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适宜性-规划-等级的村庄整治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划分村庄整治类型并制定合理的优化策略,是实现大城市村镇体系合理布局和乡村空间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POI、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适宜性评价、引力模型等方法,构建了基于布局适宜性-规划约束-村庄等级(简称适宜性-规划-等级)的村庄整治类型划分方案,并以密云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生活便利和环境宜居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密云区村庄布局适宜性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衰减的特征。借助引力模型,将研究区332个村庄划分为57个中心村、103个次中心村和172个一般村。基于适宜性-规划-等级的村庄整治内涵,将密云区村庄确定为城镇集建、特色提升、整治完善Ⅰ、整治完善Ⅱ和整体搬迁5种整治类型。整体搬迁类村庄未来的整治方向为可复垦型,其他村庄均为可盘活型。结合村庄布局适宜性评价、等级划分、土地利用形态和整治潜力,着眼于减量规划思路,因地制宜地提出5类村庄的整治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村庄用地布局优化和减量发展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POI数据和引力模型的村庄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村庄分类是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前提,是科学合理分配公共资源的基础。本文以新郑市为例,从乡村主体、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活网络5方面构建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POI数据和引力模型分析村庄与周围地理实体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后基于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成果和村庄所受空间作用效应,将村庄划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规模控制类、搬迁撤并类4类。研究表明:新郑市乡村振兴潜力整体较好,但村庄发展已初显两极化态势;新郑市拥有28个城郊融合类村庄、73个集聚提升类村庄、78个搬迁撤并类村庄和141个规模控制类村庄,占比分别为8.75%、22.81%、24.38%、44.06%;总的来说,新郑市未来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应着重关注西北部和中南部地区,需注重分类施策、分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利用优化与分区调控研究是新时期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将管理学中经典的波士顿矩阵引入农村土地利用研究领域,深入分析了各类型村庄的用地特征,并在交叉表综合分析基础上将曲周县各行政村划分为农业生产区、快速城镇化区、城镇化拓展区和未利用地开发区,结合分区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优化与调控建议。结果表明:波士顿矩阵在土地利用分析中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研究区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中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其他类似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宅基地用地需求日益增长,土地资源紧缺,用地矛盾日趋突出,为了缓解宅基地用地问题,急需测算宅基地整治潜力,提高农村宅基地整治潜力测算的准确度。【方法】课题组基于真实完整的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利用准确详实的宅基地房屋信息和权属调查信息,用宅基地整治潜力模型对珠海市宅基地进行潜力估算,分析宅基地潜力空间分异特征,并由此划分了宅基地整治的分区类型。【结果】1)珠海市农村宅基地的整治潜力占整个珠海市宅基地总面积的58.67%,整治潜力巨大,2个区平均每户拥有1.62宗宅基地,户均宅基地面积为177.42 m2,是标准面积(120m2)的1.48倍。2)从潜力来源看,一户多宅的宅基地整治潜力最大,占整个珠海市宅基地整治潜力的46.76%,闲置、废弃等宅基地的潜力次之,分布零散的宅基地潜力最小。3)从潜力分布看,珠海市宅基地整治潜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总体呈现“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斗门区的整治潜力远远大于金湾区。4)珠海市宅基地可划分为重点整治区、一般整治区、弹性整治区3类整治时序分区,重点整治区是宅基地整治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斗门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孟州市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取决于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稳定性和村庄发展适宜性。统筹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与村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和村庄协调发展。以孟州市为研究区,基于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稳定性和村庄发展适宜性,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开展了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并测度分析了居民点空间结构稳定性和村庄发展适宜性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孟州市整体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相对稳定,位于丘陵区的村庄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弱。村庄发展实力差距悬殊,西北部村庄发展适宜性较弱,西虢镇、南庄镇和化工镇村庄发展适宜性较强。孟州市农村居民点布局整体协调度较低,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农村居民点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26. 90%,低度协调为72. 60%,濒临失调村庄仅4个。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后将孟州市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优先建设型、一般发展型、保留型、产业引进型和重点改造型5种布局优化模式。该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和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6.
农村坑塘高质量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系统开展坑塘治理水平评价,提出针对性治理策略是坑塘质量提升的基础。以龙游县为例,从水岸协同视角构建坑塘质量评价体系,运用TOPSIS模型、指数修正模型、空间集聚等方法对农村坑塘治理水平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龙北地区农村坑塘水域管理保护、岸线开发利用、综合指数均处于中低水平,但各村庄间存在较大差异;(2)龙北地区农村坑塘水岸协同类型分为高度协同、中度协同、轻度协同、拮抗四类,对应村庄数量占比约8∶31∶27∶18;(3)龙北地区农村坑塘治理质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集聚特征,整体表现为东南部高水平向西北部低水平变化;(4)针对不同类型质量水平坑塘,提出“分类施策”的治理策略,有助开展农村坑塘整治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7.
