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不同颜色荧光标记方法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选育新品种——“南太湖2号”与非选育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共进行103 d.结果表明:“南太湖2号”两个选育群体间的生长性能及相对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南太湖2号”选育群体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肌肉中RNA/DNA...  相似文献   

2.
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方差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研究采用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技术选育出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与引种自缅甸及孟加拉群体的体质量、体长、头胸甲长、尾扇长、体高等11个性状数据及它们之间的比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全长、头胸甲长、体宽和体高为主要变量。雄虾第一主成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雌虾无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雄虾的体质量/体长差异极显著,雌虾的体质量/体长、体高/体长和尾扇长/体长差异极显著,头胸甲长/体长差异显著。建立了3个罗氏沼虾群体判别函数,雄虾综合判别准确率为54.6%,而雌虾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1.2%。"南太湖2号"体质量和体长分布集中,雄虾更加明显。整体上"南太湖2号"规格较大且整齐,雌虾具有较大的头胸甲,较高的体高和较小的尾扇,这可能表示着该群体潜在的繁育优势,与弱化的运动能力。定向选育是"南太湖2号"规格较大且整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
张铷  吴昊  黄俊涛  曾宪凯 《现代农业科技》2023,(10):176-178+183
2021年,在上海市某合作社开展了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池塘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温棚标粗,投放经标粗培育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幼虾(放养密度53.7万尾/hm2,平均体长3.0 cm/尾),全程投喂粗蛋白含量35%以上的罗氏沼虾专用配合饲料,采用“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收获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成虾7 266 kg,平均上市规格为75尾/kg,实现销售收入290 230元,扣除生产成本189 489元,获得经济效益100 741元。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池塘养殖成功,对于水产新品种推广、提高养殖效益、调优养殖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南太湖2号”罗氏沼虾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平均每亩(667平方米)产量可达450千克,养殖效益突出。以下介绍“南太湖2号”罗氏沼虾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要点,供养殖户参考。一、选好养殖池塘养殖池塘一般建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地势平坦、开阔,通水、通电且交通方便。进排水设施设备配备齐全,进水口用60目以上、排水口用40目以上筛绢网进行过滤,以防野杂鱼、鱼卵等进入池塘。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4个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A、B、C、D)的抗病性能,对4个罗氏沼虾选育群体和1个非选育群体(E)进行了溶藻弧菌肌肉注射感染试验,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不同罗氏沼虾群体间感染组和对照组肌肉组织中弧菌的变化情况,根据感染成活率的差异性,分析其中3个罗氏沼虾群体(A、C、E)肠道组织和养殖水体的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肌肉组织样品中微生物主要分为6个门,其中厚壁菌门占绝对优势,次优势门为变形菌门,软壁菌门和酸杆菌门的含量相对较低;各感染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冷杆菌属的含量都高于对照组,而乳球菌属、乳酸杆菌属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道组织和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主要分为3个门,分别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基于不同罗氏沼虾群体肌肉组织中不同时间段内溶藻弧菌的含量,5个群体的抗弧菌感染能力分别为ABEDC,与感染成活率结果一致。综上,罗氏沼虾体内的菌群结构和养殖水环境密切相关,但相对独立;芽孢杆菌和类芽孢杆菌的含量差异可能是造成A群体和C群体感染成活率差异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温棚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放养密度池塘的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确定最适放养密度, 将暂养后规格为 (0. 61±0. 05) g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苗种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放养密度的池塘, 分别为低密度组 ( LSD, 37. 5 in...  相似文献   

7.
