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对宿主的黏膜免疫产生影响,对其他组织器官也有远端调控作用。肺脏内也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影响肺脏的损伤,同时,肺脏发生损伤时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者肠道疾病的发生。肠道和肺脏相互作用被称为肠道-肺轴。目前很多研究发现肠-肺轴在肠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很多呼吸道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综述肠道微生物、肺脏微生物以及对肠-肺轴的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其在此类疾病中可能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肠道和肺脏微生物与肠道-肺轴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肠-脑轴是肠道与大脑通过神经和内分泌介导的一种双向应答系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此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微生物-肠-脑轴之间的双向交流关系逐渐成为动物营养代谢以至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热门的研究方向。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相互作用,从而控制体内平衡。本文从微生物与宿主肠道以及脑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综述了微生物-肠-脑轴在猪营养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20,(2):429-434
肠道微生物群也叫肠道菌群,是寄生在肠道内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的统称,主导着肠道中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发现,除了对肠道局部产生免疫反应外,肠道微生物群还可以对宿主远端器官(肺)产生免疫影响。由于肠道与肺部还处于共同的黏膜免疫系统中,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能通过肠-肺轴进行免疫传递。但是,肠道微生物群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从肠-肺轴的研究进展、肠道微生物群对肠-肺轴的免疫驱动以及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对肺部免疫的影响,旨在为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是常发生于高产蛋鸡的营养代谢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蛋鸡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肝脏脂质沉积、产蛋量骤降及急性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是当前集约化养殖需要重点关注的疾病。肠道微生物作为参与机体生长发育、免疫代谢的重要角色,参与宿主的脂质合成与转运,保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以避免有害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损伤肝脏并影响其功能,同时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丰减与转化方向也会对肝脏健康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目前认为FLH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营养、遗传、激素、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肠-肝轴”也受到当前治疗肝脏疾病的广泛关注。作者以肠道微生物为切入点,通过对蛋鸡常见肠道微生物及其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功能进行总结,回顾了肠道微生物在脂质代谢与FLHS方面的相关研究,着重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FLHS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作用机理,以期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解释FLHS的可能发病机制,并在生产实践中找到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预防或治疗FLHS的方法,推动养禽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猪的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营养代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复杂多样的微生物菌群,肠道微生物在宿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影响着饲料消化、营养物质吸收和能量供应,又调控着宿主正常生理功能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动物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感应器官,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感应可以通过脑肠轴调节机体生理活动.肠道微生物还能代谢蛋白质产生宿主细胞不能合成的肽类物质,并通过小肠上皮的肽类转运系统影响机体代谢,因此可能存在微生物-肠道-大脑轴.肠道微生物还可以与机体形成宿主-微生物代谢轴,对动物机体营养物质代谢和免疫稳态起重要作用.饲粮对宿主代谢的改变,常伴随有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可能通过微生物-肠道-大脑轴以及宿主-微生物代谢轴调节宿主很多生理过程,进而影响机体整体代谢.本文概述了猪肠道微生物区系与宿主肠道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以加深关于肠道微生物对机体代谢贡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肠-肌轴调节骨骼肌代谢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敏  汪凯歌  张濂  马曦 《畜牧兽医学报》2022,53(9):2845-2857
