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B.Желенковa氏最早试图以定量来评价各类饵料生物在鱼产量中的作用。计算是以鱼类饵料组成(以重量%表示)和年渔获量之间的比较为依据。例如采用饵料占某种鱼类饵料的10%,相应地保证了10%的渔获量。不过由于不同饵料生物价值存在着差别,因此首先要确定饵料生物的热值。  相似文献   

2.
在对虾的种苗生产中,幼体的饵料是育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导,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植物性和动物性饵料,即生物饵料。但是人工培养生物饵料,不仅需要一定的设施,而且技术性较高,常常因光照不足或水质污染,致使饵料生物培养不起来,导致育苗的失败。因此,要批量培育对虾苗种,幼体的饵料必须始终保证供应。从目前而言,  相似文献   

3.
真鲷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孙光 《水产学报》1992,16(1):67-70
随着鱼类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其营养生理、消化系统结构、口径大小、捕食能力及水中分布等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加之其长期系统发育中所形成的本能和嗜好,从而形成其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优良的饵料生物则需满足(1)形态及大小适于仔稚鱼摄食,(2)游泳速度及分布便于仔稚鱼摄食,(3)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等要求。鱼种不同,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亦不同。在鱼类的苗种生产中,弄清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现用饵料、开发新的饵料生  相似文献   

4.
在罗非鱼鱼苗培育池塘和鱼种饵料中应用纳米生物助长器。试验结果表明:池塘放置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产量、成活率、饵料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15.53%、24.15%、8.95%,饵料系数降低8.25%;饵料放置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增重率、饵料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11.74%、20.67%,饵料系数降低17.12%。并对纳米生物助长器的增产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淡水池塘应用纳米生物助长器清洗和晾晒周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瑞永  吕丽萍 《河北渔业》2000,(3):20-20,25
<正> 所谓“载体饵料生物”是指利用饵料生物做载体,让其摄取特定的营养物质或药物后,再用它们来饲喂其它的经济动物,从而达到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防病治病的目的。日本早在廿世纪60年代就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积极开展了载体饵料生物的研究与开发,其产品已在水产动物养殖中广泛使用。 水产动物养殖的饵料种类很多,但并非都能做为载体饵料生物。有一些饵料生物对所投喂的特定物质或药物不喜欢摄食,就无法替  相似文献   

6.
在青虾育苗中,饵料是影响幼体变态和成活的关键因素之一。2000年,我们在进行青虾育苗试验的同时,进行了青虾幼体饵料研究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和鱼类饵料生物的主要有利影响是库区形成多样化小生境,增加营养物质来源,促进库水交流,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并使库区饵料生物和中下游底栖生物总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鱼类和所有动物一样,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必须摄取饵料。有充足的饵料保证,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饵料的转换效率高,那未鱼的生长就快。从这个意义上说,饵料就是鱼。肥料是水体中饵料生物繁衍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可说是鱼类的间接饵料。发展养鱼生产,必须对鱼用饵肥加强研究,国内外养鱼业的发展都证实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2厘米以上黑鲷人工苗和10厘米以上自然苗为材料,投喂卤虫、猪沙肝、杂鱼肉和蛤蜊肉4种饵料,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前期(2.27厘米左右),以投喂卤虫效果最好,猪沙肝次之;后期(10厘米以上),以投喂杂鱼肉为好,猪沙肝次之。但从四种饵料的成本与生长率分析,猪沙肝作为前、后期卤虫与杂鱼肉的代用饵料是合适的,能够满足2~10厘米以上黑鲷苗的生长需要。此外,通过本试验所获结果,还提出了2~10厘米以上黑鲷苗的饵料配方。  相似文献   

10.
现在,进行海产鱼类种苗生产,其育苗的初期的生物饵料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生产上生物饵料的大量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往往在育苗季节生物饵料培养不出来,影响种苗生产。  相似文献   

