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武汉地区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回复及交互抗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与小菜蛾敏感品系相比,武汉市张家湾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F4和F7,代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指数分别为362.79、30.78和10.91倍,抗性回复显著。用浸叶法测定Bt、抑太保和杀虫双制剂对两个小菜蛾种群的毒力,证明小菜蛾对这3类药剂与溴氰菊酯间无交互抗性。研究结果可为小菜蛾抗药性治理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及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淀粉凝胶电泳对中国 3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小菜蛾种群和台湾敏感品系的抗性水平及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生物测定显示 3个小菜蛾种群对杀虫双均没有明显的抗性 ;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分别为 1.2 1倍、4 .51倍和 1.2 5倍。在 Estα和 Estβ基因位点 ,北京种群中存在 11种同工酶 ,其中 4种为 α同工酶 ,7种 β/i>同工酶 ;河北种群中存在 3种 α同工酶 ,5种 β同工酶 ;云南种群中存在 3种 α同工酶 ,3种 β同工酶。 3个种群酯酶基因多态性的产生可能是携带不同抗性酯酶基因的小菜蛾被动运输的结果 ;杀虫双对于能引起酯酶活性升高的杀虫药剂可能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CYP6家族P450基因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代谢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利用浸叶法测定不同小菜蛾种群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的抗性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方法分析CYP1v3、CYP1v4、CYP6B6和CYP6f这4种P450基因在小菜蛾不同抗性种群体内的表达差异及杀虫剂的短期诱导效应,并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4种P450基因后分析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4种P450基因在中等抗性水平小菜蛾种群体内高表达;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可诱导4种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分别沉默4种P450基因后,处理组小菜蛾的P450酶活力显著下降37.60%~54.82%,且处理组小菜蛾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沉默4种基因处理组的小菜蛾P450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表明4种P450基因可能同时参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代谢。  相似文献   

4.
采用浸叶法对云南弥渡田间小菜蛾种群进行了8种杀虫剂毒力测定,并基于抗药性监测结果,制定了对弥渡县小菜蛾轮换用药和水旱轮作相结合的抗药性治理策略。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弥渡菜区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苏云金杆菌敏感,LC_(50)分别为54.64、0.28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2.55、1.07;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中抗,LC_(50)分别为6.37、21.27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28.17、53.19;对茚虫威、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高抗,LC_(50)分别为69.03、13.75、1 114.41 mg/L和24.50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132.74、114.55、313.92和1 224.9。通过抗药性治理,到2014年弥渡菜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明显下降,对氯虫苯甲酰胺由2011年的中抗恢复至敏感水平,对茚虫威由高抗下降至接近低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由1 224.9下降到652.75,对丁醚脲和苏云金杆菌处于低抗水平;对溴虫腈的抗性水平年度间变化不大,抗性倍数31.05~53.49,一直处于中抗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解毒酶活性测定与钠离子通道基因片段的克隆、测序,研究了南京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的生化和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南京抗性种群的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1.06和1.16倍,无显著差异;以2,4二硝基氯苯(CDNB)和1,2-二氯-4-硝基苯(DCNB)为底物,南京抗性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0.68倍和1.03倍;进一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从敏感和抗性小菜蛾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位于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S6的232bp和248bp的DNA片段;与敏感种群相比,南京抗性种群钠离子通道基因存在一个保守性点突变,即C突变为T,并导致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表明神经不敏感性是南京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苏云金杆菌对抗性及敏感小菜蛾的拒食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苏云金杆菌对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的拒食活性。选择性和完全拒食试验表明,Bt对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种群都有一定的拒食作用,且拒食活性随Bt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相对于抗性种群,小菜蛾敏感种群对Bt杀虫剂表现了更强的拒食趋势,其拒食中浓度AFC50(0.089 3 μg/mL)显著低于抗性种群(0.148 1 μg/mL)。试验结果表明,抗性种群对有毒叶片的行为避害能力弱于敏感种群,小菜蛾对Bt杀虫剂的抗性产生应与其行为机制无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来自5个地区的田间小菜蛾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5个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均产生了中等水平以上的抗性,江苏无锡和广东增城种群的抗性达1428.16倍和6642.12倍,为极高抗性水平;对丁醚脲均处于敏感或敏感性降低水平。5个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虫螨腈、S-茚虫威、虫酰肼和唑虫酰胺等5种药剂的敏感性各异,大多处于敏感或敏感性降低水平,但也有些地区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我国部分地区对小菜蛾抗药性情况,可为小菜蛾的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LC10(43.44mg/L)(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种群)和LC10(12.61mg/L)(敏感种群)对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AV-R)、敏感(AV-S)种群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12.61mg/L处理小菜蛾阿维菌素敏感、抗性种群3龄幼虫后,处理组AV-S(SLC10)和AV-R(SLC10)的化蛹率、羽化率显著低于AV-S(ck)对照组,与AV-R(ck)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用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43.44mg/L处理抗性种群3龄幼虫后,其处理组AV-R(RLC10)的化蛹率、蛹重、羽化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AV-S(SLC10)组的单雌产卵量为176.45±36.11粒,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处理的抗性种群,AV-R(SLC10)和AV-R(RLC10)组的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V-S(SLC10)和AV-R(RLC10)组的产卵期明显缩短。