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机械深耕技术 中小型拖拉机进行耕地作业,一般只能耕15~20厘米深,特别是多年使用小型拖拉机耕地,就会形成犁底层,这坚硬的犁底层会阻碍小麦根系的生长。因此每隔2~3年麦田必须进行深耕,以打破犁底层。深耕能加大活土层,便于作物根系生长,扩大作物营养吸收范围。深耕可使紧实土层变松变碎,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增加水的下渗速度,从而减轻了  相似文献   

2.
实行机械深耕,是山东省莱州市近几年来重点推广应用的农机化增产技术,全市平均每年机械深耕25~30cm的面积3-33万hm2,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用畜力或小型拖拉机耕作,一般耕深只有10~15cm,常年沿用畜力或小机具耕地,在耕作层与实土层之间便形成了一层厚约5cm以上的板结犁底层,使作物的根系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机械深耕后,把犁底层翻起,增加了活土层,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二是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深耕把地表的土杂肥、化肥深埋,提高了封闭能力,减少了…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种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耕作技术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种植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耕作方式是以铃式犁年复一年的耕翻为主,在耕作层底部形成坚硬的犁底层。有关单位调查研究表明,用畜力或小型拖拉机耕地,犁底层出现在12~15cm深处,厚度约8~10cm;大中型拖拉机耕作,犁底层深度位于25~30cm处,厚度约为15cm。犁底层中土壤孔隙度小,渗水性和透气性极低,形成耕作层与地下水的隔断层,导致①阻碍了土壤中水、热、气的交换;②作物根系下扎困难,只能在犁底层以上卷曲生长;③降雨量大BtW水不能及时渗入而形成地表径流,造成…  相似文献   

4.
机械深耕就是利用深耕犁进行耕地作业,将耕深由原来常规耕作深度逐年加深,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的通透性能。改善作物根系下扎的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现在大部分土地连年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减少,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还不能普及,造成土壤板结,直接影响作物的丰产丰收。实施机械化深耕,便能克服这一弊病,其优越性如下: 一、能够打破犁底层,加厚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深耕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改变耕层浅的状况,提高了土壤蓄水、降渍、保墒、保肥的能力。为作物的播种发芽、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根系的良好生长,能较大幅度的提高作物增产,是一项高效的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是指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通过拖拉机牵引松土机械,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松动土壤的一种机械化耕作技术。实施机械深松整地作业,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深耕层,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大部分属于旱作农业区。改变传统耕作方法推广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广大北方旱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是以农业机械化技术措施为主,与其它农艺措施配套实施的一项农业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对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土壤抗旱能力,从而实现旱地作物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1、机械深耕(1)对土层较厚的旱地深耕。长期以来用畜力或小型拖拉机耕地,其耕深一般在10cm左右,耕层下形成了一个5~10cm的坚硬的“犁底层”。这层土壤孔隙度小、容重大、透水性差、作物根系难以下扎,严…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前提下,用机械对深层土壤进行疏松,打破铧式犁深翻或机组压碾土壤形成的坚硬犁底层,以提高天然降雨渗透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9.
正衡水市地处黑龙港流域,属典型的农业地区。从耕地情况看,近年来大多采用旋耕或浅翻作业,在土壤耕作层下面形成了一层坚硬的犁底层,厚度为8~12厘米,作物根系难以穿透犁底层,根系分布浅,易造成作物倒伏,影响作物产量。农机深松技术是通过农机深松作业,在不翻转土垄、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松土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实施深松作业后,可以有效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机》2011,(8):11-11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前提下,用机械对深层土壤进行疏松,打破铧式犁深翻或机组压碾土壤形成的坚硬犁底层,以提高天然降雨渗透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已开始被农民认识和接受。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太和县引进推广土壤全方位深松技术已经3年了。3年的实践证明,全方位深松技术通过打破犁底层,改变了耕层浅的状况,提高了土壤蓄水、降渍、保墒、保肥能力,促进了作物根系的良好生长,能较大幅度的提高作物单产。但是这项效益明显的技术工程在太和县却因投入不足等原因,推广缓慢,目前仍未走出示范田。一、打破犁底层,改造中低产田的呼唤太和县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0%。这些中低产田多为粘重土壤,土壤容重大,质地粘重,易板结,理化性状差,不利作物生长;加之长期采用小型拖拉机和牲畜耕种,年复一年的机…  相似文献   

