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了有腹毛高弯的和无高弯的东北细毛羊71只,其中有9—12月龄的小母羊和二年以上的成年母羊。样本取自肩后部和脐部。研究自1981年10月末至1982年2月末进行。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皮肤各层、毛囊、毛根和汗腺进行了观察。1.测量了表皮、乳头层、中间层及网状层的厚度;毛、毛囊群、皮脂腺及汗腺的直径;皮脂腺及汗腺在每一平方毫米内的数量。2.成年母羊脐部皮肤的乳头层及网状层比肩部为厚,皮脂腺发达,毛裳数较少。3.小母羊与成年母羊相比,肩后部的乳头层较薄;脐部毛深较短;肩后部每一平方毫米皮脂腺数和毛数较多;出现残留髓质粗毛的个体数较多。4.皮肤结构的季节变化显著。5.明确了羊真皮分为乳头层、中间层及网状层的根据。6.明确了羊毛囊及毛根各段特点。7.有高弯腹毛和无高弯腹毛羊的毛囊弯曲情况及皮肤其它各结构未发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4头(公、母各两头)延边黄牛,在23个部位采样,以10%甲醛溶液固定,石腊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统计九个数据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公牛皮肤总厚度平均值为4089.189um,真皮总厚度为4035.725um,表皮占皮肤总厚度的1.17%。母牛皮肤总厚度平均值为2222.412um,真皮总厚度为2175.620um,表皮占皮肤总厚度的1.68%。皮肤厚度在不同品种、性别、部位之间呈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胚胎组织切片及常规染色发现,胚胎期第35天已经初步分化形成皮肤,随后表皮经历复层化,真皮经历胞外基质纤维堆积,形成哺乳动物典型皮肤结构。毛囊形态发生开始于胚胎期第75天,经历基板形成、毛芽、毛钉和毛囊分化成熟几个主要阶段。初级毛囊形成过程中伴随几波次级毛囊发生,最终形成由3种不同毛囊类型组成,呈单毛囊散在分布的毛被结构。皮脂腺和汗腺的发育伴随毛囊发生而发生,经历形态发生和分化成熟过程,最终形成毛囊-皮脂腺-汗腺单位。牦牛皮脂腺和汗腺分布于初级和次级毛囊,这种广泛分布特征体现了其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牛Bubalus bubalis皮肤的微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选用9例中国水牛,每例水牛各取19个不同部位的正常皮肤制成切片,加以显微观察。结果表明:1.表皮分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缺透明层。明显的乳头间屏环绕真皮乳头,从而大大增如了与真皮间的接触面积。真皮可分乳头层和网状层,但两者间的界线不甚明显。2.只存在一种顶浆分泌型汗腺,在不同切片上可观察到不同分泌周期汗腺分泌部的变化。汗腺的血管分布较少,对体温调节作用不是主要的。3.皮脂腺是全浆分泌型,较发达,一般分2~3叶围绕毛囊,毛细血管分布较多,分泌水平较高。4.真皮部位血管分布丰富,真皮乳头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有利于体热发散。  相似文献   

5.
毛丝鼠活体取皮、切片、染色、光镜观察,发现毛丝鼠的皮肤内无皮脂腺和汗腺。在皮下组织中有大量而均匀散在的毛囊群。  相似文献   

6.
