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上的重要害虫。本研究采用大蜡螟诱捕法,对海南省主要槟榔产区槟榔园中采集到的土样进行昆虫病原线虫的诱捕,并评估了目标线虫对红脉穗螟的致病力。在采集的150份土样中共有12个土样经检测发现含有昆虫病原线虫,检出率为8%。其中,屯昌、定安和万宁三个市县采集的土样中检出的带线虫比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2.90%、11.76%和10.00%,而海口和保亭土样中未检出昆虫病原线虫。在室内以大蜡螟为试虫测试线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诱捕的12个线虫种群均对大蜡螟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但致病力的大小存在较大差异(120 h校正死亡率21.11%~72.22%)。选取致病力较高的Tc05、Wn01和Wn09样本测试对红脉穗螟3龄幼虫的致病作用,结果显示在600 IJs/mL线虫液处理后24 h,Wn01种群对寄主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6.67%,半致死浓度LC50为283.70 IJs/mL;Tc05和Wn09对红脉穗螟的致病力相近,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1.67%和65.00%,LC50分别为504.75 IJs/mL和502.70 IJs/mL。研究表明,Wn01,Tc05和Wn09线虫种群对红脉穗螟幼虫具有一定的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合适的介质以提高昆虫病原线虫抵抗紫外胁迫的能力,本文研究了储存于木质素磺酸钙、预胶化淀粉、蛭石、黑炭和无菌蒸馏水(CK)中的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在距18 W紫外灯30 cm处照射30、60、90 min和120 min的存活率、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末龄幼虫致死率和水平运动能力的差异。紫外胁迫后,不同介质中储存的海滨斯氏线虫的平均存活率从大到小依次为预胶化淀粉(69.39%)、木质素磺酸钙(51.75%)、蛭石(48.06%)、无菌蒸馏水(47.17%)、黑炭(16.92%)。储存于木质素磺酸钙中的海滨斯氏线虫经紫外胁迫30 min后处理大蜡螟幼虫,其72 h的校正致死率在93.33%~96.67%;紫外胁迫60 min后,储存于预胶化淀粉、蛭石、木质素磺酸钙中的海滨斯氏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校正致死率在83.33%~90.00%;紫外胁迫90 min后,储存于蛭石中海滨斯氏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校正致死率在90.00%~96.67%;紫外胁迫120 min后,5种介质中的海滨斯氏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校正致死率在60.00%~76.67%,无显著差异(P>0.05)。紫外胁迫4个处理中,储存于木质素磺酸钙中的海滨斯氏线虫24 h后92.33%~96.67%的个体运动到3.6 cm圆孔中。研究结果表明,与测定的其他介质相比,木质素磺酸钙能显著提高海滨斯氏线虫抗紫外胁迫的能力。因此,推荐使用木质素磺酸钙储存海滨斯氏线虫,以增强其对紫外线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3.
谢汝创  蓝华生 《昆虫天敌》1996,18(2):71-73,63
本文报道了小卷蛾线虫S. carpocapsae A24侵染期带鞘和已脱鞘线虫侵染力的比较测定结果。实验表明:带鞘线虫无论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或黄粉虫(Tenebriomolitor)幼虫,其侵染力均显著优于已脱鞘线虫。  相似文献   

4.
采用注射侵染和自然侵染法,测试了长尾斯氏线虫X-7品系、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同一寄主大蜡螟幼虫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线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注射侵染还是自然侵染法,对大蜡螟幼虫个体的致死竞争能力最强的是长尾斯氏线虫,其次是小卷蛾斯氏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的致死能力最弱。在同一大蜡螟幼虫体内时。异小杆线虫的繁殖受斯氏线虫的不利影响较大,而两种斯氏线虫的繁殖受异小杆线虫的不利影响较小。两种斯氏线虫对各自的繁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 L.诱集法,从采自吉林省的土样中分离到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1种。经形态学、ITS及2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明确了该线虫为Oscheiustipulae JL1。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24 h时,线虫JL1浓度为120 IJs/larva及以上时,大蜡螟的死亡率达90%以上;48 h时,浓度40 IJs/larva时,大蜡螟死亡率达93%以上;60 h时,浓度高于20 IJs/larva时,大蜡螟死亡率100%。耐热性方面,在38℃下处理8 h,线虫死亡率快速增加,35℃处理16 h,线虫死亡率开始快速增加。线虫JL1在35和38℃条件下,分别至少可耐16和8 h的高温,死亡率分别在3.2%和15.3%以下。结果表明该线虫具有较好的耐热力、侵染力和致死力,未来有望用于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6.
