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株草鱼呼肠孤病毒江西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江西省南昌县莲塘镇的患病草鱼鱼种池塘采集到草鱼出血病疑似病样材料分离出的两株病毒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用除菌过滤后的患病鱼肝脏、脾脏、肾脏组织浆滤液腹腔注射感染8~10 cm健康草鱼鱼种,5 d后试验鱼发病,可复制出自然发病症状,死亡率达50%以上,对照组未有死亡。用病样滤液接种草鱼肾细胞系(CIK),可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的TCID50分别为10-8.3/0.1 mL和10-8.0/0.1 mL。理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氯仿、乙醚处理组病毒的感染力和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显著。病毒基因组RT-PCR反应可扩增出目的片段,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其与GenBank中GCRV(登录号为AF403392,AF239175)相应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2.
草鱼呼肠孤病毒JX-0902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江西南昌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脾、肾样品中发现大量病毒颗粒,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取病鱼肌肉、内脏研磨,组织液经离心、过滤除菌后进行鱼体人工感染试验和细胞感染实验,结果发现,人工感染试验鱼出现死亡,且具有典型出血症状;组织滤液感染草鱼肾细胞系(CIK)细胞后,盲传6代未观察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存在,与病鱼组织切片观察到的病毒形态一致。SDS-PAGE结果进一步揭示,新分离病毒株(暂命名JX-0902)基因组由11条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但基因组带型与GCRV 873株存在差异,而与HZ08株接近。根据GenBank上已提交的草鱼呼肠孤病毒S6序列(GQ896337)设计特异引物,以JX-0902株的cDNA作为模板,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基于S6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JX-0902与GCRV HZ08株、GD108株S6同源性高达98%、99%,该分离株应为草鱼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草鱼补体蛋白5a (complement component 5a,C5a)、补体蛋白5a受体(C5a receptor,C5aR)和凝血因子Ⅱ(blood coagulation factorⅡ,FⅡ)在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时的蛋白表达和相互作用,针对草鱼C5a和FⅡ蛋白构建了原核表达体系、针对草鱼C5aR蛋白构建C5aR-KLH偶联物,纯化蛋白,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3种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Co-IP)和拉下(pull down)实验检测3种蛋白表达与互作关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5a和C5aR在健康草鱼的肝脏、脾脏、肾脏、头肾、肠、鳃和肌肉中均有蛋白表达,FⅡ在肝脏、脾脏和肠中表达,而在肾脏、头肾、鳃和肌肉中不表达;在感染GCRV的草鱼肝脏组织中C5a、C5aR和FⅡ蛋白均随病程进展呈现上升趋势。Co-IP结果显示,在GCRV处理后,C5a、C5aR和FⅡ蛋白具有相互作用关系。pull down结果显示,C5a pull down共鉴定得到C3、RIG-I等2...  相似文献   

4.
纯化病毒复制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技术,对人工感染纯化病毒后具典型颤抖症状的中华绒螯蟹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颤抖病”病毒发病与自然发病的病理变化相似,病蟹的肝胰脏、鳃、心脏及腹神经节等组织器官发生了病变,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浊肿、变性、坏死,某些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崩解;超薄切片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存在病毒样颗粒,线粒体内嵴受损严重。病变严重的区域,组织细胞坏死,结构崩解。提示肝胰脏、鳃、心脏及神经组织是病毒感染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人工感染草鱼出血病的症状(病变)以及各种类型先后出现的大致规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及红肌肉型;总结得出病程为6-12天(其中以8-11天为多),其长短仅与潜伏期(急性型为1-2天,亚急性型为4-6天)有关,而与前驱期(常为1-2天,偶有3-4天),高潮期(常1-2天,偶有3天)无关;据症状可推断病害程度(红鳍红鳃盖型较早出现,肠炎型及红肌肉型在中晚期才出现明显)并据此确定收集种毒(病变组织)的最佳时间及部位;肠炎型出血病的肠道病变组织及其有病变的肝、肾脏,同时也可据此症状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治草鱼出血病;指出了人工感染的病程较自然感染短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草鱼呼肠孤病毒湖州分离株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6月从湖州某患病草鱼池塘采集草鱼出血病疑似病样,将除菌过滤后的患病鱼肝、脾、肾组织滤液,注射健康的8~10 cm的草鱼鱼种.5d后草鱼开始发病,且症状与原发病症状一样,死亡率为57%,对照组未有死亡.将无菌处理的病样滤液接种草鱼肾细胞(CIK),连续接5代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并与草鱼呼肠孤病毒参考株所产生的CPE一致.该株病毒的TCID50为10-8/0.1ml.内脏组织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组织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大小均一,近似球形,直径约70~75 nm.理化鉴定表明,氯仿、乙醚处理组病毒的感染力和对照组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说明该株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有一定的抗性.经草鱼呼肠孤病毒特异性的RT-PCR检测,获得阳性的目的片段,测序的结果与草鱼呼肠孤病毒相应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上述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草鱼呼肠孤病毒,将其命名为HZ2008.  相似文献   

7.
