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袋栽香菇出菇后期,菌筒逐渐变干,当菌筒含水量下降至一定值时,则无法出菇。此时,用淋水、浸水已不能满足出菇对水分的要求,必须采用菌筒打洞浸水法,才能使其充分吸水。本试验主要是探索菌筒含水量与出菇量之间关系,找出浸水的最佳时机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袋栽香菇菌筒越冬后,3~6月份出的菇一般称为春菇.在江西春菇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70%,因此必须不失时机,抓好袋栽香菇春季管理.由于菌筒经过秋冬干燥季节,已出过几批菇,失水较多,必须补充水分后才能出菇.春菇生长期外界的气侯条件与秋冬显然不同,要获得春菇高产,必须把握以下技术要点.(一)根据菌筒的水量,及时补水菌筒补水的标准,一般是菌筒减重1/3以上,即菌筒重由1.9kg降到1.3kg左右,含水量约30%.补水可采用以下方法.1.浸水法:选有代表性的菌筒,称重后用8号铁丝从菌筒两端打几个10~20cm深的孔(失水多的打  相似文献   

3.
袋栽平菇因管理方便深受栽培者欢迎。但菌筒出菇后要浸水,在浸水过程中断筒严重,给后期管理带来困难。笔者摸索出一种用竹签串联断菌筒方法,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做法:把浸泡过水的断筒,置通风处,让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保持料含水量65%左右。再用事先备好长40cm 两头尖的竹签(经1%石灰水中浸24小时),戳入断筒将断成两段以上的菌筒串联在一起。重新组合成原样的菌筒,并立即套上原来的塑料筒,防害虫从串联后的菌筒缝隙入侵。  相似文献   

4.
木屑代料栽香菇,随着出菇次数的增多,为了补足菌料水份的散失量,通常是采取将菌筒浸水24小时以上,这非但难以达到补水效果,且常常会导致菌筒松软破损,甚至使菌蕾水肿而死亡。为此,我们于1986年3月出菇期,采用刀切菌筒浸水法,  相似文献   

5.
营养液对袋栽香菇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秋 《食用菌》2000,22(1):7-8
袋栽香菇采用浸水或营养液浸泡处理,可显著提高产量,国内同行也有过这方面的报道,但对营养液的类型及其效应还缺乏详细的研究。为此,笔者于1998年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 菌筒为已出过四潮菇的甲优一号。配方为木屑78%, 皮20%,糖、石膏粉各1%。每个简料干重800g。1998年4月20日进行浸液处理,浸液前每个菌筒两端打3~5个,深10~15cm洞孔,若含水量少的,洞可打深一些,反之则浅些。用清水去除霉菌,浸于各处理溶液中,8小时后捞起晾干放回菇床。观…  相似文献   

6.
春季气温由低到高,菌丝体活动逐渐旺盛,是袋栽香菇长菇高峰季节,占总产量的60%~70%,在管理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补充水分和养分。由于长菇两季,菌棒含水量及培养基养分大量下降,pH值也随着变化,菌膜逐渐增厚,喷水也不易吸收,因此,就必须抓好菌棒浸水。一般采用常压浸水,即每批菇采完后,结合清理菇场,处理杂菌,加大通风量,让菌筒干燥5  相似文献   

7.
目前,气温逐渐回升,正值春菇生长旺季,由于香菇菌筒经秋、冬两季出菇后,失水较多且菌膜增厚,喷水难以吸收。第一批春菇采收后,菌筒须补水。去年我县部份菇农采用新法浸水催蕾技术措施,取得了增产20%的显著效果。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浸水最好选择在寒流来临之前或冷尾暖头的天气进行,每次浸水不得超过三小时。对于蔗渣、野草类培养料,浸水时间还应短些,以免造成菌丝失活,菌筒松散、腐烂,影响后期出菇。  相似文献   

