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日葵属(Helianthus)的染色体基数为17,类似于小麦属在进化中形成了二倍体(2n=2x=34)、四倍体(2n=4x=68)和六倍体(2n=6x=102)等几个倍性系列的种。在一些自然群体中也偶尔发生极低频率的单倍体。据Gundaev(1971)研究,双胚向日葵可能有介于单倍体和双倍体之间的染色体数目,由这个材料可获得一套连续的非整倍系列。非整倍体也能从种间杂交得到。有关性状的遗传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分别取来自普通栽培种(S.tuberosum)的两个一倍体品系和两个双单倍体品系的茎段和叶片,用两步法进行组织培养来加倍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以MS+2.25mg/1 BAP+5mg/1 NAA 为第一步的培养基上,从一倍体和双单倍体的茎段和叶片中获得了许多再生植株,其中约60%的加倍成植株(2n=2x=24或2n=4x=48),此结果表明此法是把单单倍体(以下简称一倍体)和双单倍体转化为纯合同源四倍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3个2n配子材料(2x)在马铃薯(S.tuberosum L.)中进行4x—2x,2x—4x和2x—2x的杂交,获得了4个四倍体杂种材料;然后对它们进行花药培养,共得到32个双单倍体植株。检查其中23个植株,有2株是具5%以上2n花粉粒的双单倍体,1株是重组了2n卵基因的双单倍体。由此证明花药培养的倍性操作技术是转育马铃薯2n配子性状给双单倍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受体细胞倍性对PVY CP基因向马铃薯遗传转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桂英 《中国马铃薯》2001,15(4):204-206
利用整合PVYCP基因的改建质粒PEY3,以农杆菌为载体向四倍体栽培“甘农薯 1号” (2n =4x =4 8)及双单倍体“84 4 7” (2n =2x =2 4 )叶盘、叶柄、茎段导入PVYCP基因并获得再生植株。愈伤组织卡那霉素 (KM )抗性筛选试验表明 ,低倍体受体细胞利于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 ,双单倍体转化率 (2 5 4 % )高于四倍体 (15 8% )。冠瘿碱分析证明再生植株整合了PVYCP基因。染色体倍性鉴定证明转基因再生植株与亲本倍性一致。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种抗有丝分裂剂(秋水仙碱、氟乐灵和黄草消)在2个处理时间(48h和72h)及2种处理浓度〔秋水仙碱0.0125%(313μM)和0.025%(625μM),氟乐灵和黄草消均为5μM和10μM〕下对2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Pavon和Kitt)花药愈伤组织产生加倍单倍体植株的诱导效果。试验结果,秋水仙碱是最有效的染色体加倍剂,用秋水仙碱处理后,Pavon品种产生的再生植株中89%是双单倍体(2n=6x=42)。但是,用2种浓度的秋水仙碱处理72h后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3种抗有丝分裂剂的不同处理浓度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对照处理(不加抗有丝分裂剂)的所有再生植株均为多倍单倍体(2n=3x=21)。上述结果表明,秋水仙碱仍然是最有效的染色体加倍剂,用秋水仙碱处理花药愈伤组织是通过花药培养获得高频率双单倍体植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前言过去十年中,许多实验室都已发展了植物体外孤雄生殖的技术。1973年以来,我们在实验室中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也获得了数百个小麦花粉植株(De Buyser和Henry1979)。这些再生植株多是单倍体(n=3x=21)或二倍体(2n=6x=42),四倍体(4n=12x=84)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双单倍体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2n=4x=48)的双单倍体(2n=2x=24)与S.phureja (2n=2x=24)杂交,克服新型栽培种双单倍体雄性败育获得了成功。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实生苗绝大多数保持了二倍性(2n=2x=24);实生苗可育株占总数78.36%。经减数分裂观察,入选的17个DP优良单株系主要是SDR型2n配子。为了选育出FDR型2n配子突变系,加强DP优系中的新型栽培种的遗传成分,即以D_(2012)—22(SY—m型)为母本,以DP优系为父本配制了回交组合,得到1000多粒种子,供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8.
