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祖庆  宋丰萍 《种子》2012,31(4):96-98
以研究西藏油菜特异种质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为目的,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并结合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主茎性状(4个变量)、分枝性状(2个变量)、角果性状(4个变量)、产量性状(4个变量)等4组农艺性状(共含14个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单株产量主要靠增大千粒重来提高单株产量;(2)影响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产量性状最主要的是主茎性状、分枝性状和角果性状;(3)增加主花序长度和主花序角果数是提高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产量的主要育种目标.本试验所得结论能为白菜型多室黄籽油菜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西藏日喀则地区9个芥菜型油菜农家种单株产量进行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芥菜型油莱产量性状变异度为21%~49%,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特征;主花序长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5131),其次是角粒数(0.3801)、一次有效分枝数(0.2361)、千粒重(0.2138)、单株有效角果数(0.1250)、分枝部位(-0.1452);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通过主花序长对单株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且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极显著相关,因此丰产性状的选择中,可以把这3个性状组合为高产选择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MATLAB分析油菜若干性状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基于MATLAB分析了油菜若干性状之间的关系,从产量性状入手,性状重要性的大小顺序是:主茎总叶数>根茎粗>株高>单株产量>主茎绿叶数>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这10个性状除每果粒数与千粒重外,前8个性状与产量均达到显著正相关,通过以上分析以期为油菜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运用灰色关联度系统分析方法,对35个西藏白菜型油菜农家品种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顺序为:有效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角果长度>主花序长>每角果粒数>分枝部位.在西藏白菜型油菜的丰产育种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性状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对有效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的考察,才能获得理想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通强  万育麟 《种子》1991,(5):14-17
通过对8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7个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聚类和通径分析表明:油菜性状的表现主要受基因型制约,各性状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它们是1个有机整体,其中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3个因素的产量作用大,且1次有效分枝位,角果数与单株产量呈较大的正相关;而角果数则仅与一次有效分枝数成正相关。因此,油菜的选择育种和高产栽培,应在兼顾各性状相互协调的同时,主改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角粒数及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研究油菜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作用。并用统计学语言对之进行科学分类,可为科研和生产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包膜复混肥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实现高产高效栽培,于2010—2011 年以‘湘油1613’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2 个地方设计小区试验,研究2 种施肥条件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普通复混肥处理的基础上,包膜复混肥提高油菜产量平均达到10.23%,提高了油菜大部分性状的变异程度,仅有每角果粒数的变异性低于普通复混肥处理,其中地上部干重变异系数达到最大值0.58,千粒重的变异最小。包膜复混肥对根干重的变异性程度的提高达到最大值0.24,对产量变异程度的改变最小,仅有0.02,可以认为包膜复混肥能够改善油菜的生长形态,获得高产的同时可以起到稳产的效果。与普通复混肥相比,包膜复混肥提高了各性状之间以及各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包膜复混肥提高油菜产量,主要加强了对性状株高、分枝数、茎干重、角果皮干重、每株角果数的提高。包膜复混肥处理的前2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5.49%,分别代表了油菜的整体生长状况与角果性状的信息,普通复混肥处理的前3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9.00%,分别代表了主茎性状与产量的信息,角果性状的信息和主茎与千粒重的信息。不同施肥条件下,各性状的重要程度发生改变,施用包膜复混肥条件下,茎干重、角果皮干重、产量、株高、主茎节数、每株角果数具有较大的重要程度,应进行重点选择,可作为施用包膜复混肥料的条件下评价油菜生长状况与产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宋丰萍  蒙祖庆 《种子》2018,(1):73-76,87
为揭示西藏高原气候条件下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选育中性状选择规律,本研究以18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田间鉴定考察,结合回归和通径分析统计,分析甘蓝型杂交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参试杂交组合生育期范围125~132d,与西藏主推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相当,均能正常成熟。18个杂交组合中14个产量高于对照,平均产量增幅1.53%~37.40%。2)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增加是杂交组合获得高产的基础,通过育种途径培育一次有效分枝数和二次有效分枝数多的品种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3)单株产量和各农艺性状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角果数和每角果粒数的回归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4)通径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产生正效应,正向直接通径系数的依次顺序为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茎粗>二次有效分枝数>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其中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有效长度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负相关,绝对值较小,且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对单株产量正效应。综合以上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的比较表明,西藏气候条件下杂交组合的选择,更注重选择植株高大,茎秆粗大,一次有效分枝和二次有效分枝多,营养体繁茂的个体,同时特别注重单株有效角果数多和每角果粒数多的产量构成因素,可以为西藏杂交油菜的选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盆周山区移栽油菜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为当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及理论支撑,对 21 个油菜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同时采用聚类分析将参试品种进行类别划分。