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养密度 :池塘培育鲫鱼鱼种 ,亩放鲫鱼夏花 80 0 0~ 1 2 0 0 0尾 ,可养成规格为 50~ 60g的鱼种。在池塘进行鲫鱼成鱼养殖 ,亩放鲫鱼种 1 50 0~ 1 80 0尾 ,平均规格 50~ 60g/尾 ,可养成规格为 3 50~ 40 0g的成鱼。品种搭配 :鲢、鳙鱼数量应占所养鲫鱼数量的 1 0 %左右 ,鲢、鳙鱼投放过早会影响鲫鱼驯化 ,最佳投放时间应该在主养鲫鱼上浮抢食习惯形成之后。鲤鱼、草鱼上浮抢食时间短 ,抢食凶猛 ,不仅会影响鲫鱼驯化 ,而且还会影响鲫鱼的全年摄食生长 ,所以在鲫鱼主养池中禁止搭配鲤鱼、草鱼。驯化 :在饲料里添加适量诱食剂 (如诱食肽 ) …  相似文献   

2.
影响导育银鲫集群浮水摄食的原因及对策和鲤鱼一样,异育银鲫(以下简称银鲫)集群浮水摄食需要人工驯化。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大多有这样的体会:银鲫不象鲤鱼那么容易驯化,难以养成集群浮水摄食的习惯。其原因及相应的对策,大致有以下几种。1.银鲫数量不足以形成集...  相似文献   

3.
黄福 《内陆水产》1998,23(3):13-13
为了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开发,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1997年我们承担了省水利厅下达的《池塘主养优质鲫鱼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科技人员和生产单位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项目要求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推广工作总结如下。1主要技术措施1.1投放品种纯,质量好的优质鲫鱼。如彭泽鲫、异育银鲫。1、2做好驯化工作。鲫鱼驯化比鲤鱼难度大,因此在驯化时要耐心,投饲的速度、节奏要慢些,驯化时间要长些。同时饲料落水面要小点,控制在lin一之内,努力为鲫鱼集群浮水摄食创造条件。13投喂。由于鲫鱼口较小,因此在…  相似文献   

4.
影响鱼类驯食成功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平  雷洪 《科学养鱼》2005,(6):78-78,80
近年来,随着精养的不断普及,水产配合饲料的使用也日益普及。配合饲料养鱼,首要的是将鱼驯化至水面抢食,驯化成功后,将会有近80%的鱼上浮吃食,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观察,很多渔户养殖时井未做到成功驯化,仅有30%~50%的鱼上浮吃食。有的甚至基本不上浮.在水下摄食,导致鱼摄食状况不易观察,投饲量不易掌握,影响饲料饲喂效果。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重要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为贯彻落实甘肃省内黄河流域土著鱼类兰州鲶保种工作,笔者在盐碱池塘中进行了野生兰州鲶养殖。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兰州鲶在池塘养殖过程中的人工繁育技术、苗种培育技术、驯化上浮摄食技术及鱼病防治技术,以期推动甘肃省兰州鲶保种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小浪底水库网箱养鱼科研基地于2002年度对本所研制生产的空气动力管道式网箱自动投饵机(专利号ZL00264992.6)进行生产应用。试验网箱共16个,其中主养鲤鱼箱10个、草鱼箱2个、武昌鱼箱2个、鲫鱼箱1个、日本锦鲤箱1个。手工投喂对比试验网箱10个,其中主养鲤鱼箱4个、草鱼箱2个、武昌鱼箱2个、鲫鱼箱1个、日本锦鲤箱1个。2003年度进行了重复和补充试验,内容有:1.开食驯化上浮集中摄食成功时间对比试验;2.饲料定量,人工投喂30分钟,投饵机投喂50分钟养殖效果对比试验;3.饲料不定量,不定投喂时间养殖效果对比试验;4.饲料定量…  相似文献   

