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四(2)、五(3)代为害造成的白叶损失较为常见,且研究报道较多。近几年随着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和中、后期肥水水平的不断提高,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有向单季晚粳稻中后期发展的趋势。2002年六(4)代稻纵卷叶螟在常熟地区大发生,一般田块自然白叶率5%左右,严重田块白叶率高达40%以上。为明确六(4)代稻纵卷叶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测报和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进行了稻纵卷叶螟白叶为害损失测定研究。1调查方法1.1取样方法试验分别在本市的唐市、练塘、虞山镇同时进行。品种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武育…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螟(Cnaph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我国稻区重要食叶性害虫之一。分布很广,六十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大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的高产稳产。江西年发生五代为主,常年以第二代(6月上、中旬)为害早稻孕穗——抽穗期为重,少数年份第四、五代也能大发生。水稻受害后,表现千粒重降低,空壳率增加,损失很大。但其受害经济阈值问题的系统论述,目前报道尚少,各地防治指标也不完全一致,一般都把百丛  相似文献   

3.
通过剪叶模拟试验,测定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为害情况,验证水稻被该虫为害后的自然补偿能力。结果表明,在当地一般种植密度和肥力水平下,分蘖盛期宜香752品种受害程度≤50%,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在分蘖盛期前受害,水稻自身具有较强的自然补偿能力。孕穗末期受害程度在10%~50%,水稻减产6%~16%,对水稻产量有明显影响;水稻进入孕穗末期,叶片受害程度达到10%以上,对水稻产量造成损失。因此,孕穗末期应及时做好稻纵卷叶螟防治,以减少水稻损失。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测定了水稻对稻纵卷叶螟为害的单株水平动态生理补偿效应,同时测定了稻纵卷叶螟为害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害叶表观光合强度下降,其幅度与受害程度、叶位及受害后时间有关;剑叶受害后同株未受害的倒二叶则对受害功能叶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表观光合强度增强,增强幅度与剑叶被害程度和披害后时间有关。在孕穗与抽穗期,幼虫所造成的为害,对水稻经济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结实率与幼虫密度呈负相关,产量损失率与幼虫密度呈正相关;而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影响则不显著。另外,作者从群体和个体水平分别讨论了水稻对稻纵卷叶螟力害的损失与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5.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然后一直保持自然状态的办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44**),关系式为Y=-13.875+7.451lg(x)(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百丛180~20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飞虱早发生或中等发生程度时,必须用药防治,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6.
《湖北植保》2005,(3):7-7
名称病虫防治适期防治方法水稻稻纵卷叶螟2代7月上旬3代8月上旬田间每100丛水稻出现稻纵小苞(2~3cm)80~100个时,使用2.5%绿色三氟30~40ml对水40kg喷雾防治。稻飞虱2代7月上旬3代7月下旬8月初每丛水稻拍虫量达15头以上每667m2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20g、25%扑虱灵35g等药对水50~60kg喷施水稻中下部,保水3~5d二化螟2代7月中下旬3代8月下旬早栽中稻百蔸枯鞘40~50根,中晚稻200蔸有集中受害一株以上时用5%锐劲特悬浮剂30~40ml对水50~60kg喷雾1次即可。或用杀虫双+Bt防治。三化螟2代7月上中旬3代8月中下旬三化螟每667m2卵量达100块以…  相似文献   

7.
水稻穗期灰飞虱为害损失测定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灰飞虱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结果表明,在浙江北部稻区,灰飞虱年发生5~6代,9月下旬至10月为全年种群数量高峰,也是为害晚粳稻穗严重期;随着水稻穗期虫口密度上升,产量损失加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受害稻穗粒重下降,空秕率上升,是导致水稻减产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建立了为害损失关系式,拟订经济允许水平,综合提出水稻穗期灰飞虱防治指标为水稻齐穗后7~14d为防治适期,每穗灰飞虱成、若虫密度3~5头。  相似文献   

