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鲜叶采摘技术 1、采摘标准:龙井茶的采摘要求芽叶均匀成朵,“生龙”(不折损),不带鱼叶,不夹入茶梗老叶,不采碎芽叶,鲜叶匀、嫩、鲜、净。特级茶一般在清明前后十天内采摘,一芽一、二叶,芽长于叶,长度在3厘米以下。严禁采摘紫芽叶,因其叶底呈靛青色对品质极为不利。随着气温的升高,雨水的增多,芽叶逐渐舒  相似文献   

2.
茶树采摘幼嫩新梢用于加工饮料茶,其产量和茶叶品质两者均受采摘标准的影响。茶叶品质研究的本身即着重于采摘标准。但采摘标准极大地依赖于采摘间隔期。在商业性茶叶生产条件下,孤立地选择某一采摘标准的芽叶是困难的;因此,可发现在采摘的鲜叶中不同采摘标准的芽叶具有不同的比例。适当采摘间隔期的选择可控制这些芽叶的比例,进而控制采摘质量和产量。有利于产量和成茶品质的最佳芽叶标准是一芽二叶,然而完全实现一芽二叶是不可能的。根据上述采摘标准和努力提高产量,某一生产茶园可通过延长采  相似文献   

3.
孙曼曼 《茶业通报》2007,29(1):32-33
茶叶生产一般分春夏秋三季,我区夏秋茶产量约占全年生产量的六成左右、产值约为总产值的四成,抓好夏秋茶生产,提高夏秋茶产值及利用率,对农业增收、茶农致富、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为此,黄山区茶业局组织人员对全区夏秋茶生产进行了为期半个月全面调研,现总结报告如下。1黄山区夏秋茶生产现状1.1尖茶产区(以生产太平猴魁为主的产区)1.1.1夏茶采摘比重较小,秋茶不采尖茶产区全年采制重点是春茶的太平猴魁,每亩只采制十几斤。夏茶低档奎尖和尖茶基本不采,太平猴魁生产区的三合村夏茶奎尖每亩低于10kg的就没有人愿意采摘,夏茶采…  相似文献   

4.
殺青     
嵊县是著名外销园茶产地,年产干毛茶45,000担。园茶特点是化工很大,技衍性高,一担干茶从肥培管理到采摘初制就要40工,加上采茶季季正是农忙,所以过去茶区流傅着“采得茶来秧已黄,种得田来茶又老”的农谚,由于劳力紧张,就造成了采摘粗放和粗制滥造的习惯,因而茶叶香气不高,汤色混浊。杀青,是决定绿茶品质优劣的首要关键  相似文献   

5.
茶(Camellia sinensis)绿原酸在不同发育阶段和采收季节的含量估算,应用薄层层析的结果说明茶梗含酸量最高。采摘一芽二叶的嫩梢,其酸的含量在不同采摘季节有变化,但以雨季最高。  相似文献   

6.
一、蒙顶黄芽的特征:“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是古今广为传颂的赞誉蒙顶茶的诗句。蒙顶黄芽是蒙顶名茶传统产品之一,在茶叶分类上属黄茶类,品质特征是:形状扁直,芽肥大整齐,鲜嫩显毫,黄绿匀净,汤黄明亮,甜香浓郁;味甘而醇、叶底嫩黄。二、蒙顶黄芽鲜叶采摘:1.采摘标准:蒙顶黄芽的鲜叶要求严格、每年春分时节,茶芽争春萌发,当茶国内有10%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可开园采摘肥壮芽头,炒制特级黄芽。随时间的推移,茶芽的长大,可采一芽一叶半初展,俗称鸦雀嘴的芽头,炒制一级黄芽。但不能采摘真叶已展  相似文献   

7.
贵州碾茶茶园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碾茶是用覆盖后的茶青进行杀青蒸热,用碾茶炉进行干燥,其形状像青海苔;有独特芬芳香气;在采摘之前至少对茶树进行20天以上的覆盖,才能采摘,杀青,不用进行揉捻,杀青后直接干燥。茶叶中一种叫做茶氨酸的成分,在碾茶中含量很高,能够有效缓解疲劳,提高注意力。本文主要介绍碾茶茶园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的回顾茶树品种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自然财富,也是育种工作者视为珍宝的物质基础,历来备受重视。唐代陆羽《茶经》以及在唐以前许多传说和唐宋诗词中都有记述。宋代的《东溪试茶录》(公元1041—1048年),是最早系统记叙茶树品种资源的著作,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宋沈括《梦溪笔谈》:“建茶皆乔木”,梅尧臣的“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诗句,也描写了当时福建多乔木茶树与长江中下游的茶树有所不同。明  相似文献   

