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窄冠刺槐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10月用全挖法和分层分段挖掘法,研究了窄冠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根系生物量以及不同密度林分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窄冠刺槐个体根系水平分布在株间可达到6.6 m,在行间可达到5.0 m;主根可深达2 m以上,侧根垂直分布集中在10~40 cm土层内.窄冠刺槐根系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16.82%,主根、侧根的生物量在根系生物量中分别占87.13%、12.87%.窄冠刺槐林分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分别为6 160.2~10 940.55kg·hm-2和970.35~1 607.4 km·hm-2,并呈现出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与林分密度成正相关的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林分根系中直径D<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0~20 cm土层内,而直径D≥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20~40 cm土层内;在水平方向上,直径D≥5 mm的根数量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减少,而直径D<1 mm的根数量则随距树干距离增大而增大,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1.5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运用根箱法研究了毛竹实生苗的根系构型特征,结果表明:毛竹实生苗没有明显主根,基部形成4~5条不定根;根宽深比为0.682,根宽小于根深;根长、根系数量、根表面积、根体积与根系平均直径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根长、根系数量、根表面积与根体积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占总量64.2%~71.66%,随土层加深,各指标均下降,根系平均直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0~10 cm、20~30cm土层;水平方向毛竹实生苗根系干重的最大值出现在以竹苗为中心0~5 cm范围土层内,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少;垂直方向上,84.6%根系干重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随土层加深,根量减少,呈"T"形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3.
1974年春,我们受桑树嫁接方法的启示,在我场口上作业点进行了油松接根扦插试验,扦插24株,成活6株,成活植株生长旺盛。据1977年9月28日调查,最大植株高77厘米,根径2.2厘米;一般植株高30厘米,根径1.2厘米;对照株(实生苗)高25厘米,根径1.2厘米;可见接根扦插最大植株的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大208%和83%。并且其根系也明显地比对照发达,接根扦插植株其主根长50厘米以上,侧根20条,最长侧根为84厘米,根系密集分布在土层27-57厘米处;对照株主根长仅25厘米,侧根11条,最长侧根51厘米,根系主要分布在地下5-25厘米处。  相似文献   

4.
大力营造沙棘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是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很广的树种之一。我国著名的林业专家王战教授来我省中西部考查时,曾大力倡导在我省的白城、四平、长春地区试验推广沙棘,这个意见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别名为醋柳、酸柳、黑刺。为落叶小乔木。高达10米。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很强,抗严寒、风沙,耐大气干旱和高温。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水湿、盐碱,又耐干旱瘠薄。能在地表50厘米深处含水量达42%的山地草甸土和pH9.5的重碱性土以及含盐量达1.1%的盐碱地上生长。沙棘生长快,根系发达,主根浅,萌蘖性极强。根系主要分布在40厘米深的土层内,根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不同树龄油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剖面挖掘与分层取样法,研究了2年生、3年生、4年生、5年生、6年生油松的根系。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增大,根系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增加分布范围变大;水平分布范围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在垂直方向上,根生物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倒V的变化趋势;随着树龄增大,油松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大。在0 cm~10 cm土层内,很少有细根;而在30 cm以下的土层内,只有细根和近似细根的根。2年生、3年生油松幼苗的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 cm~20 cm土层内,4年生、5年生、6年生油松根生物量主要分布于0 cm~30 cm土层内。其中,土壤质地条件是影响根系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树木根系的分布范围和形态结构,在起源于1939年、未疏伐过的29年生王桉林分中进行了挖掘。观察到每厘米胸径,相应的根系横向分布的最大值是0.17米;优势木的根冠比(rootlcrowu),最大值为3.8。优势木根蔸下,根的深度达2.6米,而树干外围的根,其烘干重量的98%存在于表面60厘米的土壤中。植株之间和同一植株内根的接合体均有发现,61%的植株,有植株之间的接合。检查挖掘出来的接合体指出:这些接合体从一根系到另一根系的物质输导能力,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显微镜观察表明,不定根通常在主根根系上发生。  相似文献   

7.
以吐鲁番地区戈壁砾石地棚架栽的成龄无核白根系为研究对象,研究棚架无核白根系分布特点,为实施节水栽培措施及有机肥的施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葡萄总根系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在0~60cm土层内,占整个土壤总根系的67.09%,0~60cm吸收根占整个土壤总根系的74.36%;水平方向上lm的宽度内总根系占整个土壤总根系的85.30%,吸收根占总根系的87.84%。  相似文献   

