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JZ06-3基础毒株犊牛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评价。通过犊牛颈部肌肉接种IBRV/JZ06-3弱毒活疫苗,考察该毒株的单剂量、超剂量、单剂量重复安全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效果。结果证实,在安全性试验中用IBRV/JZ06-3基础毒株接种犊牛后未出现典型临床感染症状,证明对犊牛免疫是安全的;免疫原性研究中,血清抗体检测接种病毒含量分别为106.0TCID50/m L、105.0TCID50/m L的疫苗时,免疫后28d血清抗体能达到1∶512以上,用强毒株攻毒后,保护率均为100%,对犊牛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棘胸蛙虹彩病毒疫苗体表喷雾和肌肉注射的免疫效果,为其免疫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棘胸蛙虹彩病毒灭活疫苗进行体表喷雾免疫和肌肉注射免疫,并进行血清抗体效价检测和相对免疫保护率测定。[结果]注射0.2 m L 1×108TCID50/m L疫苗组21 d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最高达到380.2,相对免疫保护率达到80%;体表喷雾1×107TCID50/m L疫苗组,28 d最高抗体效价为320.0,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0%。[结论]肌肉注射疫苗和体表喷雾疫苗对棘胸蛙都有较好的免疫效果,肌肉注射疫苗组的免疫效果最佳,但喷雾免疫可作为棘胸蛙快速无损伤免疫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玫烟色棒束孢对烟粉虱致病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烟粉虱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用浸叶法测定了生防菌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烟粉虱各虫态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接种该菌株孢子悬浮液后烟粉虱各虫态均可被感染而发病死亡。在供试浓度(1.0×107、5.0×106、1.0×106、5.0×105、1.0×105cfu/m L)处理下,烟粉虱各虫态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均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2龄若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在浓度为1.0×107cfu/m 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7 d后达到83.05%。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生物测定数据进行拟合,并估计了该菌株对烟粉虱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烟粉虱各虫态的致死中浓度(LD50)和死亡率为90%所对应的浓度(LD90)降低,生防菌的剂量效应逐渐增强,2龄若虫在接种后7 d的LD50对数剂量估计值为4.37。生防菌的致死时间与剂量呈负相关,在1.0×105~1.0×107cfu/m L内随生防菌浓度的增加2龄若虫的致死中时(LT50)由5.66 d降到4.47 d。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对烟粉虱2龄若虫有较高的致病效果,是烟粉虱生物防治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4.
将猪瘟病毒弱毒C株ST细胞苗以不同剂量(106 TCID50和105 TCID50)免疫28日龄仔猪,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组织病理学观察、抗体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及抗原检测等方法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结果表明:该疫苗接种仔猪后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病毒血症,无排毒现象;不同剂量免疫组,在2免后10 d左右猪瘟特异性抗体阳转,抗体水平于2免后20 d左右达到峰值。以上结果表明,猪瘟弱毒疫苗毒株C株的ST细胞传代疫苗对仔猪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对IBRV/JZ06-3基础毒株免疫犊牛后是否会出现毒力返强现象进行了研究。以4m L/头病毒含量为107.4TCID50/m L的IBRV/JZ06-3弱毒活疫苗滴鼻免疫犊牛,通过疫苗回滴毒力测定、连续临床观察、采集鼻拭子分离病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BRV/JZ06-3基础毒株免疫犊牛后没有出现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从鼻拭子中未分离出病毒,可见该毒株对犊牛免疫后没有出现毒力返强现象。  相似文献   

6.
