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PAGE方法对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血清中SOD、POD两种免疫酶的分布和活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建立SOD、POD电泳图谱。结果表明,在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血清中SOD和POD均有表达,但两种鼠个体间的酶的分布和活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生物学指标上的差异,对两种鼠进行解剖,并对体长、耳长、足长、尾长、胴体重、体重、内脏重等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在体长、耳长、足长、尾长上均差异极显著(P0.01);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的心脏重、脾脏重、肺脏重差异极显著(P0.01),肾脏重差异显著(P0.05),肝脏重差异不显著。♂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的体重差异不显著,胴体重差异显著(P0.05)。♀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的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胴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的胃重差异显著(P0.05),♀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的胃重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为森林害鼠防治及实验动物化等研究提供基础生化数据,采用PAGE对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消化系统中AMY、PRO、EST 3种主要消化酶和SOD的分布与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消化系统中AMY、PRO、EST和SOD均有表达,但在两种鼠之间及鼠的组织内和组织间酶的活性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给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实验动物化及农林害鼠防治等研究提供基础生化数据,采用PAGE方法比较分析2种鼠消化系统中过氧化物酶的分布和活性并建立电泳谱图。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消化系统中过氧化物酶均有表达,同种个体间以及2种鼠间消化系统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分布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瓮安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年度、月份、季节变化规律,给其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瓮安县1996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201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种群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为当地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03%。多年平均捕获率为2.70%,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年中在56月和86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9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16%3.21%和3.07%3.21%和3.07%3.16%。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对贵州省大方县2008—2020年捕获的270只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不同性别形态特征的差异不显著,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形态特征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体重、胴体重和体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尾长、后足长、耳长在进入成年状态后,生长的速度缓慢或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7.
黑线姬鼠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线姬鼠(kpodemus agrarius Pall-as)又名黑线鼠、田姬鼠。属啮齿目,鼠科,姬鼠属。分布于全省各地。据1984—1985年省植保植检站组织调查结果,该鼠为我省南部、西部农田害鼠的优势种(数量占40%以上),在我县占79.5%。危害花生、小麦、大豆、红薯等多种农作物。黑线姬鼠还是流行出血热病的天然宿主,在医学上也是一害。为探讨其发生消长规律,为大面积农田  相似文献   

8.
黑线姬鼠胴体重长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重与体长的比值作为胴体重长指标KWL',对贵州省余庆县2003~2004年捕获的326只黑线姬鼠(其中,雌鼠160只,雄鼠166只)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胴体重长指标在1.31~3.25,平均为2.09±0.38, 雌雄鼠胴体重长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之间胴体重长指标差异极显著,且随着种群内年龄的增长,胴体重长指标逐渐增加;不同生境胴体重长指标差异显著;不同月份之间胴体重长指标具有一定差异,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高峰期,其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最高,夏季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低.黑线姬鼠胴体重长指标与种群繁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耐饥性,于夏、秋两季分别用12只各分成无水无粮、无水有粮、有水无粮3组,观察耐饥情况。结果表明,夏季组12只大林姬鼠平均耐饥时间为112.00±55.02 h,其中无水无粮、有水无粮、无水有粮条件平均耐饥时间分别为103.00±56.27、83.00±27.14、149.75±63.82 h;秋季组12只大林姬鼠平均耐饥时间为100.25±34.51 h,其中无水无粮、有水无粮、无水有粮条件平均耐饥时间分别为88.25±47.23、92.75±23.31、119.75±28.62 h。无水无粮和无水有粮条件下,夏季比秋季耐饥性强,而有水无粮条件下,秋季比夏季耐饥性强。说明大林姬鼠的耐饥性较强,在夏季和秋季有一定差异,且耐饥时间与体重减少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生物学指标上的差异,对两种鼠进行解剖,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雄性大林姬鼠和雄性棕背?在体长、前足长、尾长上均差异极显著(P<0.01),耳长差异显著(P<0.05),后足长差异不显著;雌...  相似文献   