7.
鲫鱼新贵——黄金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鲫鱼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售价始终高于与它养殖成本基本持平的鲤鱼,但美中不足的是鲫鱼的生长速度较慢,远远低于鲤鱼的生长速度。因此我省广大渔民养殖鲫鱼的积极性并不高,只有极少部分采用颗粒饲料驯化养殖(养殖产量比鲤鱼低,驯化难度高于鲤鱼),多数以搭配的形式套养。国家级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的遗传育种专家、高级工程师金万昆场长带领全场的科研人员,在中国鱼类育种学专家沈俊宝先生的亲临指导下,采用高科技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因其体色金黄(成鱼阶段较为明显),体形似鲫鱼,故定名为黄金鲫。黄金鲫克服了彭泽鲫等普通鲫鱼生长速度慢的缺点,同时又具备像鲤鱼般的养殖产量和极易驯化上台集中抢食的优点。实践证明,黄金鲫是一个优势明显极具养殖前途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鲫鱼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肉率高,经济价值高,倍受人们喜食;又因其抗逆性强,易养殖、繁殖快,深受用户欢迎的鱼类养殖品种之一。然而,由于鲫鱼生长速度慢,单产低,经济效益较差。为此我们立项研究鲫鱼高产、高效的饲养新途径,开发集约驯化养殖鱼类新的品种,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满足市场之需求。1997年结合建华岗东渔场生产实际,利用2口鱼池进行鲫鱼苗种驯化养殖试验。经过当年一个生长期的养殖,28亩鱼种池,共产鲫鱼秋片鱼种7607.6kg,平均亩产鲫鱼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完全采用浮性颗粒饲料驯化养殖加州鲈的技术.方法:在池塘上方搭设饲料台,在水中设置浮性的饲料框,手撒投喂,每隔2~3h投喂1次,同时制造一定的条件反射的声响,以后每天的投喂时间间隔逐渐拉长,投喂次数逐渐减少,通过约1周左右的驯食,加州鲈即形成上浮抢食浮性颗粒饲料的习惯.驯食成功后,日投饵减至2次,以后视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和调整.结果:3亩池塘生产加州鲈成鱼1 737 kg,平均规格579 g,饵料系数为1.12.结论:完全采用浮性颗粒饲料驯化养殖加州鲈取得显著成效,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工驯化养殖野生牙鲆改变了它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摄食等生活习性,通过对海捕野生牙鲆进行驯化养殖管理,使野生牙鲆在人工养殖环境下能够正常摄食并存活,以备来年春天育苗作为亲鱼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黄鳝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尚不成熟,人工养殖的苗种主要来自野生。利用活饵驯化黄鳝摄食配合饲料能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保证营养全面,便于拌加添加剂和制作药饵,是黄鳝人工养殖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之一。许多养殖户采用切断的蚯蚓驯化,主要利用蚯蚓发出的特殊气味刺激黄鳝摄食,但往往驯化不理想、操作麻烦,尤其在有土养殖中最为明显。黄鳝侧线发达,在摄食过程中起的作用最大,味觉、嗅觉次之,触觉和视觉作用不大。因此,驯化中采取的活饵最好在水中能动,且存活时间长,个体亦小,无需切断。黄粉虫就具有上述优点,其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野生鲈鲤驯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乌江流域毕节段的204尾不同规格野生鲈鲤进行了驯化养殖试验。在驯化养殖过程中通过为其营造仿野生环境,采用活性鱼饵加人工配合饵料相结合的驯化方式,经过65d的驯化,可摄食配合饵料,成活率为62.7%。  相似文献   

13.
邱士兴 《海鲜世界》1992,(1):38-39,15
六、饲养方法 1.鱼种进箱后,要认真抓好诱导训练环节。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鲤鱼摄食是相互竞争的,经过驯化,在投饵时可以全部上浮抢食。水温在10~15℃之间,每天投饵要量少慢喂,同时轻轻敲响梆或框架,引鱼上浮,逐步形成条件反射。驯化需时7——lO天,起到使鱼群上浮集中抢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暗纹东方,俗称河豚,经济价值较高,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淡水养殖新品种,目前其集约化养殖技术已成熟。众所周知,在对河豚稚鱼进行集约化养殖之前,必须经过一个驯化转食的过程,使河豚由原先摄食枝角类等生物饵料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才便于大规模养殖。但在驯化转食过程中,若方法不当,不仅苗种成活率不能保证,还会导致河豚个体大小参差不齐,发生同类相残现象,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益。目前,我们已探索出有效的驯食方法,驯食成功率均达到或接近100%,驯食期间的成活率为98%以上。本文根据近几年的生产过程,对河豚的驯化…  相似文献   