对马铃薯双单倍体品系81-15(2n=2x-24)和南美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phureja(2n=2x=24)体细胞融合获得的15个林系、81-15和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2n=2x=24)体细胞融合获得的10个株系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和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杂种植株除一个株系为非整倍体外(染色体数为37),其余株系均为四倍体(2n=2x=48),是两个亲本的染色体数之和。与二倍体的双亲相比,杂种植株的叶下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内叶绿体数目较多,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较少,明显地表现出了四倍体的特征。杂种植株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是其双亲酶谱谱带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用三种不同温度前处理和三种培养基相配合对7个从双单倍体马铃薯中随机抽取的品系进行了花药培养,选择出了较好的培养基和前处理的适宜温度及方法,从双单倍体花药中忸产生胚状体及再生植株频率有所提高达27.5%和8.8%。倍性鉴定表明,从双单倍体诱导的胚状体分人的植株绝大多数为二倍体。而且多数为纯合体,说明这些胚状体来自己减数的配子,可能是由在胚状体发育过程中的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胚,再经幼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诱导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DH群体是进行小麦分子标记研究和QTL分析的重要遗传材料。本文对DH群体创建过程中影响单倍体胚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植株形成等因素以及双单倍体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技术、2,4-D处理、玉米花粉和小麦柱头发育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对诱导单倍体胚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同时对利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是一种新的单倍体产生途径,近年来研究进展很快。本文就影响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因素、幼胚离体培养及双单倍体植株产生三个方面论述了小麦×玉米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是一种新的单倍体产生途径,近年来研究进展很快。本文就影响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因素、幼胚离体培养及双单倍体植株产生三个方面论述了小麦×玉米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对甜菊头状花序、花及小孢子的发育进行了观察,在此基础上分离了甜菊花药和未受精胚珠,并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诱导单倍体。结果表明甜菊花药诱导愈伤较容易,在MS+1.5 mg/L 6-BA+0.5mg/L NAA+4%蔗糖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率高达80%,由于尚未得到胚状体或再生植株,花药愈伤继续诱导分化还需进一步研究;通过培养基筛选发现未受精胚珠在MS+0.04 mg/L 6-BA+1.5 mg/L NAA+4%蔗糖的培养基上可直接诱导出胚状体,诱导率为1.2%,本试验共诱导出胚状体4个,转接生根并移栽存活2株,但经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发现其均为二倍体(2n=22),因为两再生植株现蕾期、株高、叶型等性状与亲本有显著差异,推测其可能是单倍体自然加倍的结果,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本研究作为甜菊单倍体诱导培养的初次尝试,对今后甜菊育种和遗传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用三种不同温度前处理和三种培养基相配合对7个从双单倍体马铃薯(S.tuberasumL,2n=2x=24)中随机抽取的品系进行了花药培养,选择出了较好的培养基和前处理的适宜温度及方法.从双单倍体花药中诱导产生胚状体及再生植株频率有所提高达27.5%和8.8%.倍性鉴定表明,从双单倍体诱导的胚状体分化的植株绝大多数为二倍体,而且多数为纯合体,说明这些胚状体来自己减数的配子,可能是由在胚状体发育过程中的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由栽培马铃薯(4x)(S.tuberosum)与富利亚薯(2x)(S.phureja)杂交获得马铃薯双单倍体。依所采用的花粉不同,这些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包括不同数目的母体双单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杂种。由于存在胚株致死现象,仅有少量三倍体产生。由2x 花粉衍生得四倍体杂种,其频率比在以不同花粉授粉的条件下,从2x 花粉获得的期望频率要高些。H(?)glund(1970)提出两个假说来解释出现大量四倍体的问题,或是2x  相似文献   

16.
