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多重降解生命表来分析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的死亡原因,是一种新方法,本文利用云南省昆明地区松纵坑切梢小囊自然种群生命表的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发现该地区松纵切梢小蠹自然种群52.79%的死亡率出现于卵期,幼虫期和蛹分别为18.06%,22.03%,12.70%;特别是幼虫期和卵期死亡率最高,其中34.86%的种群死亡为捕食性天敌所致。其捕食率分别为12.64%和12.58%,因此,认为捕食是幼  相似文献   

2.
针对松纵坑切梢小蠹部分成虫具有恢复营养并二次蛀干繁殖妹代习性,通过在该虫第一次蛀干繁殖姐代高峰期对侵入孔套网标记、退坑转梢、转干定殖研究,明确了32.58%的松纵坑切梢小蠹雌成虫种群具有繁殖妹代能力。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寄生真菌种类调查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云南主要蠹害林区,采集松纵坑切梢小蠹异常虫体76号,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致病测定后,到林间接种试验,筛选出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致病性强的本色镰刀菌,球孢白僵菌粘孢白僵菌,青霉菌,拟青霉菌等5种寄生真菌,经林间蛀干实验,小蠹带菌在干内死亡率分别为85.6%,82.1%,80.5%,81.5%,82.1%,90.1%。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在四川省泸县林场粗鞘双条杉天牛卵越冬成虫的死亡率为82.35%,各虫期死亡率为卵13.33%,初期幼虫55.38%,中、后期幼虫53.90%,蛹及越冬成虫很少死亡,致死因子包括寄主抗性、捕食性天敌昆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种内竞争共5类13种。分析主要致死因子为杉木树脂、两色刺足茧蜂、川硬皮肿腿蜂、病原菌对粗鞘双条杉天牛种群的自然和抑制作用及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捕食量及对纵坑切梢小蠹繁殖过程和繁殖率的影响.在室温为22~24 ℃条件下,繁殖期疑山郭公虫平均每天可捕食纵坑切梢小蠹成虫0.61±0.043头.在实验室内,先将纵坑切梢小蠹引入云南松新鲜木段,7 d后再引入疑山郭公虫成虫.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成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产卵过程形成干扰,从而导致后者繁殖率下降.疑山郭公虫幼虫可以捕食木段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各虫态,捕食率为8.3%.在野外,将疑山郭公虫成虫放到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干上,再用尼龙网将其包裹起来.研究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对树干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幼虫和蛹)的捕食率大体为10.6%.疑山郭公虫对繁殖期纵坑切梢小蠹的影响主要包括捕食繁殖期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干扰纵坑切梢小蠹繁殖过程以及捕食纵坑切梢小蠹幼虫等.研究初步认为,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种群增长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治理松纵坑切梢小蠹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瑆 《云南林业》2002,23(2):18-19
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属鞘翅目小蠹科切梢小蠹属蛀干蛀梢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危害树木,危害的寄主树种有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高山松等松类植物,在寄主树种上完成其世代周期。松纵坑切梢小蠹是次期性害虫,主要危害树势衰弱的林木,虫口密度大时也侵害健康林木。它对松树的危害大体分为2个阶段:一是蛀梢危害阶段。从每年3~4月开始,最多在5~6月,刚刚羽化出的成虫从树皮下钻出树干,蛀入当年生新梢,并不断转移危害新梢,直至次年1~2月。受害林分表现为大量枝梢死亡,但树木本身此间很少死亡。二是蛀干危害阶段,从…  相似文献   