15.
很多名贵肉食性鱼类已逐渐被开发为养殖新品种 ,但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 ,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受到限制 ,而采用人工饲料进行投喂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是这些名优鱼类进行集约化养殖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食性驯化 ,使之由原先摄食鲜活饲料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才便于大规模养殖。但在驯化转食过程中 ,若方法不当 ,不仅苗种成活率不能保证 ,还会导致个体大小参差不齐 ,甚至诱发同类相残现象 ,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益。本文对鱼类的食性驯化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为养殖单位提供有益的借鉴。1驯食环境对食性驯化的影响驯食环境可分为室内水…  相似文献   

16.
正驯化养鱼是依据鱼类具有条件反射的生物学原理,在每次喂鱼时,一边投料,一边给鱼类发出固定的声音信号,使鱼类建立声音信号和投喂饲料的条件反射。这样鱼类一般经过7天左右(有的鱼类可能要15天左右)的驯化后,即可形成条件反射,进入正常的饲料投喂。每次投喂饲料前,只要给予固定的声响信号(如敲击木板、铁桶等),鱼类就会集群游到投料点区域摄食。黑龙江省尚志市山区有许多小塘坝,通过采取驯化养鱼技术,显著提高了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17.
美蛙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研  景胜 《齐鲁渔业》2008,25(11):28-28
美国青蛙集约化养殖效益是普通养殖方法的5~6倍,其关键技术是驯化美蛙摄食死饵。1密度驯化美蛙摄食死饵,必须在适宜的高密度放养状态下才能有效果。投放体重20g幼蛙,每平方米180~200只;个体长到50g时,每平方米100~120只;长到150g,每平方米50~60只;长到250g以上,每平方米30~40只。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黄鳝放养初期的存活率和健康状况,在室内光照度小于100 Lx的弱光和不限食条件下,研究笼捕和电捕黄鳝的食物消耗率变化规律,探讨驯化对黄鳝日摄食节律的影响。研究发现:电捕黄鳝摄食活动集中于19:00—22:00(P 0. 01),笼捕黄鳝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期(P 0. 05)。电捕和笼捕黄鳝以及食物驯化的黄鳝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P 0. 05),夜晚摄食活动比白天活跃,白天有一段时间停止摄食活动。18:00驯化的黄鳝每天18:00—19:00有1个摄食高峰期(P 0. 01),每天定时定点投饵1次和每2 d定时定点投饵1次的驯化对黄鳝不同时段的摄食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 0. 05)。研究表明:黄鳝昼夜摄食节律明显,电捕黄鳝也可人工养殖,午后驯化有助于黄鳝形成单峰值昼夜摄食节律。  相似文献   

19.
体质量(15-50g/尾)对黄鳝的日摄食节律没有显著影响(p〉0.05),黄鳝在不同时段的摄食比例从高到低的顺序为:20:00-22:00〉22:00-00:00〉00:00.-20:00(p〈0.01),04:00-16:00之间几乎没有摄食活动。在黄鳝室外人工养殖中,可以驯化黄鳝养成定时定点摄食的习惯,1d投喂1次,投喂量以2h内黄鳝能摄食75%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陆基循环水养殖,优化养殖设施和完善养殖技术参数,开展了陆基循环水驯化养殖条件下,小头鲔口径与全长的关系、非摄食期间幼鱼运动速度、摄食期间幼鱼运动速度、幼鱼摄食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及非摄食期间幼鱼水层分布等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小头鲔幼鱼45°和90°口径均随着全长的增长而增大,呈线性关系;在非摄食状态下,小头鲔幼鱼主要做巡航游泳运动;摄食阶段,初始发现食物时,小头鲔幼鱼做爆发性游泳运动,游泳速度与摄食游泳速度和摄食后游泳速度差异显著(P<0.05);捕食时和捕食后,小头鲔主要做巡航游泳运动,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摄食状态下,小头鲔幼鱼的游泳深度会随食物的深浅变化而变化;而在非摄食状态下,小头鲔幼鱼的游泳深度变化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为小头鲔陆基养殖、繁育等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后续开展南海金枪鱼陆基驯化养殖及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