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游憩涉入、地方依恋与旅游者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点。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文中以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北京段)中的什刹海和森林公园两个景区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析游憩涉入、地方依恋与旅游者保护行为三者的关系,并对比分析两个景区的地方依恋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涉入对地方依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方依赖作为中介变量正向影响游憩涉入与地方认同的关系。2)游憩涉入对旅游者保护行为中的环境责任行为和遗产保护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地方认同作为中介变量正向影响游憩涉入对旅游者保护行为关系。3)地方依恋中地方认同对旅游者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地方依赖对旅游者保护行为的影响不显著。4)大运河森林公园旅游者的功能性地方依恋水平、情感性地方依恋水平均高于什刹海景区。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积极发展具有公益性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游憩活动以发挥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价值认知与情感教育功能,是新时代有效解决遗产地生态价值实现困境以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途径。在“价值-情感-行为”理论模型下,以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在遗产地生态游憩情境下的游客环境关心、环境情感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效应。研究表明:1)生态圈环境关心和利他环境关心显著正向影响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而利己环境关心对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无显著影响。2)仅利己环境关心对遗产地游客环境愧疚感无显著影响外,环境关心对遗产地游客环境情感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环境情感显著正向影响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3)仅环境愧疚感在遗产地游客利己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之间无显著中介作用外,环境自豪感和环境愧疚感在遗产地游客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均产生显著中介作用。基于此,明晰不同价值导向的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影响路径,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遗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社区参与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社区支持是自然遗产可持续保护的重要保障。基于遗产地社区的感知调查,分析当地居民和牧民对喀拉峻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感知意愿。本次调查向牧民和县城居民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39份,主要调查其对喀拉峻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遗产感知及差异。遗产感知调查包括遗产认知、发展感知和保护感知3部分内容。调查发现,由于受遗产地区位和遗产地旅游发展阶段的限制,县城居民的遗产感知较牧民更为积极。研究表明,社区发展是影响社区参与和支持遗产保护的关键因素。为使喀拉峻自然遗产地保护具有可持续性,应当积极开展遗产教育与宣传,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有效引导牧民进行生产转型,进而平衡居民和牧民的利益,提高社区的遗产感知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旅游者环境负责行为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引入旅游者满意度变量,构建了旅游者感知价值对环境负责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并以哈尔滨太阳岛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旅游者感知价值中的感知旅游资源质量、感知旅游服务质量及感知旅游活动体验对环境负责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满意度间接正向影响环境负责行为,而感知旅游情感价值、感知旅游成本仅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环境负责行为。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旅游者环境行为的研究成果,并为旅游景区有针对性地提高旅游者感知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改善旅游者环境负责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喀纳斯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喀纳斯是我国唯一一处位于四国交界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及旅游开发价值,被认为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通过对喀纳斯与俄罗斯"金山阿尔泰"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地质地貌成因、水文、垂直自然带以及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出,喀纳斯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第Ⅲ、Ⅳ条标准.提出将其加入俄罗斯"金山阿尔泰"世界遗产地的建议,从而为喀纳斯申报世界遗产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开展景区非使用价值动态评估是协调景区保护与开发、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基于条件价值法(CVM),依据调查问卷,借助SPSS21.0软件,以塔尔寺景区为案例地开展非使用价值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塔尔寺景区非使用价值由2014年的6.18×10~7元增长为2017年的14.44×10~7元。其中,存在价值>遗产价值>选择价值,表明人们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不仅考虑了代内的持续利用,更加注重代际之间公平、有效的分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具有长远性、非功利性特征。(2)游客支付意愿均受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和游客对景区了解程度影响。其中,男性支付意愿高于女性,但女性支付意愿增长率高于男性;游客对景区产生的情感依恋和精神认同得到不断增强,由最初的"政府有责"演变为"人人有责"。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与地方认同的强化对培育游客遗产保护意愿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典型旅游目的 地——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基于游客问卷的数据分析,构建了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地方认同与游客遗产保护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结构性关系.结果 表明:大运河景观价值感知与游客遗产保护意愿存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基础,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基于地方情感和冰雪文化因素,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冰雪体育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表明:1)冰雪文化和地方依恋变量的模型拓展是成功的,构建模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解释力和交叉效度,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2)知觉行为控制对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最大,其次为行为态度和冰雪文化。3)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冰雪体育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意向和态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研究为冰雪体育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营销管理启示,同时为国内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参与式调查的方式,从旅游者现实行为表现与心理行为意向的双重视角,以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行为偏好为研究目的,构建统计计量模型(吸引力与持续力指数)来分析旅游者消费偏好和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者平均花费2个小时45分钟完成两个核心景区的游览活动。两景区中吸引力最强的景点分别是蒙古包、龙女出浴、瞭望塔等。结合访谈调查发现,旅游者对景点的心理行为意向偏好程度与其行为表现吸引程度量化指标大致相符。因此,研究认为旅游吸引力指数与持续力指数可以作为衡量景点开发是否成功的较为简易的评价指标。此外,对于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景点研究结果发现,除景点自身特征外,景点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也是影响其旅游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对旅游吸引力与旅游者地域特征、年龄以及旅游方式三因子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年龄差异与旅游吸引力间差异显著。因此,对于未来景区(点)开发,强化与旅游者互动参与以及产品开发的多元化,从综合角度来评估景区(点)的开发是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冰雪旅游转向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旅游者行为的分析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建构作用。