8.
适时适度对香菇菌筒进行浸水,是保证香菇菌丝体正常生理活动,促使原基形成,夺取香菇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我国福建、浙江、江西等香菇主产区,都是沿用传统的沟式打桩加板压砖石浸水法.此法不仅工序烦琐,用工多,耗资大,而且上下层菌筒浸水不匀,还容易造成菌筒断碎和浸水沟倒塌.为了改革这种浸水方法,休宁县溪口高级职业中学香菇试验场在县食用菌开发公司的指导下,于1988年试验成功了一种利用水的压力浸菌筒新工艺.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挖水沟,即将传统供浸水用的沟适当加深至90厘米左右,沟宽以便于操作为宜,沟长不限.先在  相似文献   

9.
利用防虫网、诱虫灯、黏虫板和浸水等4种物理方法防治茶树菇菇蚊、菇蝇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40目的防虫网具有明显的防虫效果;诱虫灯使用黑光灯效果最好,白天开灯比晚上开灯诱虫效果好;黏虫板的宽度为12 cm~15 cm,放置高度离菌筒口10 cm~20 cm,放置数量以每隔2 m放置2张~3张为宜;浸水法处理茶树菇菌筒,可有效杀死菇蚊菇蝇,浸泡时间以24 h~48 h为宜。茶树菇栽培中综合应用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对降低菇蚊、菇蝇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菇房内菇蚊、菇蝇数量减少38%。  相似文献   

10.
适时适度的对香菇菌筒进行浸水,是保证香菇菌丝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促使原基萌发,夺取香菇增产丰收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传统的沟式打椿压板浸水法,即将失水的香菇菌棒均匀地排放于浸水沟内,在沟顶两侧打桩系铅丝,然后用木板压顶,再用铅丝牢牢捆札,并压以石块、铁板、水泥砖等重物,才能开始引水浸筒以防止菌筒浮出水面。此种操作方法不仅工序烦琐,浸水不匀,用工多,投资大,而且易造成菌筒断碎,春雨连绵季节,常因菌筒巨大浮力反冲,而使浸水沟倒塌,菇农在菌筒浸水期须付出繁重的劳  相似文献   

11.
袋栽平菇采完2~3潮菇后,由于脱水和缺肥,常会导致后期菇蕾枯死、菇形变小、色泽变差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打孔浸水、脱袋砌墙法,既起到了补水增肥的作用,还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湿度,可多收3~4批菇,生物效率可增加50%~100%。现将具体方法简介如下: (一)脱袋、打孔和浸液 采完2~3潮菇后,应及时将菌袋搬出培养室脱去塑料袋,在菌筒上并排扎3~4个直径2cm的孔,间距视菌筒长度而定,一般在10cm左右,再将菌筒浸泡在配备好的营养液中3~4小时。同时准备一些菜园土(也可用一般田土,加入3%~5%的过磷酸钙,若碱性土应将pH值调到6~7),打碎过筛,喷雾水拌匀至手握不成团为宜。 (二)排筒、撒土和砌墙 将菌筒捞起,再把菜园土铺成似菌筒长、宽的条幅,厚2~3em,将沥水后的菌筒浸水孔朝上,逐个挨紧并排在土上,每摆好一层上面撒一层菜园土,并把空隙填满,以利于菌墙形成一个整体,一般可叠5~6层,若场地太少也可多砌几层,但以不超过10层为好。在最后一层的菌筒上撒4~5cm厚  相似文献   

12.
⑥品种和出菇期:香菇品种不同,出菇时期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品种,头一次出菇的菌筒和出过几次菇的菌筒,出菇的情况也有不同。必须充分考虑到品种的特性,在符合该品种发生的时期,进行喷水或浸水,使之发生。⑦荫棚的设置:野外荫棚一年四季环境条件大不相同。特别是冬天和夏天,荫棚的设置必须有所不同。如果使用同一个荫棚,那么夏天会出菇,冬天就不会出菇。或者相反,冬天会出菇,夏天就不出菇。因此,冬天荫棚必须建在有日照、暖和的南面,夏季  相似文献   

13.
甘香 《中国果菜》2003,(2):16-16
近几年来,市场行情表明,每逢佳节,鲜菇销量锰增,价格上扬。因此,如果使平菇出菇量最大的第一潮菇在节日期间集中上市,菇农便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笔者多年的实践,以室内袋栽确定春节期间出菇为例,其技术关键是:一、菌种选择。应选择中低温或广温型高产优质品种,如糙皮侧耳、杂交17等二、菌种及菌袋制作。用“倒推法”确定各级菌种菌袋的制作时间。由于母种、原种、栽培种、菌袋的发菌时间分别需10天、40天、40天、40天,菌袋发菌完毕至出菇需10天,出菇至上市需20天,因此应在春节前约160天开始制作母种。三、发菌期管理。按上述“倒推法”制…  相似文献   

