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隆 (Cloning)就是无性系或无性繁殖系 ,也就是由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形成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 ,一个克隆内的所有成员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克隆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扩展 ,包括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和个体(主要是动物 )克隆。动物克隆即动物的无性繁殖 ,指借助于核移植技术 ,将供体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 ,使后者不经过精子穿透等有性过程即可被激活、分裂并发育为个体 ,使得核供体的基因得到完全复制。根据核供体的来源不同 ,动物克隆可分为胚胎细胞克隆与体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为核供体进行体细胞核移植,以获得成体干细胞克隆绵羊。选择幼体绵羊BMSCs为核供体,构建重构胚进行克隆胚胎移植,克隆绵羊诞生后,选取IASG上公布的绵羊10个微卫星标记位点,PCR扩增克隆羊、供体细胞及代孕母羊微卫星DNA,利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基因分型,计算供体细胞与克隆羊之间的父子关系相对机会(RCP)值。结果显示,以幼体绵羊BMSCs为核供体,与去核成熟卵母细胞进行核移植,构建重构胚进行电融合,其融合率达80.62%,重构胚发育至桑椹胚阶段,经手术植入20只代孕母羊,获得克隆绵羊5只,成活3只。克隆羊基因型与供体细胞一致,供体细胞与克隆羊之间的RCP≥99.999%,证明克隆羊来自幼体绵羊BMSCs。本试验最终成功获得了首例以BMSCs为核供体的克隆绵羊。  相似文献   

3.
李世杰  杜卫华  李宁 《中国蜂业》2004,49(8):721-726
尽管体细胞克隆在绵羊、牛、小鼠、猪、山羊、兔、猫、大鼠和骡子等物种中都获得了成功,但却未能得到狗和猕猴的克隆个体,而且克隆效率非常低,克隆效率低使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科研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供体核移入去核的卵细胞后,必须经过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回到胚胎开始发育的全能状态。目前认为:供体核的不完全重编程是导致克隆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本文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X染色体失活、端粒、印记基因以及其他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克隆效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哺乳动物克隆效率低下成为目前制约动物克隆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瓶颈。文章概述了动物克隆中供体细胞的选择、卵母细胞的去核方法、重构胚的激活和重构胚的培养等因素对克隆效率的影响以及提高克隆效率的策略,并对近年来影响动物克隆效率的因素作了详尽的论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首先获得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成年耳组织成纤维细胞及前脂肪细胞,用脂质体介导法、BTX电转法及Nucleofector核转法对上述细胞系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并对转染效率进行比较,最后探讨3种转gfp基因细胞对绵羊转基克隆胚发育的影响。结果:核转法的转基因效率最高,3种细胞的转基因效率分别为86%,87%和90%,显著高于BTX电转法和脂质体法基因转染效率;脂质体转染效率显著低于BTX电转效率(P<0.05)。而对同一种转染方法而言,基因转染效率在3种细胞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以上述3种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的转基因克隆试验中,胚胎融合率、卵裂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胎儿成纤维细胞组的囊胚率显著高于前脂肪细胞组(P<0.05),但耳组织成纤维细胞组与胎儿成纤维细胞、前脂肪细胞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核转法基因转染效率最高,胎儿成纤维细胞最适合于胚胎克隆研究。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7,(6):1-8
为观察猪克隆胚早期发育过程中供体线粒体的动态变化,并初步探究2细胞时期卵裂球间胞质排出对供体线粒体清除的特异性,以孤雌胚为对照,并使用预先标记线粒体的供核体细胞生产克隆胚。分别收集特定时期的胚胎进行共聚焦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电击活后0~4 h,供体线粒体逐渐从核周扩散到胞质中。与孤雌胚相比,4 h克隆胚中的线粒体具有更多异常的形态。在2细胞(28 h)以及4细胞(52 h)阶段,根据在各个卵裂球中存在的数量,我们分别观察到3种供体线粒体的分布形式。其中在2细胞阶段,以三种形式存在供体线粒体的胚胎的比例分别为51.22%(All)、26.83%(Half)以及21.95%(No)。而在克隆囊胚中,仍可观察到少量红色荧光。此外,在多数2细胞克隆胚(87.93%)卵裂球间有胞质排出,并且在部分胚胎排出的胞质中可以观察到供体线粒体的存在。5μg/mL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的添加没有明显改变携带供体线粒体的2细胞克隆胚的比例。同时2细胞孤雌胚中也存在相似的胞质排出现象,并且排出区域也可以观察到母源线粒体的存在。结果提示:供体线粒体在2细胞以及4细胞克隆胚中存在不均等分布、并于部分2细胞克隆胚两个卵裂球间随胞质排出的现象,而这种排出对于克隆胚中供体线粒体的清除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后生重新编程有关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第1例体细胞克隆动物“多莉”诞生以来,已有十几种克隆动物出生,克隆动物的数量也快速增长,但动物克隆主要存在的问题如效率低,流产率和出生前死亡率高等生理异常目前还无法解决。因此,动物克隆有关机理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作者主要对此领域研究的重点,即与克隆动物核后生重新编程有关的机理,如受体胞质与供体核的相互作用、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等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克隆即clone的音译,来源于希腊文,表示用离体的细枝或小树枝增殖。