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覆盖措施对土壤性质及辣木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6—2017年在云南省瑞丽市郊开展不同覆盖措施(黑色地膜覆盖T_1、白色地膜覆盖T_2、稻草覆盖T_3、清耕CK)对土壤性质及辣木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不同覆盖措施的整体保墒作用依次为T_1、T_2、T_3、CK,在旱季地膜覆盖措施表现出优异的保墒作用,在雨季地膜覆盖措施下土壤水分含量低于稻草覆盖和清耕。白色地膜增温效应最显著,20 cm与40 cm处土壤温度均高于其他覆盖措施;黑色地膜增温效果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并且随土层厚度不同增温效应不同。覆盖措施提高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并且白色地膜覆盖与CK差异显著;覆盖措施促进有机肥分解,有机质被吸收利用较快。不同覆盖措施下辣木鲜叶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_2、T_1、T_3、CK。[结论]在德宏地区辣木种植中,白色地膜覆盖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广泛应用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了解地膜残留现状对于合理利用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甘肃定西市陇川乡为研究对象,采用咨询当地农民与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对当地种植玉米地区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该地区回收地膜以人工捡拾为主,0~20 cm土壤农用地膜残留量为6.45 kg/hm2。根据土壤地膜残留标准,该地区残留等级属于一级标准,残留量较小,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结合当地特征,给出适合治理当地玉米地膜残留的措施,减小地膜的残留。  相似文献   

3.
液态地膜在建昌地区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浙江博龙生态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全降解液态地膜,玉米品种选用先玉335,比较液态地膜与普通地膜土壤墒情、温度、出苗情况、玉米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技术能促进土壤保温保墒,并能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促进幼苗植株生长,增加产量。普通地膜在玉米生育前期保温保墒效果较好,液态地膜收获时产量最高,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议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是87团的主要经济作物,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已在我团推广多年。地膜覆盖在保墒、增温、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的同时,也给玉米田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中耕导致地膜埋在土壤下,无法人工捡拾残膜。随着地膜使用年份的增加,土壤中残膜量也逐年增加,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使土壤通透性下降,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治理玉米地残膜污染已刻不容缓。为此,我团开始在玉米上使用聚酯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验证聚酯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田作物种植中使用普通农用塑料地膜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可降解(光、生物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和露地栽培玉米对比试验,探讨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及对土壤保墒、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性、拉力、延展性良好在铺设时间、铺设方法、相应农事操作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与普通地膜相同,保温、保墒效果良好,完全可以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和农事操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新型生物降解地膜自身特性及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通过覆膜玉米小区和大田试验,以普通地膜及无覆盖栽培为对照,探讨不同新型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研究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玉米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不同新型生物降解地膜中M1膜降解速率最快,当季可降解75%左右;生物降解地膜在花期前的保温保墒效果与普通地膜之间差异不显著,花期之后其保温保墒性能与降解速度呈负相关;覆膜可以促进玉米生育期提前,生物降解地膜可使玉米生育期提前8~11 d;覆膜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M1降解膜处理的玉米产量为955.45 kg·(667 m2)-1,比裸地对照增产17.21%。本研究认为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取代普通地膜。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一、地膜玉米增产的原因在我国东北、南方高海拔冷凉山区和半山区等,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再加上一些地区干早少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使玉米提早成熟,并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由于近两年连续遭受低温冷害,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有增温保墒、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料分解、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  相似文献   

8.
朱德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40-5041
[目的]为试验区半夏的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7因素2位级正交试验研究种级、有机肥、地膜等技术措施对半夏产量的影响。[结果]7个措施组合的小区(面积为20 m2)平均产量为23.6 kg,组合7产量最高,组合4产量最低,分别为30.4和16.7 kg。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防旱保墒>地膜>种级>播期>遮阴>有机肥>叶面喷肥。撒麦糠与不撒麦糠2、级种与3级种间差异极显著;进行地膜覆盖与不进行地膜覆盖、早播与晚播间差异显著。[结论]防旱保墒、地膜和品种对半夏产量影响较大,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为:撒麦糠进行防旱保墒,地膜覆盖,选用二级种在早期播种,其产量可达15 180 kg/hm2。  相似文献   

