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工饲养的雉鸡能够适应大群饲养的环境,但因密度大,妨碍采食,常发生相互叼啄现象。特别在繁殖季节,雄雉常需通过激烈争偶斗架来确立“王子鸡”和群序。加上人工饲养的各种应激因素,使得雄雉的交配活动受到一定的抑制,受精率一般在82%左右。如何提高雉鸡受精率呢?下面是自然交配情况下的几个管理要点,供参考。1.雄雌雉鸡合群时间及比例要适当。本地山鸡的经产雌鸡于4月中旬、初产雌雉于4月末,放人雄雉。如果雄雉放人过早,雌雉尚未性成熟,而雄雉则有求偶行为,雄雉强烈追抓雌雉,使雌雉惧怕雄雉,以后即使性成熟了也不愿接…  相似文献   

2.
梁伟  张正旺 《中国鸟类》2011,2(2):111-116
海南孔雀雉(Polyplectron katsumatae)为我国的特有鸟类,同时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孔雀雉,仅分布于海南岛的热带山地雨林中.最近海南孔雀雉从灰孔雀雉(P.bicalcaratum)的亚种中被提升为种,同时被IUCN列为“濒危”等级,是目前我国最濒危的雉类物种之一.本文提供了关于海南孔雀雉的分布、生境、...  相似文献   

3.
4.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本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危害育成雉和成年雉。病雉鼻孔内有分泌物和呼吸时发出湿性啰音,继而咳嗽、喷嚏,张口伸头喘息。严重病雉则频频咳嗽,常咳出带血的粘液,眼眶下窦水肿状,食欲减损,精神沉郁,冠色变紫,排绿色稀粪。育成雉生长缓慢,种雉产蛋下降,出现软壳蛋。病变见鼻腔内充满粘液,喉头和气管粘膜肿胀、出血、坏死或  相似文献   

4.
试验对18周龄日本绿雉和美国七彩雉鸡进行体尺、屠宰性能的测定,并对体尺和屠宰性能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绿雉在体斜长、胸宽、胸深指标上优于七彩雉鸡,除屠宰率、胸肌重美国七彩雉鸡高于日本绿雉外,其余屠宰性能指标日本绿雉均优于美国七彩雉鸡。日本绿雉和美国七彩雉鸡在体尺性状与屠宰性能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雉科(Phasianidae)鸟类多供狩猎、观赏及人工驯养;有些种类,如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又属国家保护动物。因此,研究雉科鸟类,不仅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雉科鸟类资源有实践意义。关于山西省雉科鸟类的专文报导,曾见有卢豹(1982)、张俊(1983)、张兆海(1983)。除此以外,其他报导多属分类区系工作之研究,这些为研究全省雉科鸟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80—1984年,我们对本省鸟类进行了较长期和较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皖南的白颈长尾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是一种珍稀的雉类。体形似雉,尾羽甚长,羽衣华丽,颈项具一白色羽圈,故称白颈长尾雉,为我国特产雉类,已被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此鸟数量稀少,分布范围较狭小,由于长期盲目猎捕,  相似文献   

7.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雉类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砍伐森林、烧山垦植和农业侵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造成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片断化,使白颈长尾雉面临着严重的栖息地片段化和生境丧失的威胁。为了保护白颈长尾雉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本文从栖息地、活动区、空间生态学、食性和繁殖学等领域对白颈长尾雉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其致危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建议,以期为白颈长尾雉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绿尾虹雉的求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尾虹雉 (Lophophorus Ihuysii) 属珍稀雉类,仅分布于我国青海、四川、甘肃等省的部分狭窄地区,生活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之中。数量稀少,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北京动物园自1955年开始饲养绿尾虹雉,1972年首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产卵,1975年孵出雏鸟,并于1980年在世界上首次繁育成功。我们从1983年起,在郑作新教授主持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研究”中承担了“笼养雉类生物学研究”项目,对多种雉类的求偶行为进行了观察。就其求偶炫耀  相似文献   

9.
环颈雉的原产地是亚洲大陆北部、中部,有许多亚种。日本国的环颈雉是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输入的。雄雉颈部的白环不完全,人工养殖下年平均产蛋量为65枚/羽。日本养雉业近二十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样规模的养雉场其收益是产蛋鸡的8~10倍,日本养雉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收益,原因是他们尽量降低成本。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育雏育成终生制饲养方法的应用。所谓商品雉终生制  相似文献   

10.
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南和西北等地。雌雉体型较小,成鸡体重1.5千克左右,全身砂褐色或灰色,形似未成年的家鸡。成年雄雉体重2千克左右,羽毛华丽,长有漂亮的头冠和长长的尾羽,颈下有白色环纹。雉肉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并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人体吸收。  相似文献   

