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Bt抗虫棉与常规棉棉铃虫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对Bt抗虫棉田、常规棉田中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系统调查,明确了Bt抗虫棉种植面积较小时,棉铃虫卵发生动态与常规棉田无大差异;而幼虫发生动态差异显著;两类棉田棉铃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动态无差异,而幼虫寄生天敌差异显著,Bt棉田三代卵寄生率低于常规棉田  相似文献   

2.
我县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蜘蛛类约占80%;瓢虫占10%;草蛉占3%;其他占7%。这些天敌对棉蚜、棉铃虫及玉米螟等害虫有一定抑制作用。我站从1980~1984年对棉田主要捕食性优势种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白志刚  张霞 《中国棉花》2010,37(1):30-31
近年,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在Bt抗虫棉田发生普遍,且数量大,通过2007—2008年系统调查表明,龟纹瓢虫占Bt抗虫棉田内天敌总量的53%~75%。为充分发挥龟纹瓢虫在Bt棉田内的控害作用,笔者对龟纹瓢虫在Bt抗虫棉田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就龟纹瓢虫对棉蚜、棉铃虫的控害作用作了试验研究,同时总结出龟纹瓢虫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棉33B中红侧沟茧蜂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 Bt基因抗虫棉新棉 33B具有高抗棉铃虫、丰产性好等特点 ,能够大幅度减少棉田用药。 1 997~1 998年 ,河北省种植的新棉 33B棉田基本未用药防治棉铃虫 ,广谱性杀虫剂基本未使用 ,因此 ,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连续两年调查 ,棉田天敌种类增加 ,数量明显增多。 1 998年在田间病虫害调查中 ,在深州市的新棉 33B棉田系统调查了对棉铃虫控制作用较强的寄生于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 ( Microplitis SP.)的发生规律。该蜂在 80年代棉田天敌普查中被发现 ,之后 ,进行了常规棉田内该蜂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小花椿是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之一种,在棉田发生时间长,数量多,捕食范围广,对控制害虫发生起一定作用。为了更好保护利用,发挥其作用,为棉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所于1986~1988年对小花椿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与棉田主要害虫相互关系和对棉铃虫控制效果作了系统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丁蚊豹蛛(Pardosa T—insignita)是陕西省棉产区常见的广食性捕食天敌,对棉蚜、棉叶蝉、棉铃虫和棉小造桥虫低龄幼虫等均可取食,发生期长,耐寒抗逆,在棉田生态系统中可以弥补其它天敌因环境条件和生物因素影响所造成的控制缺陷。  相似文献   

7.
拉维因在抗性棉铃虫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室内、小区、大面积示范和推广试验,全面评价了新一代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拉维因在抗性棉铃虫治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拉维因具有杀卵效果好、胃毒作用强、速效性较好、持效期长(7~10d)、保蕾效果好、对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较安全等特点,是防治抗性棉铃虫(特别是抗菊酯类农药棉铃虫)的理想替代农药品种,适宜于南北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棉对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转Bt基因棉对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捕食功能的影响①崔金杰夏敬源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河南安阳455112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棉造桥虫、地老虎等鳞翅目夜蛾科害虫有明显的抗性。但有关棉株是否会通过害虫间接地影响天敌的捕食功能的研究尚无报道,我们于1996年...  相似文献   

9.
华姬猎椿(Nabis sinoferus Hsiao)系捕食性天敌昆虫,棉田害虫天敌优势种之一。在黄河流域棉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以6~7月发生数量较大,占棉田天敌种群发生总量的30%左右,对抑制棉蚜、棉铃虫的发生危害有一定的作用。我们从1978年开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玉米田棉铃虫(HHelicoverpaarmigera)卵和幼虫以及主要自然天敌在玉米植株上发生和分布特点的系统调查,明确了玉米营养生长期,棉铃虫成虫的产卵和幼虫的发生为害主要是在心叶,玉米繁殖生长期,则主要是在雄穗和雌稳,而捕食性天敌多在玉米叶鞘与茎秆间的缝隙内栖息。并从中提出玉米上化学防治棉铃虫时,应重点于虫害部位施药,避开玉米叶鞘部位,以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的良好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寻找当地的天敌优势种群,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笔者于1984—1985年对棉田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进行了系统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分析于后,供参考。一、主要类群及其发生概况棉田捕食性天敌是棉虫的优势类群,其具有种群数量大、生活周期长、繁殖系数高、捕食能力强等特点。经初步调查,棉田内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有:蜘蛛类为优势种群,占63.7%;其次是瓢虫类,占29.7%;再次是草蛉类和花蝽,分别占6%和0.6%。  相似文献   