12.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作物产量影响很大。近年来由于对耕地的不合理使用,土壤的活土层变浅,并且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严重影响了作物根系的下扎,使根系分布浅,吸收营养范围减少,肥水利用率下降,引起倒伏早衰,降低了土壤的抗逆减灾能力和产出能力,成为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的制约因素之一。实施深松作业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透水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消灭杂草及土壤中大量病源、虫源,降低越冬基数,从而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土壤、加深耕层蓄水保墒,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确保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3.
深松技术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械化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它由免耕播种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杂草控制技术和深松技术组成。其中,运用深松技术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且不翻转土壤,在达到调节土壤三相比、改善土壤结构、减轻土壤侵蚀和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适当提高地温,促进种子发芽。1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常年的等深耕作,尤其是小型拖拉机和畜力牵引的铧式犁,由于耕作动力小、耕层浅,耕层底部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据中科院地理所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耕地普遍存在犁底层,一般出现在1…  相似文献   

14.
一、深松的必要性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小型拖拉机飞速发展,耕作机械的配套动力以小型拖拉机为主,导致耕深长期在15-18cm左右,达不到深翻20cm以上的技术要求,从而使耕地逐步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造成土壤板结,阻碍雨水渗透,病、虫、草害蔓延,使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犁底层深度一般为25~30cm,厚约15cm,犁底层非常密实、坚硬,作物的根系难以向下发育,它还减弱了耕层和土层之间的水分和肥力的疏通,使作物不能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和下层水分。  相似文献   

15.
土壤的深耕深松是机械化旱作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目前我国重点推广的节水灌溉工程中的一项措施,在缺水干旱地区实施这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一、机械深耕深松土壤的作用 1.加深耕作层,打破犁底层。普通铧式犁耕地,一般耕深为15~25cm,而且容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不仅阻碍水、气流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利于  相似文献   

16.
桦川县地处黑龙江东北部,三江平原中部,松花江下游南岸,是典型的农业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桦川县一直使用中、小型拖拉机整地,整地深度只有10~15em,这样不仅达不到作物根系的生长要求,而且使土地耕层逐年上移,加之拖拉机的反复碾压,日积月累使耕地形成一层又硬又厚的犁底层,厚度可达6~10cm,导致地力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7.
由于长期采用铧式犁、旋耕机进行浅耕和旋耕作业,加上机械碾压和不科学施用化肥,致使土壤耕层变浅、板结严重,形成不透水的犁底层,阻碍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雨水的贮存和充分利用。犁底层的存在,使农作物只能在浅层土壤中生长,根系生长没有充足的空间,养分吸收不上来,致使作物生长不良,抗风、抗旱能力不足,产量减少,成为制约山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牙克石市现有耕地114!15万亩。耕地土壤类型分为灰色森林土,占总耕地面积的33!3%;黑钙土占总耕地面积的27!2%;沼泽土占总耕地面积的8!7%;草甸土占总耕地的30!8%。1机械化深松的可行性牙克石市使用机械化耕作已有15~30年时间,耕地土壤由于年复一年使用铧式犁作业,形成了坚硬密实的犁底层,导致土壤结构严重破坏,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并使土壤的透气、透水性变差,直接影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1997年引进一台全方位深松机,在牙克石市良种场的不同地块进行了3年的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打破犁底层的唯一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一、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深松整地的意义1.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强通透性,蓄水保墒,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提高抗旱能力、抗倒伏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20.
1深松作业的作用机理1.1疏松土壤,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深松作业可形成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体结构。常年的等深耕作,尤其是由小型拖拉机和畜力牵引的铧式犁,由于耕作动力小、耕层浅,耕层底部形成坚硬的犁底层。中科院地理所的调查表明,我国耕地普遍存在犁底层,一般出现在12~25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