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9,(2):32-35
为了定量分析单季杂交水稻机插秧盘播种量与秧苗生长的关系,以籼型杂交水稻丰两优6号和籼粳杂交水稻甬优538为试验材料,设置秧盘播种量分别为30、50、70、90、110、130g/盘的6个处理,分析播种量与株高、叶龄、绿叶数与黄叶数、秧苗生长量及其充实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增加,秧苗素质变差,绿叶数减少,黄叶数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充实度下降。当播种量为50~90 g/盘时,秧苗素质较好,且秧苗开始成毯,有利于水稻机插和后期群体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曹士国 《北方水稻》2013,(5):26-27,30
针对承德稻区水稻育秧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承德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对该地区育秧技术进行试验探索,集成了"水稻双无育秧法",结果表明,双无育秧法秧苗期温湿度容易控制,基本保持在20℃左右,适合秧苗生长;基质透气、透水性强,不携带各类病菌,避免了土传病菌的侵害;水稻秧苗根系发达,根须比常规育秧多一倍,根粗、根壮,比常规育苗根长2~3 cm;水稻苗期立枯、青枯、黄化病没有发生,秧苗株型合理、根系发达、带孽率高、插秧后缓苗快;比常规育秧增产3%~4%,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根系生长优势与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系优势是杂交水稻发挥生长优势和产量优势的基础。根际营养元素含量、土壤通气状况和种植方式等因子是影响根系发育的重要因子。本文在综述了杂交水稻根系生长优势及其与产量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根系生长优势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和调控。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杂交水稻群体质量,扩大杂交水稻库容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以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为代表的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也存在栽培技术与我国农村发展不适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很好协调的矛盾。精准化栽培、生态化栽培和轻简栽培将是我国今后水稻生产发展急需技术。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水稻抛秧栽培的根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两系杂交水稻为材料 ,常规育秧移栽为对照 ,研究了抛秧栽培根系生长分布特征 ,并对其产量性状进行了考查 ,表明 :抛秧栽培后期根系生长量大 ,氧化活力强 ,土壤表层 0~ 7cm分布比例高 ,根 /冠值大 ;这有利于抛栽水稻中后期水、肥、气的吸收 ,形成更多的有效穗 ,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以淮稻5号为材料,烯效唑浓度分别为0、37.5、75.0、150.0、225.0、300.0 mg/m2,于一叶一心期喷施,三叶一心期分析了秧苗素质。结果表明: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加,水稻地上部第二叶、第三叶的叶长显著下降,叶宽显著增加,叶面积显著下降,叶绿素含量先显著增加后显著下降,株高显著下降,茎基宽显著增加;单株根数、最长根长、根干重、根系活力和盘结力均表现出先显著增加后显著下降。综合而言,以烯效唑浓度37.5 mg/m2所育秧苗株高符合机插秧要求,茎粗苗壮,叶绿素含量较高,根数较多,根系活力较高,根系盘结力强,植株生物量大,可以增加秧龄弹性2.1 d。  相似文献   

7.
以适合寒地种植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苗期设置不同光质和光照度的LED灯光照射处理,研究光对寒地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寒地在冬季实现室内培育水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种光质处理对水稻秧苗的影响相似;不同水稻品种对光的反应有所差异,但提高光照度后水稻秧苗有叶龄进程加快、根数增多、茎基变宽、地上部干质量和根干质量增加、壮苗指数提高的趋势,适当增加光照度有利于培育水稻壮苗。与对照相比,光照度1 700 lx左右时水稻秧苗素质较差,光照度3 500 lx左右时水稻秧苗素质相近,光照度5 300 lx左右时水稻秧苗素质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麻基膜水稻机插育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育秧盘底面垫铺麻纤维基膜进行机插水稻育秧并考察其秧苗素质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采用麻基膜育秧可以显著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发育;秧苗根系盘结好,不易散落;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早,产量有明显的提高,在增产幅度上以早稻最大,中稻次之,晚稻最小。麻基膜水稻机插育秧为解决水稻机插育秧中普遍存在的散秧落秧问题提供了简便高效的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插方式对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群体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9,(4):18-24
为探索杂交水稻制种母本适宜的轻简播插方式,采用开沟起垄精量穴直播、人工撒直播和机械移栽,研究了其对3个制种组合母本秧苗素质、苗数动态、群体穗粒构成、抽穗动态、异交结实率、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精量穴直播的秧苗素质地上部分如苗高、苗基宽和苗鲜重等优于机械移栽秧苗,而地下部如白根数、根鲜重和根系活力等,以机械移栽秧苗优于起垄精量穴直播,起垄精量穴直播优于人工撒直播。起垄精量穴直播处理的分蘖盛期较机械移栽和人工撒直播处理延长3~5 d,且群体分蘖数最多;播始历期较机械移栽短5 d,较人工撒直播长0~1 d;群体抽穗历期与机械移栽无差异,比人工撒直播长1~2 d;主茎叶片数较机械移栽多0.25~0.97叶。起垄精量穴直播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抗倒伏能力优于机械移栽和人工撒直播。说明同步开沟起垄精量穴直播适用于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水稻品种吉农大858为材料,选择不同用量聚谷氨酸原粉与水稻壮秧剂配比组合共5个处理,测定水稻播种后25 d秧苗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底土2500 g与“稻小孩”壮秧剂12 g混合,秧苗根条数、根长均高于其他配比,株高小于其他配比,根系活力较其他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壮秧剂适量施用有利于培育壮秧,聚谷氨酸有促进秧苗徒长的作用,不宜加入育秧底土。  相似文献   