文中整合社会影响理论(SIT)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了城市居民冰雪旅游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信息性社会影响与规范性社会影响、城市居民的冰雪旅游态度、成本因素、健康精力、场地与服务与冰雪旅游意愿、旅游行为之间的结构关系,并在跨样本恒等性检验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人口特征、冰雪旅游经验的旅游者各潜变量水平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信息性社会影响与规范性社会影响对城市居民的冰雪旅游态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态度、成本因素、旅游者的健康精力、冰雪旅游的场地与服务对居民冰雪旅游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意愿在成本等限制性因素对冰雪旅游行为的影响发挥中介效应;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以及冰雪经验的人群的行为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被忽视,文中以《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做依据,分析了黄土高原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论证了黄土高原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讨论了黄土高原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展开黄土高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使黄土高原尽早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目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节庆活动蓬勃开展,旅游效果初显;演艺传统不断渗透,旅游项目拓展;传统手工日益挖掘,旅游商品丰富;文化展馆渐成体系,表达形式多元等特点。在旅游开发中存在重视程度仍待提高、文化内涵发掘不足、宣传促销方式单一、资金投入存在制约、专业人才比...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运用核密度估算法、区位熵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分布结构层级分明,以传统技艺为主,民俗、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与传统戏剧次之;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以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双核心集聚带状分布格局,中部、西南地区集聚明显,东南、北部地区分布较少;3)通过从地形、水系、交通等层面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聚集在中南部带状低海拔区域,与主要水系分布空间耦合良好,且与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度较高;4)地形地貎、水系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网络点评内容,获取开放式语句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游客点评资料进行归纳式感知提取分析,并从历时性视角建构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游客感知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经过编码分析,提取出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游客感知评价的32个初步范畴,并总结归纳为5个主范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游客积极感知与消极感知评价;2)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的游客感知评价由出游期望、出游行为、旅游吸引物体验、配套设施与服务体验及游后评价五个维度共同作用、交互影响构成;3)出游期望、出游行为是构成游客感知的前提条件;旅游吸引物体验、配套设施与服务体验是影响游客感知评价的关键性因素;4)游后评价是感知的最终结果,其中期望差异、情感涉入和行为意图又会刺激并促使游客产生新的出行期望。  相似文献   

15.
石窟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象研究——以云冈石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案例地,基于网络日志、点评以及深度访谈数据,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纳,并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采用两种测量方法获得的云冈石窟意象呈现相对一致性,云冈石窟旅游意象正面感知因素包括气势恢宏、高超的雕刻技艺、精美的彩塑壁画、便利的交通条件、优美的景区环境、佛教圣地、浓郁的异域风情7个方面;负面感知因素集中在6个方面,分别为:旅游景观破坏、旅游体验、旅游商品、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旅游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Natural heritage valu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Kanas,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Kanas is 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National 5A Scenic Area,and it is also high on China’s National Natural Heritage List. In this paper,with an integrated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geo-graphical approach,the genesis and current features of the Kanas landscape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for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 that must be met for designation by the United Nations as World Natural Heritage. It is concluded that Kanas has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 in geosciences,biology and aesthetics.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other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of the same geological types,in the same biogeographic zone and in the same latitude,it is concluded that Kanas meets criteria vii,viii,ix and x for designation as World Natural Heritage. Thus,this work establishes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nomination of Kanas for such a status.  相似文献   

17.
古建筑遗产艺术形式多样、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人类活动的行为足迹。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古建筑遗产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深入研究。总体来看,中国古建筑遗产空间分布呈集聚型态势,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西部、山西高原、陇中高原、四川盆地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平原、浙闽丘陵等地区。从时间变化看,中国古建筑遗产的数量略呈"Λ"形分布,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从空间演化看,中国古建筑遗产的分布呈由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并不断向四周扩散。从类型分布看,不同类型古建筑遗产的分布既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又彰显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与历史时期的政策制度、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等因素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旅游开发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旅游界的一项新课题。甘肃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在全面介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况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主体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感知及提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与消亡的威胁。文中以9个北京市首批市级传统村落为案例地,采用指标体系法、熵权法,分析村委会、村民、游客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感知评价。结果表明:1)村委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满意度较高,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良好的传承机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投入较低,旅游开发正逐步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途径。2)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较低,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满意度并不高,特别是其保护感知度偏低、参与度有限。3)游客对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满意度较高,其保护感知度逐渐上升。4)案例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内容内涵、途径方式、参与主体、最终目标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分析及遗产廊道网络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遗产廊道是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地区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法,构建遗产廊道网络对于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实现宜居城市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判别北京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遗产的空间结构和遗产廊道适宜性,并提出遗产廊道网络的概念规划和保护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空间分析的遗产廊道网络可以高效地保护遗产资源,并提高遗产的空间可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