8.
《湖北植保》2004,(3):9-9
名称病虫防治适期防治方法水稻稻纵卷叶螟2代7月上旬3代8月上旬田间每10 0丛水稻出现稻纵小苞( 2~3cm) 80~10 0个时,使用2 5 %绿色三氟3 0~40ml对水40kg喷雾防治。白叶枯病7月中稻田出现明显的零星病叶或发病中心时,用叶枯宁、克菌壮等药剂喷雾防治,间隔7d再喷1次。稻飞虱2代7月上旬3代7月下旬8月初每丛水稻盆拍虫量达15头以上每667m2 用10 %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2 0 g、2 5 %扑虱灵3 5 g等药对水5 0~60kg喷施水稻中下部,保水3~5d。二化螟2代7月中下旬3代8月下旬早栽中稻百蔸枯鞘40~5 0根,中晚稻2 0 0蔸有集中受害一株以上时用5 %锐…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发生预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害虫.以幼虫为害水稻叶片.将叶片纵褶,藏身其中,取食叶肉.水稻受害后.空瘪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可减产20%~30%.重的在50%以上.大发生时。稻田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为此,笔者结合本地区水稻生产特点.分析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和预测方法.提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复合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嘉兴地区单季稻田二代二化螟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混合发生时,其复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y=0.0159X1+0.2456X2-0.2227(式中X1为二化螟枯鞘团密度,X2为稻纵卷叶螟虫口密度)。按照当前水稻生产水平,计算得经济允许损失L=2.3464。由满足0.0159X1+0.2456X2-0.2227=2.3464,测得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混合为害的1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分析总结了在浙江省嘉善县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特点,发现耕作制度的改变不仅影响稻纵卷叶螟繁殖率和种群数量的消长,而且各代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也随着改变。当前直播单季晚稻模式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大发生频率高,且为害期长,稻纵卷叶螟为害状明显,农民非常重视防治,用药量大,防治次数多,容易造成盲目和过度用药。总结并提出了在不同耕作制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为了解该虫的为害与产量损失情况,掌握各代防治指标,克服乱打农药现象。1983~1984年,省农牧渔业厅植保站组织了新建、都昌、修水、丰城四县的测报站对上述内容  相似文献   

13.
稻水象甲防治指标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试验小区用防虫网罩进行隔离,先用药剂作无虫处理,然后设置虫量分别为0、40、80、120、160头,以此观察稻水象甲成虫不同虫口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损失.结果表明,在设置虫口密度范围内,其对水稻造成的产量损失为1.98%~18.50%,并经此测算出在当地生产条件下,稻水象甲的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280头.  相似文献   

14.
宜兴市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演变规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对宜兴市近16年来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情况连续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基本摸清了本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演变规律.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四(2)代和五(3)代是本区粳稻上的主要为害世代.对本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危害对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以中籼、中粳稻为对象,对稻曲病为害产量损失及精米下降率进行了考查。结果表明,在参试的5个中籼、粳稻品种(组合)中,稻曲病对粳稻的为害程度高于籼稻。对参试的3个中籼稻品种(组合)的为害程度基本相似,建立籼稻和粳稻危害损失模型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主要病虫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善忠  曾宜杰 《江西植保》2003,26(1):16-17,15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与不防治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水稻整个生育期完全不施药防治,各种病虫害为害严重。主要病虫害施药防治与完全不施药防治比较,水稻产量增加明显。主要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钻蛀性螟虫>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稻。  相似文献   

17.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cis medinalis)是我省水稻综合防治重要对象之一,过去沿用的防治指标是百蔸幼虫15条,近年提出放宽至40条左右。为了获得该由种群数量变化与水稻叶片受损程度关系并最终联系田间实际产量损失,从而提出合理的种群密度经济阈值,促进综合防治的开展,我们于1981年开展此项工作,现将两年的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79~1983年在郑州采用田间笼罩接虫和大田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穗期稻纵卷叶螟危害损失的研究。试验资料经协方差分析导出:虫量(X)与卷叶率(R)之关系式为:R=0.95+0.082X±0.77;卷叶率(R)与损失率(Y)之关系式为:Y=-13.09+21.69lgR±3.99;虫量(X)与损失率(Y)之关系式为:Y=-30.92+20.63lgX±4.65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时,其防治指标为百丛三龄幼虫40~50头,卷叶率为5%,并根据各地经济允许损失水平和所用农药种类的防效不同,建立了计算防治指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是浦北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据63a的资料统计,重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当年各世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面积之和)占种植面积比例达128.67%,一般年份发生比例为10%~40%;其中,年发生面积达60%以上的有6a,占9.52%,年度间差异较大.为更好地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控工作,将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许可值下,现根据1950年以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多点试验方法,对稻蝗若虫集中田边为害期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若虫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r=0.9353),损失率回归方程y=1.2947+5.5723x。应用经济效益指标代替目前沿用的经济阈值指标,在生产水平550kg/667m2,6月上旬稻田边2m范围内化学防治的虫量指标为310头/百丛,较原指标61头/百丛放宽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