骨骼肌的质量不仅影响着人或动物机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状态,还影响着畜禽的肌肉产量和品质。随着对微生物功能的深度挖掘,肠-脑轴、肠-肝轴、肠-脂轴等由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介导的信号途径均被证实参与了机体的能量代谢。近年来,微生物-肠道-骨骼肌轴也被证实,因此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或其代谢产物进而调节机体骨骼肌代谢为改善肌肉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及其关键代谢产物在骨骼肌功能和糖脂代谢等方面的潜在作用和机制,并简要总结了菌群介导的调控骨骼肌功能的潜在手段,为畜禽养殖中改善肉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骨代谢密切相关,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研究益生菌对机体骨代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基于肠-脑轴影响机体骨骼代谢,对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产生神经递质、调节细胞免疫因子等影响代谢进行总结梳理,为相关骨骼疾病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动物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在人和动物胃肠道内含量极为丰富,其在肠道与脑之间的交流通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微生物、肠道和脑之间存在神经、体液和免疫途径双向通信的系统,即微生物-肠-脑轴,其参与调控胃肠道微生物稳态和大脑功能及机体行为。本文通过总结与微生物-肠-脑轴相关的微生物营养物质代谢、能量稳态、作用途径和宿主健康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动物营养物质代谢调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养殖业中,应激从多方面限制了家畜的生产性能,且各种应激因子对动物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在近期的研究中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应激存在着双向的影响机制,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脑-肠轴等途径与中枢系统,特别是与应激相关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之间相互联系。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与应激在生产上的相互影响及其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家畜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形成动物肠道内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环境。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维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营养代谢、繁殖性能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双向调节渠道。利用代谢组学对微生物代谢物进行检测能对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数据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揭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该文综述了家畜肠道微生物代谢物的种类、代谢组学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对家畜动物的影响等内容,有助于了解微生物代谢物与家畜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色氨酸是动物生长发育中所必需的氨基酸。色氨酸及其代谢物在肠道免疫、肠道蠕动、细胞分泌、调节神经反应、调控情绪、抗氧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肠-脑轴平衡是维持宿主体内平衡的关键,而色氨酸作为一些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作用于宿主和微生物群之间,是肠-脑轴双向交流系统的基础。本文主要综述了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与肠-脑轴联系的机制及未来研究中的展望,为氨基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反刍动物胃肠道中存在着众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原虫和古细菌等。胃肠道微生物对于动物的能量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动物的中枢神经正常功能的发挥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肠道微生物可以与肠道细胞直接接触,不仅产生激活内源性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机制的代谢物,还可以独立地产生或促成许多神经活性分子的产生。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神经活性分子通过神经信号通路、胃肠道内分泌信号通路、免疫系统等关键途径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反射网络,即胃肠道微生物与代谢产物通过传入神经元将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通过主要的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影响机体胃肠道屏障、营养代谢、免疫应答等生理机能和摄食行为。作者主要从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通过肠道-脑轴的"自下而上"的传导途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道-脑轴对宿主疾病和行为起到的作用、胃肠道微生物-肠道-脑轴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浅析,并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肠道-脑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胆汁酸不仅有助于消化和营养吸收,近年来还被证实是一种信号分子,可通过激活相应受体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脂质代谢、葡萄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等。肠脑轴是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共同构成的双向信号系统,不仅能整合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还能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胆汁酸和肠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其中肠道微生物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肠脑轴的重要因素。不同浓度的胆汁酸对肠道的影响有差异,其对肠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上,同样,肠道对胆汁酸的作用大部分也体现在肠道微生物。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胆汁酸和肠道微生物的相互影响。此外,在大脑中也发现了胆汁酸和胆汁酸受体,这说明胆汁酸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胆汁酸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从而影响大脑各项功能。各种肠道激素、迷走神经和胆汁酸受体都参与了这个过程,其中胆汁酸受体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胆汁酸、大脑、肠道及肠道微生物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胆汁酸可能是肠道和大脑间直接沟通渠道之一,对肠脑轴有潜在影响。