11.
浙江新育成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2001—2003年区域试验中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特别是单季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但存在生育期稍长、有效穗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这些特点在单季杂交粳稻上表现更为明显。双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褐稻虱抗性和外观品质不及常规粳稻,白叶枯病抗性与常规粳稻相仿;单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差于常规粳稻,褐稻虱抗性与常规粳稻相当,但外观品质略优于常规粳稻。在其它品质性状上,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两系亚种间杂交早稻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凯明 《杂交水稻》1997,12(1):18-22
根据测定分析,初步表明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早稻组合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具有明显的中、后期优势,尤以生育后期优势显著。干物质的分配较合理,根系和穗部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叶面积适中。后期光合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变异特性及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8 390份稻米样品按籼型常规稻、籼型杂交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进行分类,并对其品质性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常规稻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略高于杂交稻。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和长宽比的变异系数较小,垩白米率、透明度和垩白度的变异系数较大。(2)粳稻的品质优于籼稻。垩白、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是籼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垩白和整精米率是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3)籼型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除垩白外,其他品质性状达到优质米一、二级标准的比率均较高。(4)籼型常规稻的垩白和直链淀粉含量呈两极分布,籼型常规稻中米质较优和较差的样品比例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生理生态特性及高产稳产栽培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超级杂交稻高产生理研究进展。与普通高产水稻相比,库容量大、物质生产与积累能力强、光合生产能力强、根系发达是超级杂交稻重要的超高产生理基础,然而,其养分吸收量大、中后期养分吸收能力强、异步灌浆特性明显、生态适应性要求严格的生理生态特性,对高产稳产栽培调控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超级杂交稻的生产中,应采取因种因地种植、适时播种、适当增施肥料、加强中后期营养、加强稳健群体调控、增苗争多穗与控苗争大穗相结合等栽培调控技术策略。同时,超级杂交稻的高产稳产还面临着产量稳定性差、高产田倒伏、高产与高效难协调、气候变化等问题。为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加强超级杂交稻的生态适应性技术、抗倒稳产调控技术、高效栽培技术、气候变化适应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水稻的根系分布特征比较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对不同类型水稻的根系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籼型水稻和粳型水稻的根系垂直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20 cm以下的根系干物重占总根重的百分比籼型水稻一般在10%以下,而粳型水稻一般高于15%。根深指数对比结果同样表明了这一趋势,粳型水稻的根深指数一般在10以上,而籼型水稻的根深指数一般低于10。上述两个指标均表明,与籼型水稻相比,粳型水稻具有明显的深扎根性。亚种间杂交水稻的根系分布更接近粳型水稻。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与常规稻对涝渍环境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形态和产量性状指标,比较分析了杂交稻和常规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对淹涝胁迫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性。在深水涝渍条件下,杂交稻生长发育普遍快于常规稻,单蔸苗数显著高于常规稻,有效穗相对受害率低于常规稻,因而单蔸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分蘖期遭受淹涝胁迫杂交稻的忍耐力优于常规稻,淹涝后的活苗率显著高于常规稻;而且,受淹涝后的杂交稻比常规稻能更快地恢复生长,成熟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是成穗率极显著高于常规稻,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相对受害率极显著低于常规稻,单蔸产量的受害程度低于常规稻。孕穗期淹涝胁迫后,杂交稻和常规稻之间产量及相关经济性状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利用12个DNA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浙江省近年来主要的44个常规水稻品种和54个杂交水稻组合,共检测到等位基因68个,每个标记2~10个;带型数共127种,每个标记3~18种;平均多态性频率0.752,变幅为0.567~0905。常规品种和杂交组合均表现为亚种间遗传差异明显、亚种内遗传差异较小,籼型遗传多样性高于粳型。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常规品种籼型为0.672,粳型为0.711,籼粳间为0.103,杂交组合籼型为0.636,粳型为0.669,籼粳间为0.343。聚类分析显示,以遗传相似系数0.618为阈值将常规品种分成6类,以0.601为阈值将杂交组合分成7类,且多数同类型品种或组合聚为同一类。  相似文献   

18.
归纳分析了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1 936个次(57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籼粳交杂交稻和不育系分别为144、670、582、424、45和71个,其中,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54.30%,非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43.07%。2020年通过审定的籼型常规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籼型三系杂产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区试产量分别为519.59、609.99、589.82、610.00和685.30 kg/667 m2,除粳型常规稻外,其他类型品种的区试产量相比2015—2019年均有一定程度提升。2020年国审品种优质达标率为78.57%,非国审水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60.61%,均比2019年有提高,表现好。2020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综合抗性表现总体仍不够好,国审品种中仅13.59%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5.11%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非国审品种中仅34.08%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20.09%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但有部分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9年以来浙江省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浙江的主栽品种数量和品种集聚度等。结果表明,与《种子法》实施前的1999年相比:一是2002年以来浙江省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总数变化不大,但杂交晚稻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常规水稻(除晚籼稻外)品种数量则逐年下降;二是杂交晚籼稻品种集聚度呈下降趋势,常规晚粳稻品种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三是杂交晚稻面积占比逐年上升,而常规晚稻面积占晚稻面积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四是1999-2013年期间水稻主栽品种已经更新1次以上。  相似文献   

20.
对五优308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常规超级稻合美占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苗期外,五优308单株不定根数和总根长在各生育时期都比合美占具有明显优势,但单茎根系及单条不定根性状与合美占的差异不明显。五优308与合美占单株根数和总根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蘖特性的差异所致。在超级稻育种中,可在选择适宜茎蘖数量的基础上,注重选择单茎根数较多和单条不定根长较长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