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简述大豆食品的种类,提出生产优质豆奶和专用大豆蛋白制品对大豆中几种重要成份含量的要求,并综述大豆品种对豆腐得率和品质的影响。同时还强调了大豆储藏以及特性保持生产体系对大豆食品加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大豆科技》2006,(3):F0004
哈尔滨亚泰轻工食品设备厂是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厂,是植物蛋白饮品研究,开发、制造设备的专业工厂,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工艺设备基础上,开发研制先进的新一代半干法无腥豆奶生产线,一举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人工浸泡大豆加工工艺,用该生产线所生产的豆奶、花生奶、绿豆奶等系列植物蛋白饮品品质高、  相似文献   

3.
豆奶风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豆奶是我国传统的植物蛋白饮品,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营养成分堪与牛奶相媲美。但豆奶中的异味是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限制因素,即大多数豆制品所特有的豆腥味、青草味、青豆味、苦涩味等不良风味。国内外关于豆奶异味的成分及去除异味的方法报道较多,而关于豆奶香味成分的研究报道很少。研究通过GC-MS与GC-O联用的方式,鉴定对豆奶风味影响较大的成分,并将体现豆奶异味与豆奶香味的成分区别开来,为今后探索如何  相似文献   

4.
王冰 《大豆科技》2004,(3):23-24
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为主料,以大豆卵磷脂、维生素、白砂糖等多种营养物质为辅料,对豆奶调制成复合豆奶,使其成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细腻,风味良好的植物蛋白饮料。提出产品配方与调制工艺,供研发和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大豆加工技术的不断突破,除了传统的豆油、豆腐、豆浆、豆奶之外,人们能吃到的大豆制品越来越丰富,其品质和身价也不断提高。一粒粒不起眼的国产大豆,经过加工脱胎换骨,变作"黄金豆"。国外大豆以榨油和饲用豆粕为主,国产大豆则以食品加工为主。有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大豆原料用量在1 000万t到1 150万t。国产大豆近几年的产量都在1 200万t左右,即国产大豆90%以  相似文献   

6.
加工研究室     
主要职责:针对大豆从收获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大豆储藏、运输、加工原理、工艺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大豆蛋白、油脂和活性成分的分析、加工工艺优化和大豆产品(含传统大豆食品)的开发;建立大豆加工产品和工艺的标准化体系,保障我国大豆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体的农艺和品质性状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贵州省大豆品种中随机抽取144份进行脂肪氧化酶测定、豆奶加工试验和品质、农艺性状分析。结果发现了33份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其中2份育成品种),占鉴定总数的22.9%,包括缺失Lox2、Lox3和Lox2、3类型,以缺失Lox3类型较多。缺失脂氧酶地方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其氨基酸成分及比例与正常品种相近,而缺失的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47%以上。利用强碱高温消除豆浆中的豆腥味后,正常品  相似文献   

8.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发现,不同存在形式的异黄酮稳定性和生理活性有较大的差别.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组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稳定性;该研究对于制备高纯度、高生理活性的异黄酮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粗老原料加工速红茶可降低成本,充分利用茶叶资源,然而,其品质普遍存在茶叶香味淡薄、风味不显等缺陷。本文就红茶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加工过程的物质转换,粗老原料的成分状况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上述品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路,涉及风味成分的添加1乌龙茶原料和工艺的引入等。  相似文献   

10.
孙璐  汪芳  孟骏  沈新春 《大豆科学》2019,38(2):322-329
大豆品质的优劣是衡量不同大豆制品好坏的重要依据,明确的品质评价方法和品质评价标准是确定大豆加工适宜性的可靠指标,且能够为后续筛选出大豆加工专用品种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大豆加工特性以及品质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主要归纳了大豆在制取蛋白、制油以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加工利用的加工特性,并从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加工品质3方面总结了大豆的品质评价指标,整理我国现有的大豆品质评价标准,分析我国大豆品质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三种方法加工的豆乳的风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感官和风味成分含量上对中国传统豆乳、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3种不同方法加工的豆乳进行比较.从感官评价上来看,中国传统豆乳不但其豆腥味浓郁而且甜香味、谷物味也很浓郁,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则都较弱.从风味成分含量来看,中国传统豆乳中呈现豆腥味的己醛、正己醇、1-辛烯-3-醇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含量分别是他们的276、76;23、17;4、2倍,而且中国传统豆乳中呈现清香味、甜香味的反-2-辛烯醛,反-2-壬烯醛的含量分别是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的3.7、7.1和5.8、8.3倍.这3种豆乳风味的特点都与脂肪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武亮  徐婧婷  刘贺  李亮亮  郭顺堂 《大豆科学》2011,30(6):1005-1010
采用脱酰胺法对大豆蛋白进行改性以提高豆乳的加工特性,并考察了微波作为辅助加热手段对酶法豆乳脱酰胺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脱酰胺处理对豆乳蛋白粒子电位、大小分布、浓缩豆乳的黏度以及豆乳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酶法脱酰胺增加了豆乳蛋白的Zeta电位,脱酰胺率在6%时.Zeta电位增加了2 mV;降低了豆乳的粘度,使蛋白粒子有变小的...  相似文献   