通过冰冻切片及H.E染色法制作合作猪皮肤毛囊切片研究合作猪皮肤毛囊特性。结果表明:合作猪皮肤毛囊清晰观察到毛根、毛尖、外鞘、内鞘、毛囊群、纤维鞘、外表皮、内表皮、皮脂腺等组织结构。不同部位间毛囊孔径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毛囊孔径大小依次为:肩部<体测<臀部。毛囊密度为5.59-7.26个/mm2。该研究在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关中奶山羊胎儿皮肤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组织发育及生长变化。【方法】运用HE和Masson染色法以及透射电镜,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山羊胎儿皮肤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和观察。【结果】表皮于8~9周龄开始发育;10周龄表皮由3层细胞构成,真皮层出现胶原纤维,表明真皮层开始出现;在11周龄可见有原始毛囊出现,有少量张力原纤维存在,并发现朗格罕斯细胞;12~13周龄表皮细胞出现角化层、透明层及颗粒层的分化,可见汗腺;14~15周龄毛球上皮细胞索开始分化为外根鞘、内根鞘的原基和毛发的前体,在毛囊一旁出现皮脂腺,张力原纤维增多、变粗,并发现典型的桥粒结构;16~17周龄表皮层变薄,毛开始形成,并随着发育逐渐长出体表;18周龄皮肤结构渐趋成熟。【结论】山羊胎儿表皮的发生先于真皮发生,皮肤在胎儿期处于剧烈的分化阶段,皮肤衍生物的形成对皮肤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哈尔滨白猪初生仔猪19头和东北民猪初生仔猪6头的皮肤结构及毛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大体解剖和一般组织学的初步观察。在躯干部测量了八个部位的皮肤厚度。各部位的厚度不同,哈白猪为0.439—0.774毫米;民猪为0.63—0.9毫米。两猪种的皮肤最厚部位均为腰荐背部;最薄部位均为腹下部。民猪腹下部皮肤比哈白猪腹下部皮肤为厚,其它各部位皮肤厚度的均数差异都不显著。表皮薄,厚度较一致。表皮可分为生发层、粒层、明层和角化层。真皮的乳头层与网状层分化不清,大部分地方没有形成乳头,少数地方形成乳头的雏形。网状层的胶质纤维细而短,排列疏松,细胞成分比大猪的密度大。毛囊比大猪的细得多。毛根比大猪的稍细一些。毛囊和毛根的分层结构与大猪相似。胸侧部皮肤内有汗腺存在。皮脂腺极少,只显始基。竖毛肌较发达。在测量过的几个部位中,二猪种的毛由长至短依次为:(1)颏腺部窦毛;(2)眶上部长毛;(3)鬐甲部;(4)额部;(5)胸侧部;(6)肩臂部及腹侧部;(7)臀部。比臀部更短的毛没有测量。二猪种有五个部位的毛均数差异显著,民猪的长于哈白猪的。颧乳头有2—3根窦毛。民猪头部的毛流比哈白猪的复杂一些,其它各部位二猪种相似。对全身各部位的毛流分别绘图,按照毛流的方向不同分成许多区,并予以命名。仔猪毛流类型有:(1)点状分散性毛流;(2)点状集合性毛流;(3)线状分散性毛流;(4)线状集合性毛流;(5)旋毛;(6)逐渐半分散性毛流(为作者新命名)。在不同个体的颈胸腰荐背部正中,一般有三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毛流。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山羊毛及毛囊的形态;针毛和绒毛的细度;数量的比较;皮脂腺、汗腺的形态及分布;真皮的厚度及乳头层和网状层厚度比较;胶原纤维的形态及部位差。搞清了山羊板皮的一般组织学构造特点,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六种山羊板皮某些结构差别,为山羊板皮的等级划分提供了组织结构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 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 ,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 ,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解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结构及毛囊从发生到发育成熟的形态变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4只成年麝鼠皮肤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体部针毛和绒毛呈簇分布,毛囊为复合性,皮脂腺多沿毛囊群上部周围分布,真皮下方紧贴一层皮肌,在观察的切片内未见汗腺分布。尾覆鳞片,真皮较薄。足垫部表皮和真皮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13.
以胚胎龄40~110 d内蒙古二郎山绒山羊胚胎体侧部皮肤为材料,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绒山羊胚胎毛囊形态发生规律。结果显示,内蒙古绒山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形态发生经历毛基板前期、毛基板期、毛芽期、毛钉期和毛囊期5个时期,这5个时期又可根据其形态结构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亚期,内蒙古绒山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形态发生与汗腺的发生相伴随;内蒙古绒山羊皮肤初级毛囊形态发生是分批进行的。在胚胎龄40~110 d内蒙古绒山羊胚胎体侧部皮肤未观察到次级毛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云南省曲靖地区的云岭山羊皮肤组织结构的特点,其结果是:皮肤总厚度1655μm,真皮毛囊层厚435.5μm,网状层厚1160μm。次级毛囊短,一般只达初级毛囊皮脂腺水平处。1mm2皮肤面积初级毛囊达2.97个;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数比为6.6。同时,对该品种羊的皮用质量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胡须生长是男性特征的表现,是身体发育的正常现象。有的年轻人觉得稀稀落落长出的胡须不好看,总爱用手或镊子将胡须一根一根地拔掉,其实这大没必要,也不可能。因为胡须拔掉,毛囊还在,胡须还会再生长出来。胡须是毛发的一种,其下有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结构,在皮内毛根末端的毛乳头里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因此,拔胡子时人会有疼痛的感觉。由于拔胡子一般只能拔掉毛干、毛根,而拔不掉毛球、毛乳头和毛囊,胡子日后仍然可以再长出来。如果在拔胡子时损伤了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则附在手上或脸上皮肤表面的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毛囊炎、皮…  相似文献   

16.