9.
六大茶类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差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类不同色香味也不同,这取决于各类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高低。而茶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其含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如:①茶树品种;②自然条件;③采摘标准;④制茶方法;⑤制茶技术等。在六大茶类中选取六个有代表性的茶样——屯绿、君山银针、普洱茶、白牡丹、铁观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实行机采的茶园,绝大多数是原来手工采茶的群体品种茶园,经过适当树冠改造后实行采茶机采茶,这类机采茶园由于茶树品种混杂,生物学特性差异,常会产生一些不利于机采的因素,从而降低采摘鲜叶质量。另外,机采茶园我们目前多数是实行春茶手工采摘幼嫩的名茶,至春茶末期和夏秋茶才使用采茶机采摘大宗茶或乌龙茶鲜叶原料,这样也会影响树冠采摘面,都必须在机采前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才能使机采达到最佳效果。1整平树冠面对于已实行机采的茶园,虽然原来已在秋茶时形成了平整的树冠面,但是,春茶萌发时茶树品种不同,发芽时间不同、生长快慢也有…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目前鲜茶叶的采摘技术主要有手工采摘技术、刀割采摘技术和机械采摘技术。传统的手工采摘技术虽然工效较低,但是鲜茶叶采摘质量优良、采摘标准容易掌控,尤其适合优质茶和名茶采摘,该技术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手工采摘方法1.打顶采摘法打顶采摘法是一种以留养枝条为主的采摘方法,适用于培养树冠的茶树,一般用于l~3龄  相似文献   

12.
天竺云芽     
谢长征 《茶业通报》1989,11(4):35-36
1.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基本等长,大小一致。采摘要求:不采鱼叶,不采病虫危害芽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雨水叶,不采不合标准的芽叶,不采衰老茶蓬瘦弱芽叶。采茶篮要求干净无异味,晴好天气,下垫湿草纸,轻采轻放,不压不按,防止人为损伤芽叶。一般上午采,及时送回摊放,午后进行拣剔。 2.拣剔、摊放。剔除损伤的不合标准的芽叶,单片叫、芽、茶果以及夹杂物,确保鲜叶质量。拣剔后的鲜叶,摊放在阴凉通风处,摊放鲜叶的竹匾或席要求干净无异味。摊放厚度适宜,一般摊放约2—4小时,水份含量约70%时即可杀青。  相似文献   

13.
茶树衰老了,不独产量不高,而且采摘不便,急需进行改造。 綜合我省茶农老茶更新經驗調查总結資料,一般都深知台刈可使老茶复壯,其时間愈早愈好,高度以低椿为佳。至于刈后是否可迅速恢复产量?台刈时間是否可提早在上年初冬开始?不十分衰老的茶树可否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泾县茶区名优绿茶生产逐渐取代大宗茶生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鲜叶采摘也越来越嫩。而茶叶质量与优越的自然条件、优良的茶树品种、高技术的栽培管理及精湛的采制工艺密不可分。尤其在采摘和制作工艺上各地有其特殊的要求。结合当前生产,  相似文献   

15.
陕茶粗大弯曲松泡的条索,灰绿深暗的色泽,除开采摘本身的习惯因素,标准不统一外,干燥机械的单一、工艺的简单是主要的成因,要彻底打造陕茶优异的品质尤其是商品外观,干燥机械的改进和工艺的完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开化龙顶     
“开化龙顶”茶产于开化县大龙山的龙顶潭周围,原为历史名茶,1979年重新发掘,198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其品质特点为:条索紧结挺直,白毫披覆,香气鲜嫩清幽,味醇甘爽,汤色杏绿清澈,叶底绿亮。该茶经数年的摸索、改进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采制工艺。 (一)鲜叶采摘:清明前后选择芽叶粗壮、多毫的品种,采摘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长度3公分以下,不采紫芽、细瘦叶、病虫叶。  相似文献   

17.
正茶树有乔木型、半乔木型、灌木型三种,生产上绝大部分茶园栽培的是灌木型茶树。灌木型幼龄茶树在冬季休眠后期、成年茶树和衰老茶树在春茶采收后,科学合理地应用修剪技术,可使灌木型茶园形成密集而宽广的采摘面,适应机械化采摘的需要;可以调控树体营养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修剪控制茶园病虫的效果,对春茶采摘后修剪、秋季修剪清园后药剂封园的茶园病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春茶采摘后及时修剪可降低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黄蓟马、毒蛾类、螨类及茶饼病、茶白星病等茶园病虫害基数,在修剪后50天,对茶黄螨、黑刺粉虱和蚜虫的控制效果达70%以上,对茶饼病和白星病的控制效果达75%以上。在秋茶采摘结束进行10-15 cm的深修剪,清园并用药剂封园后,能有效减少茶园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病虫害。  相似文献   

19.
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能够获得数量多品质佳的鲜叶;合理采摘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实现高产优质,持续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鲜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茶品质,青龙茶尤为突出。为获得优良的成品茶叶,不但要有良种,还必须严格掌握采摘时期和标准。鲜叶应嫩度适宜而匀净;不同品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绿盲蝽严重为害春茶、防治指标空缺的问题,根据田间绿盲蝽若虫为害特征,对若虫的田间计数方法进行研究;利用田间试验,测算在不同绿盲蝽虫口密度下,茶鲜叶的经济损失率,并结合日照茶区绿盲蝽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分析,确定日照茶区以虫口密度为测度的绿盲蝽防治指标。结果表明,绿盲蝽在茶丛的活动范围,受到鲜叶密度的影响。鲜叶密度大的茶园,一般在小范围内取食;鲜叶密度小的茶园,在略大的范围内取食。但是无论哪种茶园,其取食活动的茶丛横向范围都在一个不超过直径70cm的圆内。采摘单芽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0.99头/千梢;采摘一芽一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08头/千梢;采摘一芽一二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48头/千梢。以田间绿盲蝽虫口密度为测度的防治指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为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与日照类似的茶园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绿盲蝽若虫田间一般呈聚集分布,且刚孵化若虫虫体较小,而且生活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应采取多次观察计数的方法,确定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