13.
对实验室大豆豆乳加工技术,大豆豆乳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遗传和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促进大豆豆乳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梁德富  朱俊 《大豆科学》2007,26(6):978-979
应用物理原理,直接将未加浸泡的大豆放入刀片式打浆机中,通过适当的工艺控制,即能打出高品质的豆浆,该技术不仅省去了预浸泡所需的场地和时间,还能提高大豆的出浆率和豆粕的利用价值.该项目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15.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茶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陈凡  马善丽  许颖  马永昆 《大豆科学》2011,30(2):310-313
研究了豆乳经超高压处理后,其总多酚、类黄酮含量的变化,并用DPPH法、FRAP法分析了上述处理对豆乳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Pa处理对豆乳中总多酚无显著影响(P>0.05),300、400、500 MPa处理后的总多酚则显著增加(P<0.05),加热处理后显著下降(P<0.05).400、500 MP...  相似文献   

17.
通过感官评价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火与蒸汽2种加热方式制备豆乳对内酯豆腐风味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直火法豆腐的豆腥味和青草味与蒸汽法相当,而豆香味、甜香味和酸味高于蒸汽豆腐,说明直火豆腐的风味要浓于蒸汽豆腐。采用固相萃取法提取豆腐中风味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甲基环戊烷、苯、正戊醛、1-戊醇、已醛、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N,N-二甲基乙酰胺、1-辛烯-3-醇、戊酸、丁酸丁酯是直火、蒸汽加热制备的豆腐均存在的风味化合物,此外,甲苯、3-羟基丁醛、已酸、苯甲酸甲酯和苯并呋喃为直火豆腐特有化合物,而氮杂丁烷、丙二酸二乙酯、二甲胺和芍药醇为蒸汽豆腐特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豆浆粒径与豆浆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脱皮大豆和脱皮大豆为原料,利用3种主流家用豆浆机(九阳精磨豆浆机JY1、美的无网豆浆机MS、九阳无网豆浆机JY2)分别制备干豆及湿豆豆浆,分析不同豆浆机所制豆浆的粒径及粒度分布规律,进而分析粒径与豆浆品质及蛋白质吸收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JY2制备豆浆的体积平均粒径D[4,3]最大,MS豆浆的D[4,3]次之,JY1豆浆的D[4,3]最小。湿豆豆浆体积平均粒径小于干豆豆浆,蛋白质含量、蛋白吸收率及感官评分(脱皮豆除外)亦显著高于干豆豆浆,说明湿法可以减小豆浆的粒径,提高原料利用率。脱皮湿豆豆浆感官评分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浸泡过程中脂肪氧化酶被激活而产生不良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干豆豆浆机制备豆浆的主要品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豆为原料选用我国2个主导品牌的3款豆浆机(九阳精磨豆浆机、九阳无网干豆豆浆机、美的无网干豆豆浆机)制作豆浆,从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回收率、豆浆颗粒度及感官特性等方面对豆浆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豆浆的蛋白含量为1.72%~2.66%,蛋白回收率为47.13%~68.66%,带有精磨器的豆浆机制备的豆浆蛋白含量及蛋白回...  相似文献   

20.
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利用的品种间差异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盖钧镒  钱虎君 《大豆科学》1999,18(3):199-206
采用全国各地的26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利用和损失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每100g干籽粒平均生产干豆乳71.92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类产量分别为37.20g,16.22g,13.25g生产干豆腐51.80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关产量分别为23.94g.12.73g,10.03g损失豆渣干物质25.76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类损失率分别为1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