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导致生产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便于采取措施以延长母猪的利用年限,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某猪场2013年二元母猪淘汰情况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该猪场母猪年淘汰率为43.30%,其中异常淘汰率为76.42%,繁殖性疾病淘汰数量占异常淘汰数量的47.50%,是母猪异常淘汰最主要的原因;1胎母猪的淘汰率最高,达39.74%;秋季母猪淘汰率为35.44%,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春季20.82%、夏季26.02%、冬季17.72%)。说明胎次与异常淘汰率总体呈负相关,二胎综合征较明显,季节变化对母猪的淘汰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养猪生产中,理论上种母猪的年淘汰率为30%,而实际上母猪的淘汰率却远远高于这个数,原因是非正常淘汰的母猪较多.在非正常淘汰母猪中,第1胎母猪的淘汰又占了相当大的比率.  相似文献   

3.
规模化猪场母猪淘汰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规模化猪场在2002—2006年期间淘汰1760头母猪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异常淘汰所占比率为47.6%,而在这异常淘汰中,子宫内膜炎所占比率为23.7%,肢蹄病占18.5%,繁殖类疾病占比率为35.3%,死亡占比率为6%,其它淘汰占16.5%。这些统计结果表明,引起母猪异常淘汰最高的是繁殖类疾病(35.3%),其次是子宫内膜炎,而在各胎次中,第1胎次淘汰率最高达21%。本文目的是找出影响母猪在群寿命的原因,以便于在生产中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延长母猪的利用年限(在群寿命),更大地挖掘母猪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福建某公司母猪淘汰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猪是猪场生产的"机器",对该"机器"的正常保养和正确使用是猪场正常生产运转、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保障。正常商品猪场母猪的淘汰率在20%~30%,然而在遇到母猪不发情、子宫炎、屡配不孕等繁殖障碍疾病时会加大母猪淘汰率,现笔者就福建某公司2012年度母猪淘汰原因进行分析,并提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4,(11):98-102
本文对华南地区4个规模化猪场生产母猪淘汰数据进行分析,被动淘汰比例达79.55%,主动淘汰占20.45%。被动淘汰以繁殖障碍、肢蹄疾病和采食停滞3种类型淘汰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淘汰头数的34.94%、26.73%和5.19%。淘汰母猪平均胎次为5.46,第一胎淘汰比例达到15.4%。季节对生产母猪淘汰有显著影响,因繁殖障碍淘汰的母猪数量在5和6月淘汰最多,因肢蹄疾病淘汰的在1月份最多。提示猪场应针对季节和猪群做好预防和管理,加强后备猪管理,从而提高母猪使用年限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规模奶牛场成母牛的淘汰原因及其相关性,以期能为其他牧场提供借鉴,提升牧场管理水平。本文以某大型牧场2014年至2017年间淘汰的4124头成母牛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成母牛淘汰以主动淘汰为主,且集中在1~3胎次,分别占37.8%、37.4%和18.3%;占比较高的有消化系统疾病、泌乳性疾病、繁殖系统疾病、肢蹄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22.2%、19.7%、14.3%、9.1%、4.9%,其他占21.7%,其他原因中主要为无胎无奶。淘汰原因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的有10对;极显著正相关(P<0.01)的有3对,为繁殖系统疾病/无胎无奶、泌乳性疾病/无胎无奶、神经系统疾病/无胎无奶,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75、0.46104和0.41461;极显著负相关的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相关系数为-0.42773(P<0.01)。  相似文献   

7.
大通种猪场生产母猪淘汰情况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老龄、低产和失去繁殖能力的母猪及时淘汰,是使猪群保持高产的经常性工作。大通种猪场设想的母猪年淘汰率20%~25%。为了准确掌握大通种猪场母猪淘汰的比例和原因,笔者对该猪场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母猪的淘汰数量和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1 母猪群的年龄结构和母猪淘汰数量统计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全场繁殖母猪为400头,其中1~2岁124头,占31%,3岁144头占35%;3岁以上的母猪132头,占34%。母猪群年龄结构基本上是以青壮年为主体的正常结构。期内共计淘汰母猪49头,淘汰率为…  相似文献   

8.
<正>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在猪病中发病率高达25%以上,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产弱仔、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症为主要特征,可给养猪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该病的发病原因繁多,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非传染性繁殖障碍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生殖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由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  相似文献   