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饵料(5种饵料)和不同盐度(9个盐度梯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和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和鱼肉组的幼虾各项生长参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卤虫无节幼体对幼虾生长和存活的效应尤为突出,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分别达(108.00±6.928)%,(445.45±74.828)%和92.67%。在盐度为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终末体长和终末体质量最大,分别达(1.29±0.025)cm和(0.090±0.003)g。但在盐度为0~2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的体长生长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罗氏沼虾幼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超过35时,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会变慢,成活率也会下降,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SNP标记位点与罗氏沼虾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为罗氏沼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寻找、生长性状调控机理及后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25个SNP标记位点在罗氏沼虾生长性状极端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检测。采用卡方检验(χ2)筛选出2个极端(体长极大和极小)罗氏沼虾群体中与生长状况存在潜在相关性的SNP标记位点,进一步对罗氏沼虾浙江群体60个个体进行SNP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体长、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和体重)的关联分析。运用一般线性模型对SNP标记位点与罗氏沼虾5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检测。【结果】卡方检验结果显示,SNP6、SNP7、SNP16、SNP20和SNP24等5个标记位点在罗氏沼虾极端群体中与生长性状存在潜在相关。5个潜在相关SNP标记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NP6、SNP7、SNP16和SNP24等4个位点与生长性状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相关,其中位点SNP6与体长和体重关联极显著,与头胸甲宽关联显著;SNP7与体长、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和体重关联极显著,与第一腹节高关联显著;SNP16与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和体重关联极显著,与体长关联显著;SNP24仅与第一腹节高关联显著。对浙江群体中60尾个体体长50%小个体和体长50%大个体2个群体中4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SNP6和SNP24 2个标记与生长的关联性显著,SNP7和SNP16与生长的关联性极显著。【结论】HSP90和HGS基因可能是与罗氏沼虾生长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更多的标记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淀粉酶基因(AMY),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及其表达规律研究,为揭示AMY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罗氏沼虾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克隆罗氏沼虾AMY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ExPASy ProtParam、ExPASy ProtScale、SignalP-5.0、MegAlign及Lasergenev8.0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MY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组织(腹神经节、胃、心脏、鳃组织、性腺、肝胰腺、肌肉和肠道)中的表达情况,并明确其在生长快速家系(FG)和生长慢速家系(SG)个体肌肉中的表达模式。【结果】罗氏沼虾AMY基因CDS序列全长2121 bp,共编码706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76.87 kD,理论等电点(pI)为4.63,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包含2个典型的淀粉酶结构域;在罗氏沼虾AMY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3.88%,延伸链占21.39%,无规则卷曲占64.73%。罗氏沼虾AMY氨基酸序列与克氏原螯虾AMY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62.6%),与大珠母贝AMY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较低(48.9%);基于AMY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中华绒螯蟹的亲缘关系较远。AMY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但存在性别差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具体表现为:雌性个体肠道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1,下同),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5),而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雄性个体。罗氏沼虾AMY基因在FG个体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G个体。【结论】AMY基因在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表达于罗氏沼虾的不同组织中,但存在性别差异性和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 ℃、26 ℃和31 ℃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 ℃、26 ℃和31 ℃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 ± 1.5)d、(24.0 ± 1.0) d和(19.3 ± 0.6) 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 ℃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 ℃组和31 ℃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 d的试验期内,21 ℃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 ± 5.5) d,比26 ℃组提前了约17 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 ℃组显著高于31 ℃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 ℃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 ℃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蒜在四角蛤蜊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防病效果及应用方法。[方法]采用指数梯度设置法,研究了不同大蒜汁浓度(0、2、4、8、16、32 mg/L)对四角蛤蜊早期生长发育及停用大蒜汁后稚贝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D型幼虫的孵化率随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高点出现在8 mg/L处(P0.05);浮游期间,幼虫的存活率随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呈"S"型变化,以2 mg/L为最适浓度(P0.05)。