科恶性杂草, 在我国黄淮海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农田危害严重。草甘膦是一种优良的非选择性除草剂, 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推进, 草甘膦会逐步在玉米、大豆等作物田登记应用。育种基地抗草甘膦杂草的产生是其快速传播的潜在因素。为明确三亚一育种基地牛筋草种群对草甘膦的敏感性, 本研究利用生物测定、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检测了待测种群的抗性水平, 并分析了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 草甘膦对牛筋草种群的生长抑制中量为2 053.0 g/hm2(有效成分用量), 抗性指数(RI)为5.0; 靶标基因EPSPS的保守区域无突变, 但相对表达量是敏感种群的47.4倍; 抗性植株中EPSPS蛋白的浓度是敏感植株的17.1倍。以上结果表明, 该牛筋草种群对草甘膦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 靶标基因过量表达是其抗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北疆地区棉蚜对不同杀虫剂敏感度水平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北疆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度水平,科学指导北疆地区棉蚜的化学防治,利用FAO推荐的叶片浸渍法(1980)测定北疆地区4个棉蚜田间种群对4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新农大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水平最高,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新烟碱类>有机磷类>抗生素类>拟除虫菊酯类.安宁渠种群较石河子种群更为敏感.石河子垦区内的两个不同种群对菊酯类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产生了明显抗药性,147团种群对辛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为951.8倍,新湖农场种群更达到了1236.9倍;147团种群和新湖种群对啶虫脒亦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34.4倍和270.0倍,但对吡虫啉的敏感度较高.石河子垦区应限制使用新烟碱类的啶虫脒和有机磷类杀虫剂,以减缓棉蚜抗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用 0 .2 mg/ g氰戊菊酯和 2 mg/ g苯巴比妥钠 (PB)拌饲料处理不同时间 ,对敏感种群 (HDS)和抗性种群 (KQR)棉铃虫不同组织的 P4 50诱导作用不同。两种诱导剂对 HDS种群棉铃虫的中肠、脂肪体和体壁的 P4 50都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其中 PB诱导的最高倍数分别达 2 .2 4、2 .0 3和 1.6 0倍 ,氰戊菊酯诱导的最高倍数分别达 2 .14、2 .83和 1.2 8倍 ;两种诱导剂对 KQR种群棉铃虫的部分组织 P4 50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但不及对 HDS棉铃虫的显著 ,最高诱导倍数只有 :中肠 1.2 1倍 (PB)和 1.15倍 (氰戊菊酯 ) ,脂肪体 1.72倍 (PB) ;诱导作用除了表现出种群差异性 ,还表现出诱导剂差异、时间效应和组织特异性。尽管不同组织被诱导的程度不同 ,但两种群中中肠和脂肪体的 P4 50相对更容易被诱导 ,诱导倍数也较高 ;诱导达到最大值所需时间一般为 12~ 4 8h不等 ;两种诱导剂中 ,PB比氰戊菊酯对棉铃虫不同组织的P4 50具有更强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明确北方地区冬小麦田荠菜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运用培养皿法和温室盆栽法分别测定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5省13个地区采集点麦田潜在抗药性生物型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并分别测定了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潜在抗药性生物型和敏感生物型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对苯磺隆的敏感性。培养皿法测定结果表明: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抗药性生物型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最高,抗性倍数为6.17倍,其他采集点荠菜抗性倍数在0.94~2.04倍之间,仍处于较为敏感状态。温室盆栽法测定结果表明: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抗性倍数仍为最高,达到233倍, 其他地区采集点荠菜抗性倍数在1.23~3.73倍之间,尚未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离体条件下,苯磺隆对荠菜抗药性和敏感生物型ALS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0.664 μmol/L和0.053 3 μmol/L,抗药性生物型的抗性倍数达12.5倍。