结果表明:各油菜品种间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高度、分枝角果数、角果长的变异程度较高,是引起单株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能为油菜品种选育提供更多遗传变异;通径分析表明,分枝角果数、株高、千粒重、主花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对油菜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 1.115、0.527、0.519、0.382、0.406,具有较明显的正向作用;各农艺性状间存在相互影响,株高、分枝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与单株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 21 个油菜品种划分为 4 类,其中单株产量最高的类群Ⅰ表现为植株较高、主花序长、主花序及分枝角果数多、每角粒数多 、千粒重小;综合分析得出,盆周山区移栽高单产油菜的选育当以多分枝角果数、长角果、多角粒数为主要选育指标,以高植株、低一次分枝高度和多主花序角果数为次要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藏河谷农区甘蓝型油菜多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主次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8个甘蓝型油菜21个农艺性状和单株籽粒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河谷农区甘蓝型油菜不同农艺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联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每角粒数>一次有效分枝长度>单株有效角果数>二次有效分枝长度>角果籽粒密度>千粒重>始角高度>株高>花期生长天数>一次有效分枝数>生育期>苗期生长天数>二次有效分枝数>有效分枝总数>分枝部位高度>结角密度>分支角度>角果表面积>角果长度。在西藏河谷农区甘蓝型春油菜品种改良和选育的过程中,应重点观察与单株籽粒重关联密切且表现稳定的农艺性状,如主花序性状因子(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产量三因素构成因子(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植株形态因子(一次有效分枝长度、二次有效分枝长度、始角高度、株高)、生育阶段因子(苗期、花期、生育期)。  相似文献   

10.
杨涛  拥嘎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8):52-56
地膜覆盖作为一项有效的旱作增产技术,可显著改善土壤水温生态条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为了解覆膜栽培对西藏春油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山油4号’为研究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覆膜栽培对西藏春油菜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缩短生育期5天,株高、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单角粒数均较露地栽培升高,千粒重降低。覆膜栽培产量为2601.67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08.34 kg/hm2,增产率为24.28%。籽粒含油量增加了2.4%,芥酸和硫甙含量变化不大。说明覆膜栽培技术可以提高西藏春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栽培措施在西藏油菜生产上运用。  相似文献   

11.
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1份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为研究对像,对资源各数量性状的平均表现、遗传变异、遗传力及预期遗传进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生育期类型单一、株型高大、产量性状较好,子粒大小中等;主茎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生产力、小区产量、生育前期、百粒重、单荚粒数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对其选择有一定的效果;在选择效果明显的性状中,生育期、百粒重、主茎分枝遗传力较高,可在早代选择;小区产量遗传力中等,可在遗传基础相对稳定的较高世代选择;而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单株生产力的遗传力较低,应在遗传基础纯合稳定的高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G. Q. Zhang  Y. He  L. Xu  G. X. Tang  W. J. Zhou 《Euphytica》2006,149(1-2):169-177
Summa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1 genotype from the cross (Brassica napus cv. Zheshuang 758 × cv. Z-4115) had good response to embryogenesis, and their embryo yield and rate of plant regeneration reached 69.8 embryo/bud and 46.9%, respectively. Characters from the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s in B. napus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showed that the means of each agronomic trait were between their parents, but they were nearer to the paternal in 6 agronomic traits (plant height, branch position, number of pods in the main raceme, length of pod, number of pods/plant and number of seeds/pod). The number of genes controlling each agronomic trait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DH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genes controlling number of pods in the main raceme was the highest (15.6), and the least number of genes was involved for stem width (only 7.9). According to estimated coefficients of skewness and kurtosis of the traits tested, gene interaction was found to be absent for stem width, plant height, length of main raceme, number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branches, pod density in the main raceme and seed weight/plant. Complementary interaction was also observed in five agronomic traits (number of pods in the main raceme, length of pod, number of pods/plant, number of seeds/pod and 1000-seed weight).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seed yield/plant and four agronomic traits (length of main raceme, length of pod, number of pods/plant and 1000-seed weight). The experiment also showed that the erucic acid, glucosinolate, oil and protein contents of DH populations were 34.23%, 87.09 μmol/g, 44.09% and 42.67%, respectively. The numbers of genes controlling each quality trait were 7.8, 9.7, 9.4 and 8.7, respectively. Par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eed quality traits and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DH populations were analyz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partial correlations among seed quality traits were also analyz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oil content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ther three seed quality traits.  相似文献   

13.
