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椰子油的生理活性(Ⅱ):调节血浆血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子油的功能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中调节血浆血脂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综述近年来椰子油调节血浆血脂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椰子油调节血浆血脂的深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菠萝浆处理椰奶制备椰子浊,并分析了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研究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椰奶经冷冻解冻处理,反应体系中椰奶水分质量分数70%,菠萝浆用量为30%(以椰奶质量计),不调节反应体系的pH,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为5h,提取率高达92.0%,所得椰子油为淡黄色,同时具有椰子及菠萝香气,其主要脂肪酸与天然椰子油差...  相似文献   

3.
椰子油的功能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中抗氧化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综述近年来椰子油的体外和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为椰子油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椰子油的生理活性(Ⅰ):药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子油是近年来国外市场非常流行的一种新型功能性植物油脂,具有抗菌、抗氧化、降血脂和胆固醇等多种生理功能,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内椰子油市场几乎空白,部分企业正纷纷抢占市场。本文详细介绍椰子油的抗菌、抗病毒、消炎镇痛、保护前列腺等药用功能及使用安全性,为椰子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快速粘度计(rapid visco analyzer, RVA)制备菠萝蜜淀粉-椰子油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探讨椰子油添加量、复合时间、复合温度3个因素对菠萝蜜淀粉-椰子油复合物的复合指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RVA制备菠萝蜜淀粉-椰子油复合物的工艺条件。此外,对比了菠萝蜜淀粉和复合物的糊化特性、膨胀力和溶解性。结果表明,菠萝蜜淀粉-椰子油复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参数为:椰子油添加量为4%,复合时间为2.40 min,复合温度为90.70℃。在最佳条件下,菠萝蜜淀粉-椰子油复合物的复合指数理论值为24.64%,实际验证值为24.33%,拟合模型预测值与实际验证结果吻合。复合物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谷值黏度高于原淀粉,而最终黏度和回生值有所下降,说明复合物的热稳定性提高;复合物的形成阻止了淀粉膨胀,导致膨胀力和溶解度相较原淀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椰子油(Coconut oil, CO)是近年来活跃在国际市场上的一种重要植物油脂。本文介绍椰子油的成分、精深加工产品,概述国内外部分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及其用途,展望我国椰子油综合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椰子油的生理活性(Ⅳ):减肥与美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子油由于富含中链脂肪酸月桂酸,内服外用皆可。可健康减重,护理头发,滋润皮肤,被誉为绿色的美容减肥圣品,相关研究愈加炙手可热。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椰子油减肥与美容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椰子油在减肥与美容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采用浊点法测定椰子油/甲醇/四氢呋喃(正己烷) 三元体系溶解度,作出溶解度曲线及三相相图,并研究了均相碱催化酯化的甲酯转化率。结果表明,THF与正己烷是椰子油和甲醇体系很好的促溶剂,且均相酯化的甲酯转化率要比传统酯交换化的高。  相似文献   

9.
木瓜蛋白酶水解制备天然椰子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椰子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料液比、木瓜蛋白酶含量以及酶的作用时间、温度、酸度等,并利用NaCl加速油的分离,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来研究制备天然椰子油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制备天然椰子油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纯椰浆:水,W/W)为100:45~100:60,添加0.075%木瓜蛋白酶(以纯椰浆质量计),3%NaCl(以样品中总水分含量计),在55℃下酶解9 h,5 000 r/min离心30 min,然后再旋转蒸发(0.08 MPa,60℃)30 min,提油率达82.9%.所得椰子油具有显著的椰香味,其酸值为0.17 mg KOH/g,过氧化值未测出,酶解过程中pH值变化幅度较小,菌落总数比空白椰浆和不添加NaCl的酶解体系显著降低,副产物椰子乳清新鲜度高.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春玉米源库性状的群体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玉米在不同密度下单株及群体的源库性状的调节能力.结果表明,玉米源性状的调节能力较弱,且随生育进程的发展和群体压力的逐渐增加,叶面积的调节能力逐渐增强.种植密度对主要群体中后期的光合面积、光合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群体的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种植密度增加对库性状的影响主要是削弱了库器官的建成(结实粒数)和充实(粒重)。  相似文献   