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严重危害1~2龄草鱼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研究从安徽合肥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中分离到1株新的GCRV致病株,暂命名为GCRV-AH528。鱼体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病症状:体背发黑,鳍基部、腹部、口腔、鳃丝、肠道充血发红。全基因组特征分析显示,GCRV-AH528由11个双链RNA节段组成,节段大小在1027~3925 bp之间,AT平均含量为50.2%,GC平均含量为49.8%。与其他GCRVⅡ型毒株相比,L1节段在701~702位置缺少3个核苷酸(TAT),少编码1个酪氨基;M4节段出现突变,含2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NS9和NS69。所有节段两端均含有6 bp保守的末端核苷酸序列5'-GUAAU/CU…UU/GCAUC-3';另除L1、M6节段外,其余9个节段均在编码区两侧发现5~9 bp的颠倒互补序列。GCRV-AH528与其他呼肠孤病毒核苷酸平均相似度在37.1%~98.1%之间;编码蛋白平均相似度在24.3%~98.3%之间。基于VP1蛋白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在氨基酸水平上与典型株GCRV-873株的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为一株新的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致病株。  相似文献   

8.
姚德华  成劲 《内陆水产》2013,(10):68-68
1草鱼出血病简介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由草鱼呼肠弧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鳃卷白,鳃盖、口腔、眼眶四周及鳍条基部充血,肌肉、肠壁充血、出血呈红色,发病传染快、死亡率高,该病近年来对渔业的危害日益严重,给渔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然而由于属病毒性感染.一般抗生素及单方的化学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一种对本病有效的药物,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9.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浙江省湖州地区采集发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样本中,取症状明显病料的肝、脾、肾组织,经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肾脏细胞(CIK).盲传8代,CIK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将病毒提纯后分别经DNA酶、RNA酶和绿豆核酸酶消化,证实为双链RNA(dsRNA)病毒.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1个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采用RNA水平3味端加接头的方法获得了S6节段的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S6由2 030个核苷酸组成,推测其编码一个分子量约为68.4 kD的蛋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为水生呼肠孤病毒,但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草鱼呼肠孤病毒代表株873株的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3%,提示该病毒为一株新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本研究旨在为草鱼出血病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草鱼出血病是草鱼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传染病,流行季节在6月下旬至9月底,一旦发病,往往给养殖者带来严重损失。 病鱼体内外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状充血,病情轻者全身肌肉呈点状充血,下颚、鳃盖和腹部出现淡红色血斑,眼球突出;重者全身肌肉呈红色,鳃丝出血,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状充血,有时有腹水,肠道无食物,充血但不糜烂。其中草药防治方法是: 1.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0.6千克大黄放入3-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能否引起细胞凋亡,采用GCRV分别感染草鱼肾细胞(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kidney cell,CIK)和胖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FHM),在不同时间观察细胞病变效应.结果表明,GCRV能感染这2种细胞并引起细胞病变,且CIK细胞对GCRV更为敏感;GCRV感染可以导致CIK细胞的快速融合并裂解,而FHM细胞感染后则很少有细胞融合;利用DAPI、Annexin V-FITC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技术进一步证实GCRV能够诱导FHM细胞发生凋亡,但不诱导CIK细胞发生凋亡.本研究发现GCRV可以诱导FHM细胞发生凋亡,并推测GCRV在感染不同类型的细胞时,可以通过不同机制促使细胞死亡,从而为进一步研究GCRV的致病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草鱼ATGL基因的表达及饲喂n-3 HUFAs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红  黄吉芹  刘品 《水产学报》2012,36(5):732-739