文摘     
88010 单倍体高粱体细胞组织培养的植株再生——(L.A.Flkonin等),Tsitologiya I Genetica,1987,Vo1.21 No1,18~22(俄文) 在单倍体品种迈罗145(n=10)叶、茎和穗外植体的培养中获得了细胞系,由此可再生植株。迈罗145衍生自一个双胚体。多数再生株为二倍体。试验证明,在培养全过程中一些单倍体细胞同二倍体细胞一直存在着竞争性。经7次继代培养后,进行细胞学分析发现50株再生株有47株二倍体和3株单倍体。  相似文献   

17.
在马铃薯抗晚疫病(Phytophora infestans)和抗乳状马铃薯胞囊线虫病(Globodera pollida)育种程序中,从双单体(2n=24)为亲本的杂交后代中获得的四倍体(4x)植株,大体上雌蕊是四倍体。在温室和田间对第一年和第二年块茎的测定表明,大多数高抗疫病的双单倍体的后代也表现高抗马铃薯晚疫病。用双单体PDH182和PDH247分别与一个四倍体杂交,选择一般配合力高且高抗马铃薯胞囊线虫病(PCN)的个体,其后代高抗晚疫病,且有1/3的植株也高抗PCN。对双单倍体×4x的杂交组合后代,在实生苗世代进行离体片鉴定,来快速筛选疫病抗性。观察来自不同抗疲病双单倍体后代的平均抗性,发现四倍体亲本之间是有差异的。试验同时证明,不同的双单倍体在疫病的抗性程度上,对后代的遗传传递力是有差异的。这可归因于未减数配子组成方式的差异,即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裂的重组或第二次分裂的重组(SDR)都有差异。如果所有未减数配子都由SDR产生,则这种差异可归因于不同双单倍体之间抗疫病基因纯合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双单体×4x的杂交组合,每个授粉株只产生很少的后代。这少量的实生苗可能以比较高的频率产生带有目标性状的后代。由于必须种植这少量的实生苗,以便找到所要求的重组性状,所以在种植中寻求补救措施,而抗性鉴定要比常规育种方便得多。所得到的这些四倍体杂种可以同时在三个方面用于第二轮的育种工作:即,与其它的四倍体杂交;与双单倍体杂交以选择互补性状,以及产生综合多种抗性的双单倍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二倍化可使单倍体形成更稳定的类型,其稳定性与原始单倍体基因型有关。这个类型育成的品系常常是通过单株选育,并经过8—10年或更长的时间自花受粉得到的。因此,杂种群体的单倍体在育种中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在遗传育种中,由于出现多倍化的有效方法以及对细胞遗传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这就为有效利用棉花单倍体提供了可能。文献资料表明,双胚种子是培育单倍体的可靠来源。为了培育双胚种子,我们利用海岛棉6476依,5904依,8763依,9078依,9123依和9155依品种作为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DH技术对先玉335进行连续轮回选择,发现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能力具有极显著的累加遗传效应,这种遗传效应可以获得成倍提高。证明玉米自身遗传系统具有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遗传恢复(修复)能力。用两轮选择所获的DH2系再次杂交组群,再经杂交诱导获得单倍体植株平均雄花散粉率高达85.15%,自交结实率高达66.18%,是基础群体先玉335直接诱导单倍体株的6.99倍和9.86倍。获得的DH3系因经两轮全基因组配子体选择,最大限度地淘汰了有害、劣性基因,聚合了较多优良基因,农艺性状好,植株长势强,可直接应用于资源扩增和品种选育。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性的轮选遗传修复能力的发现与高自然加倍率材料的创制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与玉米双轮回选择育种模式相结合,构建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单倍体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产量、品质、加工等方面都较其他作物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但由于四倍体马铃薯存在遗传基础狭窄且复杂、难以创新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利用马铃薯单倍体或双单倍体植株有望解决上述诸多难题。马铃薯单倍体具有加速育种过程、提高选择效率等优点。马铃薯单倍体的获得包括花药培养、花粉培养、孤雌生殖、子房培养。其中,花药培养因更易取材,并且得到胚性细胞团、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几率更大等优点而研究最为广泛。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成功率与试验材料的基因型、培养条件、培养基添加物等诸多因素相关。根据不同的诱导方法简要阐述了中国马铃薯单倍体研究的历史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