11.
系统研究分析了1999-2004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 研究期间共解剖黑线姬鼠1011只(其中,雌鼠483只,雄鼠528只)。黑线姬鼠种群性比存在显著的年龄 变化,不同年龄组之间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 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平均怀孕率为45.97%,胎仔数为5.02只,睾丸下降 率为91.98%,繁殖指数为1.0618,除平均胎仔数与总平均胎仔数差异不显著外,平均怀孕率、睾丸下降 率、繁殖指数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分别为总体平均值的1.57倍、1.42倍、1.52倍,它们在种群中所 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7~2007年2563只黑线姬鼠体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体重最低5.36g,最高53.41g,平均体重为26.31±8.14g,其个体体重主要分布在15.01~35.00g之间.占总鼠数的79.01%,是活动能力较强的个体.黑线姬鼠怀孕鼠最低体重为17.61g,睾丸下降鼠最低体重为16.50g,体重达16.0g以上时开始繁殖,随着体重的增加,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体重达24.0g以上时,种群繁殖力迅速增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分别达31.82%、67.02%,接近雌鼠总怀孕率30.06%和雄鼠总睾丸下降率52.67%,繁殖指数达0.7138,亦接近总繁殖指数0.7599.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雌鼠怀孕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群体,因此,它们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多少与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线姬鼠贮食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兵  金志民  杨春文  刘铸  李殿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89-2390,2398
[目的]探讨黑线姬鼠的贮食行为并研究鼠类和植物的相互关系。[方法]在牡丹江西山及周边的庄稼地内随机选择20个样方,采用挖洞测量法研究了牡丹江城市郊区庄稼地的黑线姬鼠的贮食习性。[结果]11月和12月挖开的31个黑线姬鼠鼠洞的总贮食湿重为10.100 kg,最大贮食量为0.930 kg,最小贮食量为0.140 kg,平均每洞贮食量为0.265 kg。黑线姬鼠的贮食行为属于集中贮食。食物采自以鼠洞口为中心半径5 m的区域,取食高度为10 cm左右。洞口朝向受方向影响较少,受食物源影响较大。黑线姬鼠是杂食性鼠种,以取食农作物为主。黑线姬鼠最大食量为12.70 g,最小食量为0.91 g,平均食量为5.13 g。黑线姬鼠一年四季皆活动,春、秋季活动比较频繁。[结论]该研究为揭示啮齿动物的贮食习性和鼠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浙江省温岭市2011—2019年农田黑线姬鼠的繁殖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共捕获黑线姬鼠407只,其中,雌鼠217只,孕鼠51只,总胎仔数247只。种群总性比为1.14,不同月份性比有一定变化,其中,12月雌雄数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表现为亚成年组(3.34)>幼年组(2.44)>成年Ⅰ组(0.95)>老年组(0.36)>成年Ⅱ组(0.34),雌雄性比有一个从年轻雌性占优到年老雄性占优的转移变化;平均怀孕率23.50%,总繁殖指数0.61,平均胎仔数4.84只,全年均有孕鼠,且有2个繁殖高峰,分别为4和9月,不同年龄组的怀孕率随年龄递增,幼年组无繁殖能力,老年组与成年Ⅰ组的平均胎仔数与繁殖指数较高。因此,在防治上,可将每年的4和9月定为黑线姬鼠的防治适期;在预测防控上,要重点关注成年Ⅰ组及老年组两者数量在种群中的占比,以避免黑线姬鼠种群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探讨黑线姬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对贵州省余庆县2006~2010年捕获的701只黑线姬鼠(雌鼠327只,雄鼠374只)分析表明:黑线姬鼠种群总性比为0.87,不同年龄组种群性比存在一定差异。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黑线姬鼠种群繁殖的主体,平均怀孕率为43.01%,平均胎仔数为5.11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9298,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5.44%,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  相似文献   

16.
黑线姬鼠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种群的空间格局属典型的聚集分布。集群在农田内为随机分布型。黑线姬鼠个体群具有明显的领域性和巢区范围,而同一家族或个体群内的个体之间却有相当的内聚力。黑线姬鼠种群的聚集强度是高密度,低聚集;低密度,高聚集。3-4月密度最低,聚集度最高,6-7月密度最高,而聚集度最低。  相似文献   

17.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夹夜法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当地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共捕获各种鼠类标本10种3 986只,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为本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不同年度、月份及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8.61倍,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9—10月,2个高峰期的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间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相似文献   

18.
黑线姬鼠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之一.为摸清黑线姬鼠繁殖参数的年龄和季节变化情况,对贵州省大方县2008—2020年稻田、旱地鼠情调查中捕获的270只黑线姬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性比为1.06,平均怀孕率为28.78%,平均胎仔数为5.4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9.39%,平均繁殖指数为0.81;幼年组性未成熟,不参与繁殖,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均可参与繁殖,不同年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均不断增加,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为主要繁殖群主体;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存在显著差异,冬季无繁殖个体,繁殖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秋季,而春季和秋季为主要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19.
肥满度是衡量鼠类身体状况最普通和常用的综合指标。对贵州省息烽县2015-2022年在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采集的315只黑线姬鼠肥满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肥满度变幅在2.10~5.71g/cm3之间,平均肥满度为(3.72±0.71)g/cm3。其肥满度在雌雄两性、稻田和旱地、不同年龄组、繁殖个体和未繁殖个体之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有一定变化,但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年度之间差异极显著,年均肥满度与年均捕获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年均肥满度越高,当年种群数量则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对贵州省播州区2016—2022年捕获的1040只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平均体重为(28.85±6.09)g,平均胴体重为(20.65±4.46)g,平均体长为(93.49±9.70)mm,平均尾长为(72.01±9.43)mm,平均后足长为(19.13±1.50)mm,平均耳高为(10.86±2.37)mm。不同性别形态特征的差异极显著,不同年龄组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增加,不同季节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旱作区各项形态指标均高于稻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