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临夏州2016年8月14—15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以及700 h Pa切变线,与临夏地区典型的暴雨天气形势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不同,此次天气过程属于暖区降水,中高层没有明显的高空冷槽过境,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汇聚以及近地面层冷空气侵袭二者共同作用触发的暖区对流不稳定造成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对2012年8月16~17日发生在宁夏固原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高空低压槽与副热带高压(在固原地区)相互配合的有利环流形势下,低涡、切变东移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形势引起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研究暴雨发生期间假相当位温、K指数、SI指数等热力层结指标,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8年6月下旬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2018年6月24—26日发生在陕西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加强,为大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层切变线东移、低空急流加强北伸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热力和水汽输送条件;卫星云图上呈现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出现;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强回波特征和液态含水量大值区与大降水始终对应。  相似文献   

4.
2015年6月8日安吉县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5年6月8日安吉县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短波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提供了暴雨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形势;充足水汽输送和辐合作用,中低层高温高湿条件,为强降雨天气提供了充足条件,属于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3年7月16~18日珲春市出现的一次夏季强降水天气进行总结分析。此次暴雨天气具有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危害程度深等特点。高原低涡、西南涡等是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珲春市上空,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上空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大潜势,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08年8月1日吉林省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7.
利用天气实况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9~22日辽宁区域性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偏北是发生这次强降水过程的根本原因;西南涡北上为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热力辐合抬升条件,冷空气东移南下为过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暴雨与高能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总能量分布对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5月17~19日昌吉州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100h Pa南亚高压呈单体型、500h Pa副热带锋区上小槽环流背景下;暴雨区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区域相对应;来自阿拉伯海水汽经青藏高原热低压东侧西南气流向北输送,与南疆中亚地区低槽前西南气流汇合,通过西南气流接力输送暴雨区;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增加与暴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王威 《北京农业》2013,(30):164-16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9号台风"天兔"天气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其中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台风从华南沿海登陆的主要原因,活跃的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东南气流交汇形成台风东侧中低层东南风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0.
张超  夏葳  王蕾  刘忻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93-8294,8383
利用NCEP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9~30日大连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空长波槽和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是这次降水的影响系统;大连地区位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后部和东移的高空槽槽前,中低层较强的西南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中低层的垂直运动旺盛是这次降水产生的关键动力因子;副高西伸是触发暴雨的热力因子;雨强最大阶段,500 hPa处于负变温,而850 hPa高度为正变温,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利于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象探测资料、葵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对2019年7月中旬发生在陕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加深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低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基础环流条件;低涡切变与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不断生成的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相对应,降水量级偏大主要与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关系;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产品对降水预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丹  孙昕 《北京农业》2012,(6):216-2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17-18日商水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日本海高压脊和青海高压脊的持续对峙、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少动、切变线的维持和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K指数高值区大面积存在等是形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等资料,对辽宁省新宾县2010年8月5日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高空槽是产生此次暴雨的主要系统,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其后部西南暖湿气流向暴雨区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17年6月29~30日六盘水市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为今后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风云2号(FY2G)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此次暴雨天气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较强且稳定维持,高空槽东移与低层的低涡切变线等有利环流背景下产生,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及西南低空急流不断向暴雨区输送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发生前六盘水市中部有静止锋维持,弱冷空气从偏北路径进入六盘水,促进静止锋锋生,是产生暴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潘忠义  王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888-1889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对2010年7月19-20日发生在辽宁绥中地区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偏北是产生此次强降水的根本原因。西南涡北上为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热力辐合抬升条件,冷空气东移南下为过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16.
唐文  陈见  农孟松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0):173-174,183
主要对2011年第17号台风"纳沙"对广西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因素是冷空气与"纳沙"的交汇作用、副热带高压带的稳定加强、西南季风云团的卷入。整个过程中不同时段的降水具有不同的成因,9月29日20时~30日20时为第一阶段,强降水是由"纳沙"内部环流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引起的;9月30日20时~10月2日20时为第二阶段,强降水主要是由"纳沙"外围西南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带西侧东南气流辐合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成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受副热带高压、高空西风槽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产生的;超低空东南急流和中层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充沛的水调条件;强降水产生时,暴雨区上空存在较强的中β尺度系统,该系统具有强垂直风切变、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垂直结构和强烈的对流不稳定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分析2012年5月11-12日发生在湖南省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经诊断分析发现:短波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等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850hPa以下低层西南气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冷平流配合其上暖平流。同时,地面弱冷空气入侵诱发地面倒槽中辐合线;加上当位温高值区的影响是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运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学和利用物理量的分析方法剖析2016年7月23日阿拉善盟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高压坝和副热带高压阻挡了高原槽东移的速度,有利于冷空气分股东移南下,高原低涡的东移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中尺度环流背景,锋面附近的抬升作用和暖湿切变的辅合叠加作用为暴雨提供了强劲的上升气流和不稳定层结,高低空各层的湿区在暴雨区的叠加,说明该地区有非常好的水汽条件。通过对本次暴雨天气的分析,将会对以后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0年7月17-19日,受低槽东移和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郸城县发生持续性暴雨天气,通过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分析,得出两高压脊长时间对峙造成较长时间降水的重要决定因素,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触发了暴雨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