11.
海水土池育苗适口饵料生物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青松  金珊 《海洋渔业》2002,24(4):185-186,181
海水土池育苗可以利用池塘中天然饵料生物,因其具有成本低、收益好等特点而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近几年来,河蟹土池育苗已兴起热潮,海水鱼类、贝类、虾蟹的土池育苗也已开始。但由于种种原因,土池育苗生产很不稳定,甚至失败,其中原因之一是育苗培育时饵料供应不足,营养不全面或是质量不好。浮游生物是多数鱼、贝、虾、蟹幼体的开口饵料、基础饵料,或是补充饵料,在育苗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搞好海水土池育苗,培育适口饵料生物是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此介绍一些海水土池育苗中如何培育适口饵料生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物饵料对黑鲷仔鱼前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产增养殖业的日益发展,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内近年来在鱼类种苗培育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鱼类的种苗生产中,对饵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的要求比较高。日本在鱼类的种苗生产中,对生物饵料的培养,特别是小球藻、轮虫等的培养极为重视,几乎所有的鱼类种苗生产中都使用小球藻和轮虫作为仔鱼的主要饵料。我国大部份也是采用单细胞藻和轮虫培育仔鱼,同时也用一些个体较小的  相似文献   

13.
Hugg.  WL  范大岳 《渔业现代化》1989,(3):33-37
前言在滤食性生物培育时,最重要的是它们获得饵料数量的方法。能从周围水体里滤食微细藻类细胞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在连续投饵情况下,用较小的饵料密度。能达到最大的生长率。当超过最适饵料密度时,浪费了部份滤食细胞成为假粪便排出,摄食这些细胞无益于消化。例如在牡蛎和蛤子幼虫和幼体密集培育的双壳类孵化场里,有效地使用成本昂贵的藻类是很重要的。通过幼体自动摄取藻类能得到最佳效益,以致在所有的时间里,都能维持最适的饵  相似文献   

14.
<正> 单胞藻是鱼、虾、蟹幼体的基础饵料,是贝类幼体的优良开口饵料。在单胞藻的大量生产中经常会由于敌害生物的污染和危害,造成生产不稳定,不能保证育苗生产中活饵料的持续供应,从而影响经济苗种的产量。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仅供参考。 1 保种期间 1.1 藻种必须“纯”:大部分生产单位的藻种是由一些科研单位购入,为确保“纯种”,应该再次进行藻种分离,使后期的培养有较大的保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鱼增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田中的饵料生物特点和适合稻田养殖的鱼类 1.稻田中的饵料生物特点 稻田水泼,水温昼夜变化大,田水肥度变化快.土壤中有机质多及田水中溶氧量较高等,是稻田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稻田中的维管束植物、丝状藻类和底栖生物都较多,而浮游生物的数量相对较少,其数量随田水肥度的变化面变化.有时缺乏正常的规律性,稻田中的有机碎屑也较多.这是稻田中饵料生物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养殖对虾池塘内培养繁殖饵料生物,是解决虾苗适口饵料,加快对虾生长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充分利用虾塘的自然生产力,降低养殖对虾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基础饵料具有繁殖快、培养方法简易可行和营养效果明显的优点,因而成为养殖对虾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实践证明,如果基础饵料丰富,虾苗入池一个月便可生长到8cm左右。防城港市气候温暖,饵料生物繁殖迅速,经过7d左右,饵料生物可以达到相当密度。旋肥后饵料生物的浓度多数用透明度表示,一般透明度控制在20~30cm为宜。考  相似文献   

17.
饵料是一切动物生存的物质基础,就其作用来说,主要是为动物提供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而这三者中又以蛋白质为最重要,它是构成生物细胞的主要成分。它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是不能以其他营养物质来代替的。伊万诺夫认为:“饵料和饲养对于动物体的影响比品种及其祖先对它的影响要大得多”。所以,以饵料中蛋白质成分的多寡来探讨其与鱼类生长的关系,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借此也可为我国的养殖鱼类配制较为理想的配合颗粒饵料提供一点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在海水虾类养殖中,早期基础饵料的培养是一项切不可少的工作,而活性生物底泥是虾类养殖早期比较理想的基础饵料繁殖对象。  相似文献   

19.
<正> 海蜇的池塘养殖是刚兴起的养殖热点,但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有些池塘养殖产量低效益差。其主要的原因是池塘内换水条件差造成生物饵料缺乏。海蜇的摄食量很大,即使接种一些生物饵料也是供不应求,从而造成成活率低、个体小,直接影响到产量和效益。本文主要从人工培养生物饵料角度,采取三池一体化即两池养虾一  相似文献   

20.
轮虫的营养强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轮虫的营养成分及其影响因素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是生活在海水中的微小滤食性生物,轮虫对饵料的种类无选择性,只是对饵料颗粒的大小有所选择,它的营养成分主要由所能摄食到的饵料中获得。根据轮虫的这种生活习性,可以选用营养全面的饵料或专门的强化剂来对轮虫的营养进行调整。完全用海洋微藻培养的轮虫一般营养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