11.
水稻源库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水稻源库基本概念、衡量指标、及源库类型的划分,从减源疏库、同位素、生物化学研究、疏导组织、作物模拟技术和群体调节、激素调节、肥料调节等方面对源库关系的主要研究手段和库源关系的优化调控进行了综述,同时阐述了源库关系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潘联云  鹿颜  龚雨顺 《茶叶科学》2018,38(1):102-111
茶叶可调节不同组织的脂质代谢,抑制肠道消化吸收脂质,起到降脂减肥作用。茶叶对脂质代谢途径具有显著影响,主要通过调控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及其上下游因子表达,影响脂质合成和分解,从而降低脂肪积累。  相似文献   

13.
以单季稻浙粳88和春优84为材料,试验比较了不同施肥方案对杭州市萧山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调节处理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主要病害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生和为害均较对照显著减轻;同时,浙粳88和春优84分别增产7.21%和1.68%。施肥调节的具体措施包括氮肥后移、增加氮肥中穗粒肥的使用比例和增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14.
NP配比对专用高蛋白大豆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NP配比对南农88-31大豆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最有利于南农88-31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提高的NP配比是N150kg/hm2与P2O575kg/hm2;NP配比可以调节大豆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但这种调节效应主要归功于氮肥的作用,随施N量增加,大豆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增加;NP配比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调节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烯效唑和三唑酮调节水稻秧苗生长的增效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烯效唑、三唑酮和烯效唑+ 三唑酮浸种或苗期喷施的结果表明, 烯效唑能有效地调节水稻秧苗的生长, 使苗高降低、分蘖增加。三唑酮对水稻秧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烯效唑和三唑酮协同调节秧苗生长, 控制苗高和促进分蘖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此同时, 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作用使内源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 GAS 和IAA 含量明显降低,iPA s和ABA 含量显著增加。根据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作用调节水稻秧苗生长与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明确使内源GAS、IAA 含量降低和iPA s、ABA 含量增加是烯效唑和烯效唑+ 三唑酮协同调节水稻秧苗生长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6.
综述大麦的耐盐机理和利用化学途径减轻大麦盐害的研究进展。大麦耐盐机制主要包括离子吸收的选择性、叶片和根部的排盐性、物质区化、渗透调节、代谢调节及激素调节等 ;通过施用Si、Ca、P、硝酸盐、脂肪酸、谷胱甘肽 (GSH)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可以减轻大麦的盐害。  相似文献   

17.
原生态椰子油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原生态椰子油(VCO)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VCO中总酚酸的含量及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Fe~(2+)的络合能力以及对花生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VCO中总酚酸的含量为(0.180±0.003)mg/mL;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1.95%.低于Trolox、BHT和没食子酸;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67.49 μmol/L Tmlox当量(TEAC值);对Fe~(2+)的络合能力优于Tmlox和BHT,但显著低于没食子酸;VCO对花生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麦耐盐机理与化控增强耐盐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大麦的耐盐机理和利用化学途径减轻大麦盐害的研究进展。大麦耐盐机制主要包括离子吸收的选择性、叶片和根部的排盐性、物质区化、渗透调节、代谢调节及激素调节等;通过施用Si、Ca、P、硝酸盐、脂肪酸、谷胱甘肽(GSH)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可以减轻大麦的盐害。  相似文献   

19.
田间条件下,设置黄腐酸、三唑酮和烯效唑等生长调节物质复合处理试验,研究抗旱剂与生长调控物质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三唑酮处理增产最大达到7.92%,对产量的回归系数为0.8014,对饱果率的回归系数为2.4509;黄腐酸次之;烯效唑等生长调节物质增产效果较差。三唑酮抗旱效果明显优于黄腐酸,抗旱剂是较烯效唑等生长调节物质更为有效的增产方式,并可改善花生荚果品质。  相似文献   

20.
黑茶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已在各类研究中被报道,关于其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已逐渐展开。本文总结了黑茶中主要活性成分及特殊成分的化学特性和含量差异,并对黑茶的安全性作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成分的功能机理研究,探讨了它们调节脂质代谢的途径或方式,同时对黑茶多成分、多途径的降脂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