结果表明,驻马店梁祝镇采集点荠菜已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而其体内ALS敏感性降低可能是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油菜田看麦娘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培养皿种子萌发法和盆栽法测定了湖南省境内长沙市、永州市、常德市、益阳市、浏阳市、岳阳市、娄底市7个市州10个地区油菜田看麦娘潜在抗药性种群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 测定了常德市桃源地区看麦娘潜在抗药性种群以及敏感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对精喹禾灵的敏感性, 对桃源地区看麦娘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ACCase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 比较了两种生物型的基因序列。培养皿种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常德市桃源地区看麦娘抗药性生物型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最高, 抗性倍数为10.50倍, 其他地区看麦娘抗性倍数在2.01~7.09 倍之间, 抗性水平不明显; 盆栽法测定结果表明:桃源地区看麦娘抗性倍数最高, 为25.30倍, 其他地区看麦娘抗性倍数在2.43~9.47倍之间, 尚未产生明显抗药性。经精喹禾灵处理后, 看麦娘抗药性生物型的GSTs活力在第5天明显高于敏感生物型, 表明GSTs的活性是引起看麦娘对精喹禾灵抗性的重要因子。通过靶标基因片段扩增与DNA测序比对发现, 抗药性生物型氨基酸序列第93位比敏感生物型多出一个丙氨酸, 抗药性的产生与靶标基因的突变是否相关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烟粉虱对螺虫乙酯的抗性监测及交互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螺虫乙酯在湖北地区的抗性水平以及与其存在潜在交互抗性风险的常用药剂类型,采用着卵叶片浸渍法,于2013年对湖北省13个烟粉虱MEAM1和MED隐种地理种群对螺虫乙酯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并以室内敏感品系SUD-S为参照,对经螺虫乙酯连续17代抗性筛选的WH-2种群进行了交互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13个烟粉虱地理种群对螺虫乙酯均表现出极低的抗性,LC50介于0.015~0.081 mg/L之间;其中MED隐种WH-2种群对螺虫乙酯的抗性最高,LC50为0.081 mg/L。在室内用螺虫乙酯对MED隐种WH-2种群连续17代抗性筛选后,其对螺虫乙酯的抗性倍数上升约7倍。经螺虫乙酯筛选的WH-2种群对吡虫啉、乙酰甲胺磷、灭多威、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氟啶虫胺腈均产生了低水平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8.699、7.165、5.317、6.681、2.958、5.662倍,而对毒死蜱和阿维菌素无交互抗性。表明烟粉虱在湖北省部分地区对螺虫乙酯存在低水平抗性,且螺虫乙酯与部分常用杀虫剂存在交互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广东省稻菜轮作区中牛筋草对10种常用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及抗性分子机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广东省稻菜轮作区内8个牛筋草种群P1~P8对草甘膦、草铵膦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抑制剂类等10种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并进一步分析P1和P8种群相关靶标酶基因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S)、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和ACCase的部分功能区序列特征。结果显示,牛筋草P1~P8种群对草甘膦抗性指数为敏感种群的5.9倍~17.7倍,其中P8种群对草甘膦的抗性水平最高;8个种群对草铵膦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抗性指数为敏感种群的2.3倍~14.2倍,其中P1种群抗性最高。牛筋草P1和P8种群均对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精喹禾灵、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产生了交互抗性;P1种群ACCase基因在第2 041位氨基酸处发生突变,该突变在牛筋草种群中首次发现;而P8种群ACCase基因则在第2 027位氨基...  相似文献   

10.
