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建立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进闲置宅基地进一步腾退和盘活,是缓解当下中国农村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省典型试点区农户的实地调研,运用SEM模型实证分析兰陵县农户家庭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结果表明:1)资本禀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政策资本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影响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政策资本。2)功能认知在资本禀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形成“资本禀赋-功能认知-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路径。据此,宅基地退出首先需要考虑农户家庭资本禀赋及其宅基地功能认知因素,结合农户家庭差异化的宅基地功能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做到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户有序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2.
闲置宅基地退出是实现耕地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把握农户的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机制至关重要。文中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河南省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与其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性,高城镇化率地区农户退出意愿高于低城镇化率地区,丘陵地区农户退出意愿高于平原地区。其中,"对退出结果的预期"、"生计类型"、"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度"、"家庭年收入"、"闲置宅基地数量"与农户退出意愿均呈显著正相关;"附属建筑新旧程度"、"家庭规模"、"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与退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尊重农民意愿、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有利于提高农户的退出意愿,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有序的退出。  相似文献   

3.
基于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62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系统考察宅基地退出是否加剧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结果表明:宅基地退出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处理效应模型纠正选择性偏误后,所得结果依然稳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表明,宅基地退出通过提高农业经营成本、增加家庭负债和提升外出务工便利性等途径加剧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最后,提出强化宅基地退出户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工作、重点关注已实现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拓宽农户就业领域范围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作为激活农村土地这一重要发展要素的基础性政策,近年来农村土地确权被寄予了最大关注和期望,甚至被称为"二次土改"。为从农户层面考察农地确权政策的实施效果,文中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从农户生计多样化视角入手,采用Heckman-Probit两阶段模型,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关于农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对农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并不理想,影响评价结果的显著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外出务工经历、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土地经营规模、村庄类型、农地确权政策了解程度、土地产权处置能力认知、土地产权交易能力认知及解决实际困难的作用。同时,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对农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和界定土地产权结构、培育和增强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大对农地确权政策的宣传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郊农村作为空心化严重、农业依赖度较小的特定区域,宅基地退出的宏观诉求强烈且具备改革的微观条件.文中基于对上海市3100户农民的微观调查,深入分析了城郊农民面临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郊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整体较高,不同补偿模式下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达到83.5%;实物性即城镇楼房补偿...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宅基地的多功能性是切实保障农民差异化权益需求的关键所在。文中基于451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重点探究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功能因素及其区位异质性,同时兼论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功能因素是生产功能和资产功能,生产功能促进农户选择抵押方式流转宅基地,资产功能促进农户选择入股方式流转宅基地,但抑制农户选择租赁方式流转宅基地。2)生产功能抑制城中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资产功能抑制近郊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但促进纯农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3)市场环境可以削弱生产功能对城中村农户宅基地流转的负向影响,可以增强资产功能对纯农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对近郊村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建议重视宅基地多功能性及区位差异,加强制度“松绑”与“创新”、完善宅基地流转市场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差异化的权益需求。  相似文献   

7.
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村地区大量耕地撂荒以及土地流转无法解决农村土地弃耕的问题,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619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对影响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是否有经济补偿是影响农民退地意愿的首要因素;样本农户中,户主年龄大、农业收入低、耕地面积小而且离县城距离适中的农户选择愿意退出土地的比例较高;另外,户主为男性、单身、家庭成员多、劳动力数量少,地块数量多,家庭中有成员接受过非农技能培训、无成员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选择退出土地承包权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榆中县53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家庭年收入、人均宅基地面积和房屋类型这六个因素对农户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农户的家庭年收入与农户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意愿成正相关,即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家庭收入越高,农户选择住宅小区的意愿就越强;农民的年龄、家庭规模、人均宅基地面积和房屋类型与农户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意愿成负相关,即农民年龄越大、家庭成员越多、人均宅基地面积越大、现有房屋楼层越高,农户选择住宅小区的意愿就越弱。  相似文献   

9.
从主观认知视角出发,构建农户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认知与决策行为的形成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农户政策认知-行为决策逻辑路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农户政策认知-行为响应路径的整体表现为“初步认知→主观态度→参与意愿→行为决策”,且变量间存在正向影响,主观认识上依次反映信息加工的政策认识过程。2)初步认知、主观态度与参与意愿对行为决策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不高,以认知-行为四象限解释可能存在认知与行为悖离的表现。3)囿于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复杂性,一方面,客观因素中家庭特征、文化观念、代际差异以及社会经济不可避免的成为影响土地政策认知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主观上政治信任、利益偏好、乡土情怀以及从众行为或多或少对农户政策认知与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切实影响政策执行与落实。  相似文献   