随着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的变态率降低、变态延迟、变态规格小型化。长期连续投喂大蒜汁抑制了幼虫及稚贝的生长与存活。停用大蒜汁后72 h,各处理组稚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停用后第15天和第25天,各处理组存活率均大于85%(P0.05),但2 mg/L组和4 mg/L组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对生长优势(P0.05)。[结论]该研究为四角蛤蜊早期抗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盐度对不同三疣梭子蟹群体幼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亲蟹繁育的Ⅱ期幼蟹进行低盐度胁迫,发现其120 h的半致死盐度为11.7,并比较了“黄选1号”三疣梭子蟹和低盐适应群体三疣梭子蟹在低盐度(11.7)水中和正常海水(盐度为35.0)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黄选1号”在盐度为11.7时的存活率比在正常海水中低,低盐适应群体在盐度为11.7时的存活率与在正常海水中差异不明显;在盐度为11.7的水中,两个群体幼蟹的变态率与生长指标均低于在正常海水中.试验结束时,“黄选1号”在低盐度(11.7)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20.00%、10.00%、(17.47±1.11) mm,在正常海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52.22%、53.33%、(20.43±1.21)mm;低盐适应群体在低盐度(11.7)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32.22%、13.33%、(17.69±0.93) mm,在正常海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27.98%、16.67%、(18.79±1.61) mm.研究表明,低盐适应群体抵抗低盐胁迫的能力较强,在正常海水中“黄选1号”幼蟹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和体质量均高于低盐适应群体.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采自越南海域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野生群体(Y)及取自湛江海域的九孔鲍(H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养殖群体(z)进行群体间的杂交和群体内自繁,并对子一代F,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交配组合F,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附着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稚鲍培育期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正交与反交组合F。代的壳长和成活率均显著大于自交组合组(P〈0.05);受精360d后,正、反交组合野生鲍自繁(YY)及养殖鲍自繁(zz)F,代的壳长分别为(51.6±6.8)mm,(49.9±6.7)mm,(44.3±5.4)mm,(41.7±4.6)mm,成活率分别为(87.8±5.0)%,(89.2±4.4)%,(54.5±2.8)%,(73.1±2.4)%;野生鲍自繁(YY)F,代的壳长显著大于养殖鲍自繁(ZZ)组(P〈0.05),但成活率显著低于养殖鲍自繁(ZZ)组。杂交组合所显示出的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明,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将微生态制剂产品倍利素添加到断奶仔猪的日粮中,通过测定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健康状况、粪便菌群数、消化酶的活性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等指标,探讨倍利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增重比降低了6.60%,发病率降低了19.4%,腹泻率降低了12.3%;54日龄时,试验组的大肠杆菌数比对照组低7.10%(P<0.05),差异显著;61日龄时,试验组的拟杆菌、乳杆菌数分别高出对照组14.5%(P<0.05)、4.80%(P<0.05),试验组的大肠杆菌数比对照组低7.80%(P<0.05),均差异显著;在54、61日龄时,试验组粪便中中性蛋白酶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01.6%(P<0.01)、56.9%(P<0.05),淀粉酶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0.8%、16.9%;在47、54、61日龄,试验组仔猪粪便中sIgA含量高出对照组44.1%(P<0.05)1、6.2%2、7.7%(P<0.05);结果表明,该微生态制剂产品有促进断奶仔猪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南美白对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0.5%、1.0%和1.5%的裂殖壶藻发酵粉,研究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在30个网箱(1m×2 m×1 m)中进行,每个网箱放虾180尾,实验时间为60d。结果表明:0.5%裂殖壶藻发酵粉能有效提高个体增重和降低饲料系数,但裂殖壶藻发酵粉对南美白对虾增重率、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裂殖壶藻发酵粉对南美白对虾肌肉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能显著影响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粗脂肪中DHA的含量(P0.05),1.0%组蛋白质含量最高,0.5%组粗脂肪中DHA的含量最高。实验条件下,裂殖壶藻发酵粉能改善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提高肌肉的营养品质,推荐添加量为0.5%。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模拟浙江省南部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培育密度、投饵量、底质对刺参幼体(6.42±0.84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海水温度为(12.5±0.5)℃,盐度为27±0.3时,温度向上突变至30℃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50%和20%;温度向下突变至0℃时,幼参在第4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50%;盐度向下突变至15时,幼参在第4 d和第6 d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0%,向上突变至39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4天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0%。实验周期30 d,温度10~15℃时,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温度组(P﹤0.01),温度20℃时,幼参不夏眠;幼参分别在盐度24~30,培育密度20~40 ind/m2,日投饵量为刺参体质量6%~9%时,第30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培育密度组和日投饵量组;以水泥、轮胎、轮胎+瓦片、泥为底质,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和存活率均较好。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海区环境条件下,幼参生长适宜温度为10~15℃,适宜盐度为24~30,最适培育密度为40 ind/m2,最适日投饵量为幼参体重的6%,室内水泥池养殖和潮间带网箱养殖是适宜的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崖城居群、万宁居群、东方居群为母本,以转bar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品种B2为父本,人工杂交得到转bar基因栽野杂交F1代种子(简称"Bar野后代")。从种子活力、农艺性状、结实能力和再生能力等方面,对Bar野后代和普通野生稻的生存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ar野后代种子的发芽能力总体上高于野生稻;农艺性状方面,单作时Bar野后代与野生稻的分蘖数、剑叶面积相差不大,混作时Bar野后代总体上明显优于野生稻,且Bar野后代的相对竞争力(RCA)强于野生稻;结实性方面,Bar野后代稻穗的结实能力总体上强于野生稻;大部分野生稻的稻茬再生率均高于Bar野后代植株。  相似文献   

18.
