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两个小麦品种的正反交杂种F1,F2及其回交群体的未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估算了5个离体性状的基因作用值。加性基因对离体性状的贡献不如显笥基因产应大。上位性基因效应比加性和显性基因效应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花瓣缺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无花瓣材料APL01和常规四花瓣品种NB6和M083杂交并自交及回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无花瓣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适合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但不同组合、不同年份的估计值有差异,加性效应值为-11.13 ~ -20.08;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在不同组合间存在差异,(APL01/NB6)杂交组合估计的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不同,其中1对基因的效应值较大,而(APL01/M083)估计的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无差异;上位性效应不同组合间表现也有差异,(APL01/NB6)组合以加加上位和加显上位为主,(APL01/M083)组合以显显上位为主。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76.29%-94.13%,不同群体的估计值有差异,以B1世代的估计值较大,B2的估计值较小;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不同组合、不同年份间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3.
用Mather和Jinks的三参数和六参数模式分析了大豆两组合12种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估算并比较了各性状的狭义和广义遗传力。各性状普遍具有极显著加性效应,而且除粒茎比及组合(1)的一荚粒数和每节荚数外,其余性状都表现显著的上位性效应。显性效应的重要性因组合和性状而有很大变化。单株粒重、单株全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加性、显性及上位性三类基因效应都很重要;上位性中又以显性×显性[1]和加性×加性[i]效应较为重要;而加性×显性[j]效应较为次要,并在多数情况下有减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12个经济性状配合力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7个陆地棉品种的12个经济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及其遗传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铃数、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子指,遗传效应由加性和非加性共同作用;单铃重主要是非加性遗传效应;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广义遗传力高,狭义遗传力低,非加性效应占主导作用;2.5%跨距长度则主要是加性遗传效应;1%NaCl发芽率遗传效应由加性和非加性共同作用,广义遗传力中偏高,狭义遗传力中。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芥酸油菜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种M083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油菜主要脂肪酸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和廿碳烯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棕榈酸的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较小,廿碳烯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并重。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硬脂酸的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主基因的遗传率为75.00%~92.45%,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油酸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4.38和9.92,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24和-0.44,上位性效应以加加上位为主,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81.93%~92.68%,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亚油酸及亚麻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中以加加上位和显显上位为主。芥酸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12.27和-8.83,显性效应值较小,分别为0.35和1.69,无上位性效应,也无多基因存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92.54%~96.72%。  相似文献   

6.
以139份DH系为母本、以百粒重不同的3份材料为父本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针对F0的百粒重的遗传效应研究探讨。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F0百粒重的遗传属于加-显-上模型,广义遗传力为99.97%,狭义遗传力为59.10%;正向显性效应大,负向显性效应小;正向上位性效应大于负向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色稻碾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6个色稻和1个普通稻品种为材料,采用7×7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色稻主要碾米品质性状糙米率的跗主其与主要营养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色稻糙米率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显生作用和加性作用都重要基因的平均显性作用表现完全显性和部分超显性,显性等位基因对提高糙米率起增效作用,隐性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且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在品种改良中适宜有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高粱叶角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粱骨干不育系、恢复系和自选紧凑型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高粱叶角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分析表明,高粱叶角性状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叶角具有不完全显性作用,基因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高粱叶角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叶角的方差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占主要地位,所以在培育紧凑型品种时,直接选择是非常有效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很高,表明叶角受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表型变异较小,在早代进行单株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水稻成熟胚离体培养有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p+1)/2半完全双列杂交与f×m 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两个水稻群体成熟胚离体培养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的高低主要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即基因型不同,差异很大,不仅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也表现出非等位基因的互作效应,遗传表现为部分显性,其遗传模型为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模型,遗传力较低,而成熟胚的离体培养力的遗传模型为加性一显性模型,具较高的遗传力。  相似文献   

10.
采和世代平均数分析的多元回归法,对HR195抽穗期的优势表现及基因效庆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HR195对杂交一代抽期的作用及其遗传机理。结果表明,HR195抽期表现为迟熟不完全显性,并受到离上熟基因的影响。在同早熟亲本杂交时,要交一代抽期以加性效中优势,同时受到较大的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使F1代略偏向晚期亲本。而同迟熟亲本杂交,F1代抽期以显性效应占绝对优势,同时受到一定的加性效 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名词解释     
上位性基因下位性基因上位性效应下位性效应两对独立基因共同对一性状的发育起作用,其中对另一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的一对基因称为上位性基因。被遮盖者称为下位性基因。上位性基因如系显性基因,称为显性上位。上位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不同,上位性效应发生于两对基因之间,显性效应发生于一对基  相似文献   

