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禽类在就巢期间,卵巢和输卵管会退化,造成产蛋量下降直至休产,故改善禽类的就巢行为将直接影响到禽类的产蛋性能。而催乳素是禽类就巢发生和维持的关键激素,催乳素在其发挥生理作用的过程中,对禽类卵泡发育有一定的抑制,能够引起、调节和维持家禽的就巢。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对家禽催乳素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为控制家禽就巢、提高家禽的生产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家禽就巢行为的分子遗传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敏  张细权 《中国家禽》2007,29(20):32-34
在现代养禽业中,就巢行为已成为制约禽类繁殖性能和饲养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和消除就巢行为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笔者对家禽就巢行为的分子遗传机制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就巢性是家禽进行繁殖必不可少的行为,对家禽的繁殖能力有很大影响。家禽就巢性作为一个低遗传力性状,其受环境、内分泌及遗传3种因素调控。其中环境因素中光照、温度、饲养管理模式等都对家禽就巢性具有显著影响。与禽类就巢性密切相关的繁殖内分泌激素主要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素(LH)、孕酮(P4)和雌二醇(E2)。遗传是家禽就巢性的决定因素,就巢性候选基因研究主要基于内分泌研究中的相关繁殖激素。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大量就巢性相关新基因被证实,为就巢性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家禽就巢性的遗传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开展就巢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家禽产蛋性能,促进优良地方禽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者对环境、内分泌和遗传控制就巢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禽类就巢行为的发生和调控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就巢性是家禽进行繁殖必不可少的行为,对家禽的繁殖能力有很大影响。家禽就巢性作为一个低遗传力性状,其受环境、内分泌及遗传3种因素调控。其中环境因素中光照、温度、饲养管理模式等都对家禽就巢性具有显著影响。与禽类就巢性密切相关的繁殖内分泌激素主要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素(LH)、孕酮(P4)和雌二醇(E2)。遗传是家禽就巢性的决定因素,就巢性候选基因研究主要基于内分泌研究中的相关繁殖激素。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大量就巢性相关新基因被证实,为就巢性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家禽就巢性的遗传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开展就巢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家禽产蛋性能,促进优良地方禽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者对环境、内分泌和遗传控制就巢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禽类就巢行为的发生和调控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家禽就巢的内分泌机制与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巢是禽类自然繁殖的行为,但是就巢会影响产蛋,不符合当今家禽生产目的。引起就巢的生理机制是雌禽血液中促乳素含量的升高。本文系统介绍了影响促乳素合成和分泌的内分泌机制和环境因素,以及降低血液中促乳素含量,解除家禽就巢的内分泌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就巢是禽类进化过程中为繁衍后代而形成的一种繁殖行为。就巢行为受基因调控,通过选育能够减少或消除群内的就巢个体,如当今的家鸭和白壳蛋鸡单冠白来航型以及部分褐壳蛋鸡高产种群已经完全失去了就巢性状,而地方优质肉鸡、鹅和火鸡等仍然有比较明显的就巢表现。就巢期间的家禽生殖器官卵巢和输卵管萎缩,采食、饮水和活动明显减少,多数时间伏卧在巢内或笼的一角。对于现代家禽生产来说,就巢是影响家禽繁殖力产蛋性能的重要因素,是希望消除的性状。但是,对于一些禽类或某些种群来说,由于选育程度低,其就巢表现还在大群中占有一定比例。这是生…  相似文献   

7.
家禽就巢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aeki和Tanabe(1995)犤2犦认为就巢由抱窝孵蛋和带养幼禽两阶段组成;就巢期间卵巢、输卵管退化,使产蛋率下降至休产,导致母禽繁殖力的休止(Lippincottetal,1934)犤3犦。一般认为就巢性是由环境、内分泌系统和基因型互作而产生的。本文对就巢发生的机理及调控进行综述。1禽类就巢行为发生的一般机理1.1禽类就巢行为是一种遗传现象在世界家禽品种中,除白来航鸡外,其它品种都具有就巢性,不同品种就巢性的强、弱不一,这就说明就巢性是可以遗传的(Hays,1993;Hutt,1949)犤5,6犦。但在就巢的遗传控制…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近20年来对禽类就巢发生的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研究进程及状况,并推测能够使用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阻断类药物如赛更啶和氯丙嗪缩短家禽的就巢期,或主动免疫血管活性肠肽或催乳素抑制就巢以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预计在禽类就巢方面的研究进展将能帮助发现促进就巢的基因,并能利用这些基因选育出具不同就巢习性的家禽品种供应不同的家禽生产用途.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禽类催乳素对禽类卵泡发育、卵泡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和禽类就巢的调节机理的研究进展。催乳素在其发挥生理作用的过程中 ,对禽类卵泡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与卵泡类固醇激素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并通过它们之间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调节和维持禽类的就巢。此外 ,催乳素还具有对卵泡各细胞的多种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禽类催乳素对禽类卵泡发育、卵泡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和禽类就巢的调节机理的研究进展。催乳素在其发挥生理作用的过程中,对禽类卵泡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与卵泡类固醇激素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并通过它们之间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调节和维持禽类的就巢。此外,催乳素还具有对卵泡各细胞的多种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禽类就巢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巢行为是禽类繁衍后代、扩大群体的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在人工孵化技术先进、讲求高效率的现代养鸡业中,就巢性是影响鸡群繁殖力的重要因素,它会引起卵巢和输卵管退化,使产蛋率下降,甚至导致母鸡丧失繁殖力。张征(1997)的观察结果表明,竹丝鸡(即乌骨鸡)有较强的就巢性,并且随着鸡龄的增加,就巢鸡的比例越来越大,就巢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杜金平(1997)对金水乌鸡产蛋性能与就巢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首次醒抱后停产期平均182d±548d,停产后产蛋期平均为241d±855d,平均产蛋数1562枚±52枚,首次就巢与二次就巢间隔平均为422d±866…  相似文献   