开展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可厘清农用地生产和生态功能限制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分区开展整治并分类施策,进而提高区域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以环渤海区域的黄骅市为例,构建“土壤资源—水资源”复合农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单指标评价与分层次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农用地生态适宜性的限制因素及程度;综合评价结果,并按照改良技术措施一致性原则,划分农用地整治分区,对应提出改良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化肥施用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含盐量生态适宜性较差,不适宜级分别达到87.47%、99.62%和25.34%;全域农用地地下水矿化度过高,东部地下水埋深浅,69.54%农用地灌溉保证率不足;此外,其他指标呈适宜状态;研究区农用地主要限制因素为:化肥施用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含盐量、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及灌溉保证率;限制因素组合类型分为两类:“主导限制因素(重度)+次要限制因素(轻度)”的复合类型、仅有轻度限制因素的单一类型,二者占比分别为91.9%、8.1%;划分“土壤培肥区”“盐渍化土改良区”两类整治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提升措施。为生态系统状况复杂的滨海区农用地改良和整治利用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涵养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土地利用类型,并对其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是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和实施差异化整治措施的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基于细化分类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数据和密云水库保护区范围,综合运用Weaver-Thomas组合系数法、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密...  相似文献   

9.
雷丹玉 《南方农机》2024,(5):118-122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主体之一。山西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在生态、农业、人文资源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但也存在产业基础不牢固、空心化、老龄化等劣势。在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保护战略推进以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应从盘活资源、夯实产业、传承文化、健全设施、人才振兴等层面发力,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规划,以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要遵循规划先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服务于乡村振兴,起着顶层设计的作用。本研究对福州市长乐区玉田镇西社村的现状进行分析,从村庄布局优化、产业发展引导等方面探讨其乡村规划策略,建设自身具有造血能力、景观环境优美、乡风和谐美满的田园乡村范例,以期能为非特色集聚提升型乡村规划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程晔  卓献荣 《农业工程》2019,9(3):116-120
在全国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结合广东省乡村实际情况,总结了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乡村、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制约因素,乡村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城乡发展演替规律是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提出了提升乡村乡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措施,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向和乡村乡镇规划人口规模控制的基本方法,以期为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与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Agricultural Systems》1999,59(2):193-214
Past explanations of why rural people respond as they do to external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have emphasized the role of key limiting factors or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wealth, education, land tenure, etc.) which are thought to influence peoples' behavior in predictable ways. Efforts to promote tree planting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eight neighboring villages in the Philippines revealed that variation in participation did not reflect clear patterns based on existing household or village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specific responses to interventions reflected a complex, but interpret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existing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historic trends or events.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 degree of local knowledge, security of land tenure and community cohesion affected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general, but their specific influence was neither predictable nor consistent between, and even within, individual villages. An appreciation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 context was often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se variations. The following historic trends and events were found to hav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peoples' participation: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history; family and group lineages; history of socio-political organization and conflict; history of physical isolation; labor history; economic–ecologic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past exposure to development agent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preliminary checklist of questions intended to assist researchers and development agents to discover relevant and interesting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bout rural villages.  相似文献   

13.
张霞  葛霖 《农业工程》2013,3(4):88-92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与农用地的关系,以重庆市喀斯特地区3个典型的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缓冲分析法和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地类不同缓冲距内的聚落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不同景观斑块在同一地貌区内的格局特征不同,同一景观斑块在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也不同;②聚落景观格局呈现出用地比例偏少、平均斑块面积小、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小和分布稀疏零散等特点;③聚落分布随地貌、地类以及缓冲区的差异而不同。水资源、地貌和地类是影响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且聚落分布和农用地分布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趋同性。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内外土地整治概念及内容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时期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和工作需求。通过分析遥感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梳理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发展脉络,归纳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进而给出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相关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分别从土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农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整治及生态化土地整治等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和潜力测算与风险评估、规划设计、施工监管及验收评价等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等角度,对多年来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在总结技术优势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攻关难点和发展方向,为土地整治遥感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人口不断外流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耕地细碎化地区,面临着弃耕抛荒风险。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耕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耕地问题的解决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别山带C村为案例,就耕地利用现状、抛荒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抛荒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居民、承包户的访谈以及对居民生活进行考察,对该地区耕种现状进行摸底,发现耕地细碎化地区的耕种形式以承包、代耕、散耕为主,难以吸收全部耕地,不具有长久性。从农村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并围绕利用在村资源延伸宗族模式、合理承包转租、促进整地复耕、推动土地整合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耕地细碎化弃耕问题、提高耕地利用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楠  郝晋珉 《农业机械学报》2024,55(5):176-185,195
在宏观尺度上剖析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全面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并为村庄规划等工作提供研究基础。以河北省为主要研究区域,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最邻近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乡村聚落的总体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综合运用分布指数、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之后,河北省乡村聚落主要以外延方式扩大规模,且逐渐呈规模化、集中化分布,其主要集聚分布于地形平坦的东南部地区,且其集聚程度不断提升;高耸地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以及大小规模河湖等自然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限制性正在减弱,不同等级城镇、道路等区位因素对乡村聚落产生集聚作用的程度和影响半径等有所差异;乡村产住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基础设施完善度是影响河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社会和经济因素,且不同因素的主要作用区域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相关地区开展差异化的乡村聚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整理融资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谦 《农机化研究》2012,(4):245-248
完善农村土地整理融资制度是规范、保障农村土地整理融资的基本要件,但由于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内容不完备,使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融资制度相对滞后,从而限制了农村土地整理的更大规模效益。为此,从体系和内容两方面提出健全农村土地整理融资制度的对策建议,为农村土地整理融资工作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指在农村区域内,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点,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手段。在分析土地整理概念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土地整理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