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示踪技术在研究土地退化状况、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壤侵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介绍了放射性物质示踪、稀土元素示踪、磁性示踪等3种主要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重点综述放射性单核素(^187Cs、^7Be)示踪技术、放射性离子示踪技术和复合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最后结合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特点,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即多核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土壤侵蚀研究的一大重点;3S技术与示踪技术的有机结合,将为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评价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更好地使用210Pbex示踪法测定土壤侵蚀速率提供依据。[方法]叙述210Pbex的来源、示踪原理与土壤中210Pbex的计算方法,探讨210Pbex在非耕作土壤中的深度分布及土壤侵蚀模型中的应用。[结果]210Pbex在非耕作土壤剖面中存在于0~16 cm处。从土壤表层自上而下,非耕作土壤和矮树林土壤中的210Pbex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指数降低。利用环境放射性核素210Pbex来研究土壤侵蚀和沉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当核素随大气沉降到地表时,迅速被土壤颗粒吸附,通过其在土壤间的移动和有规律的分布模式可以示踪100年尺度上的土壤侵蚀速率。[结论]210Pbex示踪技术可以研究近100年的土壤再分配状况,在时间尺度上很好的弥补了示踪短周期的土壤再分配速率。  相似文献   

3.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7Be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背景、原理和现有的利用7Be示踪法定量估算土壤侵蚀速率的模型,提出了今后运用7Be示踪土壤侵蚀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吴倩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124-126,155
近年来,随着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稀土元素示踪技术(REEs Tracer Method)已被公认为理想的土壤侵蚀示踪法。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较,REEs示踪技术能够定量监测坡面侵蚀形态的时空演变过程,分析坡面侵蚀分布规律。同时,REEs示踪技术也为确定泥沙来源、评估土壤侵蚀与泥沙治理措施提供了帮助。分析了REEs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可行性以及取得的成果,并对其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不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由我校农学院教授杨武德主持完成的"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法及其应用研究"2010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运用 137 Cs示踪了陕北安塞试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并以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 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在 山坡中、上 部是侵蚀最严为强烈的地带,而在坡顶侵蚀较弱,在坡下有土壤堆积;土壤全N、碱解N和 速效K 与水蚀及耕作侵蚀成线性相关;有机质、速效P、阳离子代换量及土壤质地则与水蚀及耕 作侵蚀无 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37 Cs示踪了陕北安塞试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并以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在山坡中、上部是侵蚀最严为强烈的地带,而在坡顶侵蚀较弱,在坡下有土壤堆积;土壤全N、碱解N和速效K与水蚀及耕作侵蚀成线性相关;有机质、速效P、阳离子代换量及土壤质地则与水蚀及耕作侵蚀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选取江西余江县小流域的旱耕地与水稻田作为研究区,利用137^Cs技术示踪红壤耕地的土壤侵蚀。由于耕作措施的混合作用,137^Cs均匀分布在耕层深度内,且绝大部分含量集中在旱耕地和水田表层的18和27cm以内;采用了杨浩的土壤侵蚀模型得到了50a以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速率。结果表明,非耕地土壤侵出速率为2953t·km^-2·a^-1〉旱耕地960t·km^-2·a^-1〉水稻田840t·km^-2·a^-1;水田比旱耕地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微地貌是影响研究区内部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利用周维芝模型和杨浩模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都能反映土壤侵蚀的强度和空间分布。137^Cs技术不仅用来示踪不同土地类型上50a来的土壤侵蚀速率和空间分布,而且为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新方法所获得的大量的侵蚀及其因子实测数据 ,建立黄土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和坡面侵蚀预测模型。模型可操作性强 ,所需因子数据用常规方法即可获得 ,因而可用来预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和坡面侵蚀。  相似文献   

