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简述了鲜食糯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探讨了鲜食糯玉米的育种目标及方法,并指出了其在制定育种目标时除了综合考虑产量、熟期、抗病虫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鲜食糯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探讨了鲜食糯玉米的育种目标及方法,并指出了其在制定育种目标时除了综合考虑产量、熟期、抗病虫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目前中国糯玉米育种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糯玉米的市场要求,提出糯玉米的育种目标,其顺序为优良品质、高产稳产、抗病抗虫、类型多样。根据玉米育种学和遗传学原理,对糯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的育种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鲜食糯玉米育种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糯玉米以食用或加工其青果穗为目的,在制订育种目标时须综合考虑产量、品质、粒色、熟期和抗病虫性等因素;依据基础材料与育种技术手段的不同,选育自交系方法有5种:自然授粉品种资源选系、优良糯玉米杂交种选系、杂(回)交转育法选系、群体改良选系和新技术选系;在新组合筛选时,需注重果穗外观商品性和口感品质的选择;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拓宽种质资源,加强品质鉴定技术和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是我国鲜食糯玉米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糯玉米以鲜食或青穗加工为目的,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应综合考虑产量、品质、熟期及抗逆性等因素;在选育自交系时,依据基础材料和育种手段的不同,有6种选育方法:直接选育法、轮回选择法、杂交选育法、群体改良法、二环系选育法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系法;筛选新组合时,应注重果穗外观商品性和口感品质的选择;把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结合起来,加快糯玉米育种的速度.  相似文献   

6.
广西鲜食糯玉米品种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2~2006年广西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资料,对广西目前鲜食糯玉米品种的品质、产量及抗性等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广西近期鲜食糯玉米的育种目标是加强对薄皮性状和抗性材料的选择,特别是注重抗倒、耐寒、耐热、耐涝、耐旱的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7.
分子标记技术在糯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糯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分子标记在我国糯玉米品质性状分析、亲缘关系及杂种优势群划分、种子质量鉴定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对分子标记在我国糯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10个来自武陵山区的糯玉米地方品种为材料,设置不施磷和施磷2个处理,研究其对糯玉米地方品种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糯玉米地方品种籽粒产量、蛋白质和亚油酸含量影响较大。籽粒产量、蛋白质和亚油酸含量可作为筛选耐低磷糯玉米种质的指标。低磷胁迫下籽粒产量与营养品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育种上培育高产优质耐低磷的糯玉米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比较的方法,对2007~2009年参加天津市糯玉米区域试验的品种数量、来源、品质、产量和抗病虫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 a来有4个参试糯玉米品种的品质达到1级评分标准,多数品种的品质能达到2级标准,但糯性和果皮薄厚指标没有较大突破;多数参试品种的产量为10 501~15 000 kg/hm2,产量〉15 000 kg/hm2的品种较少。参试糯玉米品种的丝黑穗病和粗缩病感病率有明显下降趋势;黑粉病有上升趋势,2009年感病率达到1.05%,个别品种达到8.38%;2007年玉米螟发生率最高,侵害率达到了7.44%,2009年逐渐下降到0.01%。针对目前天津市的育种实力和消费市场,天津市的糯玉米育种工作应着重糯性和果皮薄厚等品质指标,兼顾提高鲜穗产量以及抗黑粉病和抗玉米螟能力的目标,因此,要在注重收集和改良种质资源、变换育种方法的同时,还要关注栽培措施和最佳采收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甜加糯玉米是我国首创的鲜食玉米新类型,综合了甜玉米和糯玉米优点,果穗上甜、糯粒随机相间排列,口感既甜又糯,近年来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已成为鲜食玉米发展的趋势与重点。我国育种人员通过聚合玉米胚乳淀粉合成途径中的甜质基因和糯质基因,形成甜糯双(多)隐性自交系,再与糯玉米自交系或彼此间杂交组配,杂交后代产生显隐性基因分离,从而实现同一个果穗上同时出现甜、糯粒。甜加糯玉米的育种发展迅速,目前已构建起“传统育种方法(甜、糯玉米杂交组配法和甜加糯玉米二环系选育法)+ 现代育种手段(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甜加糯玉米育种体系,育成品种向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甜加糯玉米因产值高、生产周期短、可灵活搭配种植茬口,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然而由于存在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狭窄、繁殖和制种成本较高、品质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保鲜加工技术亟待创新等制约因素,其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阻碍了甜加糯玉米产业未来的发展。本文从甜加糯玉米育种理论基础、育种发展历程、品种审定情况、种植分布、种植模式和市场概况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核心瓶颈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甜加糯玉米育种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糯玉米起源中心之一,也是糯玉米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西双版纳小糯玉米是云南省地方特色玉米品种,具有个头小巧、籽粒饱满、香甜软糯、口味纯正、皮薄无渣、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闻名国内外,已经成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独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西双版纳小糯玉米进行遗传改良的育种目标应在紧紧围绕保持独特风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产量、改良农艺性状和抗逆性,并提高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2.