动物克隆即动物的无性繁殖,就是将供体细胞核移人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后者不经精子穿透等有性过程即可被激活、分裂并发育成个体,使得核供体的基因得到完全复制,也称为动物体细胞克隆。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Wilmut等人利用绵羊乳腺细胞进行核移植试验,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绵羊-多利(Dolly),这一成果开创了哺乳动物核移植的新的里程碑。1998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等率先在小鼠上进行了成年体细胞的克隆。1998年,(Science)杂志报道了美国科学家用培养的携带外源基因的胎牛成纤维细胞作为供核获得4头转基因克隆牛。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在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产和濒危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已成为目前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文章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在动物克隆技术方面的资料,分析了供体细胞类型、供体细胞动物年龄、供体细胞所处细胞周期、体外传代次数以及供体动物性别等因素对克隆动物效率的影响及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供体细胞对猪体细胞克隆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用小型猪香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成年耳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3种细胞系为供体细胞进行核移植。比较了血清饥饿法和接触抑制法处理胎儿成纤维细胞诱导进入G0/G1期的效率,发现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饥饿2d和4d差异不明显,同样接触抑制2d和4d差异也不显著(P〉0.05)。系统研究了影响克隆胚胎发育的供体因素:血清饥饿与否、细胞形态、细胞类型及个体差异等,结果表明:血清饥饿处理对克隆胚的早期发育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圆形光滑细胞有利于细胞融合,对早期发育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个体、不同类型的供体细胞对克隆胚囊胚发育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兔核移植胚胎的克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改进了兔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程序及供体卵裂球的处理方法,并对核移植胚的体外克隆、继代克隆及克隆胚的体内发育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卵龄对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具有显著的影响,卵龄为15~18h的去核率为100%(45/45),显著高于13~14h的46.6%(7/15),P<0.01。DNA合成抑制剂Aphidicolin处理16-细胞期卵裂球后,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54%(20/37)高于未处理组的45%(14/31),P<0.05。从2枚16-细胞供体胚分别获得来自一个供体胚的9枚和7枚核移植克隆囊胚,囊胚发育率为51.6(16/31)。然而第一次继代核移植胚的囊胚发育率仅为11.5%(6/52)。16-及32-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可发育至产仔,共获2窝8只仔兔。其中1只、2只、2只和3只仔兔分别来自4个供体胚。  相似文献   

12.
以山羊的胚胎细胞、卵丘细胞、体细胞克隆胚胎细胞为核供体,比较了以这3种细胞为核供体得到的重构胚的体外发育能力.结果显示,以体内受精所得桑椹胚为核供体的重构胚发育能力最高,卵裂率和囊胚率分别为81.25%和25.64%以卵丘细胞为核供体的重构胚发育能力次之(79.68%,21.57%),再克隆胚胎发育能力最低(64%,12.5%),但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为对体细胞克隆马鹿进行遗传鉴定,选取8对在牛中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通过筛选出在清原马鹿中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引物,分别对体细胞克隆清原马鹿、清原马鹿供体细胞、受体清原马鹿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表明:清原马鹿的HUJ1177、BM888、BM757、IDVGA37、oarFCB304、RM12等6个微卫星位点的PCR扩增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呈现多态性。经PAGE电泳分析,克隆清原马鹿与供体细胞的微卫星DNA基因型完全相同,而与受体清原马鹿的微卫星基因型明显不同。因此,体细胞克隆清原马鹿基因组来源于供体清原马鹿细胞而与受体无亲缘关系;HUJ1177、BM888、BM757、IDVGA37、oarFCB304、RM12等6个微卫星位点可用于克隆清原马鹿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实验旨在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探究不同品种、性别、细胞代数对猪耳成纤维供体细胞建系效果与体外克隆胚胎效率的影响,为我国优良地方猪种或濒危猪种的遗传资源保护提供新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比分析了粤东黑猪、小耳花猪2个广东省地方猪种以及不同性别的粤东黑猪供体细胞的细胞建系效果,并统计分析了粤东黑猪不同细胞代数制备克隆胚胎的体外发育效率。结果表明,粤东黑猪体细胞冻存可能受个体差异与供体月龄的影响,而体细胞核供体猪个体差异也会导致部分克隆胚胎的卵裂率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囊胚率无显著影响。