8.
蓝莓根系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个蓝莓品种根系分布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根径≤1mm的根系数量最多,〉5mm的根系最少。根系在0—30cm的土层中分布最为集中,在30~60cm的土层中迅速减少。在浅土层内分布根系的长度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细根长度迅速减小,只有夏普蓝在50—60cm土层内仍有细根分布,表明其抗旱性能高于其他品种。不同蓝莓品种的细根(根径〈3mm)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普蓝、蓝雨、奥尼尔、海岸,分别占各自根系总生物量的89.6%、92.0%、88.8%、92.2%。  相似文献   

9.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4种典型立地下刺槐人工林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半阴坡的细根(直径≤1 mm)在400 cm土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半阳坡和阳坡的细根集中分布在0~100 cm土层中,在200~400 cm土层中分布较少;各立地输导根(直径>1 mm)在分布深度上存在差异,阴坡和半阴坡输导根分布较深,阳坡输导根分布均较浅,半阳坡分布较阳坡为深;各立地下刺槐根系的水平分布均较广,水平根单向延伸最大均在8 m左右.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的差异是各立地根系尤其是细根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立地细根分布范围对土壤水分变化有较大影响,同时根系分布也会影响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湘北地区6年生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人工林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分布、根长、比根长、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桤木人工林大根、中根、小根、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分根系生物量总和的55%、22%、14%、9%;约66%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30cm土层;不同径级根系根长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大根中根,比根长的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中根大根;各径级根长密度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垂直方向上,在0~60cm土层,大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后降,中根、小根、细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平方向上,在0~80cm距离,大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细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中根、小根的根长密度在距树干0~60cm内逐渐减小,而在距树干60~80cm又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在紫藤覆盖的坡面上,上壤含水率较荒地高8.3%。紫藤根系主要分布在10~60厘米土层内。播种育苗前采用热水浸种,出苗早,生长快。播种深度以2.5厘米为宜。  相似文献   

12.
紫穗槐属蝶形花科落叶小灌木,适应性强、易繁殖、用途广,在农区大有发展前途。紫穗槐的根系大都分布在30—40厘米深的土层内,具有盘根错节的特点,保土性能最佳。根具根瘤,一株2年生的植株有根瘤  相似文献   