实验获得了草鱼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ATGL) 部分cDNA序列(GenBank 登录号为HQ845211), 并进行了序列同源性分析; 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 检测了ATGL基因在草鱼不同组织的表达状况; 研究了投喂n-3高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s)对草鱼肝胰脏ATGL基因时序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所获得的草鱼ATGL基因部分cDNA序列长度为687 bp, 与人、牛、小鼠、长腭泥虎鱼、大黄鱼等物种的同源性为65%~75%; 该基因在草鱼心脏、肝胰脏、脾脏、鳃、肾脏、肌肉、腹腔脂肪组织、脑、小肠、精巢10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腹腔脂肪组织中表达丰度最高, 在肝胰脏和肌肉中表达丰度次之。处理组草鱼摄食n-3 HUFAs饲料后, ATGL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第1周和第2周显著高于对照组, 第3周后, 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处理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首次克隆得到草鱼ATGL基因部分cDNA序列, 并发现该基因在草鱼脂质蓄积及代谢较旺盛的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 且其在肝胰脏中的表达受到n-3 HUFAs的影响, 其规律为先被诱导升高, 然后回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出血病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症状:体侧肌肉、鳍基部、口腔、鳃盖和肠道、眼睛充血,轻者肌肉呈点状充血,鳃丝出血或苍白,有时有腹水,肠道充血、糜烂、无食物。防治方法:第一天,用水质保护解毒剂每亩(1米水深)667~1000克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杀毒灵每亩(1米水深)300~500克全池泼洒,  相似文献   

14.
付静  吕利群 《中国水产科学》2022,29(11):1659-1668
前期研究发现槲皮素(Quercetin, Qct)在体外对 I、II、III 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均有抑制效果。为进一步阐明 Qct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中拮抗 GCRV 的临床应用潜力, 本研究应用草鱼细胞系测定 Qct 对 I 型 GCRV 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 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Qct 在草鱼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在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模型中评估 Qct 药效。结果显示, Qct 对 GCRV 的 EC50 为 4.796 μg/mL; 草鱼单次口灌 20、40、60 mg/kg Qct 粗提物, 48 h 后血液中最大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 0.129 μg/mL、0.583 μg/mL、0.666 μg/mL; 肝胰脏中 Cmax 分别为 3.822 μg/g、5.386 μg/g、6.252 μg/g; 肾脏中 Cmax 分别为 2.437 μg/g、3.140 μg/g、3.447 μg/g。 血液中 Qct 的 Cmax 远低于 EC50, 40 mg/kg 或 60 mg/kg 槲皮素处理组肝胰腺中的 Cmax 高于 EC50。II 型 GCRV 稀有鮈鲫感染模型中, qRT-PCR 显示 Qct 可以抑制病鱼各组织内病毒的复制; 组织病理切片显示 Qct 能减少炎症反应。 综上, Qct 不但抑制 GCRV 复制, 也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 从而降低死亡率, 40 mg/kg 的剂量可以保障 Qct 在草鱼体内的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5.
苏航  苏建国 《水产学报》2023,47(9):099413-099413
为了阐明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感染机制,深入探究VP56 (Ⅱ型和Ⅲ型GCRV特有的纤维蛋白)与宿主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发现,VP56与细胞内定位于内质网的分子伴侣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发生相互作用。而后,VP56与GRP78的互作通过基于远红外红色荧光蛋白mNeptune的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BiFC)得到验证。在VP56稳定表达的草鱼肾细胞系(CIK)中,相较于CIK细胞,内质网则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产生肿胀、扩张、脱粒等现象,说明VP56激活内质网应激。通过对内质网应激下游转录因子的mRNA水平检测,发现VP56激活活化转录因子6 (ATF6)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激活非折叠蛋白反应。研究表明,GCRV-Ⅱ感染过程中破坏了细胞稳态、激活内质网应激。本研究为GCRV感染机制和抗GCRV病毒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一种新的病毒逃逸机制,有助于淡水养殖产业中草鱼出血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6.