9.
玉米二元组合覆盖增产机理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二元组合覆盖玉米是用地膜和秸秆两种材料组合的一种全覆盖模式,它将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和秸秆覆盖的降温保墒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了秸秆前期降温和地膜后期增温的弊端,具有明显的土壤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生态条件,调控了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和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提高了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与灌浆强度,是解决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东北、南方高海拔冷凉山区和半山区等,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再加上一些地区干早少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使玉米提早成熟,并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由于近两年连续遭受低温冷害,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地膜覆盖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一、地膜玉米增产原因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有增温保墒、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料分解、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田间光照强度、抑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玉米种植技术的研究。地膜玉米是玉米栽种过程中的一项高投资、高收入措施,近年来在我国很多种植玉米的地区有广泛应用。辽宁省的玉米种植具有天然的气候和土壤优势,在栽种过程中也积极加强对地膜栽培技术的应用,对玉米的生长环境进行改善,尤其是针对土壤小气候环境进行改善,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业基础措施。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力推广地膜栽培技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在我国东北、南方高海拔冷凉山区和半山区等,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再加上一些地区干早少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使玉米提早成熟,并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由于近两年连续遭受低温冷害,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地膜覆盖技术。一、地膜玉米增产原因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有增温保墒、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料分解、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田间光照强度、抑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覆盖材料对宁夏旱作区土壤性状及玉米前期生长的影响,通过覆盖白色地膜、黑色地膜、麻地膜和秸秆4种材料,以裸地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水温、养分状况及玉米前期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0~10cm土层土壤温度较对照显著增高1.3℃和2.2℃,而秸秆和麻地膜处理略低于对照;麻地膜和秸秆处理对玉米生育前期0~20cm土层土壤水分的保水保墒效果显著,较对照分别提高38.1%和34.4%,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次之。在麻地膜、秸秆处理下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玉米生育前期,麻地膜、秸秆处理分别比对照提前7d和8d进入大喇叭口期。麻地膜、秸秆处理玉米前期株高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而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采用麻地膜和秸秆覆盖,具有较好的降温和保水保墒效果,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显著促进了玉米前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秸秆纤维地膜覆盖栽培哈椒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玉米和水稻秸秆纤维地膜覆盖栽培作物性能,并完善其制造工艺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以裸地作为空白对照,实施玉米秸秆纤维地膜、水稻秸秆纤维地膜和传统塑料地膜4个处理覆盖栽培哈椒小区多重比较试验,研究秸秆纤维地膜的抑草、增温、保墒和降解性能及其对哈椒植株高度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水稻秸秆纤维地膜间的抑草、增温、保墒性能无显著差异,分别在68和110 d内完全降解;两种秸秆纤维地膜抑草性能显著优于传统塑料地膜的;秸秆纤维地膜与传统塑料地膜的保墒性能无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裸地的;秸秆纤维地膜覆盖处理的地表及地下10 cm土壤总积温与裸地对照无显著差异,极显著低于传统塑料地膜的;秸秆纤维地膜覆盖栽培哈椒的植株高度和产量显著高于裸地的,与传统塑料地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地膜覆盖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地膜覆盖技术文献的分析和比较,综述了地膜覆盖技术在保温保墒方面的作用。地膜覆盖可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的温度条件,在作物生育前期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保证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作物生育后期,保温作用减弱甚至可以适度降低土壤温度,使作物免受高温危害;地膜最大的保温效果是在土壤表层,随着深度增加保温效果降低;地膜颜色越浅保温效果越好。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对深层水分的利用,为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提供稳定的水分条件。生物地膜和液态地膜等新型地膜可降低对土壤的污染,起到良好的保温保墒作用。针对在地膜覆盖中存在的土壤干燥化风险加大、影响水分入渗和污染严重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加强塑料地膜替代品的研发、发展残膜的机械化回收和再利用技术、加强水分监测以及发展渗水地膜等4大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制的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和普通聚乙烯地膜覆盖的方式探讨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聚乙烯地膜能够促进玉米较早出苗,显著地提高株高和产量。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则能够保证玉米最终保存率没有明显的降低。在玉米植株营养生长中,更显著地提高径粗的生长量,并且极显著地提升玉米产量。农业生产中,应用多功能环保型土壤膜化剂不仅能起到普通聚乙烯地膜的保温保墒作用,而且不用施加任何肥料即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抗旱新技术,能够提高地膜增温保墒功能,抑制杂草,利于蓄水纳墒,提高移栽存活率,进一步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其核心将全膜覆盖的70~80厘米幅宽地膜改为40~50厘米,覆盖于玉米行间,或者盖膜后把玉米播栽于地膜两侧。该技术能节约盖膜成本40%以上,并最大限度减少植株间土壤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在我国东北、南方高海拔冷凉山区和半山区等,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再加上一些地区干早少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使玉米提早成熟,并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由于近两年连续遭受低温冷害,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地膜覆盖技术,1地膜玉米增产原因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有增温保墒、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料分解、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田间光照强度、抑制杂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保墒灌溉措施对夏玉米地土壤中硝态氮的分布和累积影响。[方法]以玉米作物为试材,在灌溉量为0、600、1200m3/hm2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覆盖、PAM处理和非覆盖处理(CK)对夏玉米收获时土壤中.硝态氮的分布和累积状况的影响。[结果]夏玉米收获后,在非灌溉条件下,各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基本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在灌溉条件下,则在50—70cm土壤中出现硝态氮累积凸峰。无论灌溉与否,0~100cm土壤中各处理硝态氮含量的大小顺序为:PAM处理〉CK〉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同一保墒处理,在O~4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在60~70cm土层以下则恰好相反。[结论]该研究为下茬作物的施肥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生物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田间降解状况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生物降解地膜可以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本试验观察生物降解地膜在田间的降解状况及作物的生长,研究了它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从地膜边缘开始降解,由小孔洞逐渐大块裂开,到作物收获时.暴露在地表的地膜全部降解,而埋土部分和根系周围降解缓慢;玉米苗期和拔节期用降解地膜覆盖土壤贮水量可以比裸地增加3倍和1倍,保墒效果较好。抽雄期后土壤贮水量降低到播种期贮水量之下,保墒作用越来越弱;玉米生育前期。生物降解地膜可以提高地温0.41~0.9℃,到中后期增温作用不明显;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使玉米提前10d成熟并增加了产量.但与普通膜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