笔者综述了胆汁酸及其受体在肠道和大脑中的影响,介绍了肠脑轴中胆汁酸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地方猪具有耐粗饲、肉质优良等种质特性。本文基于肠道微生物,分析饲粮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在粗饲料利用中的作用以及肠道微生物-肠-脑轴调节宿主代谢影响营养物质利用和脂肪沉积的机制,探讨地方猪对粗饲料的利用和肉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为充分利用地方猪耐粗饲和优良肉质性状、提高生产效率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耐粗饲和优良肉质性状地方品种猪培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不仅能调节肠道,还能影响脑活动甚至行为。肠道菌群和宿主相互作用,并通过肠-脑轴影响动物行为。为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其与动物大脑和行为的关联,对动物健康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及饲料中微生态制剂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肝脏是机体免疫的重要器官,在奶牛疾病发生、发展和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脏免疫相关细胞通过受体分泌免疫相关活性物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这些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免疫相关活性物质直接参与构成免疫系统。此外,肝脏还参与构成肝-脑轴,调控血糖水平,进而调节奶牛的免疫功能。本文重点讨论了肝脏中的免疫相关细胞、肝细胞合成并分泌入血的免疫相关活性物质、肝-脑轴在奶牛疾病中的作用,以期强调肝脏健康在奶牛养殖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栖息于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与宿主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肠道菌群的定植状态、繁殖能力和营养需求受到宿主生理稳态的影响,同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随宿主外部和内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此外,肠道菌群通过肠道神经系统和外周循环系统直接或间接参与并调控宿主的信号传递、物质代谢、免疫形成和器官功能。骨骼肌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物的能量稳态和整体生长性能,是决定动物产肉性状和肉品生产的根本因素。当前,大量研究表明动物肠道微生物在促进肌肉生长和维持肌肉机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学者提出了"肠-肌轴"的双向信息交流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消化道微生物参与调控人和动物的肌肉生长和发育、肌肉疾病形成、物质与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深和完善关于肠道微生物调控肌肉生长和发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肉鸡肠道疾病严重影响着养鸡业的发展,利用益生菌防治肉鸡的肠道疾病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益生菌的特点、肠黏膜免疫屏障、益生菌对肉鸡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作用(调节肠道内微生物的平衡、预防和治疗肠道炎症、增强肠道的免疫屏障),旨在阐明益生菌在肉鸡肠黏膜免疫屏障中的研究进展,为规模化养殖场合理使用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用日龄和体质量相近的仔猪40头,公母各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等氮等能原则配制日粮,试验组日粮添加1.2%的谷氨酰胺.在35日龄和49日龄采血并每组屠宰5头性别相同的仔猪,取肝脏和肠道,测定仔猪血液、肝脏和肠道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结果,日粮添加谷氨酰胺显著降低35日龄时仔猪血浆中γ-GT活性,49日龄时试验组仔猪血浆中γ-谷氨酰转肤酶活性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添加谷氨酰胺显著降低35日龄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粘膜和组织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35日龄时空肠的γ-GT活性也明显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49日龄时试验组仔猪不同肠段γ-GT活性都比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日粮添加谷氨酰胺对肝蛋白无显著的影响,但显著降低仔猪肝脏的γ-GT活性.日粮添加谷氨酰胺可显著降低早期断奶仔猪血液和肝、肠组织中γ-GT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观察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模型中肠黏膜屏障和肝脏功能的动态变化,采用头孢曲松钠复制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分别于造模处理的第3天、第6天、第10天取小鼠盲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基因测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回肠组织紧密连接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回肠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阳性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肠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同时检测肝脏功能指标,包括肝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头孢曲松钠处理3、6或10 d后,模型组小鼠肠道中除金黄杆菌属、普氏菌属、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逐步上升外,芽孢杆菌属、Lo-tus、葡萄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逐步下降。模型组小鼠回肠组织中ZO-1阳性表达和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随着头孢曲松钠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组织匀浆中TNF-α、IL-1β含量在菌群失调初期(头孢曲松钠处理3、6 d时)无显著变化(P0.05),菌群持续失调(头孢曲松钠处理10 d时)后其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同时,菌群持续失调会累及肝脏,表现为模型组肝组织匀浆中ALT、AST活性较正常组极显著上升(P0.01),肝细胞肿胀,肝索结构紊乱。以上结果提示,长时间的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稳态被破坏,表现为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加重,肠道中炎症因子的含量逐渐上升,同时肝脏功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