10.
利用210Pbex核素示踪和野外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吉林省长春市莫家沟小流域土壤流失厚度和土壤侵蚀模数,探讨土壤侵蚀与农业面源污染的输移关系,估算了农业面源颗粒态和水溶态污染负荷.结果表明,土壤流失厚度1.85 mm·a-1,土壤侵蚀模数为2331 t·km2·a-1,属于中度-强烈侵蚀水平;研究区单位面积年均输入水库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氮(TN)、水溶态总氮(WEN)、氨氮(NH3-N)、硝态氮(NO3-N)、总磷(TP)、水溶态总磷(WEP)、磷酸盐磷(PO43-P)负荷分别为29、0.097、0.025、0.059、12、0.004、0.003 kg· hm-2·a-1;土壤流失的TN、TP分别占多年平均化肥施用量的22%和10%.流失土壤携带的颗粒态TN、TP污染负荷分别是能被降雨径流浸提形成水溶态氮磷WEN、WEP污染负荷的300倍和3000倍.侵蚀流失的土壤颗粒是N、P流失的主要载体,也是最大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1.
小流域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赋存了大量的泥沙侵蚀特征和侵蚀环境变化信息。它在减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概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来源和历史侵蚀过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小流域泥沙来源主要从传统方法、元素示踪法及REE稀土元素示踪法方面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未来小流域泥沙来源及泥沙侵蚀研究的发展,为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水土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流域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赋存了大量的泥沙侵蚀特征和侵蚀环境变化信息。它在减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概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来源和历史侵蚀过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小流域泥沙来源主要从传统方法、元素示踪法及REE稀土元素示踪法方面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未来小流域泥沙来源及泥沙侵蚀研究的发展,为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水土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小雷  杨浩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555-4559
选择一块长为31.5 m,宽为11.0 m,平均坡度为15.8°的矩形坡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分层样和全样土壤样品,对土壤中的137Cs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37Cs在此研究区的背景值为918 Bq/m2,受采样方式和测试仪器本身参数影响,其测定值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略有差异;137Cs在分层样和全样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均呈现自坡顶至坡底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坡耕地不同部位的土壤侵蚀大小依次为坡顶部>坡中部>坡底部。运用137 Cs示踪模型估算坡耕地的平均土壤侵蚀量为3793 t/(km2·a),属于中度侵蚀等级。  相似文献   

14.
流域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与预报模型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和指导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有效手段。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土壤侵蚀模型,从而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土壤侵蚀的研究手段和模型的发展进程,并指出了我国近期土壤侵蚀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志军  张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74-8576
土壤侵蚀模型是土壤侵蚀过程定量研究的有效手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土壤侵蚀模型的主要研究成果,并简要分析了"3S"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国外土壤侵蚀模型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外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将国外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按照研究重点的不同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土壤侵蚀量与单因子间关系的研究阶段、土壤侵蚀物理过程模型研究阶段和3S技术与土壤侵蚀模型相结合的研究阶段。并从3个发展阶段对国外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东北黑土区是现代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区域土壤侵蚀的遥感调查监测,基于经验模型的水土流失遥感定量研究等方面的回顾总结,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黑土区应用RS与GIS技术进行土壤侵蚀研究的工作思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土壤侵蚀调查评价,研究建立黑土区土壤侵蚀信息图谱,研制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信息系统,密切土壤侵蚀研究与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工作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国外近10余年来土壤侵蚀的研究动态以及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发展。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归纳为5个方面:土壤侵蚀现状、特征以及分级研究;土壤侵蚀成因、对策措施的研究;土壤贫瘠化治理的研究;基于侵蚀线、谷坝等监测方法的侵蚀量研究;计算机模拟研究。对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提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为深入展开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雯文  雷孝章  钟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26-10427,10576
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针对该区域的土壤侵蚀方式和特征,分析评价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如降雨、地形、土壤、植被等,并对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进行研究评价,得出川中丘陵区最常用的土壤侵蚀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分析GIS技术在土壤侵蚀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出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的研究方法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侵蚀调查是目前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侵蚀的调查研究。该研究在综述国内外运用遥感技术研究土壤侵蚀的基础上,从目视判读法、经验统计模型法、核示踪法和指数提取法4个方面概述了不同遥感方法在土壤侵蚀调查中存在的优缺点,并且结合当前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