力克斯兔的初级毛囊、次级毛囊于胚胎的18~24天先后出现。其皮肤表皮、真皮的发生与分化于胚胎的24天已基本完成。26日胎龄时,初级毛囊结构分化完全,并可见到皮脂腺。26日胎龄至仔兔出生,是表皮和毛囊分化出的各组成成分的进一步生长阶段。仔兔出生以后,皮肤表皮和毛囊的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表皮厚度稍有增加,毛囊仍继续向真皮伸展,只是远不及胚胎期迅速。表皮的增长速度及毛囊的生长速度,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胎龄(月龄)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力克斯兔皮肤的毛囊群结构很有规律。每一毛囊群由2~6个扇形分布的亚毛囊群组成,每一亚毛囊群中又含有5~12个分生毛囊和衍生分生毛囊。力克斯兔出生以后,其衍生分生毛囊数的增加几乎与体表面积的增大呈比例,使各月龄之间毛囊密度无显著差异,但不同部位之间,毛囊密度差异显著。被毛因粗毛含量少、分布均匀、直径也小;毛纤维短、且粗,细毛长度一致;强度大、伸度小(与新西兰白兔比较),从而构成了力克斯兔被毛具有弹性强、柔软性好、平整、经久耐磨等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对力克斯兔、新西兰白兔及安哥拉兔3个不同类型的鳞片排列形态及髓腔结构的观察,发现不同类型之间,鳞片的排列形态不同,但髓腕结构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配合我院瘦肉型猪种培育,对多代选育的“湖北白猪”Ⅲ系三世代肥育猪的皮肤结构作了观察。结果表明,皮肤厚平均为2.1mm,前臂内侧最薄仅1.5mm,毛囊数平均106.6根/cm~2,无毛囊群现象与,Smith等资料不同。汗腺数平均为60.7根/cm~2,多为局部分泌型,但腋下和腹股沟区和特殊的腕腺为顶浆分泌型。皮脂腺平均直径132.6μm。在皮肤结构上基本上类似长白猪,说明改良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01,(8)
夏秋季节是疖痈发病的季节。秋疖尤其好发于幼儿和体弱多病者。如果不经常清洁皮肤,油污、灰尘就会堵塞汗腺和皮脂腺,细菌自毛囊侵入机体,引起以毛囊为中心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局部呈现红肿疼痛的小疖。范围大、症状更重的即为痈。疖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主要诱因是机体抵抗力低下或皮脂分泌过旺、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周期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一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在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形态各不相同。从4月份开始,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向下分裂延伸,开始了毛囊的重建;8~9月份毛囊完成重建,毛囊结构完整;10月份毛球细胞停止分裂,毛乳头萎缩,大量细胞程序化死亡,毛根上移,毛囊进入退行期;12月份毛囊根部上升到皮脂腺附近不再变化;翌年1~3月毛囊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了解了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1年内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绒山羊绒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胡云华 《农家顾问》2001,(10):55-55
每个人的皮肤表面都有一层脂肪膜,它是由皮脂腺分泌出来的皮脂和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液通过乳化作用形成的.青年人由于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活动强,使皮脂腺分泌多.有的姑娘属于油皮肤,如果经常用化妆品艳抹浓妆,便会堵塞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使皮脂不能完全从皮脂腺导管排出,就会积聚成为栓塞,形成痤疮.如果在痤疮部位继续搽涂化妆品,就容易滋生细菌,形成痤疮感染,在皮脂腺内形成黄白色的小脓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