11.
雉类生存现状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卞进步  李新 《中国家禽》2005,27(18):53-56
雉类隶属于鸡形目雉科,主要分布在亚洲,尤其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雉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世界雉类共16属51种。大多数雉类体型较大、羽色艳丽,野生雉类是人类早期主要的狩猎对象,同时也是现代家禽的祖先之一。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雉类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生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当地森林类型、质量和保护状况的有效指标。然而,由于人类对生物圈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1雄雌雉鸡会群时间及比例要适当地产雉鸡的经产雌鸡于4月中旬。初产雌雉于4月末,放入雄雉。如果雄雉放入过早,雌雄尚未发情,雄雉强烈地追逐雌雉,使雌雄惧怕雄雉,发情后也不愿意接受交配,从而降低受精率。美国七彩雉鸡可比地产雉鸡提前半个月雌雄合群。合群时雄雌比例要适宜,一般以1:5~6最佳,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受精率。2保护王子鸡和设置屏障雌雄合群后,雄雉间会进行强烈争偶斗架,此过程为拔王过程。此期必须人为地帮助较强壮的雄雉尽快打败对方,尽快确立“王子鸡”地位,以便稳群。但为避免工于鸡独霸全群母鸡,可在网室内用石…  相似文献   

13.
<正>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为中国稀有珍稀鸟类,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对象。董寨保护区是白冠长尾雉的集中分布区,种群数量及分布密度均居全国前列,为"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随着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全国范围内的白冠长尾雉野外数量呈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营养水平对绿尾虹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2015年10月8日—11月8日进行绿尾虹雉饲养试验。试验选择8只体质量相近的绿尾虹雉成龄个体[4♂(雄)及4♀(雌)],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和1个试验组,每组4只(2♂及2♀),每组2个重复,每重复2只(1♂及1♀)。对照组日粮为绿尾虹雉饲养场饲料(玉米+颗粒料),试验组日粮为参照我国雉鸡(环颈雉)种雉休产期营养需要标准配制的全价饲料。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试验组绿尾虹雉的血液白细胞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绿尾虹雉的血液总蛋白、球蛋白、尿酸和三酰甘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胆碱酯酶、葡萄糖、钙、无机磷和碱性磷酸酶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条件下,不同营养水平可影响绿尾虹雉的生理生化指标。日粮能量蛋白水平可影响绿尾虹雉血液白细胞数及血液总蛋白、球蛋白、尿酸和三酰甘油含量。  相似文献   

15.
以325.00~450.00 g的成年笼养白颈长尾雉为研究对象,对笼养白颈长尾雉(15♂,17♀)的24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按性别分组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测生理生化指标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白颈长尾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结果能为白颈长尾雉疾病诊断、治疗和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雉鸡肉味鲜美 ,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佳品 ,且具有重要的食疗作用。搞好雉鸡的繁育 ,提高雉鸡种蛋孵化效果是关键。1 搞好种雉的饲养管理 ,提高种蛋质量1.1 种雉的饲养地产雉鸡一般在 4月中旬左右开始交尾 ,美国七彩山鸡于3月下旬左右开始交尾 ,进入繁殖期。为保证较高的孵化率 ,种雉营养是关键。要求种雉日粮全价 ,且蛋白质一般达到2 1%~ 2 2 % ,所以一些农户养殖种雉时 ,单纯喂给蛋鸡产蛋期料 ,不但造成雉鸡啄癖且使种蛋缺乏营养而导致胚胎在孵化中期死亡 ,而降低了孵化效果。另外 ,雉鸡产蛋时对脂肪的需要比家鸡高 ,当母雉进入产蛋…  相似文献   

17.
人工饲养条件下,绿尾虹雉群体的繁殖率低是个明显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绿尾虹雉低繁殖率的可能原因及提高繁殖性能的可行性措施。人工饲养绿尾虹雉长时间处于静栖状态,活动量少,接受日照的机会也少,未获得充分的光照也许是繁殖率低的极其重要的原因;不适的生活环境及成活率不高可能是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调节绿尾虹雉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光照可能是提高繁殖性能极其重要的措施;合适的温湿度条件、适宜的饲料结构及营养水平也许是提高绿尾虹雉成活率和繁殖率的基础;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绿尾虹雉繁殖性能也许可行。  相似文献   

18.
2015—2018年,在湖南省雉类繁殖基地对人工饲养的白冠长尾雉404枚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和育雏研究。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只雌雉平均产卵数为15.53枚,平均卵重29.48 g,卵受精率均值83.41%,人工孵化的孵化率均值82.49%,1龄幼雏的成活率均值83.47%。人工孵化温度为(37.8±0.1)℃,孵化湿度为50%—60%,孵化时间为24—25 d,白冠长尾雉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平均失重率为13.1%。白冠长尾雉幼雉破壳体重18.48—23.61 g,1—2日龄体重会有轻度下降(17.8—22.29 g),15日龄后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期,30日龄达到117.3 g(106.27—175.11 g),45日龄前,育雏室采用电地暖进行控温,通风系统用于通风换气,育雏室温度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步下降,直至降到常温。采用人工孵化与育雏技术有利于提高白冠长尾雉的繁育率和成活率,对于白冠长尾雉种群的快速复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冠长尾雉为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我国特产的濒危雉类。我们于2002年3月~2007年6月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对笼养条件下白冠长尾雉产卵情况进行了观察。笼养条件下白冠长尾雉所产卵均被捡拾,产卵期在3~6月之间,产卵高峰主要集中在4~5月,产卵期最短的54 d(2003年),最长的77 d (2005年),平均产卵持续时间为62.5±7.8 d。  相似文献   

20.
雉鸡又名七彩山鸡、野鸡、环颈雉等,具有较高的观赏、食用、药用价值。发展雉鸡养殖是一条很好的致富门路。在雉鸡的培育过程中,育雏期尤为关键,这是因为雏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因此,掌握育雏技术,科学饲养管理雏雉,能提高雏雉的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生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