12.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4个晚粳品种为材料,采用双亲本回交设计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特性及基因效应作了分析。参试的晚粳品种对两个菌系KS-6-6和浙173的抗性是不完全隐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的加性效应为极显著,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则皆不显著。加性变异和显性变异并存,但以加性遗传变异为主,表现具有较高的广义、狭义遗传率。菌系Ⅱ与Ⅳ的病级间的关联性表明,晚粳品种嘉23对白叶枯病两菌系的抗性属同一多基因系控制的不完全隐性的数量性状遗传;从有效因子数目估值来看,本研究参试材料至少有一对隐性抗病基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自交系M9916×D472组成的六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六世代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玉米茎腐病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分离世代的次数频率分布在F2群体中呈近似于抛物线状的正态分布,在B1和B2群体中呈偏正态分布。通过AIC值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1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D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5.29,显性效应值为6.79,两者效应值均相对较高,加性与显性效应比率为78%;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98,明显低于显性效应值6.88,说明显性效应起主导作用。多基因加性互作效应明显,加、显互作上存在一定抑制作用,显性互作效应不明显,加性互作效应在上位性方面起主导作用。回交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介于39.9%~41.3%,多基因遗传率介于33.8%~36.7%,主基因遗传率相对较高;自交群体中多基因遗传率为53.8%,大于主基因遗传率32.8%,说明在进代过程中主基因遗传率不断下降。在抗茎腐病的育种中,应注重早代抗病材料的选择,对现有重要的感病材料可利用回交方法进行有效改良。  相似文献   

14.
选用6个小麦亲本材料.按照Griffing方法Ⅱ组配了一套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谷蛋白大聚合体的遗传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亲本的GM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的排列顺序呈现完全一致的趋势。大部分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GMP含量遗传力很高.可通过常规育种提高杂交种的GMP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方法对玉米几个株型性状遗传效应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个自选系、7个外引系、外杂选系和按NCⅡ组配的49个杂种F1组合为研究材料。对差异显著的7个株型性状应用混合线性模型、配合力两种分析方法对遗传方差和遗传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分析雄穗长揭示了显著的显性效应和不显著的加加上位性与 性效应,雄穗分枝数与其干重揭示了极显著的显性效应与加性效应,其余性状揭示了极显著的显性效应与加加上位性效应;配合力分析是在加-显遗传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只能揭示加性和显性效应,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各遗传方差分量都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因性状而异。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方法对剩余方差分量和加性遗传方差分量估算不同而引起的。广义遗传率差异大小是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而引起的;狭义遗传率差异一部分是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另一部分却是两种方法所估算的加性(加加上位性)遗传方差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抗旱性遗传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riffing方法I,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冬小麦抗旱性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性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630:1.021:1;抗旱性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非加性基因效应和反交效应也不可忽视;加性效应对后代抗旱性的提高因亲本而异,在该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存在着母体效应,抗旱性的广义遗传力为76.10%,狭义遗传力为17.51%,各亲本抗旱性  相似文献   

17.
高粱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宁 《杂粮作物》2001,21(4):13-15
由8个高粱亲本组成1/2P(P+1)双列杂交试验,采用Hayman等人的双列分析法,对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角、叶向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叶面积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外,其余4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叶角、叶向值以加性效应为主,叶长、叶宽、叶面积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叶角、叶向值以低值为部分显性,叶开、叶面积以高值为超显性。叶面积的狭义遗传力最低,为31.69%,而叶角较高为89.83%。  相似文献   

18.
采用Grifing方法I,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冬小麦抗旱性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性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均方比为1.630∶1.021∶1;抗旱性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非加性基因效应和反交效应也不可忽视;加性效应对后代抗旱性的提高因亲本而异,在该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存在着母体效应;抗旱性的广义遗传力为76.10%,狭义遗传力为17.51%;各亲本抗旱性对后代传递的整齐度以亲本5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7个自选系、7个外引系、外杂选系和按NCⅡ组配的49个杂种F1组合为研究材料.对差异显著的6个形态性状应用混合线性模型、配合力两种分析方法对遗传方差和遗传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分析穗位叶长与叶宽仅揭示了显著的加加上位性与显性效应,苞叶长、苞叶数、苞叶重、果柄长等4个性状只揭示了显性和加性效应;而配合力分析是在加-显遗传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只能揭示加性和显性效应.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各遗传方差分量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差异因性状而异.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方法对剩余方差分量或(和)加性遗传方差分量估算不同而引起的.广义遗传力差异大小是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而引起;狭义遗传力差异一部分是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另一部分却是两种方法所估算的加性(加加上位性)遗传方差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大豆品种抗锈病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宇俊  孙永亮 《大豆科学》1991,10(2):104-109
本研究利用4个对锈病抗性反应不同的大豆品种,配制双列杂交,并采用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F_1、F_2、B_1C_1、B_1C_2、杂种抗性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抗锈病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抗锈性遗传基础显著不同,抗病品种PI459025的抗锈性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耐病品种的耐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并有超显性作用存在。抗性的回交效应明显,受细胞核基因控制。抗性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重要,抗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