从哈尔滨当地土壤中分离出2个斯氏线虫品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2种斯氏线虫的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明确这2种哈尔滨斯氏线虫分别是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和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其扩增的DNA片段长度分别为913和1000 bp。关于海滨斯氏线虫的共生菌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进而对其共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扩增核糖体16S rDNA片段,确定海滨斯氏线虫携带的共生菌为伯氏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其扩增片段大小为1388 bp;拟双角斯氏线虫携带的共生菌为Xenorhabdus budapestensis,其扩增片段大小为1517 bp。为了验证海滨斯氏线虫及拟双角斯氏线虫在高寒地区的活力,在低温条件下对大蜡螟的侵染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条件下侵染144 h,4种线虫处理的大蜡螟幼虫均未死亡;10℃条件下,海滨斯氏线虫表现出明显较高的侵染力,在处理96 h大蜡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5.83%,其他3个处理校正死亡率都为0;15℃条件下,拟双角斯氏线虫表现出明显较高的侵染力,在处理72 h大蜡螟的校正死亡率为89.17%,海滨斯氏线虫在处理72 h大蜡螟未出现死亡,处理96 h开始出现死亡,且校正死亡率为87.5%,而拟双角斯氏线虫在处理96 h后校正死亡率为96.67%,拟双角斯氏线虫表现出较高的侵染力显著高于其他2种处理,但与海滨斯氏线虫相比,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古巴斯氏线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热带地区的古巴斯氏线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线虫侵染大蜡螟幼虫的温度范围为15~35℃;在25℃下,线虫在大蜡螟幼虫体内完成一个侵染周期需200~212小时;对大蜡螟幼虫的侵入率为42.8% 。在常温(20~33℃)下贮存6个月后其存活率为93.5% ;侵入率为31.3% 。古巴斯氏线虫的耐高温能力和运动能力均优于小卷蛾线虫A24品系,但耐干燥能力较差。古巴斯氏线虫的耐高温及常温下耐贮存的特性显示了其在防治害虫上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了 Steinernema carpocaprae 和 Steinernema anomali 两个种(品系)的斯氏昆虫病原线虫,分别在大蜡螟和鸡什海绵人工培养基下连续传代培养的两个种群的形态、带菌率、发育、繁殖、毒力和寻找寄主能力的差异。试验表明:同一种(品系)长期在蜡螟传代的线虫种群比人工培养基传代的种群的线虫体较大,在寄主昆虫内发育怏、繁殖量大。但细菌保留率、感染率、感染指数、在沙里寻找寄主并使其致死的能力稍低。上述的差异在 S.anomali 这个种尤为明显,S.car pocapsae 则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1982~1984年我们从广东省阳江县土壤中分离到一种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sp.(8204)。昆虫经此线虫感染后48小时内死亡、尸体初为桔红色、后红褐色。经用大蜡螟活体幼虫作寄主保种繁殖,并初步研究了其形态、生活史、寄主范围、共生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吸附性物质贮存昆虫病原线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昆虫病原线虫制剂产业化需要有效的贮存方法。本试验利用国产硅藻土和高分子凝胶,比较硅藻土和凝胶不同比例、不同温度及添加防霉剂,对线虫存活率、霉菌控制和线虫毒力的影响。线虫在10℃下24周后存活率仍达90.5%,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感染率仅下降19.5%。23℃下贮存8周时,存活率高于93%,但16周后几乎全部死亡;对测定昆虫的感染率8周后下降了26.8%。加入的食品抗霉剂对线虫存活率和感染率无明显影响,但防霉效果仅维持2周。结果表明,利用国产硅藻土可贮存Steinernema carpocapsae线虫。  相似文献   

11.
昆虫病原线虫在长期储存方面的劣势影响其广泛应用。脱水休眠是昆虫病原线虫感染期幼虫在缺水条件下进入的一种生命暂停现象,是昆虫病原线虫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本文介绍了昆虫病原线虫脱水休眠的研究现状,对其诱导方法、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以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HB310为试虫,针对已有的2种线虫固体培养基配方进行改良,得到一种更为经济、高效的线虫固体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该配方在培养S.carpocapsae HB310第8天时线虫产量达到高峰(侵染期幼虫4.00×10~4条/g),扩繁的线虫对5龄大蜡螟致病力高于已有的固体培养基配方。针对该固体培养基的培养参数进行优化筛选,得出最佳培养条件参数为共生菌接菌量为2.26×10~7 cfu/瓶,接线虫量为侵染期幼虫1×10~3条/g,培养周期为12 d。  相似文献   

13.