采用饲料浸药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的相对敏感基线,并测定了广东省广州、东莞、开平、平远和阳江等5地田间草地贪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虫螨腈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上述4种药剂对敏感草地贪夜蛾种群2龄幼虫的LC50在0.037~0.300 6 mg/L之间。除平远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保持敏感外,其余4个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在3.51~9.99倍之间,属低水平抗性;阳江和东莞种群对多杀霉素的抗性分别为17.62倍和17.71倍,属中等水平抗性;其他3个种群对多杀霉素抗性在4.69~7.60倍之间,属低水平抗性;除平远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为5.34倍,属低水平抗性外,其他4个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在0.39~1.08倍之间,属于敏感水平;开平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倍数为10.77倍,属中等水平抗性;广州、东莞和阳江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倍数在4.21~8.84倍之间,属低水平抗性;平远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倍数为2.37倍...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华北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田间种群对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于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分别采集河南、河北、山东和山西4个省的棉铃虫田间种群,采用浸叶法于室内测定棉铃虫对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和甲维盐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棉铃虫对辛硫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在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3.0~58.5倍和21.1~55.3倍,棉铃虫对辛硫磷的抗性发展相对缓慢;各监测点棉铃虫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北沧县、河南安阳、山西盐湖种群的抗性倍数由2014年的61.0倍、22.5倍和24.0倍上升至2019年的91.1倍、44.7倍和61.3倍,山东夏津种群的抗性最高,2019年抗性倍数达到216.3倍;棉铃虫种群对甲维盐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河北沧县、河南安阳、山西盐湖和山东夏津种群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2~40.4倍、5.8~16.6倍、5.5~23.4倍和11.0~36.6倍。表明4个监测地区的棉铃虫田间种群对3种杀虫剂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建议减少这3种杀虫剂的使用频次,并注意与其他杀虫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宁夏稻区稗草对五氟磺草胺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宁夏地区6个稗的原变种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crus-galli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并测定了每个种群的乙酰乳酸合酶基因(ALS)序列和ALS酶离体活性,以及P450抑制剂马拉硫磷对稗草种群抗性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敏感种群相比,5个疑似抗性种群对五氟磺草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10.18倍~32.71倍),其中抗性种群N14,N22,N27和N51的ALS 574位色氨酸突变为亮氨酸,N53的197位脯氨酸突变为亮氨酸,敏感种群N43没有发现突变位点,五氟磺草胺对抗性种群ALS酶的IC50均明显高于敏感种群,马拉硫磷对五氟磺草胺有增效作用,可提高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综上所述,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产生抗性是由于靶标基因ALS突变,同时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也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代谢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稻田稗草对噁唑酰草胺的抗药性水平和ACCase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稻田稗草Echinochloa phyllopogon(Stapf.)Koss.对噁唑酰草胺的抗药性水平,在对采自辽宁省、黑龙江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共20个水稻产区的稗草种群按田间推荐剂量筛选后,测定了疑似抗药性稗草种群BN-1、BN-16、BN-17和疑似敏感性稗草种群BN-20的整株抗药水平,并离体测定了不同种群体内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enzyme A carboxylase,ACCase)对噁唑酰草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在田间推荐剂量下,种群BN-1、BN-16、BN-17和BN-20相对鲜重分别为92.6%、86.6%、64.9%和1.1%。相比种群BN-20,种群BN-1、BN-16和BN-17对噁唑酰草胺敏感性较低,抗性指数分别为33.83、30.07和14.87;ACCase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种群BN-1、BN-16和BN-17的抗性指数分别为33.71、27.16和15.23。结果表明稗草种群BN-1、BN-16和BN-17均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抗药性,抗性程度依次为BN-1BN-16BN-17,而其体内ACCase敏感性降低可能是其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磺酰脲类除草剂抗性简易测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小杯种子抗性检测法检验,4年诱抗的藜种子对单嘧磺酯、苯磺隆均产生了抗药性,抗性最高分别达到2.18倍和3.45倍。苯磺隆抗性诱导后的藜种子对单嘧磺酯表现出的抗性水平略低于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小杯种子抗性检测法可通过对植物种子的抗性测定,确定植物是否存在抗药性或交互抗性,并能初步确定抗药性发生倍数及交互抗性发生水平,对田间生产中的杂草抗性及交互抗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稗草是安徽省稻田主要的恶性杂草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区稗草对市面上常用除稗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初步探明安徽省稻田稗草的抗性分布及机制,采集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种群样本51份,通过室内生测法,施用二氯喹啉酸、双草醚、唑酰草胺和五氟磺草胺4种常用除稗剂,对稗草种群抗药性进行初筛.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  相似文献   

16.