油菜高光效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油菜是最主要的油料作物, 油菜产量的稳步提高对于确保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 30年来, 中国油菜育种在品质大幅度改良的同时产量却处于徘徊状态。高光效育种能从形态上改变油菜叶、分枝乃至荚果的空间分布状态, 增加光能截获量和利用率; 从生理上提高净光合速率, 降低呼气消耗, 从根本上突破油菜产量瓶颈。本研究从叶型、 植株高度、 分枝特性和角型 4个型态高光效性状, 干物质、 光合面积、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性状 5个高光效生理性状上综述了目前中国油菜高光效育种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国目前油菜高光效育种存在一下 5个问题: ①对个体性状的研究较多, 群体性状研究较少; ②单一光合因子研究较多, 缺乏整体研究; ③静态研究较多, 动态研究较少; ④生理高光效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⑤油菜根系问题研究很少。并展望了油菜高光效育种的前景, 认为油菜高光效育种应该继承现有育种的成功技术与高油育种、 机械化、 生态育种、 杂种优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用GGE双标图分析种植密度对高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花生群体密度直接影响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系统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花生产量和性状差异,可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高产高油花生冀花4号为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分别为每公顷7.5、10.5、15.0、19.5和24.0万穴,探索种植密度对高产花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形成因素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并用GGE双标图法对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指标对种植密度的敏感程度表现不一,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和荚果产量表现最敏感,而主茎高、侧枝长、出米率、籽仁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表现相对较稳定。随花生密度增大,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和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荚果产量则逐渐提高,但提高幅度逐渐降低。冀花4号种植密度每公顷10.5~15.0万穴时可获最大经济效益。GGE双标图为研究不同密度下花生生长状况和产量反应提供了更为直观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大豆产量由群体结构和个体生产力共同决定。其中,群体结构由个体的结荚习性、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叶柄和叶片等株型性状决定;个体生产力由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等性状决定,这些性状都具有特定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表型设计育种是根据农作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设计出理想的表型性状值并培育出理想品种的育种技术。大豆品种齐黄34就是根据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采用表型设计育种技术选育成的高产大豆品种,具有株型紧凑、个体生产潜力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来自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等6个地区、38个县的50份油菜野生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油菜野生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十分丰富,变异系数最高为72.04%,多样性指数最高达为0.9821;通过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代表了西藏油菜野生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的85.19%,各主成分包含的形态性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不同主成分之间差异较大;基于形态性状应用非加权配对法聚类,截距为1.61时可划分为5大类群,这五大类群的划分与株高、分枝数、角果数、分枝部位等性状关系密切。由此可见,西藏油菜野生种质资源存在极其显著的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多样性,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为西藏油菜的研究利用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等性状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 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对于育种上探讨以改良大豆粒荚性状为途径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绿豆新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及其在产量构成中的作用,为绿豆高产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绿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试验(2016-2017年)的25份绿豆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荚粒数变异系数最小,仅7.30%(2017年),产量变异最广泛,变异系数为35.86%(2016年);产量除与荚长(r=0.609)、荚粒数(r=0.679)呈极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荚长>株高>荚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并且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荚长和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综合分析表明,在绿豆高产育种中,荚粒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且直接与间接效应均表现优良,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荚长和百粒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值,也应作为主要筛选对象,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性状的相互影响与均衡发展,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9.
分析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及耐密油菜育种探讨,为选育耐密种植,适合轻简化收获的油菜提供理论基础。对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通径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分枝数的关联度最大,在相关性中,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与单株产量呈现显著相关,而且性状内部也存在着相关性,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为: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结角密度>千粒重>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分枝数。因子分析表明: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在农艺性状中累计贡献率占到了总体的74.99%,起到了主要作用。在选育中应加强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结角密度的选择,分枝部位要合适,减少无效分枝数,注重株型结构性状的选择,从而努力提高角粒数和千粒重,为有效提高单株产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