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叶锈病的田间抗性,特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麦18、扬麦19、镇麦5号、扬麦158、镇麦8号、扬麦13、扬麦12等品种的小麦纹枯病发病较轻,对小麦纹枯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镇麦8号、扬麦12、扬麦158、镇麦5号、扬麦19等品种的小麦叶锈病发病较轻,对小麦叶锈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建议在小麦纹枯病、叶锈病重发区,推广种植扬麦19、镇麦8号、镇麦5号、扬麦12等品种。  相似文献   

2.
比较不同品种小麦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等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田间抗性表现较好;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58、皖麦32、宁麦16、扬麦12等小麦产量较高。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重发区,推广种植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合东台市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以镇麦12、明麦133、农麦88、盐麦1号、扬辐麦13、扬麦23、扬麦25、扬麦28、扬麦33、扬麦34等10个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2021-2022年度新品种比较试验,鉴定这些品种在当地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为这些品种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镇麦12、扬麦33、明麦133、扬麦25、盐麦1号较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扬麦23产量增加明显,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可进一步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4.
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先梅  王熙晴  郭永生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131-131,217
进行8个小麦新品种与对照品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扬麦13、扬麦12、扬麦17、皖麦47、扬辐麦2号等品种丰产性较好,综合抗逆性较强,可以在淮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正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息县孙庙乡,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地力均匀一致,前茬作物是水稻。(二)展示品种展示品种(系)共12个,分别是豫麦10号、扬麦24、皖西麦0638、郑麦103、豫麦11号、郑麦113、扬麦13、泛品鉴42、扬麦15、扬麦20、郑麦925、绵麦51。所选品种(系)由信阳市农科院小麦所提供。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合东台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以镇麦12、镇麦168、明麦133、扬麦16、农麦88、扬麦23、扬麦25、农麦126、金丰麦1号、金丰麦2号等10个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2020-2021年度品种比较试验,鉴定这些品种在当地的安全性、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结果表明,镇麦12、扬麦25、农麦88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佳,可进一步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不同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筛选出适合溧阳地区大面积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于2015年在溧阳市开展了8个小麦新品种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扬麦20可作为溧阳市的主导品种,宁麦14、扬麦23、扬麦16、苏麦188、镇麦9号、宁麦21和扬麦22可扩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8.
选择江苏省内3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耐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金丰麦2号、华麦1062、扬15-133、扬辐麦5054、扬17-G83、T60279、扬16-214、宁麦1711等8个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表现出较好的耐病性,均未发病;扬麦16-157、扬麦20、漯麦163、中研麦0709、华麦7号、扬麦29、盐麦085、扬辐麦5145、金丰麦1号、信麦179等10个品种对3种病害中的1种或2种耐病性较好;国红6号耐病性最差,3种病害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江苏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12号’、‘宁麦14’和‘镇麦168’共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部分品种间的籽粒产量达显著水平。穗数以‘扬麦20’最高,‘扬麦18’最低,除‘扬麦20’与‘镇麦168’、‘扬麦16’与‘扬麦18’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以‘镇麦12号’最高,‘扬麦16’穗粒数最低,‘扬麦20’、‘宁麦14’与‘镇麦168’差异不显著;千粒重除‘镇麦12号’与‘宁麦14’2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镇麦168’最高,‘扬麦20’最低。籽粒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间的表现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产量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产量三要素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于2019-2020年度进行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排名前8位的品种分别是涡麦9号、瑞麦618、淮麦39、烟农1212、扬麦29、苏麦188、轮选66、淮麦920,而且它们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以扩大示范种植;扬麦15、鲁研148、西农585、淮麦30、泛麦8号、济麦44、皖垦麦869、国红6号、淮麦40等9个品种则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1.
适期播种是小麦增产的必要因素,为探究晚播对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茎蘖动态、抗逆性表现、穗部性状及产量等因素的影响,选用“扬麦16号”“扬麦23”“宁麦19”“镇麦12号”作为参试品种,在12月1日、12月10日两个播期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晚播情况下,4个参试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差异不大;但播期延迟后,千粒重指标上,“扬麦23”受影响较小,其他3个品种下降明显;从产量表现来看,“扬麦23”产量差异不明显,“宁麦19”“扬麦16号”“镇麦12号”受晚播影响产量显著下降,但“扬麦16号”在晚播情况下实收产量仍尚可,总体而言,“扬麦23”“扬麦16号”耐迟播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以扬麦158为对照品种,试验比较分析了6个新育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6个优质小麦新品种产量性状均表现较好,籽粒产量除扬麦9号、宁资18略低于对照外,其余4个品种均与对照相仿或高于对照,品质性状SDS沉降值测定除安农92484、宁资128达优质专用面包麦指标,其他品种均低于扬麦158,而扬麦9号则达到了优质软麦的品质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专用小麦品种,加快专用小麦产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当前推广的扬辐麦8号、扬麦18、宁麦9号等10个弱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筛选试验,对其产量、茎蘖动态、抗逆性等性状和田间综合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本区域种植的弱筋小麦品种有5个,分别是皖西麦0638、扬辐麦8号、宁麦9号、扬麦13、宁麦13。  相似文献   

14.
宝应县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新近审定的5个强、中筋小麦品种,以扬辐麦4号为对照组织大区种植比较。结果表明,宁麦26、扬麦25、镇麦12号均表现了良好的丰产性能和适应性,三个品种分别较对照增产5.86%、1.92%和1.00%;品质测定各品种均优于对照,以镇麦12号为最优,所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强筋标准。综合分析,镇麦12号、宁麦26、扬麦25三个品种表现比较突出,建议进一步扩大示范。  相似文献   

15.
高邮市不同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选择适合高邮市稻麦周年高产的早熟、综合抗性好的小麦品种,选择近几年生产试验中表现较好的9个小麦品种,开展品种比较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扬麦16、华麦6号以及弱筋小麦宁麦13、扬麦22综合表现较好,适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不同小麦品种播种期种植试验,研究播种期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选择里下河地区的当家品种扬麦158、苏麦6号、宁麦9号进行种植试验。[结果]冬前期干物质积累量苏麦6号和扬麦158比较接近,宁麦9号比较低;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苏麦6号、宁麦9号和扬麦158之间都比较接近;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宁麦9号>苏麦6号>扬麦158。[结论]综合考虑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与播期的关系,里下河地区小麦的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合东台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小麦新品种,加快当地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于2021-2022年在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东台推广示范基地开展了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对其产量、茎蘖动态、田间表现等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扬辐麦13、扬麦34、盐麦1号、扬麦33、扬麦28等5个品种增产优势明显,且综合表现较优,可以在东台地区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扬麦23、扬麦25、镇麦12号作为东台市主推小麦品种,稳产性丰产性好,可继续作为主推品种进行种植,其余品种要进一步加强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8.
邗江区小麦品种适应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水平。[方法]对邗江区2015年引进10个优质小麦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对10个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扬麦20、扬辐麦4号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结论]下一步将加大扬麦20、扬辐麦4号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9.
<正>程顺和,作物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出生于江苏溧阳。1962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任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从事小麦育种40余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10、11、12、13、14、15、16、17号等。其中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  相似文献   

20.
<正>程顺和,作物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出生于江苏溧阳。1962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任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从事小麦育种40余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10、11、12、13、14、15、16、17号等。其中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