稗属(Echinochloa spp.)杂草严重影响我国水稻安全生产。二氯喹啉酸作为主要的除稗剂,连续施用多年,抗性问题突出。为进一步探明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等除稗剂的抗性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抗性治理,对采集于江苏省稻区的稗草种群进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采自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南京市六合区和镇江市句容市的稗草种群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分别为25. 93%、30. 53%和22. 6%,采集于其他几个地区的稗草种群抗性频率在4. 69%~9. 71%之间。对分离筛选到4种抗性稗草进行抗性水平测定,整株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普通稗EB-S和EB-R的GR50(生长抑制中量)值分别为194. 85和4 483. 33 g a. i./hm2,普通稗抗性材料(EB-R)的抗性指数达到了23,EB-R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孔雀稗(ES-R)、西来稗(EZ-R)和无芒稗(EM-R)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指数分别为8. 87、9. 32、7. 41,处于中等水平抗药性。另外,普通稗(EB-R)和西来稗(EZ-R)对双草醚和氰氟草酯产生了一定的抗(耐)药性,无芒稗(EM-R)对唑酰草胺产生了一定的抗(耐)药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通过轮换用药治理抗性杂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廖庆生 《植物保护》2000,26(5):17-19
用广东 9县 (市 )稗草种群对丁草胺、禾草丹抗药性测定 ,结果表明 :广东稗草对丁草胺表现有明显抗药性 ,以LC50为标准 ,最高抗性系数达9.48;广州、博罗两地区的稗草对禾草丹产生抗药性 ,其抗性系数分别为1.74、2.50。  相似文献   

18.
桔全爪螨田间种群对杀螨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不同地区桔全爪螨田间种群雌成螨对四种杀螨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万州种群2005—2006年对四种杀螨剂的LC50均最低,因此视为相对敏感种群。另外4个桔全爪螨田间种群中,长寿种群对炔螨特的LC50最高,2005和2006年分别为162.14和199.30μg/mL,但相对抗性倍数仅为2.82和2.13倍;北碚种群对双甲脒的相对抗性水平最高,2005和2006年LC50分别为111.27和113.94μg/mL,抗性系数分别达到了15.03和5.50倍;南充种群对丁醚脲的相对抗性水平最高,2005和2006年LC50分别为510.91和226.15μg/mL,抗性系数分别为15.25和6.83倍;长寿种群对三唑锡的相对抗性水平最高,2005和2006年LC50分别为171.25和344.87μg/mL,抗性系数分别为6.03和25.35倍。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粘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北京地区6个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田间种群对5种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与相对敏感品系相比,6个田间种群对5种杀虫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水平。其中,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为1.314~4.21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为1.000~4.385)和毒死蜱(抗性倍数为1.083~5.936)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虫螨腈(抗性倍数为1.355~20.80)和氯氟氰菊酯(抗性倍数为1.748~13.98)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因此,北京地区的粘虫防治应注重将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毒死蜱与虫螨腈或氯氟氰菊酯交替或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云南不同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发展趋势,2012-2015年,连续4年采用稻茎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滇西沧源、滇西南勐海和滇东师宗3个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云南不同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总体在0.9~23.4倍,其中对毒死蜱的抗药性最高,除少数年份外,LC502 mg/L,抗性倍数10倍,抗药性达到了中等水平,年度间变化幅度较大;对噻嗪酮的抗药性呈下降趋势,滇西沧源和滇西南勐海种群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由2012年的中抗水平(11.0倍和23.4倍)下降到2015年的4.6倍和7.5倍;3个稻区种群4年对吡虫啉、吡蚜酮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最高达7.2、6.5和5.5倍,总体表现为无抗或低水平抗性。由于噻嗪酮和毒死蜱在云南稻区的频繁和广泛使用,田间白背飞虱已对其产生抗药性,建议限制这两种杀虫剂的使用频率或与不同作用方式的药剂轮换使用,其余药剂可以有计划地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