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对当前杂交粳稻研究现状及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根据当前杂交粳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技术策略,以促进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杂交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和杂交粳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杂交粳稻发展所具有的地理和市场需求优势、政策和科技优势等,分析了发展杂交粳稻的面积和产量潜力,提出了发展杂交粳稻的目标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太湖地区杂交粳稻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的杂交粳稻推广实践,分析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科技与产业发展现状,并对该地区杂交粳稻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提出了太湖地区杂交粳稻产业发展“稳面攻产保安全,提质增效促发展,创新机制作保障“的总体目标,并从亲本创新利用、种性提纯保纯、配套稻作技术研究、资源整合共享、发展稻米产业经济等方面阐述了杂交粳稻科技及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差导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低是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综述了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研究进展和高异交结实率粳稻不育系育种成果。重点介绍了杂交粳稻不育系柱头外露和早花时2个有利异交结实性状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环境条件和父本特性对提高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的重要性。为选育高柱头外露率、早花时等有利异交结实的粳稻不育系提供参考,促进中国杂交粳稻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苏中粳稻推广现状及发展杂交粳稻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概述了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的推广现状,分析了杂交粳稻的生产优势,提出了推广杂交粳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断创新,高产优质杂交粳稻在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概述了中国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杂交粳稻在育种及生产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杂交粳稻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3,(2):75-78
比较了滇型杂交粳稻、云光两系杂交粳稻、外引两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的产量和主要源库性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和主要源库性状比常规粳稻具有极显著优势,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和库容量较两系杂交粳稻具有极显著优势,云光两系杂交粳稻与外引两系杂交粳稻具有相近的产量和库容量。滇型杂交粳稻结实率较低,上3叶面积等源性状存在劣势,表现出库大而源相对不足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我国及世界杂交水稻发展概况,并详细阐述了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概况,指出农民对优质超级杂交粳稻的认识不断增强,超级杂交粳稻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的超级杂交粳稻品种不断涌现,国家的惠农政策及稻谷价格的提高促进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等发展超级杂交粳稻的有利条件。提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发展超级杂交粳稻的投资力度,广泛开展协作攻关,把超级杂交粳稻的研究、开发工作做大做强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的必要性及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现状,从未来粮食增产,实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稻米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分析了杂交粳稻发展的必要性;从提高杂交粳稻优势水平,改良品质,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纯度等方面分析了杂交粳稻发展的趋势,阐明了杂交粳稻将会对我国粮食增产所产生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杭州市杂交粳稻生产现状和发展潜力作一初浅分析,并提出杂交粳稻在杭州市发展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有的寒地水稻育秧塑料大棚进行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研究,初步总结了大棚制种的栽培技术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为以后进行杂交粳稻制种相关研究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12.
水稻种子含钾量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6份野生稻,53份粳稻,153份籼稻和28份杂交稻F1代种子的钾含量进行了分析。水稻种子含钾量的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籼稻和粳稻种子有着成倍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辅助授粉技术研究现状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技术和机械化授粉技术研究现状,概述了杂交水稻制种人工辅助授粉的几种方法及其不足之处。结合我国航空植保无人直升机发展现状,提出了利用小型农用无人直升机辅助制种授粉实现全程机械化制种的设想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冈优881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国寿  李平  李仁端 《杂交水稻》2000,15(3):7-8,22
首先用密阳46作母本与明恢63杂交选育出恢复系6323;然后从恢复系6323与粳稻天然杂交后代选育成籼粳亚种间重穗型恢复系蜀恢881,其穗平重可达4.31g,它与三系不育系冈46配组,培育出了籼粳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强优势组合冈优881。该组合产量高,米质好,抗瘟性强,适应性广,1995年5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5.
刘超 《北方水稻》2007,(2):14-16,52
回顾了杂交中粳育种历程,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育成品种表现及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育成新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实践,讨论了在解决杂交粳稻普遍存在的优势不强、米质不佳、结实率低、繁制种产量不高等难题的最新进展,介绍了主配不育系的选用类型、提高恢复系产量、注重早期选择开花习性好的双亲等几点做法和品质、结实性、株型等改良的基本策略,三系杂交中粳已开始步入较快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赣亚1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赣亚1号是江西省滨湖农科所用广亲和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与粳型恢复系Hb-01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是目前国内亲缘关系最远的实用型亚种间组合。2001年12月通过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02年2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株型理想、产量高、米质较优、抗性强、耐肥抗倒、弱感光、易制种、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中稻栽培。  相似文献   

17.
秀洲区是浙北晚粳稻主产区,为选择适宜本区作单季直播稻种植的杂交粳稻新品种,组织引进了一批杂交粳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为大面积生产上选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浙优18、甬优538、春优84等3个品种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可以在本区扩大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卫星标记鉴定北方杂交粳稻种子纯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48对SSR引物对7个北方杂交粳稻组合的杂种F1与其父母本间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每个组合获得4-11对多态性好的特异引物,利用特异性引物可将杂交种与其相应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分开,说明SSR标记可应用于北方杂交梗稻种子纯度鉴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技术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高不下的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已经成为制约杂交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现状,总结机械化制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形势和耕作制度的特点,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通过培育小粒型不育系,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种子粒型(主要是粒厚)的显著差异,实现父母本混播混收、收获后机械分离获得杂交种子的全程机械化制种设想。提出了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小粒不育系应具备的性状特征。按此设想,笔者团队选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南3502S、展998S等,并配组了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组合卓两优581、卓两优141、南两优1998等,成功实现这些杂交稻的高效机械化制种。卓201S等小粒型不育系及其系列杂交组合的育成,是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辽宁杂交粳稻育种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针对目前北方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育种实践,提出了杂交粳稻育种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