10.
文中试图实证检验新疆林果种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县级层面,基于新疆68个县5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林果种植对农户净收入的影响;在农户微观层面,基于新疆六地州507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户参与林果种植对其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和总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县级层面林果业发展对农户净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2)微观层面农户参与林果套种对其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工资性收入影响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农户参与林果种植有利于其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和总收入的增加,但对于家庭工资性收入影响甚微。基于此提出政府在推行林果种植与脱贫攻坚时,应加强林果种植科技宣传与培训,重视林果业生态与经济效应,发展林果专业合作社为零散种植户提供管理与销售服务,为剩余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渠道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384份农户调查数据,从资源环境治理视角构建解释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框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评价资源环境治理相关政策实施前后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的绩效,并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资源环境治理、农户收入结构、生产投入、技术进步等变量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效应分解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显著为负(-12.97%),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实施并不一定促进农户扩大种植面积,但通过土壤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业自然灾害补贴、农业发展基金等措施可显著改善农户种植行为,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经济补偿受偿期望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耕地资源日益短缺、"空心村"频现的现实背景下,鼓励具备退地条件的农民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成为提升耕地利用效率、优化农村耕地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推进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的核心是补偿标准的测算,因此本文基于农户的受偿意愿计算出农户对土地承包权退出经济补偿的期望价格为104438.54元/亩。另外,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受偿期望价格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当地人均GDP水平越高、第一产业比重越大、农户住处距离城市距离越近、人均农业收入水平越高、认为退地补偿政策稳定性较强、对退地后的生活存有顾虑、期望获得单一经济补偿的退地农户、对社会保障项目要求较少的农户,具有较高的受偿期望价格。  相似文献   

13.
沙漠化地区基于农户的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在沙漠化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政策,其实施后的绩效评价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由于生态治理的行为主体是政府和农户,主体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目标和行为的显著区别。文中通过对农户的经济行为分析,构建了基于农户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计算出各个指标因子的权重,利用典型区域的农户调查数据,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农户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绩效评价,将为生态治理政策绩效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气象灾害频发使我国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符合农户需求的引导政策可有效提高其应对气象灾害变化适应性行为能力.[方法]基于江西省种粮大户调查数据,使用聚类分析和多元Logistic模型探究农户应对气象灾害变化适应性行为引导政策需求优先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农户最需求的引导政策依次为气象灾害保险补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气象灾害农业信贷服务、气象灾害信息管理、气象灾害应对技术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结论]农户的年龄、家庭收入水平、参加技能培训情况、土壤肥力、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家中是否有农业机械等因素不同方向、不同程度影响其对引导政策的需求.据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户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农业信贷服务体系并灵活调整引导政策结构,以提高农户应对气象灾害变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以江苏省1040份农户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二元Logit回归方法,分别从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家庭资源特征及住房特征等方面分析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户主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农业经营性收入、农房建筑总面积、建筑年代、建造成本、是否允许拆除重建、是否在城...  相似文献   

16.
以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基于选择实验法构建不同政策情境,并通过模拟农户政策参与行为,以及MNL模型估计和边际替代率测算,量化分析农户政策属性偏好及其边际替代关系。结果表明:受访农户对不同政策属性的偏好从强到弱依次为耕地整理、技术指导、工时补贴和设备补贴形式;受访农户对参与补贴政策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主要原因可能是技术使用效果不佳。据此建议:未来补贴政策实施应尝试与相关配套措施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拟推广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政策制定与优化应更多地结合农户偏好,以最大限度获得农户支持。  相似文献   

17.
休耕制度研究对于实现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河北省衡水市140户农户样本数据,研究了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45.7%的受访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态度为满意。小麦亩均纯收入和受偿意愿均对农户的休耕政策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小麦亩均纯收入越高和受偿意愿越高,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满意度越低。为了确保休耕政策的有效实施,确保农户参与休耕政策后收入不降低,应该合理制定并适当提高休耕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被动能源转型中,农户意愿作为能源消费的重要抓手,对能源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们的被动能源转型意愿普遍不高,为提升农户能源转型意愿,提高政策效率,我们以山西省蒲县推出的电力替换煤炭政策为例,根据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高、中、低三种收入水平农户能源转型意愿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主...  相似文献   

19.
分析农户的政策响应是评价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的关键步骤,结论也会为国家后期完善其他粮食政策提供重要借鉴.基于2015-2018年黑龙江、河南和四川3省692户农户追踪调查数据.文中从规模异质性视角,考察农户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政策响应.研究表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助于引导农户显著缩减玉米种植面积;内部看,农户的政策响应...  相似文献   

20.
文中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不稳定性总体上对农户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在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农户收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非农就业不稳定性通过减少农户纯非农劳动力配置降低农户收入;就业公平感知负向调节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劳动力资源纯非农化配置的影响;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起步期、稳定期、抚养期和赡养期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而对负担期和空巢期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东部和西部农户收入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影响不明显。为此建议,通过改善劳动力就业环境、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及加强就业信息精准传达,减少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发挥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公平感知;根据农户特征和地区产业经济水平,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农户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