13.
地面滴灌对107杨人工林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地面滴灌栽培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人工林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采用全挖法和分层分段挖掘法对北京市永定河故道沙地滴灌栽培和常规栽培的2年生杨树个体和林分根系进行了全面调查,系统分析了2种栽培条件下杨树个体和林分根系的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及其垂直和水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 滴灌栽培杨树的主根分布深度仅为1.3 m,而常规栽培杨树的主根分布深度达到4.5 m;滴灌栽培杨树根系行间方向分布范围是常规栽培的1.8倍,顺行方向分布范围是常规栽培的1.2倍;滴灌栽培杨树侧根数量是常规栽培的2.0倍。(2)滴灌栽培杨树个体根系总长和生物量分别是常规栽培的1.8倍和1.2倍,主根和Ⅰ级侧根的总长和生物量与常规栽培近乎相同,而Ⅱ级和Ⅲ级侧根的总长和生物量则远远大于常规栽培。(3)滴灌栽培杨树林分根系总长和生物量分别是常规栽培的2.0、1.1倍,径级在5≤D<10 mm、10≤D<15 mm和D≥15 mm的根总长和生物量与常规栽培相近,而径级在D<1 mm和1≤D<5 mm的根总长和生物量远大于常规栽培。(4)滴灌栽培和常规栽培杨树的根系均主要分布在0~40 cm的土层内,滴灌栽培4/5和常规栽培2/3的根系特别是吸收根(D<1 mm)分布在0~20 cm深的土层内。(5)滴灌栽培和常规栽培杨树林分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距离树干基部0~1.0 m的范围内,滴灌栽培杨树林分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株间方向(滴灌带铺设方向),常规栽培杨树林分的吸收根则相对均匀分布在树体四周。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苦竹混交林根系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马尾松苦竹混交林根系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根系垂直分布比较合理.水平上有重叠,但根系多相互交错,穿插延伸.低密度混交经营的马尾松细根在40~60 cm土层占细根总量的83.8%,而苦竹竹鞭及其构成的竹林地下吸收、输导、贮存系统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占96.0%,较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土层的营养物质.混交林分中马尾松水平根幅8.9 m,但在0~40 cm土层主要为水平骨骼根,呈疏散框架扩展延伸,给苦竹鞭根的运行、穿插腾出了空间.而苦竹的竹根水平占据空间较小,一般在30 cm左右,鞭根稀少.马尾松利用疏林结构模式兼营苦竹的混交林分不仅形成合理的地上结构,而且地下结构也较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作系统下平欧杂种榛根系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影响细根(吸收根,0d≤2 mm)分布的关键土壤因子,为平欧杂种榛的地下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田间分层挖掘法和根系形态结构分析系统,研究平欧杂种榛根系径级构成以及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平欧杂种榛根系主要由细根构成,其中,细根表面积和细根长度分别占测定总根系的60.8%和93.2%,表明平欧杂种榛只有维持足够庞大的细根表面积和长度才能摄取更多的养分和水分以保障正常的生长需求。垂直方向上,平欧杂种榛根系生物量密度、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根系密度参数最大值均在10~2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平欧杂种榛根系生物量密度、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均表现为随距树干基部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各根系密度参数在水平距离上差异显著。细根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距树干基部水平距离0~150 cm以内的0~50 cm土层为细根表面积和根长密度的集中分布区,二者分别占测定总细根的54.16%和48.83%。相关分析表明:平欧杂种榛细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细根分布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敏感,细根"逐水性"特征明显。[结论]在平欧杂种榛单作系统下,从节水节肥的角度考虑,距树干基部水平距离0~150 cm以内的0~50 cm土层可作为土壤水肥管理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6.
苹果-小麦复合系统中作物根系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小麦复合系统内根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系统内小麦吸水根根系在垂直方向上有根系密集区和根系稀疏区之分,分属0-40cm和40-80cm土层,分别占总量的81.93%和18.07%;在水平方向上,根量随带距的变化大致呈“两侧多、中间小”的分布趋势,并随生育期的延续,这种水平差异趋势越来越显著;在时间上,灌浆期是小麦根量“由多向少”变化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17.
采用剖面挖掘和分层取样法,利用WinRHIZO Pro2010a根系分析系统对新疆阿克苏地区苹果园漫灌条件下的中龄期(基径9 cm)红富士苹果树的吸收根(根径<2 mm)和输导根(根径≥2 mm)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的土壤中,苹果树吸收根与输导根根长密度与根表面积表现出"单峰型"的分布规律,吸收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最大值出现在离树干水平距25~50 cm处的土壤内,输导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最大值出现在离树干水平距0~25 cm处的土壤内,80%以上的根系分布在离树干水平距0~125 cm的土壤内。在垂直方向即土层中,苹果树的吸收根根长密度表现出"双峰型"的分布规律,吸收根根表面积与输导根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都表现出"单峰型"的分布规律,80%以上的吸收根与输导根分布在0~80 cm的土层内。总之,距树干0~125 cm的土壤内及0~80 cm的土层是中龄期苹果树的重要分布区域,可作为拟定阿克苏地区苹果园中龄期苹果树田间水分、养分管理措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生长在伊朗北部丘陵地带的8株欧洲鹅耳的根面积比率和根系拉伸强度进行了测定,评估了欧洲鹅耳根系生物力学特性。应用剖面挖掘法测得土层深度为0.1米的样品根面积比率。共用了123份根样品分析根系拉伸强度。结果表明,根面积比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变化规律遵从幂函数;上坡面和下坡面根面积比率无统计差别。根系可达到的最大土层深度为0.75米,但是最大根面积比率存在于土层深度0.1米内。下坡面最小和最大根面积比率分别为0.004%和6.431%;而上坡面的根面积比率分别为0.004%和3.995%。上、下坡面根数无显著差异,而且90%以上的根系深入到50-60厘米的土层中。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面积比率与根数无显著关系。平均根拉伸强度为31.51&#177;1.05MPa,且根系直径越粗根拉伸强度越小,遵从幂函数变化。图5表1参38。  相似文献   

19.
以龙里林场17 a三种不同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逐层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对其平均标准木和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根系总生物量受密度影响显著,C(25.78 t·hm-2)>B(15.77 t·hm-2)>A(12.47 t·hm-2),占根系总生物量(根桩除外)的87.8%以上的根系分布于0~30 cm的土层中,不同径级根系中,以根桩和粗根所占比例最大。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受密度影响较大,除中根外,土层深度对小根和细根分布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水平方向,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变化趋势各异,细根和小根生物量在距离树干约1 m处达到最高,根系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离树干0.5 m的范围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径级根系的生物量都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厚朴人工林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挖掘法”进行了厚朴根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厚朴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7~15年前,根系生长迅速,以后缓慢;主要侧根一般9~15条,其中水平根系9~12条,垂直根系0~3条,90%以上的根系分布在0~40cm土层内,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各层的水平侧根一般在土层中平行穿行1.5~2.5m后,逐渐向地表生长,最后聚集在0~10cm的表土层中,并向下坡方向生长;根系生长具有明显的趋肥性和好气性;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厚朴栽培管理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