从福建龙岩蛋鸭原种场选择7个蛋鸭品种(品系)S,、S2、S3、J、P、F、K,组建5组不同的三系杂交配套组合:Jδ×(Fδ×S1δ)、Pδ×(Fδ×S3辛)、Fδ×(Pδ×S2δ)、Fδ×(KδXS2δ)、Fδ×(PδXS3δ).5个配套系商品代经500日饲养试验测定,筛选出生产性能最优的2个配套系为青壳蛋系Jδ×(FδXS1δ)、白壳蛋系Fδ×(PδχS3δ).青壳蛋系的产蛋率达50%时,平均日龄(118±2.45)d,平均体重(1595.6±22.5)g,500日龄的产蛋数、总蛋重、蛋重、料蛋比分别为(330.6±4.29)枚、(22.694-0.21)kg、(72.50±0.20)g、(2.864±0.03):1;自壳蛋系的产蛋率达50%时,平均日龄(114.7±1.25)d,平均体重(1526.6±12.31)g,500日龄的产蛋数、总蛋重、蛋重、料蛋比分别为(335.29土1.8)枚、(23.224±0.17)kg、(71.364±O.05)g、(2.77±0.01):1.可见,2个配套系的生产性能均达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二倍体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初重为113.53 g±1.65 g)和三倍体山女鳟(初重为115.49 g±1.66 g)为对象,研究了饲喂高蛋白和高脂肪饲料对山女鳟生长性能和生化成分的影响。试验设二倍体普通饲料组(G1)、高脂肪饲料组(G2)、高蛋白饲料组(G3)以及三倍体普通饲料组(G4)、高脂肪饲料组(G5)和高蛋白饲料组(G6),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试验期间,水温为10.5~16.7℃,pH为7.2~7.5,溶氧〉6.0 mg/L,试验共进行140 d。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山女鳟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对照组(G1)与三倍体对照组(G4)鱼肌肉中的粗脂肪、粗灰分和初水分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鱼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高脂肪饲料组鱼肌肉中的粗脂肪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三倍体高脂肪饲料组鱼肌肉中的粗脂肪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鱼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及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倍体高蛋白饲料组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三倍体高蛋白饲料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其高脂肪饲料组(P〈0.05)。与二倍体山女鳟相比,三倍体山女鳟其生长和营养成分并不好于二倍体鱼;投喂高蛋白饲料增加了二倍体山女鳟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但未显著提高三倍体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饲喂高脂肪饲料可提高二倍体和三倍体鱼肌肉中的脂肪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杂交草鱼一龄阶段的生长和体型特点。[方法]建立长江自交YR(长江群体♀×长江群体♂)、珠江自交ZR(珠江群体♀×珠江群体♂)、杂交F1(长江群体♀×珠江群体♂)3个组合。为了避免前期生长差异对后期试验的影响,亲鱼催产至鱼苗下塘均同步进行,控制夏花培育过程养殖密度、养殖环境等条件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到5013龄即对3个组合进行剪鳍标记同箱混养,克服不同网箱的影响。对3个组合鱼的生长和形态数据进行测量分析。体重(w)用电子天平测量,全长(TL)、体长(SL)、头长(HL)、体高(BH)和体宽(BW)用游标卡尺测量。绝对增重率AGR(g/d)=(w2-w1)/(t2-t1);超亲杂种优势HB%(%)=(F1-BP)×100/BP。其中,AGR为50~170日龄的绝对增重率;W2-W1为饲养50~170d的体增重;t2-t1为两阶段的间隔天数;E为杂交一代某性状的平均值;BP为优良亲本某性状的平均值。体型分析利用体长/全长、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4个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体重、体长及绝对增重率均为F1〉ZR〉YR;体重、体长,在50日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70日龄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绝对增重率,F1分别比ZR、YR高20.00%、50.00%,F1与ZR差异不显著(P〉0.05),与YR差异显著(P〈0.05);F1在体重上表现明显的超亲杂种优势(20.09%)。3个组合间,体长/全长差异不显著(P〉0.05),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差异显著(P〈0.05),F1表现头短、体高、体宽等特点。[结论]F1在生长性能和体型特征上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