昆虫病原线虫在长期储存方面的劣势影响其广泛应用。脱水休眠是昆虫病原线虫感染期幼虫在缺水条件下进入的一种生命暂停现象,是昆虫病原线虫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本文介绍了昆虫病原线虫脱水休眠的研究现状,对其诱导方法、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在农业及医药领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资源。本研究通过致死的昆虫血腔和侵染期线虫直接分离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的共生细菌,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为Photorhabdus luminescens,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为发光杆菌属新亚种菌株。采用共生菌细菌体稀释液注射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每头大蜡螟幼虫接种菌量为600 cfu/mL,72 h时死亡率达到100%;24 h时LC50为213.13 cfu/mL,48 h时LC50为46.87 cfu/mL。这为研究该线虫H.beicherriana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以期发掘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活性资源。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品系、Biosys品系,格氏斯氏线虫S.glaseri NC52品系,长尾斯氏线虫S.longicaudum X-7品系,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06品系和印度异小杆线虫H.indica LN2品系6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在室内对腰果云翅斑螟Nephopteryxsp.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除了嗜菌异小杆线虫,其他参试线虫对腰果云翅斑螟3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致死率80.0%~95.0%,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嗜菌异小杆线虫对腰果云翅斑螟幼虫控制效果最差,显著低于其他参试线虫。选择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进一步研究其对腰果云翅斑螟的致病效果,结果发现,其对腰果云翅斑螟3龄幼虫处理24h后的LC50为22.94IJs/头。处理24h,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1~3龄幼虫的致死率(72.5%~84.7%)显著高于4~5龄幼虫(15.0%~30.0%);处理120h,对蛹的致死率仅为20.0%。研究表明,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腰果云翅斑螟低龄幼虫在室内具有一定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对华北地区蛴螬具有较强致病力的昆虫病原线虫,从河北省采集的30份土样中分离线虫,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测定线虫对该地区3种蛴螬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经鉴定所分离的昆虫病原线虫为樱桃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的1个品系,将其命名为LF品系;该线虫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38℃水浴12 h后存活率达28.4%;具有较好的耐干燥能力,相对湿度50.5%处理9 h后存活率可达80.0%,在此条件下仍然具有较强的侵染能力,可使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在72 h内全部死亡;具有较强的水平运动能力,30℃处理24 h后有42.2%的个体迁移到3.6 cm外培养皿圆孔处。该线虫对蛴螬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室内试验中,在200 IJs/头剂量下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幼虫处理7 d后,3种幼虫1龄末期幼虫死亡率均可达70.0%以上;室外盆栽试验中,5 000 IJs/盆剂量下处理7 d后,3种幼虫2龄中期幼虫死亡率均达到了80.0%以上。表明樱桃异小杆线虫LF品系对华北地区蛴螬类地下害虫生防潜能巨大。  相似文献   

17.
经28S rDNA和ITS序列分析,从吉林省松原市土样中分离到的昆虫病原线虫JLSY 003为Oscheius myriophila品系。本研究以大蜡螟末龄幼虫为寄主,测定该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JLSY 003浓度为80 IJs/larva时具有较高的侵染力,致死中时间LT50为15.409 h,侵染24、48 h时,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6.067、25.297 IJs/larva。JLSY 003高温耐受性强且繁殖力高,36 ℃、8 h时线虫死亡率为19.27%,产量为1.873×105 IJs/larva,4.695×105 IJs/g。结果表明该线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耐热性和繁殖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苏云金杆菌蜡螟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galleriae)晶体蛋白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蜡螟幼虫经亚致死剂量B.t.galleriae晶体蛋白处理后,中肠糖原、组蛋白及RNA的量均较正常幼虫减少。处理组幼虫整体匀浆物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较正常幼虫低。大蜡螟幼虫经B.t.galleriae晶体蛋白处理后中肠上皮细胞明显空泡化,并发生解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苏云金杆菌蜡螟亚种对大蜡螟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Bt晶体处理后大蜡螟幼虫体内和幼虫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活力增强,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增加一条谱带,但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功酶谱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甘肃省3种土著昆虫病原线虫的4个优良品系共生菌的杀虫活性,及日光和紫外照射、温度对杀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线虫及品系共生菌对大蜡螟的胃毒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异小杆线虫共生菌HMP0627对大蜡螟的胃毒活性最高,校正死亡率和体重抑制率分别为22.20%和36.02%,斯氏线虫共生菌SAX0664对大蜡螟也有较高的致死作用。4个线虫品系共生菌对日光和紫外光照射都有较强的适应性,1.999 mmol/(m2·s)日光下照射1 h和18 W紫外灯照射30 min仍具有胃毒毒力。不同共生菌对温度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温度的升高,共生菌的胃毒毒力显著下降。到50 ℃时,异小杆线虫共生菌HMP0627仍有较高的致死率和体重抑制率,斯氏线虫共生菌SKX0657仍有较高的体重抑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