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更需要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亲环境行为。以刺激-机体-反应理论作为框架,整合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构建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基于河南、江苏、四川三省共836份有效公众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绿色氛围对公众亲环境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亲环境意愿受绿色氛围影响,其中控制性绿色氛围对亲环境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支持性绿色氛围的影响不显著。2)支持性绿色氛围对个人规范和行为态度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控制性绿色氛围仅对个人规范有正向影响。3)个人规范和行为态度在绿色氛围与亲环境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其中个人规范通过影响行为态度产生链式中介效应。该研究对厘清绿色氛围与亲环境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为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积极发展具有公益性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游憩活动以发挥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价值认知与情感教育功能,是新时代有效解决遗产地生态价值实现困境以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途径。在“价值-情感-行为”理论模型下,以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在遗产地生态游憩情境下的游客环境关心、环境情感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效应。研究表明:1)生态圈环境关心和利他环境关心显著正向影响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而利己环境关心对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无显著影响。2)仅利己环境关心对遗产地游客环境愧疚感无显著影响外,环境关心对遗产地游客环境情感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环境情感显著正向影响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3)仅环境愧疚感在遗产地游客利己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之间无显著中介作用外,环境自豪感和环境愧疚感在遗产地游客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均产生显著中介作用。基于此,明晰不同价值导向的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影响路径,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遗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牧户亲环境行为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中以三江源地区牧户为调研对象,使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同时引入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在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1)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环境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更加显著。2)环境规制对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约束型、引导型和激励型规制均能正向调节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据此,文中从提升风险感知水平和健全环境规制制度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陕、晋、甘、苏、皖五省102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应用保护动机理论以秸秆亲环境处理为例研究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认知调节因子对农户秸秆亲环境处理行为的作用路径。结果表明:严重性、易感性、自我效能、反应效能对农户秸秆亲环境处理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回报因子及反应成本对农户秸秆亲环境处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整体来看各正向认知调节因子对农户秸秆亲环境处理行为的影响程度排序为:自我效能>易感性>反应效能>严重性,反应成本对农户秸秆亲环境处理行为的影响程度略大于回报因子。此外,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及只从事农业劳动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秸秆亲环境处理行为。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习、环境认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东、陕西、甘肃省710份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学习、环境认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环境认知能够直接正向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90;(2)社会学习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有直接负向影响,并通过环境认知也会间接负向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00、-0.0...  相似文献   

6.
生猪养殖者采纳亲环境行为对有效防治畜禽养殖面源污染至关重要。基于全国8省1484个生猪养殖者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和Tobit回归模型,探讨环境规制类外部约束和社会规范类外部约束对不同养殖规模生猪养殖者采纳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养殖规模越大,生猪养殖者采纳亲环境行为的概率越大;外部约束对生猪养殖者亲环境行为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环境规制对大规模生猪养殖者的亲环境行为采纳影响显著,社会规范对小规模生猪养殖者亲环境行为采纳影响显著。因此,完善规模养殖的激励补贴政策、适度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合理发挥环境政策和社会监督双重力量,因地制宜和因户制宜地引导养殖者自主采纳亲环境行为,对优化生猪养殖者行为决策、完善相关政策和推动养殖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样本调研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亲环境意向的效应。结果表明:(1)态度对亲环境意向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是最大,或者说农户对亲环境意向普遍具有很高的态度;(2)主观规范对农户亲环境意向也有较高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3)外部因素对农户知觉行为控制均有较强的影响,而且知觉行为控制与态度和主观规范之间相互反向变化,进而抑制了亲环境意向的进一步提升,呈现出显著短板效应。因此,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努力解决亲环境意向提升中的短板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文中旨在通过焦作社区居民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消费态度及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揭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基础,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微观决策依据。研究发现:除性别之外,年龄、职业、收入及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特征能显著影响居民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居民对环境的关心度、环保知识的丰裕度、环境产品了解度正向影响居民对环境产品的主观态度;居民对环境的关心度反向影响居民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客观行为,其他变量与客观行为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居民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主观态度正向影响居民的客观行为。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绿色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系统。文中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对绿色行为的影响模型,通过对上海市1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了生态文明教育对绿色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绿色行为;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生态文明教育显著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和绿色行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以雾霾为主的空气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而严肃的社会性问题。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探讨了行为态度、生活方式、媒体使用、幸福感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发现:我国居民的环境行为在个体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经济、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行为态度、生活方式、幸福感和媒体使用都对我国居民的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幸福感越高,媒体使用越多,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及多样化,行为态度更加积极乐观,居民的环境行为就也会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