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我国当前阶段区域发展的结构可以了解到,农村区域发展占据相当重要地位。立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要求可知,要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物质文化质量和水平是必须加大对现代化农村管理力度,加快发展农村区域速度和发展质量,本文首先从目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对农村区域发展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最后重点分析区域协调发展下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是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专业建设的重要表征。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运用专家调查法、AHP法和模糊评价模型构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以促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高和农村、农业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农学学科知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和就业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建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科学考察学习效果、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扩大专业社会影响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3.
人口源自农村。因此,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问题。而同时,农村教育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尤为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问题更是得到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加强农村教育改革,以此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早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1.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基于CIPP模型构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应着重从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教学方法、学生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着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较大也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转移特征对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将常用于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劳动力结构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特点,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呈现传统农业大省的典型特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基础优势逐渐削弱,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强,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较大也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转移特征对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将常用于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劳动力结构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特点,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呈现传统农业大省的典型特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基础优势逐渐削弱,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强,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新疆农民增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增收一直是困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难题。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对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影响是全局性的,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作为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笔者从人力资本视角探讨影响新疆农民增收的原因,提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既是新疆区域财富持续增加的内在动力,也是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以了解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指数,分别从发展指数的分布、区域差异、空间自相关3个方面,利用2010—2013年4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国31个省(市、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结论如下: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可以很好地综合反映各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在区域的分布上,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整体较弱,其中北京、上海两地的较突出,贵州、西藏等地较差;等级划分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事业整体表现为稳定上升的趋势,区域差异在逐步缩小,缩小的速度相对平缓;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Moran’sⅠ由2010年的0.459 6下降到2013年0.391 8,下降了14.75%,说明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上呈空间相关性弱化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我国地区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指数空间相关性明显,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相对较低的地区在减少,农村社会事业局部空间聚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结构合理、数量适当、专业对口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区域农业生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是提高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有效培育适应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政府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完善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再次要加快实施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使之与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0.
关于提高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新农村建设对接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地,必须从思想认识、办学模式、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提高与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度,有效推进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村区域是国内大循环中的内需潜力领域,农村中小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与其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兼容协调的,特别是在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发展趋势下,农村各类经济主体面临着更具活力与前景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为银行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可持续地开展业务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村中小银行在融入农村社区、融入农村产业生态方面具有地缘认同与灵活应变等优势,能够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标准来获取竞争优势,推动银行的财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搞好农村社会服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对于农民共同富裕、防止农村两极分化,对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农村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初,韩时政府在农业萎缩、农村衰退、社会颓废和城乡、区域、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组织实施了政府主导、农民自主、社会全面支持和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30多年来,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实现了国家物质、精神文明和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村区域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使农村各项资源的优化利用,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使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人力资源,就会缺乏内动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出发,就如何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有效策略,以有效促进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浅析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4):100-101
我国疆域广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一情况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是对于农村区域经济来说,其呈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受到了极大的组织。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整体水平偏低,政府农业政策倾斜、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各种问题。文章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对推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协作生产力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协同劳动创造的生产力。发展协作生产力对于实现我国农村生产力飞跃的基本作用:一是牵引作用,能够牵引农村生产力中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优化作用,能够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各种经济结构的系列化、社会化和组合紧密的程度;三是平衡作用,能够最有效地缩小地区经济梯度差,实现区域生产力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国内外有关学者的优秀成果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二者存在的关系;然后选择经济与环境指标建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2011—2021年中国不同省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与协调发展情况,得出了实证结果。结果表明,我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这4个地区中,经济衰退地区的数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滞后型地区的数量显著增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快于生态环境改善,二者间的协调性显著提高;与城市社会不同的是,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没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快,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质量好于城市社会,但在农村社会中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农业作为兰州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不仅深层次带动城乡区域互动,拓展发展空间,更多可以体现出消除城乡二元差异,实现社会进步的功能。先进城市农业融传统生产和区域生态建设于一体,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特性,对增强区域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兰州地处内陆城市,考虑农业先天禀赋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城市农业,是实现农业进步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中国东中西部人口特征、农村地区城镇化特征、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及农村生活水平等的不同,对中国东中西部农村差距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阐述了差距的现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农村社会发展差距在不断加大,缩小农村社会发展差距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