AV-S(SLC10)组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净增殖率(R0),显著高于对照和处理的抗性种群。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小菜蛾阿维菌素敏感种群具有一定的刺激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菜蛾对阿维菌素B_1抗药性选育及交互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阿维菌素B_1(abamectin)对小菜蛾敏感种群在室内进行抗性品系选育。经过25代连续汰选,获得抗性种群Laba-R,与选育前比较,抗性提高100倍。Laba-R种群在不接触任何药剂条件下饲养20代,抗性逐渐下降,很难恢复到选育前的敏感状态。抗性汰选前后分别测定10种药剂的剂量-死亡率毒力回归线,发现Laba-R抗性种群对乙酰甲胺磷、锐劲特、灭多威、敌敌畏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杀虫双、巴丹和Bt的敏感性略有下降,但无明显交互抗性。活体增效剂试验表明,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阿维菌素B_1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PBO的增效活性尤为显著,它能使对阿维菌素B_1产生100多倍抗药性的小菜蛾完全恢复其敏感性。说明多功能氧化酶解毒代谢增强可能是小菜蛾对阿维菌素B_1产生抗性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丁醚脲等药剂防治小菜蛾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施药后7d,参试药剂防效都在80%以上,3种药剂的杀虫效果及速效性较好、持效期较长,且毒性低、无药害,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昆虫的寄主定位、产卵选择、聚集、求偶等行为受到来自昆虫周围环境的挥发性气味化合物的影响和调控。研究挥发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作用主要采用Y形嗅觉仪等行为检测装置,而研究挥发物对鳞翅目幼虫的影响作用却缺乏专业、高效的装置。本研究设计制作了研究鳞翅目幼虫行为的高效选择装置,适用于高效筛选对鳞翅目幼虫具有引诱、驱避等作用的挥发物。小菜蛾3龄幼虫的行为选择测试结果表明,对小菜蛾幼虫引诱最强的植物为大白菜,其次是油菜和甘蓝;花生叶片对小菜蛾幼虫没有作用;而番茄叶片对小菜蛾幼虫则具有驱避作用。由此说明该装置可以有效测定小菜蛾幼虫对不同挥发物的反应,将为挥发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研究、进而筛选新的化合物来控制虫害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沙冬青茎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生长发育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测定了沙冬青茎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其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相对生长率(RGR)、近似消化率(AD)、食物利用率(ECI)和食物转化率(ECD)虽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发生变化,但最高浓度为0.2g/mL时,这4项指标始终低于其他处理。沙冬青茎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历期的影响不明显,但使蛹期延长,幼虫死亡率升高,且提取物浓度越高,这些作用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海南小菜蛾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的发生量除了受到食料、各类天敌联合作用的影响外,明显受到温度、降水因素的影响。在海南岛每年5-10月,旬平均气温27℃以上,旬降水量50 mm以上,小菜蛾发生受到抑制,田间发生量小;在11-12月至次年1-4月,旬平均气温18~25℃,旬降水量30 mm以下,适宜小菜蛾生长发育,田间发生量大。显而易见,随着旱季和雨季的交替变化,小菜蛾的田间发生量也随着增加或降低。年度间,旱季或雨季提早或推迟,是决定当年小菜蛾幼虫盛发期提早或延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测试了欧洲山芥对小菜蛾个体发育和成虫繁殖力的影响,以及小菜蛾雌蛾经历不同植物后对其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欧洲山芥开花结籽期植株上取食发育至化蛹的少量个体,与白菜、结球甘蓝上取食发育的个体相比,身体较小,繁殖力较低;欧洲山芥具有刺激小菜蛾成虫增加生殖力的作用,对甘蓝上发育出来的雌成虫,当分别提供欧洲山芥或结球甘蓝让其产卵时,在两种植物上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267粒和139粒;经历不能明显改变小菜蛾雌成虫对欧洲山芥的强烈嗜好性,当小菜蛾在成虫期经历白菜或甘蓝后.对这两种植物的相对嗜好性虽有所提高,但仍将绝大部分或所有的卵产在欧洲山芥上。可见,欧洲山芥对于小菜蛾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诱杀植物。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群小菜蛾对4种杀虫药剂的抗性及抗性基因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日本、台湾、广州、东莞等地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 .)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 :日本、广州的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显示出抗药性 ,其抗性比率分别是 4 .85倍和 10 .2 7倍。杀虫药剂抗性基因型频率测定显示 ,广州、广东东莞和北京种群的最高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 1.2 5%、4 1.2 5%和 58.2 3%。研究验证了快速测定杀虫药剂抗性基因型频率的方法 ,并提出了根据不同种群小菜蛾抗性基因型频率所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宁波地区小菜蛾幼虫期和蛹期寄生蜂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的世界性害虫,保护和利用寄生性天敌是控制小菜蛾的重要手段。为有效控制小菜蛾在蔬菜上的为害,减少农药用量,作者于2007年4月至2009年1月对宁波地区小菜蛾幼虫期和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其田间自然被寄生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地区十字花科蔬菜上小菜蛾幼虫期和蛹期共有8种原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东方长颊姬蜂Macromalon orientale、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无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xcarinata、齿唇姬蜂Campoletissp.、弯尾姬蜂Diadegmasp.)、1种兼性寄生蜂(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和5种重寄生蜂(盘背菱室姬蜂Mesochorus discitergus、粘虫广肩小蜂Eurytoma verticillata、稻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oryzae、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和啮小蜂Tetrastichussp.),其中优势种为菜蛾啮小蜂和菜蛾盘绒茧蜂,分别占62.23%和31.19%,同时,小菜蛾幼虫期田间自然被寄生率普遍高于蛹期。另外,菜地蔬菜品种的多样性有利于寄生蜂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