草鱼是一种优质淡水鱼类,它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大的优点.但是草鱼极易患病,难养,成活率低,尤以草鱼出血病危害最大。草鱼出血病病原,属呼肠弧病毒。至今未有特效药物防治。据报导近年来采用土法疫苗进行人工免疫,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为解决草鱼出血病工厂化生产所需要的毒种,于1981年7月-10月,1982年8月--10月和1983年8月在草鱼出血病发病季节,  相似文献   

17.
姜霖  涂加钢  张永安 《水产学报》2022,46(2):261-269
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基因片段S11编码外衣壳蛋白VP35。为深入探究VP35蛋白在病毒增殖中发挥的作用,实验扩增了S11基因并插入载体pCMV-3×flag中,构建pCMV-3×flag-S1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草鱼肾细胞(CIK)后感染Ⅱ型GCRV,收集感染后的上清液与细胞。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相对定量的方法检测细胞样品中Ⅱ型GCRV-S6基因的mRNA。结果显示,过表达VP35在病毒mRNA水平促进Ⅱ型GCRV的增殖;然后扩增S6基因并插入到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纯化Ⅱ型GCRV-VP4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blot检测收集的细胞样品中的VP4蛋白,结果表明过表达VP35在病毒蛋白水平促进Ⅱ型GCRV的增殖;最后使用pET-32a-S6质粒作为阳性标准质粒并制作标准曲线,建立Ⅱ型GCRV病毒基因拷贝数的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病毒颗粒,结果表明过表达VP35增加Ⅱ型GCRV病毒拷贝数。本研究从3个维度证明过表达VP35蛋白促进Ⅱ型GCRV增殖,有助于深入解析VP35蛋白功能,也为进一步探究Ⅱ型GC...  相似文献   

18.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的病毒中毒力最强的病毒,严重危害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养殖。基因组由11条分节段dsRNA组成,编码11种结构多肽。GCRV能够合成内源性RNA聚合酶,在体外转录。总结了近20年来我国在GCRV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培养特性、分子生物学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GCRV的重要酶类作为RNA干涉靶基因的思路。由于中和效价最高的蛋白基因M6在毒株中具有相对保守性,初步确认了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1 草鱼出血病的病理及症状1.1 出血病的病理变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83年把草鱼出血病定为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此病毒为草鱼呼肠弧病毒(GCHV)。草鱼感染后,引起体壁、肌肉、肠道,肠系膜、肝、胆、肾、脾、鳃等脏器中的小血管广泛性损害。这些脏器的小血管大都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坏死,管壁结缔组织发生程度不等的水肿和坏死,其中毛细血管尤为显著。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血液渗出,循环量减少。由于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坏,激活了凝血因子,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形成血栓。血管壁的直接损害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耗去大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不同分离株毒力强弱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该研究从患病和健康草鱼体内分离到Ⅱ型GCRV各一株,分别命名为ZH180804和CQ180701,并从细胞培养特性、致病性、基因组带型、基因序列差异、遗传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ZH180804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80%和100%, CQ180701对草鱼和稀有鲫的致死率分别为0和10%,初步表明ZH180804为强毒株,CQ180701为弱毒株,且弱毒株感染过的草鱼对强毒株的攻击感染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2株分离株在草鱼鳔细胞(GSB)、稀有鲫卵细胞(GRE)及稀有鲫尾鳍细胞(GRF)中均能增殖但不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且ZH180804株的增殖量是CQ180701株的1 000倍以上;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基因组带型相似,但S7、S8、S9、S10与S11节段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2株病毒的S7与S11节段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和99%。基于S7与S11节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2株分离株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从患病和健康的草鱼中分离的2株Ⅱ型GCRV有较多共性,但其复制能力、致病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