总结要选育出显著优于或优于对照的糯玉米品种的主攻品质育种目标,总结评价糯玉米品质的经验,并提出改进品质评价的建议;通过分析2006-2007年黄淮海糯玉米国家区域试验31个参试品种品质评价的基本情况,糯性和果皮厚薄是选育糯玉米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品质评价鉴定的主要方法、程序和技术,总结要总结科学、客观、公正、准确评价糯玉米品质的经验;要选育出显著优于或优于对照的糯玉米品种的主攻品质育种目标是糯性和果皮厚薄;分期播种保证所有参试品种在其最佳采收期统一收获,合理取样是客观、正确评价参试品种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玉林市糯玉米生产现状及育种目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玉林市糯玉米的生产现状,指出以选育优质、高产、高抗、多样性的糯玉米品种为育种目标,以期为玉林市糯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糯玉米果皮厚度遗传变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遗传育种的角度,对糯玉米亲本自交系同单交种F1代间果皮厚度基因效应进行分析,同时对玉米自交系的不同世代之间、同世代内部各系间、姊妹系间、单交种F1代同其对应亲本间果皮厚度的方差分析,初步确定了糯玉米果皮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揭示了糯玉米育种主要程序中果皮厚度的变异特点。为糯玉米果皮厚度在自交系的世代选择及单交种组合配制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获得具有优良食味品质的F1代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几个糯玉米品种国家黄淮海鲜食玉米区试结果可以看出,当前育成的糯玉米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今后糯玉米育种中注意蒸煮品质、抗病虫性和产量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广西鲜食糯玉米育种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2009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的糯玉米品种进行分析,从品质、产量以及其他抗逆性方面探讨了广西鲜食糯玉米的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鲜食糯玉米品种选育在相对水平条件下,目标选择依次为:抗性>品质>产量。以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糯农家种为基础材料选育亲本,以温带种质与热带(亚热带)种质为主要杂交模式,育种与试验示范相结合,是选育适应性好的鲜食糯玉米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拓宽糯玉米种质资源和提高糯玉米育种效率,本试验以52份糯玉米自交系为供试品系,测定分析其蛋白质、淀粉、脂肪、氨基酸、含水量和种皮厚度品质指标,利用SPSS软件,采用欧氏距离法对其进行组内连接聚类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自交系按不同品质性状聚为4个类群,不同类别间品质性状均呈显著差异,Ⅰ类为低蛋白、较高淀粉、较低脂肪、低氨基酸、较低含水量、种皮厚度较薄的糯玉米自交系;Ⅱ类为较低蛋白、高淀粉、低脂肪、较高氨基酸、较高含水量、种皮厚度最厚的糯玉米自交系;Ⅲ类为高蛋白、较低淀粉、较高脂肪、较高氨基酸、低含水量、种皮厚度较厚的糯玉米自交系;Ⅳ类为较高蛋白、低淀粉、高脂肪、高氨基酸、高含水量、种皮厚度最薄的糯玉米自交系。在对糯玉米育种材料进行选择时,可根据不同类群的品种特征特性进行选择,进而为糯玉米优良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良和创新糯玉米种质资源,优化育种基础群体,选育优良自交系,为高产优质单交种的育成提供保证。[方法]介绍糯玉米自交系通系5的选育、主要特征特性及其应用,探讨其应用推广价值。[结果]通过直接从糯质基础群体选系,使产量和优良糯性品质等性状在更高水平上结合,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分离小群体"选系的育种方法,聚合了多品种优良基因,成功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的糯玉米自交系通系5及其"通系5类群",这种育种方法是对轮回选择改良群体概念的拓展和补充。[结论]以通系5及其衍生系为亲本,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糯玉米新品种,这些糯玉米系列杂交种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是我国较早进行鲜食糯玉米育种的单位之一,已育成了具有特色的系列糯玉米品种16个,建立了遗传基础广泛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并对糯玉米育种方法进行了创新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分离小群体法"选系方法,构建了"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等糯玉米杂优模式。其育成的苏玉糯1、2、5号等系列特色糯玉米品种先后成为江、浙、沪、广东、福建等省市和国家级的主栽糯玉米新品种,为我国糯玉米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