14.
胡子光  徐波  沈美菊 《食用菌》2003,25(1):39-40
我县从 1998年开始在低海拔地区进行夏季地栽香菇 ,至今有近 1,0 0 0万袋的生产规模。地栽香菇菇形圆正、盖厚柄短、含水量低、标菇比例高、便于贮藏运输 ,填补了夏秋鲜香菇市场的空档 ,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由于海拔低 ,夏季气温高 ,加上管理不科学 ,烂筒现象相当普遍。为此 ,我们对烂筒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供菇友参考。1 烂筒的基本症状1.1 菇筒上半部表现良好 ,但覆土的下半部菌瘤不收缩 ,菌瘤粗糙无弹性 ,积水多 ,菌丝衰弱 ,菌皮松散 ,至豆腐渣状腐烂。1.2 菌筒局部早期出现白色粉末状物 ,中期发病部呈浅黑色 ,喷水后…  相似文献   

15.
锯木屑代料栽香菇,随着出菇次数的增多,菌块中水份散失量较大。常规的补水方法是将菌块长时间(10~12小时)浸水,这非但难以达到合理的含水量,且常常会造成菌块松软、破损,甚至使菇蕾水  相似文献   

16.
香菇人造菇木的菇床管理习惯采用高荫棚或半地下式小菇床的管理办法,其转色管理、浸水操作上技术难度大,劳动强度高,而且转色易受气候条件制约,浸水时也易造成菇木损伤及营养外渗。此法成了香菇规模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1994年我们在原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采取更新改良的措施:对菇床开挖、搭架、遮阳物、菌筒排放、转色、浸水等技术环节作较大的改进,用一种新型的菇床管理模式,经过1994年至1995年两年的实验,结果表明省工、省本、省技术,并取得了110%的生物转化率,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现报告如下:1 供试菌株 供…  相似文献   

17.
欧阳曾  严龙生 《食用菌》1993,15(1):12-13
香菇菌筒经过出菇后,筒内水分、养分大量减少,子实体形成便会受到抑制,因此这时的菌筒必须浸水,以使菌丝迅速恢复生长和促进子实体形成。过去虽有报道单独应用生长调节剂浸渍菌筒,可提高香菇产量,但未见报道采用复合生长调节剂。为探索和筛选出最佳生长调节剂及其组合,我们在后坂菌种场应用稀土、  相似文献   

18.
冬季气温较低,袋栽香菇冬季出菇困难,产量很低。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在原栽培技术基础上,我们推广采用保温催蕾法、双覆膜法两项措施,使冬菇产量提高到30~40%,最高的达43.3%。现简述如下: 1.保温催蕾法:将菌筒堆叠,利用自身代谢产生热量,提高堆温,促进菌筒上菇蕾形成。在室内或菇棚旁空地上都可做堆叠催蕾场所,地上垫一层稻草,其上铺一层塑料薄膜,将浸足水分后的菌筒堆叠,  相似文献   

19.
袋栽香菇出菇后期,时值春夏之交,常遇持续高温天气,菇房温度超过香菇生长的最适温度,原基难以分化成菇蕾,影响产量.为此,笔者于近年来对出菇后期的茁袋进行浸液、拉大温差等方面的探讨,现将结果简报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为出过五批菇的黑荆树木屑香菇菌筒,原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8%,麸皮20%,糖、石膏粉各1%,每个菌筒干料重为500克,试验前菌筒用清水去霉后刺洞备用.  相似文献   

20.
程洪花 《蔬菜》2009,(2):17-17
棒式栽培香菇的菌棒经过秋冬二季出菇,含水量减少,为了使香菇增加产量,需要进行补水处理,补水方法有注水法和浸水法两种,现主要介绍注水法补水。菇畦中的菌棒就地不动,用直径2cm的塑料管沿着畦向安装,菇畦中间设总水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