12.
就巢行为是禽类繁衍后代、扩大群体的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在人工孵化技术先进、讲求高效率的现代养鸡业中,乌蒙乌骨鸡的就巢性变成了影响鸡群繁殖力的重要因素,它会引起卵巢和输卵管逐渐萎缩,使鸡群产蛋率下降,甚至导致部分母鸡丧失繁殖力。在其就巢期间,食欲减小,体重减轻,产蛋停止,大大地降低了养殖效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鹅是季节性繁殖禽类且大多数品种具有较强的就巢性,其中光照是重要的控制因子。光照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的光感受器将光电磁信号转换为激素信号,然后进行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鸟(禽)类的生殖活动。下丘脑在光照调控下释放GnRH和VIP,促进PRL的分泌,且使PRL分泌呈季节性变化。PRL表达量的上升与就巢行为的起始和维持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在生殖功能退化时达到峰值。目前从分子水平对PRL及相关功能基因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主动或被动免疫PRL或VIP抗体,可以降低PRL的分泌,抑制就巢行为。  相似文献   

14.
鹅繁殖就巢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是季节性繁殖禽类且大多数品种具有较强的就巢性,其中光照是重要的控制因子.光照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的光感受器将光电磁信号转换为激素信号,然后进行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鸟(禽)类的生殖活动.下丘脑在光照调控下释放GnRH和VIP,促进PRL的分泌,且使PRL分泌呈季节性变化.PRL表达量的上升与就巢行为的起始和维持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在生殖功能退化时达到峰值.目前从分子水平对PRL及相关功能基因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主动或被动免疫PRL或VIP抗体,可以降低PRL的分泌,抑制就巢行为.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北京油鸡就巢行为发生及就巢鸡血清生化指标分析。从1 296只43周龄北京油鸡商品代蛋鸡中选取有就巢行为表现的就巢鸡30只,和无就巢行为表现的产蛋鸡30只,饲养在两个单独的栏舍内。采用人为观察记录的方式研究鸡只就巢行为发生周期及类型,观察期为44~49周龄,50周龄末对所有试验鸡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一次就巢平均持续时间为9.4 d,发生典型就巢行为比例要低于非典型就巢行为比例(4/309/30),两次就巢的北京油鸡其总持续时间要大于一次就巢的,可能因此会影响鸡群产蛋量。就巢鸡与产蛋鸡血清生化指标显著不同,表现在:就巢鸡的催乳素含量显著高于产蛋鸡(P0.05),而促黄体素、血清总蛋白、乳酸含量均显著低于产蛋鸡(P0.05)。二者总抗氧化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但就巢鸡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几乎达到显著水平(P=0.057),同时丙二醛含量显著大于产蛋鸡(P0.05),提示就巢鸡体内可能存在更多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索鹅的产蛋与就巢的行为学。以浙东白鹅为研究对象,组建多父本家系(4♂+12♀),采用视频自动采集系统观察其产蛋与就巢行为。结果表明:浙东白鹅的平均产蛋间隔时间为44 h(31~60 h),其产蛋行为与光照影响密切相关,约83.04%的蛋产在有光照的情况下(03:00—19:00),仅有16.96%的蛋产在无光照的情况下,01:00—06:00产蛋发生率逐渐增长;96.6%的个体存在就巢行为,且就巢期分段明显,在就巢前期主要表现为寻巢行为,仍接受公鹅交配;在就巢中期母鹅连续卧息,采食和饮水明显减少,拒绝与公鹅交配;在就巢后期采食饮水增加,开始活动。  相似文献   

17.
18.
平养条件下东乡绿壳蛋鸡就巢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通过诱导就巢,观察并统计了东乡绿壳蛋鸡47~66,同龄就巢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期内平养绿壳蛋鸡群体平均卧息时间为10.5天(0~81天),除了产蛋外,27.7%母鸡没有发生卧息行为;鸡群平均典型就巢次数为0.43次,群体平均就巢时间为12.3天(0~96天);超过30%的母鸡表现出典型就巢行为,其平均就巢持续时间约为29天。  相似文献   

19.
禽类就巢发生和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近20年来对禽类就巢发生的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研究,并推测能够使用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阻断类药物如赛更啶和氯丙嗪缩短家禽的就巢期,或主动免疫血管活性肠肽或催乳素抑制就巢以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另外对催乳素受体和血管活性肠肽表达调控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最 终发现促进就巢的基因,并利用这些基因选育出具不同就巢习性的家禽品种供应不同的家禽生产用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鸽促黄体素β(luteinizing hormoneβ,LHβ)基因在公、母鸽不同生理时期不同组织和时期的表达差异,为分析鸽就巢泌乳行为中LH基因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鸡、鸭、鹅、鹌鹑、火鸡等禽类的LH mRNA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提取鸽不同时期的脑、肝脏和肾脏组织总RNA,通过RT-PCR方法合成cDNA第一条链,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LH基因的时空性表达差异进行检测。(结果)结果表明:公、母鸽LH mRNA表达量在脑组织中与青年期相比,就巢期和哺育第1 d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哺育第10 d都极显著增加(P<0.01);在肝脏中,就巢期LH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青年期的表达量(P<0.05),哺育期显著低于青年期的表达量(P<0.05);在肾脏中,就巢期公鸽LH基因的表达有显著的上调趋势,而母鸽发生下调。(结论)通过对鸽不同生理时期三种组织LH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时空性检测,初步推断LH对鸽就巢行为的发生和维持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将为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鸽就巢泌乳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