12.
48%Spinosad浓溶剂防治棉铃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全面评价新型生物农药Spinosad防治抗性棉铃虫的效果及对棉田主要天敌龟纹瓢虫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农药每公顷有效用量30.24~40.32g控制抗性棉铃虫,尤其是大龄幼虫效果显著,持效期长(8~10天),保顶、保蕾效果明显,且对棉田主要天敌安全,是抗性棉铃虫综合防治中的理想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田间系统调查和控制观察,阐述了茶园蜘蛛在害虫捕食性天敌的地位、猎捕方式、发生特点和保护利用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及其优势天敌种群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研究了北方棉区平作和麦套春棉治虫与不治虫共四种类型棉田的棉铃虫及其优势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平作春棉的始卵期较麦套春棉提早3~5d,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后者的终卵期较前者推迟10~15d;与常规治虫相比,平作春棉和麦套春杯不治虫的百株累计总卵量分别增加了151.4%和160.7%,百株累计总幼虫量则分别增加了205.1%和280.8%。与常规治虫相比,平作春棉不治虫二、三、四代棉铃虫卵及幼虫的平均寄生率分别增加了200.0%、110.0%和675.0%及148.0%、247.5%和8.5%,麦套春棉则增加了36,1%,38.9%和95.8%及64.4%、369.0%和31.6%;无论哪种类型的棉田,棉铃虫优势捕食性天敌的百株累计量均呈逐代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鄂西北地区棉田草蛉种群动态初报杜复生徐建林湖北省枣阳市植保站441200草蛉属脉翅目全变态肉食性昆虫,幼虫和成虫均可捕食棉蚜,棉蛉虫的卵和低龄幼虫等棉田害虫,是棉田中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在棉铃虫综合治理中,我们对其进行观察及调查,结果如下。1棉田草...  相似文献   

16.
龟纹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棉铃虫的捕食功能崔素贞,杨雨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阳4551121991~1993年据在河南安阳棉田观察,龟纹瓢虫在棉田发生期长、数量大,其田间消长规律与二代棉铃虫关系密切。龟纹瓢虫越冬成虫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底麦套...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0年在田间小区研究了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抗草甘膦抗虫棉不能减少田间棉铃虫的落卵量,但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发生期,抗草甘膦抗虫棉田平均百株落卵量分别比Bt棉田增加12.5%和74.3%,比常规棉田增加4.6%和65.7%;棉铃虫平均百株幼虫数量少于常规棉田,但多于Bt棉田。棉盲蝽平均百株数量比Bt棉田和常规棉田分别减少36.1%和66.0%。抗草甘膦抗虫棉对棉蚜、棉叶螨和棉粉虱没有控制作用,和常规棉相比,田间发生量差异不显著,因此,仍需加强田间虫情监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其为害。同时发现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对草蛉、龟纹瓢虫、蜘蛛、小花蝽、寄生蜂等棉田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江西棉花》1996,(4):37-37
棉田后期勿除草研究和实践证明,棉田杂草也是棉田生态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铲除杂草有利于减轻前期地老虎、红蜘蛛等害虫的发生及危害,但不利于棉铃虫和一些后期棉虫的防治。这是因为,杂草是棉田天敌的重要栖息场所(在棉田杂草上,几乎查不到有棉铃虫产卵和取食),...  相似文献   

19.
夏敬源  崔金杰 《中国棉花》2000,27(12):13-14
1999年研究了天然彩色棉田主要害虫及其自然天敌的种群消长规律,并在室内测定了彩色棉不同月份不同组织棉酚和单宁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和常规棉相比,彩色棉抗虫性明显,棉田棉铃虫百株落卵量降低,百株幼虫数量减少,棉蚜发生较轻,棉叶螨发生呈前重后轻的趋势;彩色棉田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数量减少;彩色棉体内棉酚和单宁的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棉是彩色棉具有抗虫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黄河流域棉区一熟棉田以棉蚜和棉铃虫为主的棉虫的综合防治提出了“种子处理结合利用瓢虫控制棉蚜,同时保护利用棉田的天敌控制二代棉铃虫,并抑制伏蚜的发生”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