埃氏小球藻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3):379-385
为了探讨埃氏小球藻(Chlorella emersonii)株系SXND-12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氯霉素、潮霉素、红霉素、利福平霉素、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头孢霉素、大庆霉素、氨苄霉素、羧卞霉素、链霉素等11种抗生素对埃氏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从而来确定分离、纯化藻株时对藻细胞无害并能抑制伴生杂菌生长的抗生素浓度。结果表明,埃氏小球藻对头孢霉素、氨苄霉素、羧卞霉素、硫酸新霉素敏感性较弱,对利福平霉素较为敏感,200μg/m L(致死剂量)即0.243 mmol/m L(致死浓度)时,在固体培养中抑制了埃氏小球藻的生长;对潮霉素、氯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大庆霉素、卡那霉素非常敏感,在固体培养中的致死剂量分别达到20μg/m L(0.101 mmol/m L),50μg/m L(0.155 mmol/m L),30μg/m L(0.041 mmol/m L),50μg/m L(0.086 mmol/m L),50μg/m L(0.105 mmol/m L),100μg/m L(0.206 mmol/m L)。研究可为筛选出小球藻基因工程藻株的筛选试剂、诱变筛选的初筛试剂、建立无菌体系的选择试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生物碱制品对小菜蛾和菜青虫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小菜蛾和菜青虫的室内毒力,以及0.1%雷公藤生物碱乳油对两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对小菜蛾3龄幼虫48和72 h的LC50值分别为228.28和136.67 m g/L,对菜青虫5龄幼虫48和72 h的LC50值分别为307.61和238.18 m g/L;1.0%雷公藤生物碱乳油对小菜蛾的毒杀作用较强,其48和72 h的LC50值分别为69.62和20.35 m g/L,对菜青虫48和72 h的LC50值分别为93.18和44.62 m g/L。250倍稀释的雷公藤生物碱乳油(有效含量为40 m g/L)田间喷雾处理对小菜蛾和菜青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93%和82.71%,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可见,雷公藤生物碱制品对两种蔬菜害虫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将从江苏地区筛选出的1株增殖性能稳定猪源JEV JS01毒株作为疫苗,用毒株制备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原性研究。试验采用经过细胞传代获得JEV JS01病毒液(1×10~(7.5)TCID50/m L),以甲醛灭活后加入油佐剂,制备猪源乙型脑炎灭活疫苗。腹腔免疫9~12 g小鼠,攻毒保护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免疫组90%以上健活。分别肌肉注射免疫仔猪及后备母猪,不同时间采集血清测定JEV EL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试验猪血清抗体效价较免疫前均有显著提高,后备母猪免疫8个月后抗体仍全部为阳性,抗体水平与免疫剂量呈正相关性。试验表明该猪源乙脑病毒JS01毒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用作疫苗用毒株。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造成中国西北某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场幼鱼出现持续性死亡的病因,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分子鉴定的方法对患病虹鳟进行了鲑鳟常见病毒筛查,同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电镜观察、滴度测定及人工回归感染等方法对分离获得的毒株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显微结构观察及毒力特性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患病虹鳟的肝、脾及肾组织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并伴随空泡化及溶解等现象;由病鱼内脏组织制备的组织匀浆悬液均能够感染CHSE-214细胞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PE);从该养殖场的不同养殖区域共分离到3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其中IPNV-F1和IPNV-W2属于基因组Ⅰ型,分别与IPNV中国分离株WZ2016(KX355401)和ChRtm213(KX234591)同源性最高,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5%,IPNV-W1属于基因组Ⅴ型,与意大利毒株IPNV/O.mykiss/I/PN/208/Mar88(MG543567)同源性最高,二者的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1%;接种病毒后的CHSE-214细胞内存在大量呈晶格状排列的无囊膜病毒粒子,3株IPNV分离株在CHSE-214细胞上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7.43 TCID50/0.1 mL(IPNV-F1)、107.30 TCID50/0.1 mL(IPNV-W1)和107.29 TCID50/0.1 mL(IPNV-W2);分别以0.1 mL/尾的剂量向健康虹鳟幼鱼腹腔注射各IPNV分离株,在攻毒后60 d内虹鳟未出现死亡,攻毒后3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4.50 TCID50/0.1 g组织(IPNV-F1)、105.38 TCID50/0.1 g组织(IPNV-W1)和104.13 TCID50/0.1 g组织(IPNV-W2),攻毒后6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下降为103.43 TCID50/0.1 g组织(IPNV-F1)、104.50 TCID50/0.1 g组织(IPNV-W1)和103.21 TCID50/0.1 g组织(IPNV-W2).研究表明,该发病养殖场同时存在基因组Ⅰ型和Ⅴ型的IPNV,本研究首次从同一养殖场分离到两种基因型的IPNV,可为中国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常温厌氧处理真丝印染废水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复合式厌氧反应器常温处理低浓度真丝印染废水,在进水COD约为300 mg/L,色度400倍,有机负荷分别小于1.0kgCOD/(m3·d)和1.5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在10.8h和5.5 h的条件下,出水COD分别<100mg/L和<150 mg/L,出水色度分别<50和<80,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一、二级污水排放标准.工艺技术经济分析表明采用复合式厌氧反应器常温处理低浓度印染废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