7.
光肩星天牛自然种群生命表及发生量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树木解剖法与树木解剖修正跟踪调查法,编制了钻蛀性害虫光肩星天牛在杨树林内不同地点的5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从生命表数据分析得出:1)卵与皮下幼虫自然死亡率最高,进入木质部幼虫的死亡率最低;(2)影响光肩星天牛种群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卵和寄主皮下幼虫的越冬死亡,挤死,鸟类啄食、皮层失水、蛹期细菌与白僵菌的侵染;3)组建立了以卵量预测光肩星天牛皮下幼虫期,木质部幼虫期,蛹期及成虫期的发生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主要蠹害林区,采集松纵坑切梢小蠹异常虫体76号,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致病测定后,到林间接种试验。筛选出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致病性强的本色镰刀菌FusariumconcolrReinr,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Basls)Vuil.粘孢白僵菌BeauveriavelataSamsonetEvans,青霉菌Peniciliumsp.拟青霉菌Paecilomycessp.等5种寄生真菌。经林间蛀干实验,小蠹带菌在干内死亡率分别为85.6%,82.1%,80.5%,81.5%,82.1%,90.1%。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近40年来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和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在该流域的危害情况,探讨了生态环境与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的关系。事实证明: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从影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因素,小蠹的生活史,蛀干蛀梢期、种群动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虫情预测预报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的研究进展状况,以此对松小蠹的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 1997年以来 ,在沾益县菱角乡和白水镇蠹害林区内设置样地 ,通过连续几年的观察 ,对小蠹虫的生活史 ,成虫蛀梢、蛀干危害习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并组建了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 ,通过对 10 0 0hm2 的受蠹害林区的综合防治 ,平均受害株率从防治前的 6 1 5 %下降到 17 8% ,受害梢率从 34 9%下降到 10 4 %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松小蠹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效果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四臂嗅觉仪进行寄主和虫体聚集信息化合物对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引诱活性测定。根据不同浓度各种单组分及复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对不同时期成虫的引诱结果,认为供试的各种单组分化合物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但以复组分化合物的引诱效果较好,其中又以虫体和寄主信息化合物复配的效果最好。成虫梢转干时期是对聚集信息化合物最敏感的时期。初步确定了能够较好引起松小蠹成虫聚集行为的4种复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为MBXS APX、APX YS、MBXT APX和APX BPX YS,引诱率分别达到87.4%、84.2%、82.8%和81.4%。适用时期为松小蠹成虫梢转干(11~2月)阶段。  相似文献   

13.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小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比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加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小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 ,从影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因素 ,小蠹的生活史、蛀干蛀梢期、种群动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虫情预测预报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的研究进展状况。以此对松小蠹的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聚集化合物对松小蠹的林间引诱活性,探讨用聚集信息素进行林间诱集和种群监测的方法,在陆良县云南松纯林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除(-)APX*外,几种供试化合物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APX加MBXT、(-)APX加MBXS复配方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漏斗状诱捕器诱虫量明显高于IMP诱捕器.对试验林分松小蠹种群动态的监测实践表明,用聚集化合物诱集成虫测报松小蠹成虫扬飞期,确定清理及防治的最佳时期,提高了清理、防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杨绢野螟在浙江丽水1a发生1~5代,以各代3~4龄幼虫缀叶结薄茧在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出蛰活动,5~9月为害严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用25%灭幼脲Ⅲ号悬胶剂或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10d后均可达90%以上;卵期、幼龄幼虫期修剪是防治黄杨绢野螟的有效办法,但修剪次数不宜过多;园林上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天敌昆虫,对有效控制黄杨绢野螟的的为害、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清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的清理技术。 包括:(1)蠹害林分受重程度划分;(2)蠹害木分级标准;(3)蠹害木的清理技术。阐明了蠹 害木清理的时间、次数、对象、顺序、方法及清理后的处理等技术措施。对于实施以 营林措施为基础的蠹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林间小蠹虫种群密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昌宁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组建及幼虫取食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昌宁野外定株放养观测 ,详细记载了云南松毛虫整个世代各个发育阶段的存活数、死亡数及死亡原因等 ,首次组建了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从生命表可以看出 ,云南松毛虫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 ,第一代和越冬代的死亡率分别为 99 76 %和 99 88%。通过 6 0头幼虫室内个体饲养 ,测定出第一代和越冬代幼虫取食思茅松针叶量分别为 92 2 2 3cm和 86 0 1 3cm ,取食天数分别为 10 3天和 98天。分析表明 :幼虫 4龄 (含 4龄 )以前 ,云南松毛虫累计取食针叶量不超过总取食量的 15 % ,5龄以后取食量占总食量的 85 %以上。故幼虫 4龄期是防治云南松毛虫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云南全省云南松林区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林木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观察云南松混交林蠹害发生情况,1992~1995年经过4年的观察,混交林平均株受害率10.9%,纯林平均株受害率48.9%。混交林比纯林降低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38.0%。混交林内由于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