同时本研究也证实,至少在3代(F1~F3)内,供体细胞的不同代数对粤东黑猪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效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优秀地方猪种的品种改良、保种提供了可行手段,为地方特色猪种的遗传资源保护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哺乳动物克隆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而且与干细胞工程技术相结合能应用于克隆性治疗,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由于体细胞克隆猪在人类器官移植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已成为当今体细胞克隆研究的热点。从2000年开始,在不同国家相继诞生了体细胞克隆猪及转基因猪,但是其成功效率很低(1%~2%)。主要综述了影响体细胞克隆猪的几个因素,涉及胞质受体、供核细胞、显微操作、激活以及重组胚移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爪蟾卵母细胞抽提物处理和牛胎儿成纤维细胞(JBCFF),并以发生重编程的细胞为核供体进行体细胞核移植,研究其对克隆效率的影响.分别超排3只爪蟾,收集卵母细胞后提取其抽提物,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确定其蛋白含量,SDS-PAGE分析其中所含蛋白的种类.应用细胞膜透化剂Digitonin对建立的JBCFF进行通透处理和PI染色,筛选最适浓度;并用获得的抽提物处理牛体细胞,获得重编程细胞.以发生重编程的体细胞为供体进行核移植,同时比较离子霉素+6-DMAP和A23187+6-DMAP两种组合激活后克隆胚的体外发育能力.结果,3个爪蟾卵母细胞抽提物样品的蛋白浓度分别为56.2255、64.6570和71.2158 μg/mL,其中所含蛋白种类一致,主要集中在40~55、70~100 ku之间.经过连续的筛选,透化剂Digitonin对JBCFF通透处理的最适浓度为7 μg/mL,PI染色显示透化效率为55.44%.爪蟾卵母细胞抽提物与体细胞共孵育后继续培养6~7 d,细胞聚集形成"克隆簇".分别以"克隆簇"细胞和未处理细胞为核供体,制备的重构胚在融合率(92.83%和96.04%)、卵裂率(89.64%和89.78%)和囊胚率(24.06%和23.12%)均无显著差异(P>0.05);离子霉素+6-DMAP和A23187+6-DMAP两种激活方式对克隆胚胎的分裂率(92.16%和92.28%)和囊胚率(23.21%和24.18%)均无显著影响(P>0.05).爪蟾卵母细胞抽提物诱导和牛体细胞发生重编程,并恢复到较低的分化状态,但没有显著促进克隆胚胎的体外发育,可见缺少对胚胎发育起重要作用的重编程过程,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克隆种公猪生长状况和繁殖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成功用于克隆性能优良的种用家畜,理论上克隆个体与供体在遗传上是完全相同的。为验证该理论,本试验检测了克隆种公猪自身在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指标以及克隆种公猪与供核种公猪精液品质各项指标、情期受孕率、窝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活仔数、仔猪初生重、仔猪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等指标,探讨了克隆种公猪与供核种公猪在繁殖性能以及遗传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克隆种公猪与供核种公猪在各检测指标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克隆种公猪与供核种公猪在繁殖性能和遗传性能上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种公猪用于扩繁。  相似文献   

18.
1989年,Prather〔1〕首次报道猪胚细胞核移植后代诞生。1997年,Wil mut等〔2〕利用体细胞作核供体克隆出“多莉”羊,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体细胞克隆的热潮。由于猪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与人类的相近,其材料来源较为充足、方便,因此,猪有可能成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的首选供体动物,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但是和牛相比,猪的核移植难度较大,大约只有1%的克隆胚胎移植后能完成妊娠(不包括没有获得后代的试验),这主要是因为影响猪核移植效率的因素太多。本文重点综述有关影响猪体细胞核移植几个重要环节的研究进展。1受体细胞及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19.
利用脂质体包裹含EGFP基因的质粒,并将之导入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以阳性细胞作为核供体,利用核移植技术构建转基因克隆胚。结果表明:用转基因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作为核供体,电融合法更适合构建转基因克隆胚。转基因山羊克隆胚体外培养最佳方案是用SOFaa培养液,在培养72 h后加入10%的正常山羊血清(Normal goat serum,NG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转基因克隆胚中EGFP的表达,大部分克隆胚发育到8-16细胞以后的时期,绿色荧光蛋白才开始逐渐表达,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也逐渐增强。说明外源基因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可以表达,EGFP可以作为报告基因来实现对外源基因整合及表达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动物克隆技术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克隆技术对于优良种畜的复制、减少实验用动物数目、动物遗传多样性保存及濒危动物挽救、转基因动物培育以及人类疾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早在1938年HansSpemann就已提出了胚胎细胞核移植的设想,但直到20世纪50和60年代才在两栖类和鱼类获得成功。而哺乳动物的胚胎细胞核移植起步更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成功的报道。自1997年Wilmut等人培育出体细胞克隆绵羊Dolly以来,哺乳动物克隆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先后获得了体细胞克隆小鼠、牛、山羊、猪、猫和兔,供核细胞的种类也在不断拓宽。然而,目前体细胞克隆的成功率还很低,一般只有1%~3%。一般认为,造成克隆成功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供体核后成性基因程序再编不当。尽管最近的实验证明,端粒长度和X-染色体灭活等程序再编正常,但于配子发生期间形成的后成性信息(如配子基因印迹)在核移植之后并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