9.
正种猪场母猪的使用年限不当,常常会导致养殖场经济效益降低,较高的淘汰率会使母猪群年轻化而影响猪场生产力。目前常用于评估母猪使用年限的指标有选育淘汰率、更新率、猪群中后备母猪比例、存栏母猪的平均胎次和淘汰母猪的平均胎次,其中选育淘汰率是评估母猪使用年限的关键性指标。一、母猪的淘汰原因1.繁殖障碍。母猪的繁殖障碍包括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母猪不发情、定期或不定期反复发情,不孕,产仔障碍和流产。繁殖障碍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低胎龄(≤4胎)母猪淘汰的原因,比较月份(1—12月)、胎次(1~4胎)、生产状态(后备、妊娠、哺乳、空怀)等与生产母猪淘汰的关系,为猪场生产提供评估参数。应用SPSS软件分析5 671头淘汰母猪,探讨母猪淘汰与影响因素的关系,预测淘汰趋势。结果表明:胎次、生产状态、月份对低胎龄母猪淘汰类别影响极显著(P<0.01),低胎龄淘汰母猪整体胎龄均值为1.33,后备和1胎母猪淘汰占比达62.8%,3—6月淘汰比例为42.7%;妊娠和哺乳母猪淘汰比例分别为45%和26.6%,由于呼吸、消化和综合因素引起的淘汰达到78.3%。建议猪场对后备和1胎母猪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引起淘汰做好预防和管理,重点关注1胎哺乳母猪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母猪淘汰与胎次之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统计分析了某规模种猪场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淘汰母猪与胎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胎次的淘汰母猪中,后备母猪和初胎母猪的淘汰率与死亡率均最高,分别达到14%和21%、22%和18%;随着胎次增加,母猪的淘汰率从初胎到11胎总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第6胎是生产母猪的节点。文内从强化营养供给、分胎次饲养等方面提出了降低母猪死淘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许多猪场中,常见后备母猪在第一胎或第二胎时因繁殖障碍和腿病等问题而不得不被淘汰,而有时淘汰的比例可占总淘汰母猪头数的45%。因此大大增加了猪场的管理费用、生产费用,  相似文献   

13.
昌捷  邢孔萍  卢秋咏 《猪业科学》2021,38(11):62-64
近年来,对规模猪场母猪淘汰原因的统计数据表明,肢蹄病的比例高达11%左右,占非正常淘汰总数的30%~40%。尤其是低胎龄母猪,繁殖性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时,不得不因肢蹄病提前淘汰。大幅度增加了种猪培育成本,对整个繁殖母猪群的生产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通常母猪断奶后 ,一般情况下 4~ 10d发情。若母猪断奶后推迟发情 (经产母猪在仔猪断奶后 2 0~ 3 0d未出现发情症状 )或不发情就称母猪乏情。母猪产后乏情是集约化养猪场普遍存在的繁殖障碍问题 ,是造成优良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 ,对猪场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王祖昆等认为 ,目前集约化养猪场中母猪年淘汰率约为 3 0 % ,其中 15 %以上是由于母猪长期不发情而被迫淘汰。而我场母猪断奶后不发情造成淘汰的淘汰率为 2 4.5 % 〔1〕。为此笔者现对本场母猪断奶后不发情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1 母猪断奶后推迟发情或不发情的原因分析1.1 母猪哺乳…  相似文献   

15.
母猪淘汰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顿母猪群,建立合理母猪产龄结构,保持母猪高水平繁殖性能,是猪场实现正常生产的基础。本文对本场三年来母猪淘汰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问题,为指导生产提供参考。1母猪淘汰情况母猪淘汰率。累计淘汰母猪135头,淘汰率195%;其中一产母猪淘汰...  相似文献   

16.
后备母猪是仔猪育成结束至初配种前的培育阶段。在后备母猪的饲养和管理在生产实践中,母猪每年的淘汰率在30%~50%,为使繁殖母猪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稳定性,每年都要补充后备母猪,淘汰部分年老体弱、繁殖性能低下以及有其他机能障碍的母猪。因此,后备母猪构成了繁殖群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建立成功母猪群的关键之一在于引入的后备母猪质量。专业的研究机构明确地表明,大多数母猪会在第1~3胎后因繁殖障碍或肢蹄稳固性与跛行问题而淘汰。为获得更多到达后几胎的母猪,我们需要了解导致母猪于第1~3胎被淘汰的原因。本文从母猪繁殖障碍和肢蹄稳固性问题出发就母猪淘汰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与母猪繁殖障碍有关的疾病有30种以上,就聊城地区农村母猪养殖户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因繁殖障碍和生产性能下降而被淘汰的生产母猪高达34.8%左右。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以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儿、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症为主要特征,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集约化猪场每年母猪淘汰率 2 0 %~ 3 0 % ,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淘汰率还要高 ,为了维持生产母猪合理的胎次结构 ,每年要补充大量的后备母猪。据台湾养猪研究院研究表明 ,一个理想的猪场 ,0胎母猪占 1 6%~ 2 0 % ,1~ 3胎母猪各占 1 0 %~ 1 4 % ,4~ 8胎各占 9%。一个万头年出栏量的猪场 ,每年补充后备母猪至少1 2 0~ 1 80头 ,而 1头后备母猪饲养到配种期 ,要花费 1 50 0~ 2 0 0 0新台币。如果由于培育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过肥、过瘦、不发情或配种成功率低而被迫淘汰 ,则不但经济损失很大 ,也影响繁殖母猪群胎次结构。如何培育好后备…  相似文献   

20.
<正>澳大利亚Rivalea公司负责研究和创新的主管Cherie Collins博士尖锐地指出:早期淘汰母猪会影响种猪群的总体生产性能,主要表现在会降低与低胎次母猪有关的生产性能——产仔率、潜在的窝产仔数和妊娠性能等。她说:"低胎次母猪的高淘汰率将对猪群的窝产仔数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它们尚未发挥出最高生产水平之前,你不得不遗憾地淘汰它们。"低胎次母猪遭淘汰的主要原因是繁殖障碍、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